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1【白话文】致沅弟:诫弟不可骄傲轻敌,举止轻浮

95.1【白话文】致沅弟:诫弟不可骄傲轻敌,举止轻浮

00:00
09:34

这封信是咸丰十年九月初十日曾国藩自湘军安徽祁(qí)门大营写给安庆前线的九弟曾国荃的。这一年的八月,英法联军因换约问题,挑起事端,在天津大沽(gū )口登陆,在天津、通州一带打败了僧格林沁所率领的蒙古骑兵,进犯北京,火烧圆明园,烧杀抢掠,犯下一系列罪行。咸丰皇帝奕詝(zhǔ)逃往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任命恭亲王奕䜣(xīn)为全权大臣负责与英美的谈判事宜。北方局势动荡,但是在南方,湘军对太平军的重要据点安庆围困也处在关键时期,在湘军十分需要分兵北上勤王这个问题上,曾国藩与曾国荃发生了分歧,这封信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写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曾国藩与肃顺一派关系密切,而对恭亲王奕䜣(xīn)的评价不高,这与他在同治皇帝即位、祺祥政变、肃顺一派被消灭后与恭亲王交好的态度有所不同,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沅弟左右:
初九那天夜里接到初五日寄来的信,初十日早上又接到初八日巳(sì)、午刻寄来的两封信,信中所言均以悉知。
初九日夜里接到初五日的那封信,字里行间满满的骄傲自满的气息,而且还有很多有悖于情理的错误的言论。普天之下事变发生,何其多也,然而天地之间依然有普世的道理存在,同样也十分的深刻。人的心意难测,天道同样高深莫测,然而我的弟弟你竟然说出这样目中无人、狂妄而且毫无根据的话,不知道最初的出发点是什么,恭亲王的贤良、才干,我也屡次有所耳闻,因此十分的熟悉,然而他的举止轻浮,太喜欢把自己的小聪明展露出来,他谋略颇多但又十分善变,如果他驻扎京城太久,皇上离开京城太久的话,恐怕时间一长就难以让别人心服。僧王所统帅的蒙古各部落的骑兵在天津、通州跟“大逆不道的洋鬼子”所打的几次仗,大概也已经拼尽全力了。有关生死存亡,难道他们还会留有余地而不肯拼尽全力吗?皇上难道还会限制他们的行动而让他们不拼尽全力吗?拼尽全力但依然无法获胜,皇上跟僧大人都只能感叹而无能为力。弟弟屡次来信说应该重用僧大人,不知道弟弟从哪里得到的消息,认为僧大人不被重视,被皇上疏远了。我这里反正是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传闻。
响应皇上的诏命,北上勤王,这是做臣子的应尽的义务,我们这些人有幸获得高官虚名,得到大家的拥戴,根本还在于“忠义”这两个字。不忘记君王,就是所谓的“忠”。不失信于朋友,就是所谓的“义”。现如今圣驾离京,迁居承德,然而我们做臣子的却置之不理,不闻不问,能够称得上“忠”吗?万一京城有什么疏漏、闪失,热河本身并没有粮食、财物储备,跟随圣驾迁居热河的士兵难保不会(huá)哗变、溃逃。如果朝廷的根基不稳,那么江南地区如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又能怎样坚持住而不失败呢?普通百姓怎么肯按时按量的缴纳粮食,商人、旅客又怎么肯缴纳厘金呢?各州县的大小官员将领又怎么会听从号令呢?与其不北上勤王而同归于尽,前后估计也用不了几个月的时间。这样的话,怎么比得上北上勤王,稳定北方的秩序,重振纲常伦理呢?即便北上也无济于事,一无所成,也可以死而无憾,在九泉之下也再无悔恨了。百年之外,也不会因为我们不勤王,而留给别人讥笑、攻击我们的把柄。弟弟认为不能听信的书生的高谈阔论,而哥哥我上面所说的这些或许就是你说的书生的迂腐之见吧?
至于安庆包围,绝不可以撤除,哥哥我跟李续宜的意思都是这样,弟弟只管安心的负责对安庆的攻守事务。外面的事情,不能放出大话,高调评论而毫无忌惮(dàn)。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弟弟的见闻本来就不算多,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丝毫没有虚心学习听取意见的态度,说起话来也是一点也不慎重,常常喜欢捕风捉影,认识片面,不得要领,这样还要武断的评论天下大事的是非,天下大事果真如此简单就能够了如指掌,分辨是非得失吗?你呀!还是太简单、太年轻了! 
大体而言,想要精通军事谋略,必须静下心来仔细揣摩、观察自己的部队里有哪些人是可造之材。哪些人善于防御守城,哪些人善于冲锋陷阵。想要经邦济世,必须静下心来揣摩、观察天下的人才,有哪些人可以保举为地方督抚大员,有哪些人可以保举为将帅。假如让弟弟开列一张保举人才的名单,你未必不会因此而不知所措。弟弟你现在如此的骄傲自满,恐怕将来敌军的援兵反扑的时候,难保不会有疏漏、差池。
这次的回信,批评弟弟你的话很多,之后弟弟如果再有向初五日来信里那么荒唐的话,哥哥我就不会再回你的信了。
                                                      九月初十日




