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大道像泛滥的河水,我们要继续介绍《老子•第34章》。第34章是专门介绍道的,我们要有心理准备了,知道老子会谈到最根源的部分,会说出最全面的观点。我们把原文先读一遍,《老子•第34章》:
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它白话的意思我们先简单说一下:大道像泛滥的河水啊,周流在左右。万物靠它生存而它不干涉;成就一切而不居功。养育万物而不加以主宰。它永远保持无欲状态,可以说是小;万物都来归附,它也不加以主宰,可以说是大。由于它从不自以为大,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
我们看到最后提到“小”与“大”,尤其是“大”这个字,我们在前面《老子•第25章》,也就是老子第一次给道取名字的那一章,取完“道”这个名字之后,立刻说也可以称它为“大”吧。所以“道”与“大”这两个字是很容易连在一起的。
那一开头讲了个比喻,“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就是大道像泛滥的河水。河水泛滥之后,一片汪洋,代表这个道无所不在。后面说“其可左右”,就是周行在我的左右,等于无所不至。
我们提到道的时候,一定要有心理准备,知道说老子的道有两个特色。第一个是超越性。就是这个道不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你万物再怎么样的变,管你是多是少,道完全不受影响,这就是前面说过的道的超越性,就是“独立而不改”。而另一方面,道的另外一个特色是道的内存性。所谓的内存性,就是它内在于万物,在万物里面无所不在,也就是前面说过的“周行而不殆”。
这边正好,我们在理解的时候也可以看到“其可左右”,等于是左右周行,无所不至。而“无所不在”四个字,是在《庄子•知北游》里面提到。有人问他:道在哪里?标准答案就是“无所不在”。
我对这一章开头的几个字印象特别深刻,为什么?在1985年的年底,我曾经到美国新泽西州参加一个号称为世界宗教大会的聚会。大会的第一天晚上有表演节目,就等于是举办晚会。找了八大宗教的代表,各自上场,表演他们的宗教信仰的特色,包括像唱歌、朗诵这些都在内。所谓的八大宗教包括道教,但是因为主办方是韩国的一个团体,他们怎么去介绍道教呢?就让几位韩国学者穿上道教的服装。这边所谓道教的服装其实没有统一的规定,只是很明显地看到,他们穿的衣服上面就画的八卦图。
这些韩国学者上场之后,表演了基本的道教礼仪,然后就念一段他们认为能够代表道教思想的经典,也就是这一章《老子•第34章》,他们认为最能代表道教特色的。但是很可惜的是什么?他一念第一句,麻烦了,他把“大道氾兮”的“氾”念成了“祀”,祭祀的“祀”。就大声地念出来“大道祀兮”。“氾”与“祀”这两个字,右边有点相似,左边完全不一样。你把河水泛滥的“氾”念成祭祀的“祀”,这根本是弄错了嘛。所以当时我听了很惊讶,很震撼,心中也很不平。
第二天一早,我就向主办方抗议,说你们昨天晚上表演道教的时候,你不找中国学者就算了,你找韩国学者去表演。你表演的时候你念韩文就算了,我们听不懂,你偏偏念中文。但你念的是《老子•第34章》第一句话,就出问题了。老子是中国人,第一句是念“大道氾兮”,结果他们念成了“大道‘祀’兮”,这怎么说呢?老子讲的是像洪水泛滥一样,所以到处都是水,无所不在了,分不出左边右边,这样才能说明道的内存性。但是主办方听了,没办法,已经过去了,表演的时候也没有人注意,就不了了之。
这件事情虽然隔了三十几年了,我印象深刻。由此知道什么?如果我们不好好珍惜自己的传统,好好去学习它、发挥它,外国人可能随便拿来就用。他讲错了、讲反了,你也无可奈何。所以这件事情实在是让人遗憾的事。
接着老子又说了,他说:万物靠着道而生存,而它不加以干涉;它成就一切而不居功。这是标准的老子思维,就是道让万物存在发展,它本身不去干涉,不去居功。代表万物从道而来,然后万物就自己发展了,为什么?因为它拥有道所给的各自的德,德就是万物的本性。它的本性各自发展,会构成一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成就了天地万物看起来是这么样的宏伟、这么丰富。它不居功,它也不去主宰,这使我们想到前面谈到圣人的时候,圣人的“玄德”,什么“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完全都是圣人悟道之后,向道所学习的表现。
