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快速提升作文成绩的三步关联法

4.快速提升**********

00:00
18:07

今天这节课给你讲一讲三步关联法,就是强化输入、模仿写作和修改作文,这三步关联使用,你的作文成绩会有明显提升。

第一步——强化输入我在之前的课程里,讲过两个积累法,读万卷书法和行万里路法,这就是强化输入。简单来说,就是如何通过读书获取间接经验,如何通过实践感受获取直接经验。这是最稳扎稳打的方式。虽然速度会慢点儿,但是一旦有了效果,你的写作就上升了一个层次,就相当于练好内功。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郭靖的武艺开始精进,其实不是江南七怪给他的帮助,而是从全真教的马钰道长教他内功心法才开始的,所以内功才是最重要的。那有没有见效更快的方法呢?

有的,这就是“三步关联法”的第二步,模仿写作

著名当代作家汪曾祺在他的《谈风格》这篇文章里写了这样一段话,他说:

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摹仿;二、摆脱;三、自成一家。初学写作者,几乎无一例外,要经过摹仿的阶段。我年轻时写作学沈先生,连他的文白杂糅的语言也学。我的《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第一篇《复仇》,就有摹仿西方现代派的方法的痕迹。

大作家在写作起步的阶段,也特别重视模仿这件事。然后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最后再进行创造,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能自成一家了。而且从汪曾祺先生这段话里看,他不仅模仿了沈从文先生,还模仿了西方现代派。所以模仿的时候得注意广泛模仿,去模仿不同的对象。

那应该模仿什么呢?老师评价作文有四个标准,就是立意、结构、内容和语言。所以就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模仿。

第一个模仿立意。梁文道有一篇文章叫《文化入侵:故宫星巴克的伪问题》。因为2007年的时候,故宫里开了一家星巴克,于是就有人说,故宫里开西方的星巴克咖啡,就是文化入侵。但是梁文道在自己的文章里却提出了故宫管理者对故宫的定位问题。他是这样写的:

好比一家商场,主事者自会为它选择合适的商店,以配合整家商场的形象与格调。北京半岛酒店不会让永和豆浆进去开业,香港置地广场也容不下麦当劳,哪怕它们出得起再多的租金;而一间针对低消费阶层的百货公司则根本不会费心拉拢高端客户。同理,一间有水平的博物馆也必须明白它营造出来的环境就是它留给游客的印象了,更不消提故宫这种世界文化遗产。

这里给了一个概念叫作定位。到底怎么去理解定位呢?我给你举个例子说说。比如有这样一个作文题,说的是两所不同的大学举办了风格迥异的两场毕业典礼。一场紧随时代潮流,充满了流行元素,另一场走的是古典风格,穿汉服行儒家礼仪。然后问你怎么看这两场毕业典礼?

那如果是我来写这篇作文的话,我就会想,这两所大学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我看来,毕业典礼实际上是对毕业学生的最后一次教育,所以,我希望给这些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价值观,就涉及大学对自己的定位。

从定位这个角度立意去写作文,自然就会与众不同,更能体现出我的独特性,那作文的分数自然也就会比一般的同学要高,这就是模仿立意。

第二个:模仿结构。说到结构,教材可以说是模仿的来源。里面很多文章的结构都值得你去认真梳理。就比如教材里有这样一篇课文,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它的结构就很值得你去模仿学习。

文章的前两段是这样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你看,在这里首先明确地提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说和做的选择。

然后在文章的中间,还有两段这样的内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你看,这就是很明显的过渡了。通过这两段的内容,我们很容易看出来,前面讲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在说和做上的选择,那后面紧接着就要讲他作为革命家,在说和做上又是如何选择的。

在文章的最后,用一句话进行了总结: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这样梳理过后,整篇文章的结构就非常清楚了。那从这篇文章当中,就可以学到一个方法让自己的作文结构层次清晰。就是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还有过渡这些关键部分,你可以通过关键词句进行提示,并且独立成段。这样一来,阅卷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你作文的结构和层次。这就是模仿结构。

第三个模仿内容举个例子,比如林贤治在《看灵魂》这篇文章里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人世的烦忧,或许是令人神往的罢?然而可惜不能。威猛如魏武,当月明星稀之夜,尚有无枝可依的喟叹;豁达如东坡居士,月下访友,看庭中积水空明,树影绰约如藻荇交横,竟也无端兴起时不再来的寂寥。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都会被风流倜傥的才子看出血泪来。所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或“一树梅花一放翁”,都是在看风景时看到了自己。临到最后,人总要面对自己。

这段文字提到了曹操、苏轼,还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李白,“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辛弃疾,“一束一梅花一放翁”的陆游。都是我们平时熟悉的,所能了解的人。但是当他们集中地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会不自觉地被作者这种大量的引用所折服。 

