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史19 | 昝涛:不断妥协后走向失败,苏丹塞里姆三世与“新秩序”

土耳其史19 | 昝涛:不断妥协后走向失败,苏丹塞里姆三世与“新秩序”

00:00
21:34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课程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

上一讲我们谈了俄土战争,我们说俄国是奥斯曼人面临的最重要的外部威胁。跟近代中国一样,奥斯曼土耳其人也是被俄国侵占了最多的领土。


我们也说过,奥斯曼人自己已经知道存在很多问题,想改变现状。1789年塞里姆三世继位了。这一年也就是法国大革命发生的那一年,这个时间的巧合,很耐人寻味的。你看,这简直就像是奥斯曼人跟欧洲的赛跑。在近代史的道路上,欧洲正在加速前进,奥斯曼人呢,这个时候总算是勉强进入到了改革时代。大家也应该知道的是,土耳其近代史,一般情况下,也是从1789年,也就是塞里姆三世上台开始算起的。


所以,塞里姆三世这个人很重要,他代表着真正的改革时代的开启。奥斯曼人也进入到近代了。此后帝国百余年的改革,实际上就是一个在帝国开明的精英阶层领导下,自上而下地主动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尽管以强兵富国为目的的改革最先始于军事领域,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帝国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也开始发生转变。


整体上我们说,塞里姆三世是一个明君。他也干了将近二十年。在当苏丹以前呢,塞里姆三世曾被软禁在皇宫。这是大家熟悉的那种老规矩。当时,有一个御医是威尼斯人,给塞里姆三世提供了不少外部的信息。作为王子,他知道帝国的一些问题,也有新鲜的知识,也知道帝国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了。在当苏丹之前,塞里姆还研究过火炮,据说还写过相关的论文。从这些你都可以看出,塞里姆三世还是有知识、有抱负的。


他上台的时候,帝国的老问题还在继续发展,你想想就会知道,比如,买官卖官、人浮于事、纪律松散等;中央越来越弱,地方上的大员、实力派、世袭化了的分封贵族,等等,都越来越不听话,中央政府一直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


在跟俄罗斯的和谈完成之后,塞里姆就开始着手改革了。塞里姆三世曾经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通过信,认为自己也可以做一位开明君主,希望法国对奥斯曼的军事改革、抗击俄国入侵能进行帮助。路易十六给塞里姆写信中提到一个词叫“新秩序”【Nizam-i-Jedid】,这个词让塞里姆很干兴趣,这也是他的改革方案的统称。


大家可能知道法国大革命之前,出现过很有名的向政府提交的“陈情书”,托克维尔的名著《旧制度与大革命》里就写过,主要是对改革发表意见。塞里姆在改革之前,也要求一些重要人物提建议,形成备忘录,苏丹主持进行自由的讨论,然后就据此制定改革的规划。这些意见中,有的提出,改革不能只改革军队,其他方面也应该改。但总体上来说,主要是军事和经济方面。改革的意见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回归奥斯曼帝国的黄金时代;二是学习欧洲,尤其是效法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他们还是认为奥斯曼人和穆斯林比欧洲人聪明得多,只要好好改革,就可以实现复兴与强大。塞里姆想走的路是在旧制度的框架内,尽可能地学习西方。


即便是之前那些失败的改革者,也都知道,在这个体制下,光有理想是不够的,要想干成事儿,得巩固自己的权力。这是很现实的。塞里姆三世把童年时的伙伴安排到重要岗位之上,就是要用信得过的人——这些人遵守传统秩序,但也愿意改革。


首先我们说一下这个时期的气氛,尤其是跟法国影响和学习西方有关的方面。


概括来说,就是外国的影响在扩大,尤其是法国的影响。这个时期,是法国大革命的时代,在伊斯坦布尔也有一些法国人,他们是支持大革命的,他们对一小部分土耳其人产生了影响,不但是这些人热衷于学习法语,还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感染,主要是启蒙思想的传播。奥斯曼人毕竟离着欧洲近,地缘政治受影响,思想和革命也是影响快。相比较来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正是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大革命的消息也辗转到了清王朝,大革命期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斩首,吓着了乾隆,自然反应就是加强控制,大革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没有产生影响。


反观奥斯曼帝国,法国等欧洲列强对它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且越来越大。在18世纪后期,外国使节、技术专家、商人,带来了新的思想和风尚,由于这些外国人在帝国境内是特权阶层,奥斯曼帝国无法限制他们思想的传播。


