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史08 | 昝涛:奴官制,古典时代奥斯曼帝国的精英选拔

土耳其史08 | 昝涛:奴官制,古典时代奥斯曼帝国的精英选拔

00:00
31:54

一、知识点卡片



二、思维导图



三、课程文稿

喜马拉雅的听友,你好。上一讲我们专门讨论了基于宗教派别的所谓自治制度,也就是米勒特制度。在这一讲中,我们要讨论另外一个制度,就是devşirme,翻译过来叫“奴官制”,顾名思义,可以简单理解为“奴隶做官”的意思,乍一听起来,你可能已经会感到好奇了:奴隶怎么可以做官呢?

 

我们在讲内陆亚洲传统或者说草原传统的时候,已经简单地提到,传统上游牧民族对部落联盟领袖的效忠,是一种个人式的忠诚,也就是说,他可以随时带着自己的部众离开可汗,或者反对可汗。奥斯曼帝国——包括其他不同游牧民族建立的古代王朝,都是靠军事征服创建的国家。按草原民族的权力规则,统治者是强大的军事领导人,拥有绝对权威,同时,他又高度依赖各部落领导人的忠诚。

 

那么,为了维系自我的安全,可汗当然就会想着怎么样去加强对自身的保护,这里面就有了“亲兵”这种制度,亲兵是源于部落但又超越了部落认同的一批人,他们随时护卫在可汗的身边。这种制度会逐渐发展为禁卫军,也就是受可汗或苏丹个人控制的常备军。这也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国库”充盈。这种制度上的变化,使得可汗可以逐渐摆脱部落忠诚的那种不稳定性,这显然也是游牧帝国向定居帝国转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会有的现象。

 

显然,亲兵制度,是有一个内亚传统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受可汗直接控制的人,与可汗之间结成了一种类似于兄弟,又有主仆性质的紧密关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阎步克教授曾就中国历史上北朝政治传统说:“北魏皇帝经常率兵亲征,并在战胜之余对掠夺物予以普遍班赐,人人有份儿。这显然是游牧族的传统:部众只崇拜勇猛的主子,而掠夺物被认为具有“共有”的性质。”阎教授还曾提到,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对于皇权的强化起到了相当作用:“异族皇权的强化,与北族部落组织、部落精神直接有关。骑马部落的酋长和部众间,存在着一种‘主奴’关系,从而与华夏政权中皇帝与士人的关系,颇为不同。”阎教授指出,这种“主奴”关系“是一种无条件的依附和无条件的忠诚”,它有利于强化皇帝制度的专制性质。由这种与华夏不同的“主奴”关系,我联想到一种内陆欧亚传统,也就是这种“主奴”关系的演进。

 

也就是,随着游牧帝国的扩张和逐渐走向定居化,征招异族少年、做专业化的禁卫军军事力量,就出现了。这也就是制度化的奴隶兵,这种做法比较早的可能是阿拉伯人。9世纪时的阿拉伯帝国就创建了这样的奴隶兵组成的卫队。9世纪末出身于波斯-塔吉克人的萨曼王朝(874-999)也将使用突厥奴隶兵的制度固定化了,虽然不是主力。之后埃及的阿尤布王朝、马穆鲁克王朝,16世纪初兴起的伊朗的萨法维王朝,当然也包括我们讲的奥斯曼帝国,等等,都有这种类似的做法。

 

很多历史学家长期以来将此简单地说成是奴隶传统,或者叫“奴隶兵”,这是很不恰当的,因为,他们显然不是真的奴隶。由于他们与君主有特殊的主仆关系,一些奴仆很容易获得君主的信任,地位不断上升,甚至成为执国政者或军事统帅。“奴隶”这个词对应在突厥语中就是kul”,这个词原本是“仆人”的意思,在阿拉伯语中是“马穆鲁克”,字面意思是“被拥有的东西”,所以有“奴隶”的意思,尤其是“军事奴隶”。在奥斯曼帝国早期的Kul,是来源于战俘和在国内购买的奴隶。之后的那些所谓被叫做奴隶的人,只是相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奴仆的身份,但除此之外,他们地位很高,享有特权,是统治阶层的人,至少是军人。

 

13世纪中期到16世纪初,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也有这个问题,他们的奴隶兵来源极为广泛:突厥人、蒙古人、欧洲人、高加索人,等等都有。mamluk 制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奴仆为统治者当差(宫廷:服侍君主;朝堂:行政官员;军队:各级将士)的形式。不过,马穆鲁克王朝的问题是他们的奴隶来源不在自己的领土上,也就是说,他们高度依赖奴隶贩子和贩奴的路线,因此也就出现过通过干涉或骚扰马穆鲁克王朝奴隶来源的方式,与马穆鲁克进行斗争。奥斯曼人在1517年消灭马穆鲁克王朝之前,就干过这种事,不过效果不太明显,很可能是马穆鲁克人实现了奴隶来源渠道的多样化。

