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集 内外交困如何应对
 7651
试听180

第09集 内外交困如何应对

00:00
23:09

第九集 内外交困


几经周折后,李鸿章终于如愿以偿,顶了两江总督的缺。然而,胡雪岩随后的一个举动却着实让李鸿章捏了一把冷汗。那么,在得知李鸿章升职后,胡雪岩究竟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俗语说:没有不透风的墙,胡雪岩娶二房的消息还是传到了杭州老家。此事又会在胡家掀起怎样的风波?这些看似琐碎的家务事,究竟会为他以后的发展埋下怎样的隐患呢?


李鸿章求见西太后,西太后气儿不顺,让他在外面候着。李连英倚仗西太后的宠幸,向李鸿章暗示索取好处,怎奈李鸿章不识时务,对他没有任何表示。李连英好不扫兴,绷起了脸,授意小太监给李鸿章点颜色看看。


当然,李连英有很多毛病,但是他对西太后忠心耿耿,这一点我们不会怀疑。因为他完全是靠西太后的支持,才有这么大的权势,否则一个太监能做什么呢?


李连英对朝里面的事情是很清楚的,西太后心里怎么想他也是很明白的。凡是西太后欣赏的人,他一定不敢怠慢;凡是西太后有点意见或者看不上的人,他会想方设法去整这个人,李连英就是这样而已。


我们常常把这种人叫做爪牙,李连英就是西太后的爪牙。西太后是不会伸手去打人的,但是她只要脸色不对,只要在平常的言语中有一点表态,李连英马上就执行了。


所以我们从李连英对李鸿章不客气的态度中可以想到,西太后对李鸿章也不是很欣赏。


为了让李鸿章“清醒”,小太监们把一盆水全都泼在了他身上。恰在这时,李连英来宣李鸿章觐见。无奈之下,李鸿章只得低声求李连英给自己想个办法,并送给李连英两千两银票,以解燃眉之急。 


我们读历史,一直认为小人得志,君子受害,国家才会乱。


我觉得不是这样,历朝历代之所以乱,主要是因为君子没有尽到责任,君子不懂得保护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打击小人。如果君子老是斗不过小人,国家怎么会兴旺?君子又有什么价值?


为什么自古以来常常出现君子斗不过小人的现象?我想,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君子都存在着类似李鸿章此时的想法。


李鸿章想:我堂堂正正,为国为民,你李连英算老几?你应该来服侍我,来替我服务,你凭什么给我脸色看?我才不理会你。就是因为他这样想,最后吃亏的一定是他。


李连英手下也有一帮小爪牙,他们把李鸿章泼得一身都是水又怎么样?李鸿章敢去西太后那儿告状吗?如果李鸿章去告状,西太后更会觉得,你连李连英都整不好,还能做什么事?


我觉得这是历史上经常重演的一出戏。像李鸿章这么聪明的人,他应该知道,阎王比较好见,但是小鬼难缠。你就给他一点小费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给,他就给你难堪,等到一身湿了你才给钱,这就是不会花钱。


我们中国人讲,花钱要花在刀刃上,插花要插到前面,就是说时间要抓得很准。等到吃了大亏,才知道花钱,那不是活该倒霉吗?


西太后一眼看见李鸿章的衣领湿了,料想他是被人捉弄了。西太后这么聪明的人,她会不心知肚明?那她为什么不骂李连英?


老实讲,她一天的生活也是很枯燥无味的,也不能到处去逛一逛,她就把这个当做一种游戏。


她心里好笑:你李鸿章活该,搞成这个样子,你自己还不调整一下。我没有说李鸿章完全错了,也没有认为李连英一定对,只不过在那种环境下都不能适应的话,我就很怀疑李鸿章的脑筋到底灵不灵光。


李鸿章为了把事情办妥,为了取得西太后的信任,无论如何都要与李连英处得好才行。处得好不一定就受他摆布,受他影响,而且只有相处好了,该做的事情才有机会办好,这是李鸿章没有想透的道理。


