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答疑】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禀赋是什么

【每周答疑】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禀赋是什么

00:00
17:34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很高兴又到了每周回答问题的时候了。这一集也是由编辑选出四位同学的问题,我就就我所知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位同学是听友罗斌028,他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水是万物的起源,后面又有哲学家陆续说这个起源应该是火、是土、是气等等。在《老子·第42章》里面,道展现出来的元气,以及元气展现出来的阴、阳二气。那么老子这种说法是不是也属于本体论呢?


基本上它属于本体论,因为它要探究万物这些现象背后到底有什么根据、它最初的本体是什么,这一切都可以称为本体论。不过,老子在这里说的更接近“宇宙生成论”,就是你看到这个宇宙,连万物在内,探讨它是怎么来的、最开始是什么情况。


他前面提到古希腊哲学家从第一位泰勒斯开始,说到水、气、火、土这些,这样一种思考模式是就“质料”上去看看,万物的起源到底是哪一种质料。光考虑质料的话显然不太够,所以紧接着毕达哥拉斯就提到,万物的起源是数。就是数学的数,那这是重视到“形式”。就是任何东西的存在一定有它的某种形状,或是可以计算的样子。这就跟数学有关,注意到形式。


隔了200多年之后出来了亚里士多德,他提出著名的“四因说”。就是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有四种原因,简单来说就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我们刚刚讲到质料和形式了,“动力”也是关键问题。很多西方哲学家谈到动力的时候,就用吸引力与排斥力,或是爱与恨来说明宇宙万物为什么会变动、变化。


但是,最后的“目的因”是真正的挑战所在。就是宇宙万物的存在到底有什么目的呢?亚里士多德提到“内在目的因”,就是任何东西的存在,它内在本身就包含一种目的,要成就它自己天生所具备的完美的形式。譬如说一棵树,小时候是小树,它要慢慢长成大树。长成大树之后,就得到所谓的树的一种完美的形式,它才会停下来。像这个就是所谓的“目的”。


老子这边所说的,他说从这个“一”(就是元气)到阴阳二气,后面那一句“二生三”就是阴气、阳气以及和气,后面又说到“冲气以为和”,这里面就有动力的这种状态了。所以要懂《老子·第42章》,我们不要着急,后面到《老子·第51章》,这两章配合起来,因为第51章提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后面两句,由物质来赋形,给它固定的形式。你不能没有物质,但是这边特别提到“形”,形式。器成之,由具象来完成,这边提到器成之,就是等于具象来完成才是一般所谓的质料。所以“物形之,器成之”就跟前面的“质料、形式”都有关系。而在42章里面提到的“冲气以为和”又跟动力有关。老子唯一没有特别提到的是什么?就是目的。但他所谓的“目的”也可以理解为:道生万物,道给万物各自的“德”,德就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这里面就包含着万物应该成为它各自的目的。你是牛就成就牛,是树就成就树。这可以说,也可以说得通的。


这是老子的思想,你跟西方古希腊时代年代稍微接近一点了,对照的话可以发现,老子确实关心最根本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属于宇宙生成论或是宇宙本体论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这样做对照,其他很难说什么谁优谁劣了,因为它各有它时代的特色跟整个理论建构的一个部分的成就。所以对《老子》我们先就42章,将来谈到51章,两章会对照加以说明,很好的问题。


第二位提问的是听友天瑞_,他提一个问题,他说,很多人说,人活着是一种“精气神”的运作,请问什么是精气神?这三者有何关系?


这真是一个很好也很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去想,你用“精气神”来了解人的话,首先提到“精”,在《庄子》里面就说“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庄子描写人的修炼,形要保全,精要能够恢复,那么跟“天”(就能合而为一)。“天”代表自然的状态。所以一般讲“精”的时候,是代表一种体质,就是我具体的身体它的体质如何。所以一般讲精的时候,是指具体的体质。


那么“气”是关键,所以一般讲修炼在于气。这个气就是呼吸,但这个呼吸跟天地万物可以相通。所以庄子也提过“通天下一气耳”,整个天下的万物是相通的,都在气上面相通。


所以比较有趣的是,在儒家跟道家都会提到如何养气。孟子的修炼最大的特色就是养浩然之气,他也提到气是我们身体里面充满的一种状态或力量。你养这个浩然之气等于是用心来指导身体的作为,久而久之你就做了许多正义的事,那么气就可以充满在天地之间,这是儒家的立场。


那么在道家的话,庄子直接说整个天地万物是一个气,这个气跟呼吸有关。所以《庄子》里面提到真人这些,都是跟他的气的运作有关系的,而修炼的时候也都是以导引之气作为他的一种考虑。所以气是关系到人的活动的力量。


