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一个“观”字,如何点亮心灯?

16.一个“观”字,如何点亮心灯?

00:00
15:23

什么才是道的极致?想要对自己清楚明白,莫若于了解实相,而这一切关键都在于一个字——“观”;时时观照,往内看,如暗室点明灯;如何不丢掉性心命的主轴,随顺外在境遇,做好不同取舍……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由于过去我们读四书也读很多,所以大家对于孔子的误解也很深。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如孔子者也,这不是弟子捧他,他的弟子里面的十哲都已经是贤人了。会这样说。依我看从有人类以来成就没有高过孔子的。也不是虚言,后来代代的一再的加封,封为至圣先师,至圣是圣人的第几位呀?最高了,也就第一位,所以都不是简单的。

然后同学说,我印象中孔子是很呆板的。孔子称什么圣?时圣!时是什么意思?最懂得伺时机的,最会变化。该静就静的不得了,该动就动的不得了,这才叫时圣。我们对他误解是很深的。孔子拜谁为师?大家都知道是老子。问礼于老子,说大概是问礼貌。不是,礼我还没解给你听。仁、义、礼、智、信,五常,每一个字讲一个小时,其中就有礼。礼就是性份内的天然次序,其实就是性,它是性命的主轴里面的,所以不简单的,我们得慢慢谈。老子正传弟子就是孔子,另外一个偏传的就是庄子。孔子讲一些正理,庄子你出去就骂他,这样才有得玩。为什么?因为太僵化了也不行,总要有人要松动一下。那个松动的人不能当主轴,就要有一个人稳稳的把主轴给讲出来就是孔子。

老子犹龙焉,各位你会发现很奇特,孔子你会发现很多人骂他,老子没有人骂他,哪一个人敢骂他?没有。就会让人家觉得你真是很不入流。因为那样人的格调,他用的语词,他讲的范围之大,他就会让你觉得你很不懂,你无法骂他。

 孔子的东西就是让你觉得你很懂,可是你从来没有懂过,他的困难点就是在这,比较容易骂他,因为一个是入世的东西,一个是超然世外的,不一样!讲到性命的修持,讲到精化气、气化神,讲到魂魄,载营魄抱一。讲到治国,讲到守什么样的心,这是《道德经》的范围,它是太广了,不同于《心经》只讲心,不同于《金刚经》只讲实相,范围其实是非常小的,真正范围宽阔的,让你摸不着头、摸不着尾的就是《道德经》,就是老子。另外一个比较刁钻的徒弟就是庄子,我们这一堂就来看庄子。

上一堂我们讲到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现在我们接着往下讲。故有儒墨之是非,说这个道隐起来了,真言也隐起来了,就好像什么呢?好像我们的任何一个菜都有一个真滋味,然后你加了很多调味料,酱油、醋、辣椒,一直加,结果你吃起来是好吃,可是完全不像那样菜。道就是这样淡淡的有个味,然后你加了贪嗔,加了痴爱,加了什么,加了什么,然后你现在往身内一观,你有一个味道,那个味道就不是道的味道。所以“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因为很多真知、真见都隐藏了,所以有“儒墨之是非”。这是随便举两家,其实各家还不都是是非很多。天主教跟回教有没有是非?天主教跟佛教有没有是非?到处很多啦!何止是只有儒墨有是非,大家都有是非。以前过往韩愈那个时代,有的支持道家的,有的支持佛家的,批来批去,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不止是只有儒墨。

“是非”是什么?内是指胸中的对待知见。我们要生气之前有一个感觉先涌上来。后来你所讲的话都是为了平抚那个感觉而做的东西。那个气机一冲上来的那个感觉,就是是非的知见。那发而为外的时候才是相争的言语,才叫做是非。“故有儒墨之是非”,因为这个胸中的知见从没有熄灭,因而才有儒墨的是非的存在,因为道隐于小成了,因为言隐于荣华了。所以各宗各派的是非。这边的儒墨就可以形容各宗各派,各宗各派虽然都是修行人,可是他的是非却不断。不论任何人的是非争端都只在自己的胸中的气血上来发生,胸中有一股气的时候,是非才会发生。