 

奥斯曼人的优势在于,它主要是通过在自己控制的领土上获取奴隶,因而,它的来源是稳定的,也是可以制度化的。

 

下面我们就具体讲讲奥斯曼人的这套制度的特点。

 

首先,这个制度的名字devşirme,意思就是“征集、征召”,这就跟收税类似,不过收的不是钱或物,而是人。简言之,这个制度就是帝国派官员不定期【主要是根据需要】到基督教地区,尤其是巴尔干地区,按照当地牧师提供的受洗登记名单,经过面试,选拔一些8-20岁的材貌优良的基督徒小男孩儿,【大部分应该是10岁左右的孩子,17世纪的数据显示年龄更大,在15-20岁之间】,把他们带到伊斯坦布尔后,使其皈依伊斯兰教,大部分人脱离与原家庭之关系,专心接受文化和军事教育。选拔过程中,有很多的规矩,其中有一点儿很有意思,就是要长得漂亮的男孩,这方面奥斯曼人可以说是“颜值控”,他们当时的价值观是,长得好看,一定是得到了神的眷顾,因而各个方面都会优秀。

 

关于这一制度的起源很有争议。一般认为它是形成自14世纪末。但在这之前,奥斯曼人已经有把基督教贵族阶层纳入统治体系的做法了。一种观点认为,早期奥斯曼国家征服了一个地方之后,就把当地贵族阶层的人纳入宫廷服务或者军队之中,这样算起来的话,这个做法是在14世纪初奥斯曼一世就有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来自于把战俘变成亲兵的做法,在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一世(Murad I,1362-1389)统治后期,出现了一支由皈依伊斯兰教的战俘组成的部队,这支部队归属于苏丹个人。这支新军就是禁卫军(Janissaries/yeniçeri,本义就是“新军”)。他们是苏丹的私人部队,是苏丹的“奴仆”(kul)。

 

在逐渐完善后,事实上这一征召制度的标准和流程十分严苛,比如,理论上,主动投降地区的不召,对独生子的家庭不征召,城里人和工匠的孩子不要,结婚了的不要【怕被征召的往往让孩子早婚】,懂土耳其语的不要,不召犹太人和亚美尼亚人【后期也召了亚美尼亚人】,一个家里不管有几个孩子,也只能征召一个,等等,也包括一切其他的特殊情况。征召的对象主要是基督徒,而且是边远地区的,不能是伊斯坦布尔或附近地区的。

也有主动送孩子被征召的情况,甚至贿赂官员送孩子进这个体制的情况,因为这是家庭负担的一种方式,也是平民进入统治阶层或精英的方式。

 

征召8-20岁的异族青少年,目的是从青少年抓起,这个年龄段的人,还有很强的可塑性,从边疆地区来到首都,一路上体力也够用,来了之后,一方面培养其忠诚、宗教和文化意识,另一方面训练他们的技能,可谓煞费苦心。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甚至从元朝购买蒙古人做马穆鲁克。这些人远离故乡,前途命运主要寄托于君主,忠诚度高是很自然的。在奥斯曼帝国,男孩们被召来之后,先到达伊斯坦布尔,举行集体割礼,然后皈依伊斯兰教。

 

被召集来的人,有两个去处,一个是大部分人进入禁卫军系统,另一个是极少部分才貌出众的人,进入宫廷学习或分配给高官贵族,在宫廷的人要接受更为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日后成为帝国的统治精英。

 

17世纪之前,禁卫军的人员主要是通过devshirme制度(“奴官制”)征召的。他们最初会被送到农村,接受好几年时间的“突厥化”教育,当然也就接受了穆斯林的生活方式的教育,这个阶段的教育叫做Türk üzerinde olmak过几年之后再编入军队,继续接受军事训练。

 

禁卫军是苏丹的个人武装,它典型的是加强君主权力的一种保障,也就是要摆脱部落制基础上那种草原传统。禁卫军最初的时候人数虽然不多,但对苏丹个人的安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后来它又逐渐地成为奥斯曼军队的主力,他们当然是职业军人,训练有素、配备火炮,打过很多胜仗。很长一段时期,奥斯曼帝国的禁卫军是地中海世界战斗力最强、装备最好的部队。

 

禁卫军不同于普通的、可以领有采邑的、分封制(蒂玛尔)下的西帕希骑兵(sipahis),后者是地方贵族以及他们的随从,他们只是在战争季节才参加苏丹组织的军队,其他时间属于自由民。禁卫军在服役期间不能结婚,当然,这个规定后来逐渐改变了,退役后可以得到特定的赏赐,并保留自己的身份,成为一个特殊的阶层,这大概也是这个制度吸引人的地方。关于禁卫军的具体情况,我们在后面讲军事改革问题的时候,还会再提到。