那么“神”的话,一般讲人的神,神这个字可以说一般不容易发现,因为它属于一种精神方面的作用。所以一般讲神的话会说它是神妙的作用,讲到“元神”,即你本来具备的那种最初的圆满的神的状态。那么《庄子》里面就发明一个词叫做神人。神人代表什么?你完全无法预测他的情况,简直神妙无比。


所以一个人的“精气神”三者,“气”比较关键,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一个人如果气聚则生,气如果散了就死了。所以这个气是人的生命,这个要一直维持下去的。事实上“气”这个字的繁体字(氣)底下是一个米,代表你要吃饱喝足,这个气才够。“精”可以说是你的体质,好像一个人生下来跟身体形状、形体有关的部分。“神”的话就是在“精”跟“气”都够的时候,神显示出一种人的一种灵妙的作用。所以一般人我们常常会说,你念书好不好,你做事专不专心,你在社会上给别人的一种形象,往往都跟这个“神”有关,说一个人神采飞扬,神气如何如何。


第三位同学是听友黑眼豆豆,他提的问题是,你说人的德是本性跟禀赋,请问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禀赋是什么?


我在讲万物的时候提到“德”就是从道所获得的。那么提到人的时候,当然也有从道所获得的德了,但提到人的德的时候,我往往会刻意地说它是本性与禀赋。为什么一定要分开来说呢?每个人都有本性,这是指在本质上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基本的、天赋的能力,包括像认知能力、意愿能力、感受能力等等。认知、意愿跟感受分别针对三种价值就是真、善、美,这就不用多说了,每个人的本性都有这样的能力。


另外说禀赋特别指什么呢?禀赋特别是说,这些能力的敏锐反应的程度。所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学,什么都有兴趣,他可能要学某些跟他禀赋相似的专长,社会上分工合作就很自然把人的禀赋引导到不同的方向去发展。在本性上就说明人都有类似的本质的条件,在禀赋上就要说明这些不同条件各自的程度如何。前面讲到的是本质,这边讲到的是程度如何。所以讲人的时候,重要的是你要继续发展,所以后面我就一直强调保存禀赋就是要发展它,同时也有某种修炼的意味。


问题在什么地方?问题在一个人是不是只陷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呢?这是关键,老子整个的思想就是在这一点上,他要针对说,为什么人的社会这么多问题,到最后天下大乱呢?就因为人类往往只陷在人类中心的价值观里面。这一来的话,你的禀赋就完全朝向一种狭隘的方向、偏差的方向去发展,到最后造成各种困扰。包括我们说的认知,到最后变成区分了,顶多到避难的层次,它没有办法再往上提到悟道的启明的那个层次。代表说你的禀赋可能走偏。所以后面讲到修德的时候,所修的德就针对本性跟禀赋,尤其是禀赋方面的条件来说的。所以这一来的话,就可以对于所谓的人的德说得比较清楚,很好。


第四位同学是听友沛航。他说在《老子·第41章》里面,提到“大器晚成”四个字,但是帛书本说的是“大器免成”,就那个“晚”把旁边的日字边去掉,免成。他说他认为“免”比较适合,因为老子这一章连说四个“大”,他说的四个“大”就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说,像“无”跟“希”都有否定的意思,只有“晚”这个字不太适合;所以改成“免”的话,它也有否定的意思,可能比较适合。


他的说法有相当根据的,为什么?我查了一下,其实最早的竹简本乙本就提到“大器曼成”,这个“曼”是慢慢的“慢”左边的心字边去掉,变成曼妙的曼了。这个“曼”跟“无”是相通的,等于大器无成。帛书本的大器免成的“免成”也变成跟“无成”也是类似的。就是你不要去看它的成了。事实上“器”跟“成”这两个字在古代是连在一起用的,我们刚刚提到《老子·第51章》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这个“器成之”,王弼版本写成“势成之”,而在帛书本都是 “势成之”要改成“器成之”,所以“器”跟“成”代表确实放在一起用的。


而在《易传》里面也提到“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你要把具体的器具把它造成;造成之后,对天下人都有利,大家都需要一些具体的生活上的工具嘛,杯盘碗盏这些,各种工具。所以器是要成的。


所以老子这边所说的,他说大器免成,最大的器根本是超越了成的这种考虑。这种说法我觉得是有道理的,那么为什么我还是用大器晚成呢?不但是因为王弼、河上公他们都是这样在理解,最主要它已经变成大家所熟知的成语了。你如果今天了解的话,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如果再回顾一下这一集里面的内容,我说这四个“大”:大方无隅所针对的是空间,因为真正的“方”它有四个角,“大方”的话超越这些角的限制了,这是空间上;大器晚成,最大的器很晚很晚才完成,这是在时间上;大音希声是人用听的;大象无形是人用看的。


