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六贼戕害本性,须得回光返照

035.六贼***********

00:00
15:27

修行之本在内不在外,往外追逐,必失去内在的本真,唯有收起眼根,闭目存神,开始探索身躯内本自具有的安乐跟富足,方能得证圣人的境界。老子借此章提醒我们,放弃对外在的追逐,在我们的身躯内,有一个非常宁静的安乐乡,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第十二章 为腹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现在我们讲第十二为腹。看本文:五色令人目盲,这文章很浅,这个眼虽然不会贪色,眼会贪色吗?看一个东西,好舒服,然后你的手摸眼吗?不会,都是看得好累,有个地方在舒服,但是把眼惩罚得很累,对吧?然后你就一直搓眼睛。


眼本身不贪色,但是心却在眼睛看到五色和产生感觉时,同时攀附着贪爱,谁在贪?心!这个心因眼见五色而盲掉了真知。不是眼睛真的盲了,五色令人目盲,那不是眼睛盲了,是谁盲了啊?心盲了,它把真知给盲掉了。眼因心一偏,而再也看不出五色了,所以最后两个都盲了,对吧?


五音令人耳聋。耳虽然不贪声,但是心却在耳朵听到了五音产生感觉的时候,同时攀附着贪爱的觉受在里面,这个心因为耳听到五音而聋掉了它的真知。而耳也因为心一偏,再也听不出真正的声音了。那个纯净的声音,它再也听不到了,它听到的都是妖歌艳舞。


五味令人口爽。舌虽然不会贪味,但心却在舌头尝到五味而产生感觉的时候,同时攀附着贪爱。舌头会贪爱吗?舌头不贪爱,舌头是听着后面有一个人贪爱,然后叫它(舌头)一直往前,一直要吃这吃那,吃到舌头都咬到破皮了,舌头最恨,但是还是有一个人逼迫它一直往前,对不对?所以,这个心因为舌头尝到了五味,而失掉了真知。而舌头又因心对真知的偏颇,而再也尝不出真味。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追逐田猎的时候,周身气血都开始动荡,而心中的气血开始激昂起来,此时心意也就跟着气血开始狂荡起来。这个意思是说,驰骋田猎,人心可以发狂,驰骋田猎,唯一身中改变的什么?气血。这意思就是说,心深深地受气血所影响,这边所谓的追逐田猎,他的猎物指的倒不一定是田里面的猎物,它比喻的是我们现在都市丛林里面的各种的功名利禄,各种你的渴求,这些都可以作为比喻的。古人,闲来没事种田之外的时间,可以去稍微竞逐一下,就是田猎这个事情,那现在在我们的社会里可以竞逐的事情,就可多了,对不对?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妨碍的妨,就是“害”的意思,小则亏心,害于一心,大则伤天,害于天地,这当然都是有可能的。这句话是说,越是稀有难得的东西,越是能够动荡人们的内心,激起人们的贪念,叫人去做那些亏心、害理的事情,叫做“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看这句本文,“为腹不为目”这个“为”是吉义,圣人做这些事,所以这个“为”是吉义。不要在经典尤其是《道德经》,不要看到“为”就说是造作,我们要来看它的上下文,再来决定它到底什么意思,就是“致力于”的意思。“为腹不为目”,这个“目”是往外看,是往外的意思,但是,它不是讲眼睛的意思,不一定限于眼睛,眼睛触目所及的是往外,“为腹”这个“腹”,它是内在的意思,不一定是指腹部,可以指腹部,但总而言之是眼根一收起来,往内一觉观,周身上下、胸怀,这些通通算是“腹”所包含的范围。


圣人因为知道往外追逐,必失去内在本真的害处,就如前面所说的这几条: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这些都是往外的,产生失去我们内在的害处。所以开始学习,他收起眼根,闭目存神,开始探索身躯内本自具有的安乐跟富足,因而得证圣人的境界。这个就是所谓的“为腹不为目”。眼根收起来,佛家不是叫“正法眼藏”吗?对不对?眼根收起来。


我们看《养真集》这一段,为什么“为腹不为目”?他说:人之神在心,心一动,全身的神都动啊,都牵动了。而心之机在目,就是眼睛触目所到的地方,深深地影响我们心思的方向,就算在你脑中所想象的一个幻影,也算在眼的范围内,就是好像有个影像。目用在内,就是眼根收起来,不是叫你往里面看。有的人会一直练,练得把眼睛往上吊,然后想把它转回来,看里面,练出一身病,眼睛都是血丝,不要这样子做。经文往往是一个比喻,经文的比喻都跟我们天然的本真相通,不要用到人为的造作,有的会练到斗鸡眼,有的往上转,有的往下转,有的往中间转,什么病都有。


