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我们要特别喘一口气,也就是从《道经》到《德经》之间,也就是从第37章到第38章之间,我们要稍微串讲一下。因为同学一再提议说,前面讲的内容相当多,能不能有机会把它串讲一下,把老子的哲学再做一个回顾。我想这是很好的意见,我们念书往往需要做一个总复习,然后再接下去的话,会比较容易掌握后续的材料。我就简单把我们所学过的老子,他的哲学到底有什么特色呢?我们分两方面来看:第一方面是形式上,第二方面是内容上。
(一) 老子哲学在形式上的特色
我们先说形式上,有三句话可以先了解一下,老子的哲学表现了什么呢?第一,抽象的概括;第二,完整的掌握;第三,根本的探讨。你要特别记得三个词:抽象、完整、根本。这三个词听起来有点空洞,所以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1. 抽象的概括
老子的哲学表现抽象的概括。在老子书中5000多字,你看不到一个人名,一个地名,一个历史事件,统统没有。为什么?它是标准的哲学思维后的成果,非常的概括,它是完全的抽象,所以在应用的时候,就比较有广泛的空间了。
但是也容易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谈到“上善若水”的时候,就有一位母亲说她的孩子问:水那么好,洪水怎么办?洪水来了不是造成灾难吗?很好的问题,你就要想:洪水怎么回事?的确,在远古的时代出现洪水,有很多神话故事,它都会告诉你,洪水是一种天灾,它的出现在神话的顺序一定是第三步。第一步,创造天地万物;第二步,人类出现;第三步,才会有天灾。
像洪水是很标准的天灾,它为什么接着在人类出现之后呢?就是因为古代的民族,透过他们的观察、他们的经验,知道洪水与人有关。因为人类聚集在一个地方居住,久而久之一定会改变那边的自然环境,造成自然界的反扑,也就是洪水,最明显。所以你看到洪水的时候,你就要知道水本身没问题,是因为人类去改造自然,结果造成自然界的反扑,才出现了所谓洪水的问题。这是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就要这样去想。否则你说上善若水,那洪水怎么办呢?这就很难回答了。你这样思考就发现说这跟人有关,所以后面就会提到根本的探讨,就会回到这样的问题。
比如你说你学到老子,假设你还是学生,你听到无为,听到不争,那糟糕了,你上学念书,你不用去争吗?你在社会上工作,你不用努力有为吗?那这老子不是有误导的可能吗?所以在这里说明什么?因为它是抽象的概括,非常高度抽象的思维,所以你可以做各种应用。但是应用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还要配合后面两点——完整的掌握、根本的探讨,一起来思考,才不至于误解它。
2. 完整的掌握
再看第二点,什么叫完整的掌握呢?老子哲学很少有例外,谈到任何观点的时候,他都会综合两方面。完整的就是指,一方面是天地万物,一方面是人类,这叫做完整。而他是一个标准的哲学思维,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他有2+1的结构。2就是自然界天地万物以及人类,这是2,就是一个是自然界,一个是人类。2+1的1代表什么?因为自然界与人类都在变化之中,生生灭灭,有开始有结束,所以就必须问那个1是什么。1代表来源与归宿。所以这种完整的掌握是指两方面,自然界和人类。所以老子的思维经常两面兼顾,然后告诉你说,他有什么样的心得。
3. 根本的探讨
第三点是根本的探讨,所谓的根本就是指人类世界来说的,因为天下大乱,这是共同的生活背景。那么天下大乱的话,代表你会碰到痛苦、罪恶、死亡这三大奥秘。所谓的根本就是指,你对这三点都能够做一种解释,那就是根本的探讨。解释的时候还是一样,归之于2+1的1,才能做个说明。但你还是要问:那个1是道,怎么会有问题呢?所以问题出在人的身上。
所以老子的哲学在形式上我们再回顾一下,它有三个特色:第一个,抽象的概括;第二个,完整的掌握;第三个,根本的探讨。所以他的哲学有这样的形式的话,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宇宙万物是现在这个情况,显然有问题,很不理想,然后怎么办呢?他就要虚拟一个解决的方案,也就是提出一个圣人,叫做悟道的统治者。从这个词我们也知道,古代社会是比较单纯的,只有两个阶级,统治者以及被统治者。圣人与百姓经常是对照出现,让你知道所谓人类就是这两个,圣人加上百姓不就是人类了吗?这是形式上,从这边已经发现它的内容会怎么发展。
(二)老子哲学在内容上的特色
我们接着再看第二方面,老子哲学在内容方面有什么特色呢?这里也有三点特色:
1. 肯定道的存在
