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章】修道的十二个角度

【四一章】修道的十二个角度

00:00
16:06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从十二个角度谈谈修道,我们要介绍老子《道德经·第41章》。这一章内容相当丰富:前面先说有三种人听到道的反应,这比较简单。后面就连续从十二个角度来说明道到底是什么,修德是怎么回事,它其中展示了圣人的修行的心得。比如讲到“上士闻道”怎么做呢?“上士”就比较接近圣人的水平了。最后强调什么?“道隐无名”,还是“无名”;以及道对万物的作用如何。

我们先把原文读一遍,再来说明。老子《道德经·第41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lèi);

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德若渝;

大方无隅(yú);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从结论就知道,这一章还是要谈到道的。如果有人想要悟道的话,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我们先用白话把它的意思说一遍:上等材质的人一听说“道”,努力去实践;中等材质的人一听说“道”,半信半疑;下等材质的人一听说“道”,就哈哈大笑。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所以,古代立言的人说过:明显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最高的德有如山谷;最纯的白有如含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健行的德好像怠惰;质朴的德好像会变;最大的方正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很晚完成;最大的声音几乎没有响声;最大的形象没有任何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可说。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且一一完成。


一开头前面提到“上士”“中士”“下士”,好像古代的对“士”的区分。但是这边所谈的与那个无关,它与身份和官位没有关系。这边讲的是什么?材质,就是一般所谓的“慧根”。你慧根够不够?你有慧根的话,听到道,就努力去实践。代表什么?道不是听听就算了,道与实践有关。悟道之后,就会领悟不同的人生观点与态度,生命就产生质的变化。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材质的人,听了半信半疑。有时候努力做一点,做一半,发现没什么效果就停下来。


下等材质人就麻烦了。他听了你说的道,哈哈大笑,认为说哪里有这种事情?何必去想什么来源与归宿的问题。接着老子用一句很难得的、反讽的话,他说: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足以为“道”了。所以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请问下士为什么要嘲笑?因为他只知道人间的价值观,人人都在追求功名利禄、名声、权力这些。所以你们这些学习道家的人,别人都要的,你不要,看起来很笨的样子,所以要嘲笑他了。结果你的嘲笑反而证明了,我们这个道是有道理的。


接着就连续举出12种有关道的、有关德的描述。所以这边说,古代立言的人,他说了这些。一般讲“道”就是“路”,你这个路是不是很明显的?路是不是往前走的?路是不是平坦的?我们从这边开始思考。


第一句“明道若昧”,你看到“若”,说明显的道好像暗昧。“若”这个字再度出现了。我们前面提过,老子在描写道的时候,很喜欢用什么方法?疑似法。好像这样,好像那样,所以“若”这个字在《老子》里面是一个专用的术语,明显的道好像暗昧。最平常的东西一般人反而看不清。


譬如说我一辈子在学校教书,很多人常常会问,请问念书有什么秘诀?说实在的,最明显的道,你为什么没看清楚呢?除了用功,还有什么办法?说实在,你聪不聪明是另一回事了,那都是程度的不同,用功才是本质上的差别。所有在念书方面有成绩的人,无不强调用功。你长期地努力,自然到最后就不一样了。所以这是第一个。我自己教书之后也有一个座右铭,就是要比学生更用功,否则我凭什么继续教书呢?这叫做“明道若昧”


第二个“进道若退”。往前走的时候,别人看你好像在后退了,为什么?因为我知道自己不够,我一直往前进,拼命地念书。比如说我现在讲国学,我一天到晚在做什么事呢?查字典。很多字平常这样念,但是在书里面是不是这样念?在古文的用法如何?你只有查字典。看起来好像在后退了,查字典不是小学生的事吗?怎么到现在你还在查字典?所以你长期在做的事,别人认为说你好像没有在前进,好像后退了。你不用担心。


第三个是“夷道若纇”,平坦的道好像很崎岖。平坦的道好像很崎岖,怎么说呢?大家都认为这个事没那么复杂。譬如说,很多人都有坐在树下被苹果打中头的经验,只有一个牛顿,他特别要去想:苹果为什么往下掉,不往上飞?看到没有,他把一个事情搞得崎岖,搞得复杂了。事实上那是平坦的道,一般人看不到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大家都认为不用怀疑了,这时候你反而要怀疑,就是所谓的平坦的道好像崎岖。


接着第四个,他说“上德若谷”,最高的“德”好像山谷一样。说到山谷,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山谷的话,我们说“虚怀若谷”,并不代表他真的没有,而是代表什么?它包容一切,所以才是真正的“谷”,真正的高明。


接着”大白若辱”,这句话就特别重要了。还记不记得我们说过老子的话,“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辱”,“辱”就是黑垢。真正的白,它代表什么?能够包容一切的颜色。所以它好像是含垢一样,有了黑垢一样,那才是真正的白。否则你说我这个白绝不容纳任何一点点黑垢,你缺乏包容性的话,怎么可以说是最大的白呢?