英法联军占据北京,咸丰皇帝出逃承德,北方局势不稳,曾国藩认为理应出兵勤王。从传统道德的角度来说,君有难,身为臣子的理应为君分忧,出兵勤王,这属于忠义之道,而忠义在曾国藩看来,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也是曾氏兄弟能够崛起的根本。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京城是整个朝廷的重心、中枢(shū),中枢(shū)如果出了差错,江南自然难以安定,覆巢之下,难有完卵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于情于理湘军都应出兵北上勤王,但同时,曾国藩也认为安庆之围不可解除,他深知安庆对于太平天国的战略意义。既懂得为臣之道,又有将帅的眼光。这是曾国藩的高明睿智之处。
不仅如此,在这封家信中,曾国藩还料定太平军为解安庆之围必然会采取反攻的措施。故而警告曾国荃不可骄傲自满,提醒曾国荃全神贯注于安庆围城的事宜,不要为其他事情分神,告诫他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也就是说要多听少说,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才可以少犯错误。他的这些建议也是十分值得我们注意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81237uiwe

    如果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就好,这样听起来有点乱

    极简0主义 回复 @1381237uiwe: 这种信不好整理,最好先听下曾国藩的传记,不然你都不知道发生的事和里面人物的名字说的是谁,也不知道他们的性格怎么样。这种信没有传记作为基础,你确定听的明白?

  • 成济

    感恩老师的分享

  • mms142536789

    希望出一期,曾国藩家书道光二十二年二十六日与父母书,关于节欲 节劳 节饮食

    破蛹而出的Jane 回复 @mms142536789: 淘宝有

  • 禅心_w6

    英法联军占据北京,咸丰皇帝出逃承德,北方局势不稳,曾国藩认为,理应出兵勤王,从传统道德的角度来看,君有难,身为臣子的理应为君分忧,出兵勤王,这属于忠义之道。这封家信中,曾国藩还料定太平军为解安庆之围,必然会采取反攻的措施,故而警告曾国荃不可骄傲自满,提醒他全神贯注于安庆围攻的事宜,不要为其他事情分神,告诫他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也就是说要多听少说,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边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慎言的说出来,这样才可以少犯错误。这是我听曾国藩家书到现在,曾国藩发的最大的一次火,通篇都在批评,可以想像当时全国的局面确实是让人焦头烂额,面对外侵内乱,我想曾国藩一定是寝食难安。

    Huyndai 回复 @禅心_w6: 蒋的攘外必先安内 曾的攘外须先安内

  • 熊猫甜甜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 带路笔记

    已听

  • 常惭愧凡夫宽度

    感恩!!!

  • 皮诺想坚持

    已读

  • 曦曦曦曦xxxxx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也就是说要多听少说,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边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慎言的说出来,这样才可以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