 

第二个出路,也就是征召来的孩子中最优秀的人,总体上也就占这个制度中人数的十分之一【每次也就只有数十人上百人不等】有机会进入皇宫,不是做太监,而是接受严格的宫廷学校的训练。这些人有共同的姓氏,叫阿卜杜拉【意思是神的仆人】。

 

进入宫廷的人,要文武双全,既接受体能训练(体育训练由太监负责),又要学会读书识字、学习宗教知识等。他们的教育是当时最好的,也是最系统的,语言、宗教、实用知识,都要学,接受了完整教育的人,通常都能够掌握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奥斯曼文,具备相应的实用科学知识,当然也会熟悉音乐或书法等具有文化品位的知识,甚至是技能。

 

在他们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也要在宫中不同岗位上实习:餐厅洗碗、厨房中分发食物、洗衣、陪素丹打猎、管理贵重物品(库房)、管理先知等的圣物(至圣所/内圣所)等、掌剑奴仆和托袍奴仆,这些工作一个比一个地位高。

 

实习结束,就是Çıkma(毕业),也就是从内宫出来,到外宫接着训练,也有的就直接参加工作了,他们的去处很多样,比如有看管皇宫花园、皇宫厨房监工、游行乐队(mehter)成员、信差,大部分人则进入皇家骑兵团、步兵、炮兵等并担任军官。

 

由于进入皇宫中的人数极少,因而这批通过devshirme被选拔进宫学习的人,其职务地位要比同批的那些进入禁卫军的人要高得多,而且晋升的机会也多得多。在内宫接受培训的人中,还有一些人成为书法家、画师、金匠等,或者进入档案馆、库房等。这些人的分流是十分多元的,直到16世纪时,这些人之间没有任何职业歧视,大家都是平等的,文和武都是平等的。由于都受过体能训练,都是文武兼备的。

 

但不管其内部有什么级别差异,他们身份上都是苏丹的奴仆。他们由太监负责管理,苏丹本人出钱供养他们。由于在走上实际工作岗位之前,他们都没有家庭,也无需为挣钱而活,从而在一定阶段有利于杜绝腐败贪污,由于远离故土和家人,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最终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原有的联系,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们对苏丹本人可能会更忠心,更有依附性,当然,这是这个制度设计时的初衷。当然,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在实际上,情况非常复杂,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变化,比如,也有例子,就是有的人在16世纪后期,做到了大宰相,衣锦还乡,荫蔽自己的家族,还有的人给能够家里寄钱。所以,这也应该是为什么有的家庭愿意主动把孩子送入这个体制的原因吧。

 

这些靠近皇帝的人,极有可能受到皇帝赏识,从而担任地方大员,包括他们的老师——白人太监,地位也很高。不过,目前没有办法证明白人太监是怎么征召来的;籍贯统计比较混乱,不少人来自波斯尼亚;其实白人太监也是奴隶身份,他们可以担任地方大员,甚至担任宰相,这种情况也不少见。

 

从皇宫毕业之后,他们也有人去做地方工作。从皇宫中出来的奴隶们担任地方官的话,其地位和收入要比西帕希出身的那些人要高得多,也更有前途。他们也经常会得到苏丹的赐婚,运气好还能攀上皇亲。由于这些人没有宗教学历,在地方上没有办法当宗教法官;宗教法官这一职位是由学术等级固化的宗教学者乌莱玛体系垄断的;皇帝的奴官们在地方上是与卡迪【也就是伊斯兰教的法官】一起工作的。

 

devshirme制度与乌莱玛体系共同构成了帝国的精英体系。无论devshirme的官职到什么级别,其身份都算是广义的军人阶层。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他们可以获得晋升。在帝国的200个大区中,有20个人可以成为帕夏[将军,Paşa(地方军政大员,有更多的机会到总督见到苏丹),这些宫廷出来的精英,经过多年的地方历练,混到帕夏地位可以进京,又回到自己长大的宫殿。帕夏中又有更少数的人,通常有20多年的地方工作经验,最终可以担任大维齐尔,也就是宰相。这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高职位了。

 

1453年奥斯曼人征服了君士坦丁堡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帝国的宰相这个职位,大部分是由出身于基督教社会的贵族的人担任的。从16世纪初开始,大宰相的职位越来越被“奴官”所占据。在十六世纪,几乎所有的大臣和帕夏都来自于devshirme群体。

 

16世纪末的时候,越来越多的穆斯林开始进入到禁卫军,devshirme就没那么重要了。所以,进入到17世纪,devshirme这个制度已经衰落。18世纪几乎已经没有了。

