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100,件件精彩!
071 西周 晋侯稣钟
开篇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说的不止人,东西也一样。我们今天说的这事儿,就涉及到一套文物,两个部分,三个地方。充满了巧合,也充满了悲欢离合。
香港古玩街的意外发现
故事得从改革开放初期说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盗墓现象日趋严重。那时候有多严重呢?你到香港的荷里活道和摩罗街,尤其那摩罗街上,一看就明白了。古董都堆在地上,多到下不去脚,那古董,便宜啊。摩罗街又被叫做“猫街”,逛的人是猫,古董是老鼠,去那里逛的人就像猫捉老鼠一样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对喜欢古董的人来说,逛古玩街是一种乐趣。在当时的荷里活道和摩罗街上,什么文物都能看到,真真假假。古玩街上,东西的真假比例有个规律,就是随着喜欢的人越多,经济越发达,假的比例就越大。但当时是真的多,假的少,为什么呢?因为真的还卖不掉呢。当然,也有假的,毕竟假的成本低。
摩罗街
那时候,国内基本上没有人去,大家都忙着挣钱呢。只有博物馆的专家和负责人有时候去香港出差开会,抽空去逛逛。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就是其中之一。
马承源(1928-2004)
1990年,他去香港参加一个活动。活动结束之后,他就约范季融一块儿去逛古玩街。范季融是个著名的收藏家,主要收藏青铜器。他岳父比他更有名,是谁呢?是暂得楼主人胡惠春,主要收藏的是明清官窑。
范季融
那天,他们逛了一整天。就在两个人空手而归的时候,瞟见一家小店的橱窗里有一只西周时期的鼎。隔着玻璃就发现鼎的内壁有铭文的痕迹。你们要知道,这青铜器专家,对铭文是最敏感的,看见青铜器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字。只要上面有一个字,这东西的价钱就翻一跟头。什么叫翻一跟头呢?就是它原来值一万,有一个字,可能就值两万了。当然,不是说每一个字都翻一跟头,那翻一会儿就翻不动了。有好几百个字的青铜器呢,得翻好几百个跟头,那是不可能的。就和我们人似的,翻一两个跟头行,翻好几百个跟头,人也就散了。总而言之,字一多,青铜器相对更值钱。所以很多青铜器上面的字都是后刻的。
马承源他们两个仔细一看铭文,发现里面有一个“晋”字。那个时候,西周时期有铭文的晋国青铜器还没有发现。后来范季融买下了鼎,赠送给了上海博物馆。经过清理除锈,发现上面一共铸有43个字。从此,上海博物馆就开始关注流落到香港的青铜器。马承源拜托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青铜器专家张光裕留意相关信息,因为当时的香港恨不得每天都有新东西出现。
张光裕
博物馆长冒险买回争议文物
大约在1991年到1992年间,上海博物馆接连从香港征集了多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其中有一件鼎,一件匜,四件盨。根据铭文判定,它们应该属于同一个晋侯。如此大规模的带有晋侯铭文的青铜器出现在香港市场上,说明当时内地应该有晋侯的大墓被盗。但具体是哪儿呢?大的范围大家都知道,肯定在山西。具体在山西的什么地方呢?并不清楚。