李鸿章走后,西太后命李连英看看李鸿章带来的礼物是什么,李连英说是稀世珍宝宣德炉,太后一听,不屑地扫了一眼,就让李连英扔到地沟里去。


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李连英看到宣德炉就觉得是稀世珍品,但是西太后一看就说这玩意儿算不上什么宝贝。


她什么东西没看过?所以她说“你给我扔掉好了”。当然,她嘴上说扔到地沟里面去,李连英却没有那么笨,会真的把宣德炉扔到地沟里面去,他会把它藏起来。


因为很可能过几天以后,西太后就会让李连英再把李鸿章送的那个什么玩意儿给她拿出来瞧瞧。如果真扔了,那李连英就完蛋了。西太后会说:我叫你扔,你扔得还真快啊!


所以很多人不太懂老板的话,老板让你把它扔掉,你就应该把它收起来,等过一段时间老板提都不提了,你就可以自行处理了。


为什么当时就真的扔掉呢?我相信李连英是懂得这些的,所以他才能够在那么长的时间里一直很得西太后的恩宠。


事后,李连英立刻派小太监到阜康钱庄,将李鸿章升职的消息告诉胡雪岩。李连英不可能自己跑到钱庄里给雪岩通风报信,他不方便,也用不着。他手下有很多人,随便吩咐个小太监去给胡雪岩送信就行了。


小太监来了以后,雪岩就应该把他当成是李连英一样来款待。因为对我们中国人来讲,狗跟主人是连在一起的。


打狗之前要先看看主人是谁,如果狗咬你,你就去踢,那你可能要吃很大的亏。要先看看主人是谁,才知道该怎么去对待狗。


小太监来了,如果雪岩就认为他不过是小太监,不好好招待,小太监回去就会讲雪岩一大堆坏话,弄得李连英以后与雪岩断绝关系,那就糟糕了。


雪岩很聪明,他知道小太监背后就是李连英,所以看到小太监也很客气,还给他赏银。这个小太监毕竟跟李连英一段时间了,学会了很多。


他知道回去不能不向李连英交代赏银的问题,如果自己吞了,以后李连英就不派他出来了,那连到外面透气的机会都没有了;可是回去把银子给李连英,李连英收了,那他就是白忙一场。


所以小太监干脆跟胡雪岩讲“我不敢捞油水”,就是在告诉雪岩:我回去是要交给我们老板的,你应该另外给我一份。


雪岩是很会听话的,他马上说,你可以把这个钱存在这里,或者我另外给你存一份,我不会亏待你。这样双方皆大欢喜。


小太监回去以后,真的把赏银交给了李连英,说这是胡雪岩赏的。李连英也是很会当老板的,他看了看,就让小太监拿走了。


李连英当然不会去拿那些东西,拿了那些东西他就失掉了这些小太监的心,以后叫谁都会慢吞吞的,或者装病找借口不听差使了。


所以属下的赏银,大老板绝对不能去拿。可惜很多老板不晓得这个道理,只会讲一句很可笑的话:留着当公款了,大家一起用。那是笑话,但是很多人就是这样,我们要引以为戒。


得知李鸿章升职后,胡雪岩想起古董店老板将银票存在了自己的钱庄,其中刚好有李鸿章购买宣德炉的银票。


钱庄阿大料想雪岩对古董店送来的银票会另有打算,没有擅自处理,雪岩对阿大的表现很是欣赏。


一个干部的表现,老板会时时刻刻通过观察来了解和认识,正所谓“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老板不可能整天出考题去问干部,干部不是学生,这样的方法不切实际。老板会从属下的行为和表现上来了解、教导属下。


如果钱庄阿大看到李鸿章的银票,也当一般银票去处理,胡雪岩就会知道这个人实在太差,一点警觉性都没有,根本不适合在钱庄里面当阿大。


现在我们看到,钱庄阿大很敏感,他一看这银票就想到老板一定会另有处理,所以他就把它单独拿出来,这个就叫做特殊性。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正常性,也有它的例外性;都有它的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


