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司马昭为什么自己称帝而立曹奂为帝
曹髦死后,魏国一时群龙无首,于是以贾充为首的一派党羽,一致拥司马昭受禅称帝。
我们讲过,历史是会重演的。当年,很多汉朝的老臣逼汉献帝退位,我们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这样的状况?但是现在,这种事好像已经变成一种风气了。
贾充说司马昭功劳比谁都大,而曹氏家族已经不行了,所以应该禅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都是老一套的说辞。
司马昭也是老一套,说不行,当年周文王都没有接受,曹操也没有接受,自己怎么能接受?
其实,司马昭不必讲这些,讲了反而更糟糕。可他本来就是一心一意要称帝,除了这些还能讲什么呢?他这么讲,只是说既然那一条路比较好,我就走那一条路。
我们今天很重视学习,其实很多事情是不能学习的。譬如爱,爱是真情的流露,不是学来的,人如果很自然地去表现爱,会让大家觉得非常真诚;学来的爱是虚情假意,不是出于人本身的动机,就变成造假了,结果肯定不好。
现在有些人到处教人家怎样去爱人,这是很难让人赞同的。现在爱的学习越普遍,离婚的案件就越多,不断推崇爱的学习,整个社会虚假的事件就层出不穷。
当初周文王的表现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假装的,不是说自己儿子迟早会来,所以才用那种方法。
后来的人觉得周文王那样做很好,就不断地学习他。实际上,这些都没有价值,甚至令人不齿,我们千万不要把它当做是可以模仿的。
公元260年,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姜维听闻,联络东吴,兴兵问罪,并于祁山大败魏将邓艾。不想粮草受损,只得退回汉中。
两年后,姜维整顿军马,再次上表后主刘禅,奏请九伐中原。姜维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以至于第九次北伐呢?
他嘴上说士兵不打仗就会懒,士兵懒了国家就完了,其实这不是真的,姜维不断出征,是凭着自己对孔明的怀念和感谢。
他认为既然孔明把一生的愿望都寄托在自己身上,那自己就要义不容辞。姜维对孔明的心情,就像孔明对刘备的心情,是一样的。
郤正是一个头脑很冷静的大臣,他说此时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再打也没什么意义,不如休养一段时间再说。可阿斗看姜维心意已决,便同意了。
姜维九伐中原,司马昭闻讯再派邓艾迎战,而此时蜀军因连年征战,已是大将寥寥,姜维只好派廖化为先锋。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现在已广为流传,只要我们觉得一个人不是很理想,就会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意思就是,连这种人都可以当先锋,可见人才很匮乏。
三国时代最可怜的就是老百姓,各国动辄出兵几十万,而且战争频率也很高,所以死亡人数令人触目惊心。
年轻人稍微有点勇气和武艺,虽然还没练好,就被拉上战场,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打了,还没有出手就死了,真是冤枉。
那时其实人才辈出,只是因为折损率太高,实在来不及补充,导致各国都缺乏人才。所以我们要重视的是折损率,而不是纯粹的数量。
此次北伐,姜维打算先攻取洮阳,作为屯粮之所,以图长远之计。然而为了确保粮草安全,迷惑邓艾,姜维故意放出风声,说蜀军欲取祁山。
邓艾早已猜透姜维的主意,说兵不厌诈,虚虚实实,虚乃是诈,实还是离不开一个“诈”字。《孙子兵法》里有一句话,叫“兵不厌诈”。
我们说,一切战术都是“诈”,到底何谓“诈”?一般人认为是阴谋诡计,其实这样解释是错误的。
战争中,我们最恨的就是对方使用阴谋诡计,遇到这种情况,总会说人耍诈,所以打仗不择手段,就是不义,打胜了也没有什么稀奇。
孔明打了败仗,我们也不介意,因为对方在耍诈。靠耍诈赢了别人,任何人都不会服气。所以“诈”是变化无穷的意思,不是阴谋诡计,这一点我们千万要分清楚。
“兵不厌诈”就是说,用兵要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但不能耍诈。这样我们才能理解邓艾所言:虚固然是诈,实也不过是诈。也就是说,所有的实兵作战也是在变化,虚固然是变化,实也是变化。
我们要记住,不管处理什么事情,变化是可以的,但存心耍诈是不厚道的,即使是打仗也尽量不要这样做。
孔明身经百战,但很少使用阴谋诡计,只是利用地形、事物来变化,变到让对方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如此而已。
哈哈一笑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听友456239179: 感恩留言,感恩相遇,谢谢关注和点赞,请多多分享。
戏说三国
曾仕强学堂 回复 @抱朴守拙散人:
赞
曾仕强学堂 回复 @然子R:
爱的学习是虚假
曾仕强学堂 回复 @须信从来错: 感恩您的留言,请多多分享!
人性的是不可以学习的!
三国时代最可怜的就是老百姓,各国动辄出兵几十万,而且战争频率也很高,所以死亡人数令人触目惊心。
中华民族的一次大灾难,一次次重演,好像灾难隐藏在中华文化的基因里面,所以当辈我们后代有责任将这种隐藏的文化糟粕清除,正本清源,使中华文明重新发出光芒
当需要榜样的时候,也就是状态可悲的时候……
好
曾仕强学堂 回复 @1802661xd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