18世纪末,法国人就送来了军事顾问团,帮助奥斯曼人开设了现代炮兵学校,还带来了西方的印刷机,印刷了兵战技术、奥斯曼语语法等作品。塞里姆三世主导建立了现代军事学院。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以后,与启蒙有关的现代政治思想,在土耳其大都市开始进行传播;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也在主动传播,类似于输出革命。如伯纳德·刘易斯所言,我们很难评估影响的大小,但至少打开了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整体上说,欣赏法国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只是极少数人,大部分认为法国是野蛮的异教徒。


塞里姆三世还主动派人去欧洲学习,1793年,奥斯曼帝国在五个重要的欧洲国家建立了常驻的外交使馆。陪着大使们上任的除了常见的希腊人翻译外,还有土耳其人当秘书,任务是学习所在国语言,并研究欧洲尤其是法国社会。这些做法,让一部分土耳其人对欧洲社会和文化有了了解,并将来会在特定职位上为奥斯曼帝国服务,毕竟这是一批有见识的新人。


拿破仑使得奥斯曼人对法国的了解加深了。1798年拿破仑带领法军入侵了埃及。这是十字军以来,第一次有基督教世界的军队进入伊斯兰的心脏地带。奥斯曼人被迫跟法国人宣战。并且与俄国和英国结盟。最终,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在了埃及。后来拿破仑是交出了指挥权,自己偷偷坐船返回了法国。两年后,英国和奥斯曼的联军在埃及登录,迫使法军投降。法国和奥斯曼人随后也恢复了关系。这事客观上促使了奥斯曼人对法国的了解与兴趣。拿破仑称帝后,奥斯曼人予以承认。奥斯曼人和法国的关系达到空前程度。


19世纪初,到塞里姆三世统治结束的时候,奥斯曼精英已经有一些人了解到法国大革命对旧制度意味着什么。新思想的传播,尤其是借助于印刷机的使用,使得传统教育下成长的精英出现了分化:也就是新思想的追捧者和守旧者开始分化了。


下面我们重点说一下塞里姆三世的改革,主要是军事改革。


当然,塞里姆的新秩序改革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行政、社会和经济问题。但我们主要看一下军事改革。


开始的时候,他是想改革旧军队,包括强化军队的纪律与法令,强调择优录用和提升,改善军队的待遇。推广新的技战术。当然,这些改革很好,方向很对,但除了技术部队改革比较成功外,其他改革没有成功,原因在于:


1)每个督察在地方的命令不被执行,地方上部队长官隐瞒了滥用职权的情况,大部分能力不够的还是得以留下来;


2)裁军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裁剪西帕希(封建骑兵)和禁卫军都遭到了剧烈的反对,以至于不敢执行。


直到塞里姆三世下台,这些改革基本上没有做到。所以,旧军队是基本上改不动。


那就只能造一支新的军队出来。

早在征求改革意见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要组建议会由军事院校毕业生组成的新的步兵,进行西方式的训练和装备,通过别的特殊方法筹钱,来养这支新的部队。现在,“新秩序”专门指这支军队的建设。塞里姆的新军就是“新秩序军”。


塞里姆越来越觉得,旧的军队已经没指望了,希望完全按照欧洲的方法建立一支新军。他想模仿的是彼得大帝。在广泛搜集了欧洲的军事信息之后,塞里姆三世决定靠法国人来进行军事改革。他给法国人发了一份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位清单,据说拿破仑还申请过。


最初,是在离伊斯坦布尔不远的一个村子进行试验,靠近博斯布鲁斯海峡,目的是为了低调,不引起禁卫军的注意。靠外国归顺来的人和小部分土耳其穆斯林组成了小规模的试点部队,用欧洲的方法和装备,结果,塞里姆发现他们确实战斗力很强。塞里姆想把这个试点的做法扩大到禁卫军,结果引起了禁卫军的反对,只好放弃。


后来,土耳其人的武器装备得到了改善。是法国大使带来了现代化的火炮和炮弹,由法国的工程师和炮手进行指导,还帮助土耳其人管理兵工厂和铸造厂,使土耳其人的水平大大提高。


另外,就是精选了教官,给禁卫军和骑兵们授课。其中有一小队骑兵按照欧洲方式进行了装备和训练,不过禁卫军拒绝使用西欧步兵的武器,也不愿意学习新方法。所以,新式训练就只局限于前面提到的那支小部队。这个部队最初扩员也就扩到600人。