接着谈到第六点了,“广德若不足”。你说一个人,他有广大的德,好像不足一样。不足什么意思?就他不断地在包容、在接纳,永远也不会满出来。这叫做广德,永不满足。


然后“建德若偷”。“建德”就是健行的德,不断在建设、在发展中,看起来好像怠惰。“偷”这个字,怎么说呢?就是我能够顺着万物的自然状态去发展,我不去巧立任何名目,也不去加以任何改变,好像我偷懒一样。“偷”这个字,就代表偷懒、怠惰了。事实上,我是完全按照自然的状态、自己的样子去发展,就是“建德若偷”。


“质德若渝”,这边要稍微说明一下。在很多《老子》版本里面都会写着“质真若渝”,出现“真假”的“真”这个字。但你不要忘记,古代写“德”这个字,叫做“直心为德”,上面是“直”,下面是“心”,这个字也念“德”。那就很可能刻的时候,他刻的是“德”,结果到最后变成真假的“真”了。所以我们说,我们还是把它理解为“德”,因为前后都是“德”,这边没有必要忽然来个“真”。什么意思呢?质朴的德好像会变。这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叫做“守经达权”。守住原则,但是“权”代表变化,你要通达变化,那才是真正地守住原则。你说我守住原则,完全不动,那不是变成食古不化吗?变成是守住一个原则,统统不能变通,那原则有什么用呢?


所以要了解老子的话,一定要有辩证的观念,相反相成。所谓的辩证,就是不但知其一,代表正面,还要知其二,代表反面。为什么要讲到正面、反面呢?就是在时间上拉长来看的话,你才可以肯定,原来我们当下的情况不是只有这一点而已,还有相对的另外一面。在空间上放大来看,才知道说我们这里是这个情况,别的地方可能是相对的另外一种情况。这叫做什么?辩证的观念。这样才能够把老子的“若”这个字(疑似法)发挥出来。


接着就讲到四个“大”了。


第一个,“大方无隅”,空间上最大的方是没有棱角的。你说,没有棱角怎么叫方形呢?方形不是四个直角吗?本来是有的,但是它最大的话代表什么?它没有边界,可以包容一切。


然后他说“大器晚成”。这跟时间有关,早晚的晚。最大的器物很晚才完成。这代表前面讲空间,后面讲时间,都是要超过你实际所看到的情况。也就是你看到一个器物真的是做得完美的不得了,那他一定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慢工出细活,才能精雕细琢。


最后两个,就跟我们的感觉能力有关。一个是“大音希声”,用听的;一个是“大象无形”,用看的。所以老子的思维的模式,可以说在这一章里面全面展现出来了。你说,最大的声音几乎没有声响。说到这个没有声响,我只是听专家提过,说地球自转跟它绕太阳转,发出的声音大的不得了。还好人听不到。人如果听到的话,耳朵立刻聋掉了。所以最大的声音几乎没有声响。最后,最大的形象没有任何形迹,为什么?你一有形迹,说像这个、像那个,马上就被限定了,所以它不能有任何形象,一有形象就变小了,就不够大了。就是说“大象无形”,前面“大音希声”,都是非常生动的一种描述。


那么连续12句话说明什么?里面就谈了两个东西:一个是“道”是如何;第二是“德”是如何。“道”就是路,就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的那个“道”,它如何。所以在最后,再加一句“道隐无名”,“道”是幽隐而没有名称可说的。“无名”两个字,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就在《老子·第1章》,“无名,万物之始”,道就隐藏在无名里面。我们人类看到当然是有名,因为它来自于有形,然后有名。


最后这一句作为结论是非常好的,他说: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且一一完成。如何辅助?如何完成?就靠一个“德”这个字。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很清楚,道家所谓的“道”是什么。没问题,了解了。那么道家所谓的“德”是什么?一定要记得,“德”就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这句话也不是我们说的,是庄子说的,“万物得之于道者”,从道所获得的万物各自的本性与禀赋,那就是“德”。


所以,任何东西的存在一定需要道给它某种德,所以这边说“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且一一完成,完全没有问题。“德”本来就是万物的本性与禀赋,它本来就来自于道。所以,这些都是老子思想里面核心的观念。