两个人讲讲讲虽然讲很多话,胸中那一股气如果不要出来作祟的话,那个话讲再多都还很和缓,也许话很少,胸中的那股气在里面动荡不已的话,那是久久不能平息的。是非就在胸中的气血上发生,而不是于在外在的言语、声音上发生,或派别上来发生。所以儒墨之争,实际上是胸中的知见之争,是人类胸中的知见之争。“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所以人类的胸中充满了贪、嗔、痴、爱的知见,因而有不断的是非,所以说故有“儒墨之争”。

这个话又在感叹,虽然已经进入修行领域,但真正懂得真道与真言的人可真是少之又少,谁见过实相呢?自性的实相谁体验过呢?千百个人里面有一个懂实相,千百个跟一个懂实相的辩论又谁赢呢?那还是千百个赢啊!那都是宗派的人还是这样,不然宗派之间怎么老是争论不休呢?这是说宗派虽然是宗派,修行虽然是修行,知见还是依然捆绑在我们的心胸,紧紧的。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堕入知见而争辩不已的双方,本身就是已经是一个错误。然而他们又想要把自己的错误说成对的,所以说“以是其所非”,自己的错误要说成对的,是就是对的,非是错的。“而非其所是”,又把对方的对又要想办法把他变成错的。

这个在蓝绿两党里面你每天都可以看到上演。再好的政见,只要是对党提的都是什么?都是坏的。再坏的政见只要是自己的,都是好的。这就是所谓“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明”是明白真相,明白道的真相,明白道的实相,明白心性本然的实相都叫做“明”。因为前面讲过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想要跳脱捆绑,“莫若以明”,其实“明”也就是前文所说到的“天籁”。在哪里呢?反观身中,立刻一秒钟就到。说想要导正自己的错误,想要“是其所非”,以及认清别人自以为是的“非其所是”,没有比明了道的实相更直接的。想要导正自己的错误也好,想要认清别人的错误也好,没有比明了道的实相更直接的。对自己的生命本体的实相能够清楚明白,就叫做明“莫若以明”的“明

而如何才能够对自己清楚明白呢?这个工作就只在于一个“观”这个字,《心经》的第一个字,“观自在”的“观”,《金刚经》的最后一个字“如是观”的“观”,时时“观照”自身本无意义的气机,内在那个能量,那个气机的真相是否攀附着对待的知见?就像明灯,正在“观”的时候,就像明灯往暗处一照一样,时时反观本心本性的实相,就是“明”的第一步,因此“莫若以明”,说的具体一点可以实施,就是“莫若”“观照”身中的实相,就是这个意思,不然“明”从哪里来呀?“明”总不是从外找,往里面一照,一“观照”,气机的实相不攀附贪、嗔、痴、爱的意义的时候,“明”就已经掌握在胸中。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跟“是”——是形容一切的对待,比如说我们可以把你当成“彼”,把我当成“是”,可以把高的当成“彼”,可以把低的当成“是”,这都可以的,任何的东西都可以说成“彼”或“是”,说成这样也可以说成那样,说物无非彼,那个东西不能说成这样?同一个东西,有的时候说那样,有的说这样。各位这是日常生活常有的经验。同一个东西名称常常在变,一会说这,一会说那,因为立场不同,这样或那样本为一时权宜的比较名词,立场一变,名词就开始变,好比你的、我的、不好的、坏的这些都是一时来形容的。现在这是我的东西,我拿来卖给你的时候,后来我又说那个东西是你的还是我的,就是你的了,不同的名词用在同一个东西上,这就是因为立场变的关系。这些都是为了沟通方便不得不一时权设而已,实无定论可言。而这之中唯一不变的就是,物物各有的实相是唯一不变的。