1992年11月,张光裕在逛古玩店时,在一家店内发现了一套14枚编钟。它被放在走廊的地上,显然没有人重视。和店主一聊,店主说这套钟很多人都看过,当时的主要购买力是台湾人和日本人,但最终都没有成交。为什么没有成交呢?因为这套编钟有很多不同寻常的地方,所以没有人敢出手。甚至有人认为这套编钟有可能是赝品。那它不同寻常的地方在哪儿呢?比如,这套编钟一共有14枚,每枚上面都有字,加起来少说也有几百字,如此长篇的铭文比较少见。关键的问题是,这个铭文是刻上去的,这就比较可怕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来说,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都是和器物一起铸造出来的,那刻的有没有呢?有,但比较少,而且年代一般比较晚,基本上都是春秋战国以后的。因为在青铜器上面刻字,需要有比它坚硬的东西,而铸铁的技术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事,但是这组编钟是西周的,那这字是怎么刻上去的呢?是用什么刻上去的呢?从道理上没法解释。
尽管有这么多可疑的地方,但是编钟的器形、纹饰,包括铭文的字形结构、语法词句等都符合西周时期的特征。张光裕就赶紧给马承源打电话告知了此事,二人经过一番沟通,就和古玩店老板协商,最终想尽办法把这套编钟由香港寄到了上海。具体怎么协商的,我们谁都不清楚。但按照常规,在重器面前,必须得有一个宽容期,因为文物鉴定这个事儿很麻烦。双方先谈好一个价钱,买家先把钱压在卖家那儿,最次也得压在双方都信任的第三方那儿。大家约定一个期限,这期限之内,卖家不能动这钱,然后买家决定不要,东西退还,钱也退还。如果买家要了,或者过了这约定的期限还没音信,那就相当于是成交了。
这套编钟到了上海,经上海博物馆的专家鉴定,大家基本肯定这套编钟是对的。它的器形、锈、刻铭都对,应该就是西周时期的。编钟的铭文虽然是刻上去的,但是铭文在锈层之下,是自然锈蚀,锈是真的,铭文也可以判断是真的。而且,长篇的西周青铜器铭文要凭空作假,把它编出来且不出纰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同时,这铭文凿刻的方式是分段凿刻,与当时工具的局限性也相符合。
尽管如此,社会上还是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比如锈,青铜器重新补刻铭文,再次入土,隔几年青铜的锈就会出来。锈的生成有很多原因,和保护环境、材质的好坏都有直接关系。有的器物上几年之内生的锈就可以吓死人,也有的器物右上千年了,还和新的一样。再比如,这长篇铭文,如果对方是古文字专家,又懂青铜器,那他可以编得不出纰漏,这不是没有可能。再比如分段凿刻,后人也可以模仿当时的环境分段凿刻啊。这作伪最怕的就是一件事——专家对专家。
理论上讲,铭文只要是后刻的,就有作伪的可能。学界普遍认为,春秋之前,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还没有办法在坚硬的青铜器上刻字,那铭文究竟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刻成的呢?有一种说法是用不同配比的青铜工具有可能会完成这项工作。但是上海博物馆做了试验,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可以想象马承源馆长当时的压力。东西买呢,存有疑惑;不买呢,很快就会流失到国外,最后还是冒险买了。买是买了,但私下里就有人说,马馆长马失前蹄,花大价钱买回了赝品,相关的议论很多。
专家对编钟上的铭文进行了破译,并且根据铭文的内容对编钟进行了排序。这铭文讲的是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立下战功并得到赏赐的全过程。可是最后一枚,也就是第十四枚的铭文结尾是“…降余多福,稣其萬”,这话没说完,就没下文了。专家推测,应该至少还有一件才对,不然这话没有结尾啊。如果专家的推测是正确的,那余下的钟在哪儿呢?