我就这样把它讲成一个跟我们现实的人生比较配合的情况,你如果坚持说一定要大器免成,等于是说最大的器根本就无所谓成不成,就好像最大的方,根本就没有所谓四个角这样的问题,我完全赞成。基本上我也认为那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只是我有时候念书对于大家已经用习惯的成语,我还是会有些考虑的。并且你把“大器晚成”说成“大器免成”,也就变成无成了,就是说大器无所合成,或是无所谓成与不成,这样子虽然说得通,但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你想想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这才是重要。


因为这几句话,大方无隅,一直到大象无形,你要形容什么东西?在河上公里面就说形容人,大器之人他像九鼎、像瑚琏 ,是不能够很快就成的,一定要修炼一辈子才能够成。“大方”是最大的方正之人什么都可以包容,所以他变成是无隅。河上公把它讲成是人的一种修炼的情况,事实上你从前面一路讲到你这个道是如何,德是如何,把它最后讲成人的情况,也可以说得通。但是后面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跟人的关系又如何呢?这也是问题。


所以在这里中间有一句话,你在念过整段之后,印象有些模糊。事实上很多人留下印象的往往就是“大方无隅”跟“大器晚成”。我们现在的成语一般人怎么用的?你大方一点,你不要有自己的角落;你如果是大器的话,你不要着急,你到最后才能成就那种伟大的器皿。像许多重要的建设、工程,或是你个人所完成的艺术的杰作,都是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完成的,这要比你原来的大器免成或大器无成,显然对现实人生的启发更高。


所以这是我们要了解,你有根据,知道它原来是什么样的写法,后面的写法配合起来也合逻辑,就可以说得通。所以这一方面我对于同学提的意见,我觉得非常好,我个人也愿意接受,将来我在版本修改的时候,也会把这个放进去。但是我也说明一下,大器晚成这个词很好用,对现代人启发也不少。所以我还是以这种方式来说,很多地方保留一个讨论的空间。


非常感谢同学们提出这么好的问题,让我在这个时候可以加以思考,跟大家进行讨论。又到了周末的时候,祝大家周末愉快,学习愉快,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贾秉治

    一个思考视角,道德经的大器免成和孔子讲的君子不器,是不是有相同的地方呢?从道德经具有的超越性角度来说,大器免成可能更符合原意,但大器晚成能很好呼应现实也勉励人们成长过程中不要急躁。

    小巫婆_ud 回复 @贾秉治: 赞!

  • ShellingfordHolmes

    老师好!不管是“晚成”还是“免成”我觉得都是在说“大器”不会拘泥于自己成不成这件事。无心而为,成还是不成只是一个结果,重要的是体验和经历,而不是为了得到一个评价。免成有免于受到成事不成事断定之意,真正的大器只是存在,是接受,也是传承,是一种不刻意寻求帮助,又无所不在的存在。

    小巫婆_ud 回复 @ShellingfordHolmes: 你所谓的大器是不是神、上帝、本身不动的推动者?

  • 1599312qbtp

    竹简版是大器曼成。曼通慢,佐证,晚成更靠谱。免字跟晚象形,古代经常会这样哦。因此还是大器晚成吧。

  • 献乐得乐

    道家所说的气,绝对不是呼吸的气,庄子说的“通天下一气尔”,指的气是造成天下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包荒 回复 @献乐得乐: 道生一的气,应该是元炁的这个炁,也就是武侠小说里面的内力之源,来自道,这也是道家一生都在修炼的东东。

  • 三步并两步

    马,好比是本性,按品种细分下去就是禀赋,如汗血宝马、蒙古马、矮脚马、BMW等等等等

    小巫婆_ud 回复 @三步并两步: 你这个是马下面的分类吧

  • sandade

    傅老师讲的真好

  • 慕晨大人

    本性: 认知→真 意愿→善 感受→美 禀赋:能力反应程度

  • 勇往直前zyh

    行不言之教。以身作则可也。

  • 天爽气清

    我看到有人解释大器免成,比较合理: 真正的大器浑然天成,而不需要人为合成,人为合成的,再大也是小器。大器根本不需要合成,何谓早,何为晚? 结合上下文,无和希,在本章,都是不能的意思,所以,应该是大器免成,而非晚成

  • 依依东望__

    大器晚成就是老子一书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