我们看《德充符》是这样说:自其异者视之,站在不同立场来看的话,肝胆楚越也,肝跟胆真的差很多了,好像楚国到越国那么远一样差很多。自其同者而视之,如果我们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反正都是器官。万物皆一也,都有一个共同点,万物都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它内在的能量,那一股能量本无意义,那个能量存在本无意义的实相下,就是共同一致的东西。

再看《大宗师》这篇,其好之也一,喜欢的也看它的实相。弗好之也一,不喜欢的也看实相。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整整齐齐的,也看实相,乱七八糟的,也看实相。其一与天为徒,看实相,就是与我们的本真、与我们的天然为一类。其不一与人为徒,我们一下说好,一下说不好,一下说美,一下说丑,同一个东西,是为什么?因为要跟人来做比喻、做说明。天与人不相胜也,“相胜”就是不同路叫做“相胜”,天跟人两个是并行不害的,对内在觉观实相,而对外在的比较说明的分别、取舍。外在外物一定要分别取舍,里面一定不可分别取舍。这两个东西不是你死我活的,不是“相胜”的,是两个完全并存的。“是之谓真人”,“真人”就是这么一个能耐而已。内在心性,性、心、命这三个字里面的实相不会丢掉,外在随顺着我们的外境,随顺着我们的因缘,随顺着我们时机的不同而做不同的比喻跟取舍,这两者是并行不害的

“物”这个字,从里面来说,就是阴阳,内在气机本无亲疏、好坏,就叫做“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没有“彼”跟“是”的差别,气就是气,这是内在的意思。

再往下看,自彼则不见,“彼”,贪嗔等等的妄相都叫彼,“自彼则不见”,把本无意义的气机看成是有好恶、有贪嗔意义的,对于道就必定毫无所见,对于内在自已的道、自己的性你就毫无所见。自知则知之,我是一切,你要求道、要修道的根源就在我身体里,懂得反观自己的心性的实相,真道便已经有了把握,叫“自知则知之”,不要往外,要往内。“自彼则不见”,看不到,跑到西藏去也看不到,跑到新疆去也看不到。“自知则知之”,往里面来,观照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道的最极致了。

我们看《论语》的这一段:子贡方人,子贡喜欢说人长短,道是道非,喜欢指指点点。子曰:赐也贤乎哉说子贡真是太贤能了。“夫我则不暇”,要我是没那个空。“暇”就是空,太闲了,说子贡一定是太贤明了,也有太多时间,不然要我是没那么空。因为什么?孔夫子的意思是说,我是坐在家里自己反观,自己觉照,自己去体悟内在的本真,都还搞不来,我哪里有那个时间天天在外面说长道短呢?然后自己的事一点都没有办好。就是“自彼则不见”。若是子贡就是“自彼则不见”,若是颜回的坐忘就是“自知则知之”。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因此那样其实是因为有这样,没有这样比较就不会称那样。而这样也是出于那样,那样也是出于这样,所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这意思就是说凡物是相待而立名,相待的。好比我们说某个人是高个子,这个是相较于某个或其他的矮个子来说的,但是如果还有一个人比这个人更高的话,那个高个子一下子就变成矮冬瓜了。你看大陆的姚明,我们的常人在他的旁边是矮个子。


可是名字是相待立名的,你一定要了解这一回事情,我们所谓的尊贵跟某个比它卑的来对,再比它尊的呢?它又变成卑,凡物都是这样,所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也就是说,他们的价值观其实是没有这个事,没有定论,不过为了比喻来说,总是要取一个比较而有这一些名相的存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爱笑lucy

    万物相待而立名,看清这些都是相对产生的名相。在名相、定义上有何可争辩,透彻!

  • 潇凡666

    心经第一句“观自在”,金刚经最后一句“如是观” 观这个字这么重要呢!

  • 黄金颜玉

    观,往内观照自己 性 心 命 有没有脱离生命的主轴

  • 1340584otac

    里面的内容每次都只说一点点

  • 立平_LP

    现在确实太多人对孔子有很大的误会,还有很多无知的学者到处宣扬孔子呆板、迂腐,真是可悲可叹啊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12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20210905感谢张讲师!

  • 1519957mvok

    感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