接着比较重要的是下一句,说它怎么叫“小”、怎么叫“大”。说到道,你说它是小,因为它是“常无欲”,永远保持无欲状态。什么叫“无欲”呢?因为无欲的话,我内在没有什么自己的欲望。什么叫小?小的话就是“至小无内”。我里面没有欲望,所以我没有什么里面的问题,至小无内。无内的话,不可能有欲望;有欲望就不是无内了。
所以这边提到“无欲”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合用,也提醒我们《老子•第1章》里面“故常无欲”讲的是人的情况,就是要向道学习,你不要有自己先入为主的成见这些。所以我们念书的时候,“以经解经”是很重要,不能说老子怎么可以说有欲呢?前面“无欲”,后面“有欲”,所以不太适合,最好把它断句改成“有”与“无”,这就不是老子的意思了。
所以老子这一章就提到“无欲”。人如果向道学习,也是无欲的话,没有任何成见,才能看到万物的“其妙”,“常无欲,以观其妙”。而这边说到它无欲,可以称它为小,道是小得不得了。我们想想看,你认为道怎么可能在万物里面?就因为它小得不得了,所以才能够无所不在。就好像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最微小的一种分子一样,所以它无所不在。
接着怎么又说它大呢?它的理由就是万物都来归附,它也不加以主宰,不会欢迎你,也不会排斥你。这是大,“大”代表什么?至大无外,无所不包了,万物都来归附了。 所以这边就再次提醒我们,它原文里面就用了“归”这个字,代表什么?道确实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所以它是大。并且你都归向它,它若无其事,因为本来就从它而来的,它有无限的容量。
所以一方面它是最小的,所以可以无所不在。另一方面它又是最大的,所以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在”与“无所不包”,这两个词就很适合用来描写老子所谓的道。也就是道是最小的,也是最大的。
我们知道这一切有来源与归宿之后,你会不会觉得你的心容易定下来?知道说我活在世界上,虽然会有各种生老病这种生命上的发展,你不要去觉得担心、彷徨,甚至难过、悲伤,一切都有来源与归宿。 所以人生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设法悟道。觉悟到道是人生的来源与归宿。悟道需要什么样的准备和修炼呢?这就是老子要提醒我们的道家的智慧。
有时候我们会想,人从道而来,最后回归于道,为什么要过这样的一生呢?因为人与万物不一样,人的本性里面就包含了认知能力。认知有可能偏差,造成复杂的欲望,结果你这一生可能走岔了路,就剩下四个字可以描写了,这一生都在“自寻烦恼”。人本来可以活得简单朴素、轻松愉快的,但因为你认知与欲望出了问题,就自寻烦恼了。
我们这样听起来会觉得蛮消极的,好像说你怎么看待人类文化呢?人类文化不是也在积极发展吗?的确,人类的文化有各种杰出的成就,但你像老子一样生在乱世的话怎么办呢?生在乱世的话,所有文化上的各种成就都帮不上忙,因为你忙着应付混乱的情况,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就来不及了。所以老子就要从根本上说明及解决这样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念《老子》的时候,我们要记得,他怎么可能在短短的5000多字里面,把人生所有的问题完全说清楚?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这样学习,也就是说,老子说的这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说?当时的背景如何?他这样说可以给我们哪一方面的启发?也就是在我们遇到某种情况的时候,知道怎么去应对。