胡雪岩要做什么,阿大知道,但是他绝对不能讲。阿大如果多话,说我知道,你要把它送还李鸿章,做一个人情。


胡雪岩会非常不喜欢这个干部。他会想,你什么都知道,那我干脆不要当老板了。所以我们看这个阿大做得恰到好处,该做的他做了,不该讲的话他一句也没讲。


要把银票送还到李鸿章手上是很困难的,因为平常在路上截挡他是不行的,送到他住的地方又不方便。


所以雪岩和阿大就到了李鸿章正在用餐的洋餐厅,把李鸿章的餐费付了之后,让服务生把装有银票的信封送到李鸿章的手上。


这样一下就送到了,李鸿章防不胜防。所以说要做任何事情,方法非常重要,不是说想做就能做到的。有时候努力去做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那就要动动脑筋。还是那句老话:道理是直的,但是路经常是弯的,拐个弯就很顺当了。


胡雪岩把李鸿章的银票这么原封不动地送回去,李鸿章一看,就想了:这是在干什么,你把我的心理都摸得一清二楚,我用这张银票去买了宣德炉你知道,宣德炉送给谁你也清楚了,你又把这银票还给我,就是表示你出的钱,那我李鸿章什么都不要做了。


所以他就讲,哎呀,这个胡雪岩,真是厉害。很多事情通过这么一个很简单的细节,我们就看到了非常复杂的过程。


可是现在的人,看到一斑就以为全貌都看到了。我们要学会细致地去了解事情全貌,要知道牵一发会动全身。


不久以后,胡雪岩跟随闽浙总督左宗棠来到福建。为了兴办船业,巩固海防,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建了我国第一座造船厂。


与此同时,他还派人赴国外购买造船机器,设立船政学堂。在兴办船业中,胡雪岩把阜康钱庄分号开到了福州,积极协办船政,不但从中进一步扩大了资本,而且使其从商之道增加了买办色彩。


雪岩他没有相关专业,也没有高学位,更没有留过洋,但是他什么都能做。这就告诉我们现代人,一个人只要肯用心、肯吃苦耐劳、肯学习,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


技术在研究阶段是很高深的,但是到了可以变成工程、变成作业流程的时候,就非常简单了。


不要骗外行人说这个有多么了不起,技术到最后都是很单纯的。雪岩只是脑袋灵光,只是多听多想,就什么事情都能介入,而且表现得好像很内行一样。


所以他到了福建,几乎整个造船厂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能够参与,一点不比那些专业人员逊色。


就在胡雪岩为船政一事忙得不可开交之时,远在杭州老家的胡太太竟知道了胡雪岩娶二房的事。但事已至此,胡太太虽然很痛心,也只得认了。


她说自己依了雪岩,还要一辈子都依他。胡太太是个好妻子,她知道雪岩是因为有不得已的苦衷才会这样做,她也谅解这一点。这是一种很大的包容性,很难得。我们并不鼓励雪岩做这种事情,但是我们很赞成胡太太这种胸襟。


她心里其实老早就有这个准备,也知道这种事情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她还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她认为自己是大太太,只要把雪岩在外面娶的女人统统接回来,由她来管理,就可以相安无事。


她把自己看成谁?她把自己看成皇后了。她认为皇帝有三宫六院,皇后母仪天下管理后宫嫔妃,皇后讲话嫔妃都要听,皇帝会支持她。


但胡太太错了,她不是皇后,她这么一弄,弄得自己焦头烂额,也使得雪岩在外面继续盲目发展,结果更糟糕。


所以很多事情,只想到一面,没有想到其他方面,迟早是会出差错的。当然我们不能怪胡太太,她不可能有这么高的素养,不可能想到这么多,这么周全。


她这个想法很单纯,就是说把那些女人统统接回来,不要在外面乱来,但是她不知道,更没有想到,这会闯出大祸。


为了安抚胡太太,胡母同意了她的请求,并让则云捎信给身在福州的胡雪岩。雪岩听则云说母亲想把他外面的女人统统接回杭州府宅里去,他当然很不高兴,可是他虽然不敢违抗母亲的命令,但他并没有什么动作。


因为他是个行动派的人,他非常讲实际,他觉得母亲不过是讲讲,还没有行动,所以他现在并不着急。他想等到真的要做的时候再说,这是他一贯的行事风格。


则云很倒霉,像他这样传达这种信息的人都是很倒霉的。所以如果有人让你去帮他传话,你最好提高警觉,为什么这种话要你去传呢?就不能找别人传话吗?