被盗墓葬中意外发掘出余下两枚编钟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山西,一项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考古工作还在进行。
晋国是东周大国,春秋时期称霸百年。三家分晋之后,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这是教科书上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叫韩赵魏楚燕齐秦,这个说法是按照秦灭六国的顺序。但有关于西周晋国的文献记载非常少,如果能找到晋国都城或者晋侯墓地,就可以拨云见日,找到西周晋国存在过的实证了。
三家分晋形势图
为此,考古工作者从1950年代就开始有目的的寻找。根据文献记载,晋国的始封地,最大的可能就是在侯马东边的曲沃县和翼城县。1960年代,考古人员在两县交界的地方发现了天马-曲村遗址,并进行了试探性挖掘。1980年代,在北大考古系邹衡教授的带领下,北大考古系和山西考古研究所对天马-曲村遗址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古发掘,清理了西周墓葬近千座,但都是一些中、小型墓葬,没有发现大型墓葬。九十年代初,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而这突破竟然源于一起严重的盗墓事件。
邹衡(1927-2005)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西侯马一带盗墓之风兴起。一开始还偷偷摸摸,后来就明目张胆。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叫“要想富挖古墓,一夜成为万元户”。他们盗墓的方式很野蛮,直接用炸药炸。为什么用炸药炸呢?山西啊,雷管特多,因为煤矿多,爆破技术特好。
1991年腊月,天马-曲村遗址内的北赵村发生了严重的大规模盗墓事件,大量文物流失。据说盗墓贼都带着枪,挖出来的东西是被汽车和拖拉机拉走的。你可以想象当时盗墓有多猖狂。说来也真是惭愧,根据后来的考古发掘报告,天马-曲村遗址内的晋侯墓地,自西周以来,虽然历经了各朝各代的世事变迁,但从来没有遭过劫难,得到了比较完好的保存。但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短短的几年内,有近一半墓葬遭到了洗劫。
天马-曲村遗址
1992年4月,北大考古系会同山西考古所对被盗的墓葬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到了6月初,是山西的麦收季节,参加发掘的农民要回家去收麦子。在这种情况下,考古发掘工作也就不得不暂停。而就在这段暂时停工的时间内,盗墓贼再一次下手了。你们要知道,夏天往往是北方地区的盗墓高峰。什么原因呢?一、夏天不冷,他可以连夜干活;二、到处都是庄稼,有青纱帐遮挡,万一有什么危险,可以撒腿就跑。
等麦收结束以后,考古队开始继续发掘。当时又发掘了五座墓,这其中就包括在麦收停工那段时间被盗的那座大墓。虽然被盗,但这墓葬仍然出土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其中青铜鼎、青铜簋、青铜壶上都有晋侯字样的铭文。这么多青铜器上有晋侯铭文,从而可以肯定这是一处晋侯墓葬群。
在这次发掘中,考古队在其中一处墓葬里面,发现了两枚编钟。这两枚编钟上面也有铭文,一枚内容是“年无疆,子子孙孙”,另一枚内容是“永保兹钟”。从铭文的内容看,这明显是一套编钟的最后两枚,因为“永保兹钟”是结尾的习惯用语,而所谓“年无疆”也说不通,前边应该有内容。这座墓在麦收期间曾经被盗掘,据此推测,其他的编钟应该是被盗走了。编钟不全,铭文的内容自然也就不全。
我们之前说了,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回了一套14枚的编钟,铭文不全,有上文没下文。而山西晋侯墓地出土的两枚编钟,有结尾,却没有上文。它们有可能是一套吗?苏东坡说:此事古难全。那这事儿,今天能全吗?