所以一本古代的经典,讨论各种问题的时候,它针对的是在某一种状态中的人的处境。《老子》这本书所针对的是大多数人的公约数。就是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会自寻烦恼,拼命向外追逐,结果最后才发现,你这样是逐物而不返。你如果要想悟道的话,一定要知道,最后的目标在自己身上。你学习道的话,一方面要学习道的小,就是无欲。无欲的话,你就不会被任何东西所影响。 而另一方面你又可以不拒绝别人的支持,做你该做的事。别人如果肯定你,你也不自以为了不起,这称为大。
所以在描写到老子的道的时候,他就会说,你不加以干涉,成就了不要居功,养育万物不加以主宰。这就是我们从老子的“无欲”里面所能学到的东西。学到这一点的话,我们的生命不是比较容易逍遥自在吗?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庄子》第一篇叫做《逍遥游》,里面就特别强调,有一条鱼多大多大,变成鸟多大多大,它讲的都是寓言,主要是要表明人的精神状态、人的心灵、精神能力,确实是有变化的可能,提升超越,不断往上提升。所以庄子把老子思想发挥得非常好。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特别学到了道的内存性,好像洪水泛滥一样,无所不在。万物里面都有道,道在万物里面,万物也在道里面,从这边进一步就可以体会老子思想的核心。所以我们在念《老子》的时候心里要有准备,知道说《老子》有20%的篇幅,大概15篇左右,从各种角度,反反复复都要告诉你“道”是什么。而这本书有一半的篇幅讲到圣人,我们就要学习,圣人是怎么修炼的?修炼之后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而圣人的关键就是他可以悟道。
【课后思考】
所以我们要慢慢练习,像老子一样的思考,对任何处境都要思考,自然界如何?人类如何?这两者有没有共同的来源与归宿?这样一来的话,我们做任何事,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就比较容易保存自我的真实的状态,也可以活得比较自在一些。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想法或经验?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韩国舞者念的这个错字可把我们傅老师气坏了
唉!没有慧根,理解起来象是人只要吃了睡睡了吃最好了,什么都不用想,象猪一样
小巫婆_ud 回复 @1384036xpoa: 看来你悟了
道好像空气,看不到摸不到,但无处不在,无形无像,而人一刻也不能离开他。
既然我们时时在道中,又为何要修道呢?顺其自然就行了。然而顺其自然往往又顺应了贪婪、懒惰、自私,贪婪、懒惰、自私也在道里吗?道也在其里吧。
小巫婆_ud 回复 @紫水晶蒙养园: 人会思考,在万物中显得特殊。贪婪、懒惰、自私是人为取的“名”,但不是“常名”。起“名”后就会有区分,而这些词有偏贬义,就有偏差。正因为有了“名”,产生了欲望才导致贪婪,何为懒惰?何为自私?皆为名所累。人也是万物之一,不能太高估自己,顺其自然,认真体验每一秒钟,过完这一生,不是很好吗?
韩国学者能说中文?简直不能信。
常无内,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常无内,因小而无内。因为无内,所以没有欲望。因为没有欲望,才能不干涉、拥有、主宰万物,从而能够观察和感悟其中的奥妙和规律。无欲,悟道之途也。 大而无外,故可包容并怡养万物,无优劣选择,无遗漏不排斥任何存在。道在万物中,万物不离道。登高望远,畅开胸怀,包容万有,修道之途也。
学习道的超越性,学习道的内存性。人生的目标就是设法悟道,觉悟到道是人生的来源与归宿。
天有阴晴雨雪,潮水有涨也有退,既使巨石也会经风吹与磨砺。人之一生何必求得一帆风顺,事大事小,道皆存于内。以道观之,唯求心安吧!
道无处不在,无所不是,无所不能。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德经还是用了5000多字来描述道和成道之路。就如同释迦牟尼说般若空性,度众生,实无一法可说,也无众生可度。最高的智慧都是超越分别念和寡淡的人类语言文字的。悟道只有以心印心,别无他法。希望此生得以过河弃舟。
小巫婆_ud 回复 @Cheryl喜乐: 其实想想人在死亡时被迫连自己的肉身都要舍弃,当下又有什么比这肉身重要、放不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