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写好记叙文的两大核心能力

5.写好记叙********

00:00
18:52

从这节课开始进入作文课的第二单元,在第二单元我重点要讲的是记叙文类型文章的构思和创作。今天这节课先讲讲写好记叙文的两大核心能力,第一是,我称它为“睁开眼睛”的能力,主要是教你,如何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第二是,是教你如何进行更细致地观察,我称它为“学会凝视”。

我先来讲第一个核心能力,“睁开眼睛”,在生活中学会发现。

你听到这个题目,一定会感到奇怪:“老师,我现在不就是睁着眼睛吗?你还要怎么教我睁开眼睛呢?”但睁着眼睛未必一样。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我国台湾文化名人蒋勋曾经有一篇演讲稿,叫《美,看不见的竞争力》,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唐的文化、宋的文化为什么有厚度?因为它看到大的,也关心小的。杜甫挤在难民里面逃难,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这十个字变成千古绝唱,我觉得不是诗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他看到了人。同样那捧白骨,很多人走过去都没看到。

我记得自己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内心是非常震撼的。很多人从这捧白骨旁走过去,但都没有看到这捧白骨;只有杜甫发现了,只有杜甫“睁开眼睛”发现了。那杜甫是怎么发现的呢?用自己敏感的心灵,悲天悯人的情怀,还有儒者的仁爱之心,发现了这捧白骨。所以,“睁开眼睛”发现那些,在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点点滴滴,是多么地重要。

怎样做才能学会“睁开眼睛”呢?下面,我就从敏锐的眼光、思辨的眼光和艺术的眼光这三个眼光培养的重要性,来给你讲一讲,如何“睁开眼睛”,学会发现。

先看如何使用敏锐的眼光,“睁开眼睛”去发现。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一路有你》。有一个学生就描写了他在地铁里看到的场景。他这样写道:

地铁上挤满了人。他们中,有的紧握着扶手,有的斜倚着车门,还有的蜷缩在座位上……他们中,有的头靠着身边人的肩膀,有的手握住他人的手,还有的独自一人,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不停地点来点去……每天放学都是这样,在耳机或轨道的噪声中,我什么也不扶,也不做。但是,一路上,人们都在。对,一大帮人,一大帮和我没半点关系的人,都在。

这段文字所写的内容,只是地铁里一个很简单的场景;而且它前面描写的大段的情景,也没什么出彩的、能吸引人的地方。他只是刻意地表现了自己和这群人不一样,也就是地铁里的人各有各的举动,而“我什么也不扶,也不做”。但是到了最后两句,也就是“一路上,人们都在。对,一大帮人,一大帮和我没半点关系的人,都在”,这句出来的时候,作者深层的感受就表现出来了。他发现,地铁里那些有着各种举动的人,都拥有各自的喜怒哀乐,而且这些喜怒哀乐他自己也会有。于是,虽然是一群和自己没有半点关系的人,但是却是和自己“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群人。就这样,前后内容的转折,使这篇文章的境界,有了很大的提升,当然也就会得到非常理想的分数。

只是在地铁里搭乘了一段路程,但是这个学生却能够把它写成一篇800字的文章,这就得益于他“睁开了眼睛”,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生活。

除了有敏锐的眼光,更重要的是,你还要学会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用思辨的眼光去发现生活。

我还是用蒋勋的《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这篇文章作例子来给你讲。在文章中,蒋勋描写了自己在上海世博会看到中国馆和英国馆时候的感受。他是这样写的:

要看到美,我们首先要看到生命存活的艰难。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使用汉朝斗拱的造型,堆砌出一个倒三角形的飞檐式建筑。我看了很辛酸。因为我看到它强大背后,是几乎要被世界列强瓜分殆尽的屈辱记忆。所以它的强是一定要撑出来。

可是我看到英国馆,轻轻松松就做出一个好漂亮的东西。当时我就想:如果真的是大国崛起,必须有最笃定的自信,不去做场面上的东西,而是回到最小的事情,慢慢做,不一定要那么快。

说起来非常惭愧,我也去了上海世博会,也看过中国馆。当时我就只是觉得,这汉代斗拱的体量非常大,非常的雄伟壮观;但这雄伟壮观背后的东西,我没有去想。我更没有想到,蒋勋先生要用一个“撑”字来表现,深藏在汉代斗拱的背后的、复杂的情感。如果你没有思辨的眼光,是发现不了的。

为什么他要用一个“撑”字呢?因为他把上海世博会放到了近150年的历史中去看待。在这段历史中,中国最开始是被人欺负的,但是到今天,我们可以办一场前无古人,甚至后无来者的世博会,这就是我们在向全世界证明:我们正在走向复兴之路。这就是“撑”这个字背后的复杂感受。也正是这个“撑”字,显示出了我和蒋勋先生之间调用知识储备能力的差异。我没有把中国馆放到历史中去感受,所以我就只看到了雄伟壮观,没有蒋勋先生思辨的眼光。

拥有思辨的眼光,一定要注意充分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给事物一些时间或空间的坐标,然后客观、全面地去感受、理解事物。

第三个眼光了,用艺术的眼光去呈现。

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在这儿,我是想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分析,让你明白,“运用艺术的眼光”是什么意思。

那这段文字到底好在哪呢?我总结了四点。第一点,好在它的句式结构上,这里不仅有长短句的变化,还有“不必说什么什么,也不必说什么什么,单是什么什么”这样的句式。

第二好在空间构图上。菜畦是从很低的地方起来,然后视野逐渐向上,到石井栏,一直到最高点的皂荚树。再之后视线又慢慢向下移,由树到菜花再到地面的草,最后由轻捷的叫天子再一下高起,将视线抛向最远方的那个高空,从草尖直窜上云霄里去……这就是空间构图的变化。