【课后思考】

我们现在要学《老子》的话,就可以问自己,老子讲的12句话,描写“道”与“德”,有没有哪一句,或者哪两三句可以拿来作为我们座右铭的? 我们就从里面去思考,“明道若昧”一路下来,至少我们要知道说像“大器晚成”,可以让我们在时间上不要着急,慢慢地培养自己。像“大白若辱”,最大的白好像含有黑垢,所以很多地方、很多事情,我们要尽量包容其他人的想法。你在这一方面有什么心得?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荡相遣执

    明道若昧; 明亮的大道,怎么会暗味呢?那是人心不明,不愿随道,故意视而不见罢了。 进道若退; 循道而行,无捷径可行,不投机取巧。似慢似退,无有反覆,渐而达成。故虽慢实快。 夷道若類; 平坦的大道,绕山避水,岂无弯曲?坦途行速,迅而达成。故曲也直。 上德若谷; 上德含容万物,宽阔深隧之胸襟,悠如深谷,犹不可测。 大白若辱; 清白的人生岂无半点瑕疵?瑕不掩瑜,犹自高洁。 广德若不足; 广博的知识,虽有不足,也可左右逢源,圆融无碍了吧! 建德若偷; 有所建树之人,已看不到他忙碌的身影。 质德若渝; 质朴之人善于执权达变。变的不是根本,万变不离本体。

    善语结善缘此言不虚 回复 @荡相遣执:

  • 荡相遣执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是以为道。 道无不同,人有差别。上士似有旧缘,闻而启明。中士耳目尚无通心,虽知其善,无坚其志。下士不知根本,尚为外物所敝,认假为真。虽有闻之,本末颠倒,自会视之弊履,弃之不惜。

  • ShellingfordHolmes

    老师好!“进道若退”很有启发。很多时候自己到了更深的层次,更透彻的理解之后,反而会回归本源,有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归着。在别人看来好像是在退步,但其实是不断地深入。所以的思想都是在不同层次上被理解的,也只有到达了更深的层次,才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才能在以前认为不重要的地方重新获得启发。同时,我们所说的深入,不仅是知识层面的深化,更是在理解上的加深和加强,看起来不断在原地打转,其实已经在第三个维度上有了更加深入的探索。

    在其板屋 回复 @ShellingfordHolmes: 在以前认为不重要的地方重新获得启发。讲的好

  • 荡相遣执

    大方无隅; 广阔的大地上到哪里去寻找它的边缘?光明磊落的君子有什么地方是他的拙角? 大器晚成; 知识慢慢积累,智慧逐渐形成。高端复杂精密的国之神器,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技术,精雕细琢,方可完成。 :大音希声; 唯宿静之时方可聆听天赖的声音。 大象无形; 自然界的气象唯智者预知。人的思想若隐深不现,岂无奸诈之嫌? 道隐无名; 修道之人,隐于大泽深山,若有名,山泽之名也。若商山四皓乎? 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就是道呀!不离万物,善养万物,而且一一养而成之。哪里没道呢?反求易成。

  • 紫水晶蒙养园

    老子把那个无名的强之曰道,曰大,所以这里的一系列大不必认真,按照有形世界来解释,这里的大就是指道,道无形,无声,无时间所以晚成,无空间所以无隅,大白是道体通彻光明照亮一起黑暗。大是个绝对的世界,没有对立面。

    善语结善缘此言不虚 回复 @紫水晶蒙养园:

  • 唯美的秋_lq

    从学习《道德经》刚开始时候的懵懂,到现在学到41章以后,感觉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白,对我的思想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 。那我活的越来越通透,心越来越平静。对,一切我都可以接受,万事万物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只要自己守住本分,做好自己 就行,不考虑名利 ,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 。

  • 资深青年_ih

    天地万物都在有和无之间转换,黑夜与白昼,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生老病死。我今天好像明白了太极图的内涵。

  • 仲夏海景

    原文不是“大器免成”吗?

    1585840flnf 回复 @仲夏海景: 对的,大器免成,特大的器物都是浑然天成

  • Cheryl喜乐

    我们通过五蕴接触,认知,理解世界,却往往因此被束缚,误导和欺骗。因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等等,往往不是真的,不是完整的,不是不变的,正如这一章老子给出的十二个修行心得所说的,我们的五蕴给我们拼接的世界是具有很大迷惑性,甚至是黑白颠倒的。眼见不为实,真相在于道。

    无住生香 回复 @Cheryl喜乐: 嗯,用佛法理解确实更简洁明白。

  • 1374001gjsf

    以前自己虽然看不懂,但是也看过,所以行为或多或少受了一点影响,身边的人说我傻,说得我都快相信了,听老师讲了之后,想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