这边说“目用在内”,眼睛收起来,感觉往内。而心即随之在内,他只感觉到就剩下全身的气机。故曰观自在,观自在,观那个本真的存在,观那个自然的存在,观那个天然律动的存在,观自在。观即反观也,就是“目用在内”的意思,用觉照,用观察。自在者,心自在也。人若反观久之,不但心在,而心竟定矣!自自然然心静,观久了自然往外追逐的习性,动荡的习性,虽然你没有去田猎里面追逐,可是你在幻想的时候,跟田猎里面骑着马在追逐是一样的,对不对?跟在都市丛林里面竞逐功利是一样的。时常地往内,这个习性慢慢就会收束回来。


神气一定,恍若初醒。正如天地交泰,其妙有不可尽言者。就是说稍微有一点点的时间来定静我们的心神,神清气爽,它有妙不可言的地方。现在的人都浑浑噩噩对不对?昏昏沉沉,礼拜天通常都睡到差不多十二点,对不对?你叫他还不高兴,这种都是时常往外之后的结果。


阴符经》云:机在目机在目的意思倒不是叫你开始看,而是叫你不要看,就往内来。禅家云:正法眼藏,正法在哪里呢?不要往外。眼藏的意思不是指把眼睛塞掉,是说不要往外,当然你也可以说正法耳藏,都可以通,这样了解意思吗?“正法眼藏”已经代表六根了,六根藏起来,往内来。


我们看《仙佛合宗》这一段,太和问他的师傅说:何谓如猫捕鼠?说修炼就像猫捕鼠,怎么回事呢?师傅伍子说:猫捕鼠四足据地,动也不动,跟雕像一样。不动之势也,双眼视穴,看着老鼠的洞。见鼠即擒,一出来就扑上去,就是如猫捕鼠。可不似昼夜静观以除六贼乎,在观照我们内在的起心动念,观照六贼对我们的伤害,这样静静地眼睛闭上,开始往内觉观,像不像那个猫在等待老鼠?一等待就要除它了。


故以猫喻主人,以鼠喻尘障,就是六尘。捕鼠少成皆小成有为之事二,过此者而忘猫忘鼠,无须无我而后可,一开始,我们开始反观觉照,然后一有心意想什么,把它除了;又想到什么幻影,我们又往内开始观照,当你观照内在的时候,那些都慢慢地会烟消云散,这是一开始的初步是往这里来的。


可以说“为腹”就是往内在,“不为目”就不往外在。“故去彼取此”,这个“去彼取此”在《道德经》里面总共出现三次,“彼”是指远的或外面的,“此”是指近的或内在的。因而圣贤放弃对外在的追逐,而专注于心性的内守上,叫“去彼取此”。


当然我们读书就是要前后文要能衔接,前面是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然后,追逐于田猎令人心发狂,通通往外,对不对?然后讲“去彼取此”,又讲“圣人为腹不为目”,所以“彼”指的就是前面的令人心发狂的这么多的事情,“此”就是讲圣人所做的那些事,眼根收起来,往内在来。当然这不是两件事,“去彼”跟“取此”不是两件事,只要“取此”自自然然就“去彼”了,因为它是一个重点而已。


我们看《淮南子》的这段:季子治亶父三年。季子治亶父这个地方三年,而巫马期絻衣短褐,易容貌,往观化焉。 巫马期这个人想要看看季子到底治理得怎么样,然后他就把朝堂上的冠帽通通脱掉,易容为平民百姓,穿着很简陋的衣服,然后去他治理的地方看一看民情,就知道他治理得如何。见夜得鱼者释之,晚上看在河边到一个人在抓鱼,抓到鱼然后把它放了。


巫马期问焉,曰,问他说:凡子所为鱼者,欲得也。今得而释之,何也?看到他抓了鱼,把它给放掉了一半,问为什么,大家抓鱼不就是为了要得到更多吗?得到这么多为什么放一半回去?渔者对曰:季子不欲人取小鱼也。所得者小鱼,是以释之。”这个捕鱼的人说,季子,治理我们这个地方的官,他不希望人家抓小鱼,所以我刚刚抓的这些鱼算小的,所以我把它们放一些回去。可见得季子在渔夫的心目中地位重不重?是很重,对不对?表示季子得不得人心哪?很得人心。


巫马期归,报孔子曰,他跟孔子说:“季子之德至矣。”他真的非常会治理,深得民心,使人暗行,若有严刑在其侧者。说一个人在这样暗的黑夜抓鱼,四下无人之地,他的道德、操守还是如此的高,好像有严刑酷吏在旁边押着一样,他不会做坏事。季子何以至于此?他是如何能够办到这样的?