所以,你也可以去学习这种内容密度比较高的呈现方式。我有个学生写“小确幸”这个话题的时候,就用了这样一种内容呈现方式进行内容模仿,可以说他写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画面,或者就是一个材料的巧妙运用。他说:

如同阮孚细细地琢磨他的木屐;如同苏东坡在被贬谪的苦寂中排出几个钱去买来羊的脊骨,烤完之后剔食得干干净净;如同李清照与丈夫煮酒对饮,吟诗作词;如同金岳霖在脑海中摹描着林徽因的眉眼;如同好利来的老板罗红先生端着相机,视野里突然撞进一只洁白的、自在挥舞着翅羽的天鹅……所有这些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似乎只能私人独享。

他在这一段文字里,从古至今,提到了阮孚、苏轼、李清照、金岳霖、罗红这些人生活当中的小确幸,给老师带来一种阅读上的快感,在老师看来,这个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丰厚的,也就应该是一个语文素养比较高的同学,自然就愿意给他高分。

第四个:模仿语言语言其实就是由词汇和句法构成的。所以语言模仿也应该从模仿词汇和句法起步。我给你讲一些句法的例子。比如说,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这整段话里的句子有长有短,而且长短句交替变化,读起来也很有节奏感。同时,它的句式你也可以模仿学习。这里面藏着“不必说什么什么,也不必说什么什么,单是什么什么”这样一个句式。像这样的句法都是你在写作中可以模仿运用的。

我再教你一个更快能见效的的方法,就是积累金句。所谓的金句,就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特别有价值的句子,像这样的句子,咱们就可以直接套用。

比如毛主席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里的这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就是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那首诗里面的。李贺当时从个人生命的角度在谈“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是毛主席呢,他站的角度更高,从整个人世沧海桑田的变化来谈。也正因为如此,毛主席让这句诗变得更加出名了。

还有一个例子是北宋晏几道的,他有一首词《临江仙》里面,直接抄了五代时期一位叫翁宏的词人的两句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你看,晏几道把它抄过来之后,反而让这句词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从前人的创作过程来看,直接套用人家的一两句话是完全可以的,而且还有可能让这一两句话焕发出更蓬勃的生机。

有一次我在看学生的随笔,发现有一个孩子写得特别好,他写了这样一句话:“我们总拿顺其自然来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却很少承认,真正的顺其自然,其实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我当时特别激动,还拍了照片发朋友圈,可是后来发现这句话是网上直接就有的,只是我当时没有看出来,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运用得合适就可以了。

如果你的作文水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基本上是零基础,那该怎么办?那就是去抄优秀作文,然后从立意、结构、内容和语言这四个方面去分析,再进行模仿借鉴。有了十篇二十篇这样的积累以后,你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明显提升的。

关于模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提醒。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说如果你是在学习他的绘画技法,你有可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可是如果你纯粹地模仿他,什么都学他,那么你最后只有死路一条。他强调我们虽然是在模仿,但是最终一定要有改造,这样才有可能有自己的创造。

模仿就讲到这儿,接下来,第三步:修改作文。

我们都知道和氏璧很精美,可是这块美玉背后却离不开卞和的付出,正所谓:“卞和半世哭蹉跎,璞玉迷蒙费琢磨。”意思就是卞和找到了那块石头,是经历打磨之后才能变成美玉的,所以说,好东西一定需要打磨。就像我们常说的“好作文都是改出来的”。

其实改好一篇作文的价值远远大于写几篇作文。因为你修改作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明确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的过程。那具体修改还是从评价作文的四个方面入手,就是立意、结构、内容和语言。改立意,让立意更加明确,或者更加深刻改结构,让结构呈现更清晰改内容,让内容与主题贴合更紧改语言,让语言更加流畅自然。

 

思考题:请你点开文稿,阅读下面有问题的作文片段,然后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如果你愿意直接动笔修改,可以把你修改完的文段作为留言分享。

 

文稿片段:

提倡“生有所息”的人们大概是从微观的角度看待生命。人生苦短,累了便休息,休息好了再继续工作也不迟。人们常说的劳逸结合就是这个道理。

生有所息者,如东晋的陶潜。从彭泽令到归隐田园,他的人生轨迹无疑发生了重大的变数。然而,与其在官场上尔虞我诈,不如纵情于田园,从人生的过程中,从欢乐中找寻自己的价值。事实上,他在“生有所息”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到了归属感。于是这位大诗人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肺腑之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的归隐,他的生有所息,传为千古佳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M自在极意M

    例子举得不太好,陶渊明归田之后并没有重新回去当官,不能体现文章生有所息的观点。

  • 梦梦520520

    老师讲课。有逻辑,有层次,非常清楚。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