要想物全,先得人圆。
最终,马承源与邹衡取得了联系。在经过细致的辨识、比对、研究之后,确认上海博物馆的十四枚晋侯稣钟,完全可以肯定是出自天马-曲村遗址内的晋侯墓地。这些分处两地的编钟,铭文的字体风格一致,都是刻上去的,而且内容连贯一体。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的其中一枚晋侯稣钟
上海博物馆所藏编钟的最后一枚,也就是第十四枚的铭文内容为“…降余多福,稣其萬”。晋侯墓地出土的编钟,一枚内容为“年無疆,子子孙孙”,应该是第15件,最后一枚,上面写着“永保兹钟”,把这句话连起来念,就是“…降余多福,稣其萬年無疆,子子孙孙,永保兹钟”,这话就说通了。整篇铭文共355个字,完整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苏所参加的一次战争,周厉王两次赏赐晋侯苏的事情。铭文的记载填补了西周晋国在历史文献中记载极少的遗憾。
事情至此,尘埃落定,一切质疑烟消云散。不仅如此,上海博物馆之前从香港征集的,带有晋侯字样的青铜器,也可以肯定是出自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因为在晋侯墓地中残留的碎铜片,可以和其中一件青铜盨的残缺处吻合。
在2002年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中,有两套编钟,一套是曾侯乙编钟,另一套就是晋侯稣钟。曾侯乙编钟共65枚,时代是战国早期,规模最大、制作最精、音律最准,是青铜乐器发展到顶峰的代表。而晋侯稣钟的编成年代是西周时期,比曾侯乙编钟早了400多年,是青铜编钟基本定型时期的代表。
名称: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藏)
数据: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共65件钟
简介: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设计巧妙的歌钟
我们古代的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圆形的,一般是在宗教、仪式或者报时用的,你比如钟楼的钟,都是圆形的。这种钟发出来的声音洪亮,辐射范围广,声音绵长。但是因为它的声音持续时间久,所以不适合用于演奏旋律,因为声音会互相干扰。另一种钟就是歌钟或乐钟。我们说的甬钟、钮钟和镈钟,都是属于歌钟。它不是圆形的,而是合瓦形,简单地说,就像两个瓦片合在一起。这种合瓦形的设计使得歌钟不会出现余音,不会互相干扰。
那么,甬钟、钮钟、镈钟又怎么区分呢?简单来说,镈钟的口,是平的,而甬钟和钮钟的口都是桥形的,或说弧形的。甬钟呢,顶端是柄状,斜着挂。这个柄,专业名词叫“甬”;甬的下部有凸起来的一圈,叫“旋”;用来悬挂钟的环叫“斡”。所以,我们有一个词叫“斡旋”,就是打这来的。那钮钟呢,是顶端有钮,直着挂。从时间上来说,甬钟比钮钟出现得早。一个大概的趋势是,战国之前,甬钟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到了战国之后,数量慢慢减少,钮钟的数量就越来越多。晋侯稣钟都是甬钟。晚它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就有甬钟,也有钮钟,其中甬钟45枚,钮钟19枚。
马爷说
我们虽然出土了很多编钟,但是既成套又能演奏的编钟,是很难得的。历经千年,很多出土的编钟都哑了。如果编钟哑了,就算经过修复,音乐性能还是会发生变化,有的就不能奏乐了。而晋侯稣钟除了一枚有损外,其他均能正常奏乐。2002年,上海博物馆联合山西博物院举办了《晋国奇珍——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展》,当钟声穿越两千多年再次响起,我们就会明白对于浩瀚的历史,人不过是沧海一粟。
这套晋侯稣钟共16枚,现在山西博物院有2枚,上海博物馆反倒有14枚,我们希望有一天,它们能够团聚,荣归故里。苏东坡说过:此事古难全;但他还说过:千里共婵娟。
国宝情未了,下集听分晓。
深夜等更新,果然不失望,马爷提神
希望早日可以合体,归故里
马爷堪称现代国学真正大师,每一件国宝背后的故事综合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篇篇精彩绝伦,回味无穷
希望有一天晋侯苏钟可以荣归故里
考古永远没有盗墓快
这篇太赞了,我分别在上博和晋博看过这套编钟。在晋博的时候我还奇怪怎么一套编钟只有2件,今天的课可解决了我的疑问
九月天雨 回复 @叶子_poj: 盗墓贼真可恨!
山西博物馆要想收藏,只能问上海买了吧。
傲不娇陛下 回复 @雪林铁风: 这种博物馆都是公立的,只有调去,没有购买之说。除非是观复博物馆这种私立的。 虽然隔了很远,起码他们都在一片土地上。最怕就是一部分国外一部分在国内,那才叫生生世世不得相见
马先生早。精彩!
当时他们都是有枪的,而且有两伙人,一个郭千万,一个侯百万。大街上拿着枪都没有人敢管。很猖狂。
今天有幸见到,真的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