我们看到,成祥、则云和雪岩三个人在一起,为什么后来则云会慢慢地疏远了,慢慢地心里有距离了?


就是因为他很倒霉,经常是成祥不讲的话,由他来讲。很多信息为什么不叫成祥传达而叫则云传?可见,每一个人的警觉性是时时刻刻都要提高的。


在胡雪岩的协助下,马尾船厂刚刚起步便搞得有声有色。然而此时朝廷的一纸调令,却将左宗棠改任为陕甘总督,即日便要他走马上任。


雪岩惊慌失措,因为他刚刚跟随左大人到这里来造船,现在左大人却又突然一下调开了。如果调到江西倒还无所谓,比较近,可是一下调到新疆去,这么远,以后怎么联系呢?到底要顾这头还是顾那头?


当然,雪岩也知道,老板就是这样,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因为他要因应大环境的变化。大环境的变化永远比小环境变得快,变得大。


但是雪岩毕竟很为难,因为他不是中间人,不是只要你告诉我,我再告诉他就行了,雪岩是实际操办的人,他要考虑:这个船厂到底还要不要做?你去那边,我又搞些什么东西呢?现在怎么办?


我们知道,中国的疆域非常辽阔,当时的通信手段又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左宗棠要去新疆,雪岩自然会想:你跑到那么远,我今后怎么跟你联系呢?


左大人当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要指定一个非常可靠、几乎可以代表他的人跟胡雪岩联系,这个人就是跟了他很久的杨昌浚。


这样一来,雪岩就安心了,知道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找杨昌浚。杨昌浚一定会如实地向左大人禀报,左大人有事也可以通过他来转达给雪岩。


在这里,杨昌浚这个角色是很重要的,联系人确定下来以后,大家就可以分头去忙了,这样才不会乱。


同时,左大人向雪岩诉说此去陕甘,有三大难处:兵员不足,粮饷不够,武器不精。各位一听就清楚左大人是什么用意,他就是又把这个重责大任放在了雪岩的肩膀上。


他没有说,你看看,朝廷又把我派到那儿去了,我这边还忙不过来,现在又让我两地奔波,我怎么受得了啊?


他当然不能跟雪岩抱怨,他没有抱怨的权力,那只能让雪岩看不起他。很多人以为抱怨是自我情绪的发泄,却没有想到,听的人很不以为然。


君子会觉得你这个人很奇怪,而小人可能会利用你的抱怨。所以,能避免抱怨、发牢骚是最好的。


左宗棠不会抱怨,他只是跟雪岩商量如何解决此去需要面对的困难,并希望雪岩尽力提供帮助。雪岩一听就觉得义不容辞,说自己会全力以赴,会尽心来操办这些事情。


为什么左宗棠敢开口?就是因为他一路看过来,已经知道胡雪岩这个人不但有能力,而且很可靠。老实讲,人有能力而不可靠是最要命的。


左宗棠知道胡雪岩有能力而且很可靠,不会为非作歹,不会扛着他左宗棠的名目到处去招摇撞骗。


而他现在的确是碰到很大的困难,他不去新疆不行,他也知道开口要粮要不到,要买军火,又没有钱,这都是很实际的问题,他只能硬着头皮,非去不可,所以他才找胡雪岩商量。


胡雪岩不会跟左宗棠讨价还价,如果他跟左宗棠讨价还价,倒不如不做算了,讨价还价也没有用。所以他干脆就说自己想办法。他表现得恰到好处。


精选用户评论
  • tanyan816

    改改o

其他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