第一个,肯定了道就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因为前面已经告诉你,他的探讨是完整而根本,所以他一定要找到一个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这是没有名字的,那怎么办呢?人的思维一定需要名称,需要概念,所以非给它取名不可。所以老子才会提到什么?无名是万物之始,有名是万物之母,名字出现了。名字出现的话,人类就可以从这边去找到归宿了。
所以他讲到道的时候一定会说,道的动态、它的动作是回归,就是反,为什么?你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已经存在,就好像我们今天谈老子,我们都已经存在了。你说已经存在之后就不要问来源了,你问不清楚,你只能问什么?我们的归宿去哪里?所以老子就一句话,“反者道之动”,很快就看到了。在《老子•第40章》就提到“反者道之动”。前面已经念过了,第16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像“归”像“反”这些词,都是因为我们已经存在了。所以你现在能看的不是过去怎么来的,而是将来往哪里去,这当然是一个归与反的行动。
所以第一个肯定道的存在,道本来没有名字的,勉强给它取名,只是要让你知道宇宙万物与人类,它发展的来和去是怎么回事。
2. 德是什么
第二个内容重要的特色,就是它提出“德”了。德是什么?我们再一次强调,这也是庄子里面对老子很重要的解释。“德”就是万物得之于道者,所以“德”这个字就是获得的“得”相同的意思。既然万物从道而来,所以道就给万物、每一样东西,给它一个特别的德。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这个“德”翻译为本性。你说万物有什么德呢?你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简单概括一下,这就是万物。每一样东西都有它自己的本性。它只要按本性的发展,就会维持自然界的动态的平衡和谐。但是人就不一样了,这是到第三点了。
3. 人
人也是来自于道,所以也有德。所以讲到人的问题的时候,就比较复杂了,为什么?因为人的本性里面就包含了一个特别的东西,叫做认知能力。我们前面讲到老子,大家耳熟能详。我一直把老子的认知分为三个层次,区分、避难、启明。从区分开始,就会造成后续各种复杂的欲望,各种复杂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讲到人的“德”时候,在翻译人的时候就要特别留意了。我在翻译人的时候,不会只说本性,还会加上一个词,叫做禀赋。
一般讲本性往往是先天的。你生下来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是指本性。但是对人来说更重要的是禀赋,就是你具备什么样的可能的发展条件。比如说万物只有本性,所以它可以被预测,自然的一切都是必然的。现在科技发达,可以推测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刮风,什么时候地震这些,因为自然界有它的本性,可以被预测的。但是人除了本性以外,还有禀赋,这个禀赋就包括认知能力在内,后面就有产生欲望,自由选择,要如何行动的问题。所以人基本上是不可控、不可预测的。所以谈到人的问题,一切都复杂了。
所以老子的内容我们再看:第一个,肯定道的存在;第二个,说明什么是德;第三个,人。问题来了。所以人的德除了本性之外,还包括禀赋在内,你天生具有某种本性和禀赋。所以我在第38章从老子的《德经》开始。为什么以前分为《道经》《德经》呢?我们就从这边接上《老子•第38章》。我们再回顾一下,老子的书前面一半称作《道经》,因为第一章开头是“道,可道,非常道”,而第38章也就是《德经》的开头是什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我们就接着把这两段做个对照。你听到前面的“道,可道,非常道”,简单的六个字出现三个“道”。你分析之后就发现,第一个“道”与第三个“道”意思一样,中间的“道”意思不一样。我们讲白话,道,可以用言语来说明的,就不是永恒的道,所以中间的“道”变成是去说明,等于人类在说话了。
你再看第38章第一句,我们光说第一句,其他内容,下次再说。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你光讲前面八个字,“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你怎么能够理解呢?还是一样,八个字里面“德”又出现三次了。所以你要记得,你就照前面的方式来看,第一个“德”与第三个“德”是一样的,中间那个“德”不一样。这比道更复杂一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以中间的德是什么?“不德”,那个意思不一样。
