感动全美的史诗级小说,田园牧歌的“美国梦”如何落空?
听书笔记
《愤怒的葡萄》出版于1939年,是美国作家斯坦贝克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讲述了1930年代后期,俄克拉何马州流离失所的大迁徙的故事。这是一本“感动美国”的书,真正触及了美利坚民族的意识和心灵。斯坦贝克于196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成为影史上的经典名作。
为什么说《愤怒的葡萄》具有史诗气质?
书中的难民来自美国南部的俄克拉何马州,由于大萧条余波未消,干旱又引发了大饥荒,成千上万的当地家庭资不抵债,他们的土地和房产被银行没收,无家可归,不得不逃亡到加利福尼亚州找工作。但是,当他们进入加州,又遇到了加州本地人的排挤。由于商品生产总量过剩,加州的土地资本家为了维持地产和商品的价格,拼命压低雇佣工人的薪酬,以至于让大量成熟的水果和庄稼烂在地里,宁可看着俄亥俄州来的饿死他乡。加州盛产葡萄,但在小说中,难民们眼巴巴地望着葡萄腐烂,却既不能通过采摘获得报酬,也不能拿来解饿救命,他们在绝望中爆发出巨大的愤怒。斯坦贝克不仅描写了这些人的愤怒,以及他们承受苦难的勇气,更把苦难的场景描绘得如同灾难片一般,无数读者为这人间悲剧落泪,更为主人公在苦难中的坚韧和博爱而感动。
乔德一家的主要成员——母亲和汤姆,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乔德一家是苦难的承担者,母亲和汤姆从一小一大两个方面体现了生而为人的美德。母亲的美德,主要表现为对家庭的维护,她在任何时候都劝诫家里人团结在一起,一个也不要离开。在母亲的心目中,没有人是命该孤独的。而在维护自己家的同时,她又能够和其他难民共患难,关照其他穷苦的人,给所有难民的孩子做饭。她的爱是推己及人的。
汤姆的美德,则表现为一种面向所有穷苦的视野。他曾在监狱中长久地消磨,但他有着过人的精力,善于思考,而且拥有一种坚定的道德自信。很快地,汤姆通过他的朋友金·凯西,也通过在流浪途中的种种磨难,完成了自我成长。当他在难民营里找到工作时,他想到的是:自己获得了工作,就意味着有另外一个人失去了工作,从而他的家庭也会因此失去重要的生活来源。从而,他坚定地认为,穷人如果只顾自己是没有出路的,除非他们能联合,像金·凯西说的那样把个人的灵魂融入全体的灵魂。汤姆于是从此远离家乡,投入到为改善命运而奋斗的革命队伍当中。
小说有什么独特之处?
小说的结构借鉴了《旧约·出埃及记》的模式,小说中干旱、旅行和加州三个部分,分别对应《出埃及记》中受苦、出埃及、定居迦南之地三个部分。在《愤怒的葡萄》中,加州就是们梦想中流淌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然而,和《出埃及记》相反的是,乔德一家最终在洪水中一筹莫展,几近绝望,正是通过他们破灭的美国梦,作家斯坦贝克发出了对社会不公的现实的强烈控诉。
《愤怒的葡萄》之所以感动无数人,还在于作品中深厚的艺术感染力。比如,斯坦贝克运用了许多象征:比如,小说在开头描写了一只横穿公路的乌龟。这只乌龟背着甲壳,爬行得非常吃力,它一会儿遇到斜坡,一会儿遇到一个坎儿,一会遇到高出地面的公路路基。一会儿有一只红蚂蚁钻进了它的甲壳,被它用身子和腿夹死了,一会儿又扎进来一根野生燕麦,被它拖着走。
这只乌龟,就是书中所有流浪的难民家庭的缩影:他们同样有着粗硬的腿和沾满了泥土的脚,他们带着能带的全部家当上路,负担很重,不时地还要遇到骚扰和磕磕绊绊。他们暴露在日晒雨淋之下,遇到敌害,就把头和四肢缩进壳里,就像全家人缩在一辆大车上共度难关。他们的命运如何,完全取决于别人是愿意善待他们,还是想置他们于死地,他们只能依赖团结,给克服困难存活下去增加胜算。汤姆把乌龟带走了,展现了小说的隐喻:即汤姆把乌龟和自己融为一体,他把劳苦大众的命运接纳为自己的命运。
书名里的“愤怒的葡萄”有什么深意?
小说在第二十五章里直接写到了这颗“愤怒的葡萄”:加州的葡萄,但为了维持高价,资本家宁可砍掉葡萄藤,把成熟的葡萄埋到地里,让它们腐烂;同样的,他们把橙子堆成堆后浇上油点燃,把咖啡用作轮船的燃料,把玉米烧来取暖,把大量土豆扔到河里,把猪杀掉,就地掩埋。斯坦贝克写道:这样的行为点燃了饥饿的难民眼中的怒火,“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准备着收获期的降临”。在难民心中,葡萄本来是象征着加州美丽富饶的土地,象征着人们的希望,但是到了后来,这些葡萄变成了难民们愤怒的象征。而在斯坦贝克看来,愤怒,就意味着希望。在人们被洪水围困时,绝望的妇女们不声不响地看着聚集在一起的男人,当她们看到男人们脸上的恐惧变成了愤怒,她们就放心地松口气。因为女人们知道,男人们没有泄气。只要能够愤怒,希望就不会消亡。
虽然男人们的愤怒给女人们带来了希望,但是从大萧条到大饥荒,难民们心中田园牧歌式的“美国梦”,最终难免落空。他们流离失所的悲惨命运,也很难归咎于某些具体的个人,只能归于时代的巨变。因为在当时,美国农业正在向工业化生产转型,难民们想要谋生,不能再执着于土地,只能被迫转向工业社会。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愤怒的葡萄》所书写的那段动荡的历史渐渐远去,小说在展现社会现实上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但是,它所拥有的经典艺术价值却与日俱增,人们不会忘记,斯坦贝克用悲天悯人的笔触,为大时代下痛苦的灵魂写下的不朽文字。
解读 | 云也退
专栏作家,记者,译者。著有《自由与爱之地》,译有托尼·朱特《责任的重负》、E.萨义德《开端》以及《忧思中国》等。
播音 | 张仲阳
策划编辑 | 周向荣
音频编辑 | 秦亚希
人性就是这样的,哪都一样
其实无论是农业到工业转型,还是工业的自身迭代,都会产生剩余劳动力。如何提供教育机会,实现劳动力的迭代和转移,才是问题关键。自由市场是极端版的丛林法则,永远大鱼吃小鱼。100%自由的市场经济里,富者越富贫者越贫。更糟的是,自然界的大鱼至少有吃饱的时候,市场中巨鳄的贪婪是无限的,对小鱼的压榨也是无尽无休。衡量经济体是否良性的关键,就是看有没有机制虽然逆市场,但可以有效保护底层民众。工会、政府之类的组织,是建立此类机制的关键。被巨鳄把控的政府和工会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好书
原来美国平民那个年代的生活这么贫困
好听!!!😊😊😀
像是我们的明天
读了好多书,越来越觉得,越感觉轮回一个又一个,穷人富人,穷人推翻富人,穷人变成富人,继续压榨穷人。
这叫什么?我想听原著!不想听故事介绍
写的真好,值得一读👍
和1942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