这就是在试点阶段的情况。


后来,拿破仑的入侵平息之后,塞里姆三世继续在国内推行军事改革。新的军队地位提高了,比禁卫军还高。新军还还小试牛刀,打了胜仗,成功镇压叛乱。


塞里姆随后增加了新军的编制。最终是增加了两个团,也是全方位采取法国标准。18世纪末,新军的规模最初是2000多人,1801达到9000人,军官是37人,最后甚至达到22000人。


为了保持军队的常规化,开始在小亚细亚推行征兵制,选拔上来的人员在伊斯坦布尔受训,一半留首都,一半留下小亚细亚。塞里姆三世也曾在巴尔干尝试类似的制度,但是当地的地方势力太过强大,下一讲会说到,他们甚至后来可以杀到伊斯坦布尔直接废立皇帝。不太好办。


1805年初,塞里姆三世在伊斯坦布以西的埃迪尔内建立新军,从巴尔干基督教区域进行招募;当地实力派害怕失去独立地位,强烈反对这种扩大中央集权的行为,发动了叛乱,并和伊斯坦布尔的保守势力建立了联系。塞里姆三世屈服于这一要求,撤回了埃迪尔内的新军——这种妥协和屈服,又使得地方贵族的胆子越来越大;甚至,塞里姆三世还会做一些事情来满足地方实力派的胃口——他将新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最讨厌新军的人手里。


首都的保守势力,跟以往一样,包括禁卫军和乌莱玛阶层,都反对改革,前者出于既得利益,后者认为改革和伊斯兰教法不相容,改革引进的新人新思想都是世俗的,对宗教权威产生了威胁;没收封地也使得一系列人产生了怨恨;更多的收税收钱又得罪了一些人。没有被得罪的人也感觉不安全。


1807年,一支辅助部队在接到命令要换西式装备和制服,结果他们趁机造反,暗杀了新秩序军的军官;大教长建议塞里姆用和平的方法安抚,于是塞里姆三世和叛乱者进行了谈判,让新秩序军回到了军营。


伊斯坦布尔的保守势力认为有机可乘,发动了一场更大的叛乱,包括禁卫军、乌莱玛阶层、宗教学生,打到皇宫周围,要求解散新军,交出一些新军军官,任命反对派当大员。禁卫军随后加入。结果,改革派的大臣被抓被杀。


塞里姆不得不宣布新秩序改革取消。但是,大教长和禁卫军军官的代表决定废除塞里姆,理由是,苏丹的政府“在穆斯林中间宣扬异教徒的方式,还想压制伊斯兰教法和先知信实的保护者禁卫军”,因此,为了伊斯兰教和奥斯曼家族的利益,苏丹必须被废黜。结果,大教长发布教令,宣布废黜苏丹,解散新军,塞里姆三世被软禁在了皇宫。他的堂弟穆斯塔法四世当上了苏丹。塞里姆三世试图服毒自杀,穆斯塔法打落了他的杯子,并发誓保全他的性命。


其实,新的穆斯塔法四世只不过是傀儡,在叛乱者要求下颁布了反改革的措施,全面抨击塞里姆三世的改革,重新回到了传统的制度和时代。


新军的士兵和军官不仅被解职,而且遭到了残忍的报复,使得伊斯坦布尔陷入恐慌之中。原来塞里姆三世使用过的官员,被近卫军通通杀害。


这一讲我们说了最后一个传统改革派,也就是塞里姆三世的改革,这个人生活的时代是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塞里姆三世的重要性在于,他在位时间比较长,同时作为苏丹本人领导和主导了改革。当然,塞里姆三世的改革还是失败了,他个人的命运也是悲惨的。到这个时候,奥斯曼人尤其是统治者,应该已经看清楚了不断重演的改革-失败-再改革的循环闹剧。归根到底,改革的阻力实在太大了,既得利益集团是不会主动退出历史舞台的。塞里姆三世的另一个教训,就是他手里明明有新军,却不断妥协,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下一讲,我们就讲述马哈茂德二世的改革。


喜马拉雅的朋友,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761319bqo

    谢谢。

  • 方爱英_df

    讲得很好,太有才了!

  • 海米西葫

    学习了

  • Qiang_da

    👍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