第三好在文字里有动静的安排。前面对菜畦、石井栏、树的描写都是静态的。后面对鸣蝉、黄蜂、叫天子的描写又都是动态的,可以说动静结合得很巧妙。

第四点好在色彩的选择上。碧绿、紫红、黄……无论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都是非常鲜明的。通过这些颜色,也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内心的明朗。

通过这些句式、画面、色彩的安排,不仅可以看到百草园的丰富、精彩,还能感受到鲁迅内心的愉悦。这就是这种把看到的东西进行艺术的呈现,就是艺术的眼光。

有意识的捕捉感受,来培养敏锐的眼光;调用知识储备,给事物一个观察坐标,来培养思辨的眼光;设计安排一些手法,来培养艺术的眼光。等你具备了这三种眼光,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学会了发现。

第二大核心能力,就是要“学会凝视”,对细节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什么是“凝视”。“凝视”通俗点说,就是目不转睛地看;但“目不转睛”不代表停留在某点上就不动了。我们的观察应该像一个摄像头一样,有一个聚焦的过程。就是你先把目光锁定在观察对象上,然后不断地向前推进,不断地去细化它、放大它:先是整体,再到局部,然后到更小的点。比如,你看到一棵树,接着看到树枝,然后是树叶,再细一点看到了树叶上的叶脉;但还没结束,你将叶脉再放大了观察,可以看到叶脉的走向、纹路、粗细变化等等。像这样,从整体到局部,再到局部上的细节,也就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就是我说的“凝视”。

写作文的时候,你要是觉得自己的作文表现得不够具体,就应当注意,要用凝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了。

举个例子,鲁迅先生在《祝福》这篇文章中,是这样来写祥林嫂的。我希望你在听的时候能留意一下,鲁迅是怎么进行细节观察的。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好了,我读完了。找到了这段描写中凝视的部分了吗?你看这个画面,“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你先是看到一个竹篮,把它作为锁定的对象;接着目光向前推,聚焦在一个破碗上,然后目光继续向前,发现这个碗是空的……就这样,一次比一次看得细致。再比如这句,“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这句先是出现“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再往下聚焦,到了“下端开了裂”。这就是“凝视”,这就是更细致的观察。

那么这种凝视后,观察出来的效果是怎样的呢?那就是突出了、或者强调了碗是空的,竹竿是开裂的,这就充分地表现出祥林嫂做乞丐已经很长时间了,而且现在已经没有人施舍她,帮助她了。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凝视?因为你只有凝视聚焦后,那些平常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才会被强调出来,才会被放大出来;这样,你才能发现和写出,别人发现不了、写不出来的东西。

就比如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甩开万道金光。

来看最后一句“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甩开万道金光”,特别精彩!

一滴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然后就从草叶间落到地上,这很平常啊,看起来也没什么。但是史铁生却说“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这“轰然”就是声音的放大,然后“甩开万道金光”,这是视觉上的放大。他怎么可能听露水落地的声音,还能看到露水甩开的状貌呢?就是因为他观察锁定的对象,没有停留在这个露水上,他还向前推移,聚焦在了露水落地的声音和形状上了。所以在露水落地的那一刻,才会在他的感官世界里形成巨大的形象冲击。这就是凝视观察后,带来的效果了。

如果你能学会凝视,你写出来的句子和文章也一定会很精彩、很成功。希望你在平时,能够不断地强化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训练,懂得怎么做更细致地观察。

“睁开眼睛”“学会凝视”后,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好处

这个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睁开眼睛”“学会凝视”,能让你写出来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我给你举个例子来说一下,有这样一个高考作文题,说的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要求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当年的一篇满分作文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如丝的细雨,轻轻地粘湿穿透春日薄如蝉翼的衣衫,如酥油一般滋润肌肤。缓缓的,如松软的雪地上一颗被挤碎的樱桃,红色的汁液渗出,浸到雪花的每一缕肌理,在它六角形的每一个尖尖上,凝结成一个细小而饱满的红色珠子。而皮肤如泥土一般,以令人体察不到的微弱的呼吸,吐纳着那柔滑的水滴,渐渐的,你身体的每个角落,便都有了雨水的存在。

这段描写像不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在这儿,作者把雨丝落在身上逐渐浸染开的过程还原、放大,可以说写得非常精彩!好像你能真的看到一样。

第二个方面呢,“睁开眼睛”“学会凝视”会让你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写作角度和素材。比如我有一个学生,他以“小确幸”为主题,写了一篇作文,我选其中一部分给你读读。

在作文里,他洗了一碗草莓,然后看着玻璃碗里面泡着的草莓,感觉到了小确幸。他是这么写的:

鲜红饱满的浆果浮着挤在水面上,果肉与蒂上挂着亮晶晶的水珠,阳光透窗而入,浓烈又柔和,将点点金色的碎芒洒在透明的碗壁上,洒进澄净的水里,生命的鲜红与钻石般璀璨的透明直直地撞进我的心里。

阳光从碗壁到水里,再到我的心里,这画面细节感很强,是“凝视”细节的必然结果。

 

小任务:请你用几天时间,观察一下自己学校门口的那条路。然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分享给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肖邦小步舞曲

    这么好的课竟然没有被大家发现,我有一种如获至宝,偷偷享用的感觉

  • smile中国龙528

    有理有据,自然而且贴切,配以音乐,独具匠心。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