孔子曰:“丘尝问之以治,言曰:诫于此者刑于彼。季子必行此术也。”孔子说,我曾听说过最高的治术就是这样,诫于此者刑于彼,地方父母官自己自身戒律甚强的话,在别的地方的人不会做坏事,他们做坏事就好像旁边有刑罚在看着他一样,他是做不下去的。季子必行此术也。我想季子就是这样,他本身是以身效尤的,以身作则的人。


故老子曰:去彼取此。什么意思?说要去那个“彼”,其实你不用去“去彼”,你只要“取此”就可以了。季子要管亶父这个地方这么多的百姓,他要去除他们的,他追着他们一个一个地去追杀,旁边请着很多的刑罚的人,还是来“取此”比较快呀?“取此”比较快。“取此”是什么啊?我自己做好,就这招儿而已。


所以我举这段是要告诉各位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它不是两个步骤,它是同一个步骤,它只要“取此”就可以了。所以你开始“为腹”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不为目”了,他也在开始不为耳,也开始不为口,这样了解意思吗?当你开始“为腹”,开始返观觉照的时候,那一些六根的贼,他是霎时烟飞云散的,你只要做个动作,不需要先去杀眼,再去杀耳,这样了解意思吗?最困难是杀那个头,你有没有发现大家都在杀头?想办法让它不要动,让它一个念头不起,其实你不必呀,你只要“取此”,这样就可以了,往内来。


本章的主要用意是除了告诉我们,修行之本在内不在外,并且点出了闭目存神,回光返照,在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地位。然这个舍弃外在,并非叫人不看、不听、不吃,也不是叫人不工作,不努力,都不是这个意思。


而是如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戒是戒这个“非礼”,而不是叫你不要听,不要言,不要动,是要听,要言,也要动,但是非礼这个部分,开始“为腹不为目”,为腹不为耳,为腹不为口,这样了解意思吗?为腹不为身


心经》所谓“无眼耳鼻舌身意”,也是本着这个意思的。只是说不要被它所用,要它被我所用。挂碍的部分,眼的挂碍拿下,耳的挂碍拿下,前面才加个“无”。不是叫你把眼耳鼻舌身意最后都要化为尘归尘、土归土,叫做空。有没有?你有没有发现大家都这样子解呀?这不是你当下可以用到的。那个变成死后才用得到的。所以这个修为就变得没有意义。


好,第十二章告诉我们重点就是这样的,往内、往内,回光返照、返观觉照,在你的身躯内,在你的胸膛内,有一个非常宁静的安乐乡,就等待你去发现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灰灰_ak

    反观觉照,去感觉,只要做到这个(去彼取次)。就能不被贪欲所累,虽然不容易,但认定了方向就坚定的去做。有收获。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22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419

  • 泡沫公子

    外在的事物容易让人溃散精气神,机在目,正法眼藏。 目在外为看,在内为观,是为内观。

  • 强力_Vm

    勿听以嘴,听之以心,勿听以心,听之以气

  • 青青毛豆

    收起眼根,闭目存神,开始探索身躯内本自具有的安乐跟富足,因而得证圣人的境界!这就是“为腹不为目”!

  • 周益红

    往内,往内,回光返照,返观觉照,在你的身躯内,在你的胸膛内,有一个非常宁静的安乐乡,就等待你去发现它。

  • 13506211063

    这真是个好消息~ 季子要管好亶父这个地方这么多百姓,只靠一招:做好自己。 我们要避免六贼偷走我们的精气神,也只需要做对一招:为腹,往内觉察~

  • 周成深圳

    讲的太好了,向外追逐不得安宁,向内才是正确的方向。

  • 冬荐稻

    觀照我們內心的起心動念,觀照六賊對我們的傷害,靜靜地眼睛閉上,開始往內覺觀。這就是我們的家鄉。

  • 吉平2010

    不要被外在贪多,心上要有觉知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