所以我们翻译的时候先思考一下。我这样翻的:推崇禀赋的人不刻意修德,所以保存了禀赋。你把第一个“德”与第三个“德”都当作生来具备的禀赋,把中间的“德”当做修德。这样才能讲得通。我再说一次,推崇禀赋的人不刻意修德,所以保存了禀赋。接着“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贬抑禀赋的人不忽略修德,所以失去了禀赋。详细内容下一集马上就要说了。
所以这边有个特色,同学们注意到了,我把“上”“下”翻译成为“推崇”与“贬抑”。你说这样翻有根据吗?有的。古代的学者在研究这一章的时候,他把“上下”怎么说?上这个字在古代你可以这样说,上德就是以德为上,下德就是以德为下。讲今天的白话文不就是推崇与贬抑吗?你推崇禀赋的话,不刻意修德,所以保存了禀赋;贬抑禀赋的人不忽略修德,所以失去了禀赋。这样就可以开始了解第38章。
也就是说你没有经过我们这一次的串讲,把老子思想作一个形式上、内容上的一个大致的介绍,你直接一直念下去,念到第38章“上德不德”这边,有时候实在说不清楚。所以在这里我们这一集可以说是做一个中间的连接,从第37到38之间,需要这样的连接。同学们在这里面要多多思考我这一集所说的一些重要的内容,然后提出你的心得,我们再来讨论。我是傅佩荣,谢谢。
洪水猛兽,是人类的辨识能力定义的问题。如果没有人类评价,洪水也是自然而然的水从高处往低处走的流动而已!
Fangyi_G 回复 @清静_K4: 人类是灾害一因素。但我赞同,道不能以人类利益角度为出发点。而且,"上善若水"是,我更倾向去思考其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相似之处,而不是考虑太具体的一面。
傅老师好!请问傅老师:不刻意修德的人保存了自身的天性禀赋,刻意修德的人反而失去了自身的天性禀赋。那么难道《了凡四训》里通过修炼达到了改变自身原本不那么好的命运的袁了凡先生做错了吗?《大学中庸》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等错了吗?学生疑惑不解,请傅老师为学生明示一二,谢谢傅教授!
AMT_o 回复 @天上流云21CN: 了凡先生说了,第一步是改错,什么错了?迷失了本性,迷失了道,做了不该做的!改错就是修正过失,回归本性,回归道。人人皆具如来德性(道),人人皆可成佛(明了宇宙人生真相)。
傅老师好!听您讲到人的德包括本性和禀赋两方便,那是不是说道赋予人本性或禀赋的不同,所以才造成了人与人的差异,以及各自不同的境遇?或者说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比如人有聪明愚钝之分,有能力强弱之别,是不是说即使经过同样的努力与正确的选择,却不一定能带来同样的收获,只能在自己独特的人生轨道上运行,这样就形成了每个人各自不同的命运?我们只需找到自己的天命,顺道而行,方可安度今生?另一方面来说,那命运不是不易改变了吗?
li秀群 回复 @Li成长: 我们好像总是把强弱得失作为命运的基调。如果这是命运中的既定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决定我们思想上的认识,如果命运中未来我们一定会和某人结婚,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决定我们是否幸福。 哲学不是教会我们如何改变既定事实,而是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这些问题也是属于主题中的我们,如果位置换成客体,我们便不会关心这些。
道是超越一切的神性,德是道在万物内在体现的个性。
老子的哲学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 ①抽象的概括 ②完整的掌握 ③根本的探讨
道可道,为啥非理解成,若可道?不可道,老子说什么?
18557090gmy 回复 @SZHL: 哈哈,是的,我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老师的课真精彩!
痕迹。20241125
道经相对于德经,我感觉相对更容易理解
感觉是越听越糊涂了
林工_wn 回复 @小白兔的影子: 不用想太多,体悟其中一句两句并能完全的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受益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