但对于宫廷出身的奴官们来说,他们的数量没有减少。因为,16世纪,也就是随着devşirme的减少的同时,进入宫廷的人,也越来越不是奴隶了,而是有背景的“官二代”,17世纪以后,那些出身好的人,他们通过门路和关系把孩子推荐进入宫廷学校,也是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其他来源的优秀的“奴隶”也还有机会进入宫廷学校,比如俘虏、购买来的奴隶。不管如何,通过这个体系进来之后,他们的身份,都是苏丹个人的奴仆。也就是说,一辈子没有真正的自由,理论上,他们个人和他们的财产都属于苏丹,因而,无论做到什么级别,他们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安全。但不管怎样,在实践中,他们也都努力地经营人际关系,希望不断往上爬。爬的高的人,就会进入更高层的精英集团,尤其是要爬到pasha这个级别,就能够成为相当于地方的总督,集文武力大权于一身,成为奥斯曼帝国中后期的所谓地方实力派,他们还有可能做到宰相这个级别。

 

在这个意义上,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一批地方总督,荫蔽着一个大家族或者一个地区,有众多的家臣,甚至私人武装,尤其是这么做需要很多钱,那么他们就要想方设法地捞钱,才有可能维系自己的势力,或继续往上爬。因为,只有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之后,才能够进一步参与更高层次的竞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讲改革时代的时候,还会接着说。

 

关于devshirme的研究,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就是所谓的同性恋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也就是穆斯林世界的性别研究)。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是西方人,它至少有两个思想来源——1、十字军传统,十字军失败回乡后给穆斯林造谣。进而在十字军以后形成对穆斯林的精神和宗教上的污蔑,这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塑造,他们他们喜欢谈“色情的土耳其人”,2、关注奴官制度的人,认为这个群体在一定时期里是一个由男性组成的世界,这会人为地制造一个有利于同性恋行为发展的环境,学者们认为这在文学资料中留下了证据。


按照学者的总结,自从十字军以来,直到劳伦斯的《智慧七柱》,关于中东穆斯林的西方主流话语中,就盛行鸡奸者的“肉欲享乐”(the "filthy pleasures" of pederasty)这种主题。甚至是历史上那些对奥斯曼帝国持有正面评价的人,把它说成是理性的、贤能政治的西方人,也承认,在青年扈从之中以及他们与自己的主子之间存在着同性关系。这个话题比较小众,但在奥斯曼帝国史研究中,也有不少作品是关于这个问题的。

 

喜马拉雅的朋友,这一讲我们主要讨论了奥斯曼帝国的奴官制度。基本脉络是:最初是用俘虏+雇佣兵作为核心的苏丹“亲兵”,之后为了补充兵源的实际需要,征召过基督教社会的成年人,但随着帝国的扩张,力图加强集权的的苏丹为了培养对抗部落传统的势力、避免分裂和腐败,转而使用征召异族青少年的做法。


被征服的非穆斯林领土上有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奴官制其实就是汲取当地人力资源、加强苏丹个人统治和中央集权的手段,它也是一种精英选拔体制,有深远的内亚传统。至于说,后来跟这个制度有关的禁卫军体制是怎么变化的,我们在讲军事改革问题的时候,会顺便讲一下。下一讲,我们将把目光重新转回到历史进程上来,我们要讲“冷酷的”塞里姆一世,他攻打伊朗和阿拉伯地区的故事。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森狄CindyHAO

    这位老师的课非常好听,感觉不是在读稿,娓娓道来得讲故事。喜欢!

  • 毛毛牛bj

    “14世纪开始,土耳其帝国在被征服的巴尔干斯拉夫人家庭中,选出一些最强健的男童,使其改信伊斯兰教与学土耳其语,并接受军事训练,组成一支称为新军的部队,是帝国第一支常备军,成员定期接受评选和审查。他们是土耳其帝国最有战斗力的军人,首选主要是希腊人、保加利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及波斯尼亚人(后来包括罗马尼亚人、格鲁吉亚人、乌克兰人、南俄罗斯人、波兰人与亚美尼亚人)。若士兵有才能,可被提升至总督,甚至国相。这些新军是奴隶,也是军队的中坚。他们在平时还担任警察,宫廷侍卫,消防队员。”(百度百科)

    听友195378008 回复 @毛毛牛bj:

  • 13761319bqo

    谢谢。

  • 开益善

    讲的挺好,但感觉的脉络问题。

  • wo61juhhv0tca51zf2dt

    大部分当兵很少一部分当公务员了

  • 我是畦畦

    老师讲的土耳其史受益匪浅

  • 张雷_12

    这不就是包衣奴才嘛

  • 13761319bqo

    類似“御家人”、“八旗子弟”。

  • ZhangJen0204

    翔实生动

  • 赫克托尔_w5

    如从中国历史上找,跟郎官、怯靴、八旗侍卫以及历代的宦官都在某一方面有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