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覆陇黄》作者张恩勇 朗读 张凤霞配乐风吹麦浪(伴奏)

《又是一年覆陇黄》作者张恩勇 朗读 张凤霞配乐风吹麦浪(伴奏)

00:00
12:16

张恩勇:

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师书院专家、全国语文名师工作室创始人。

中国作文教学共同体秘书长、中国国学教育共同体副秘书长。

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昭熠语文教学专业研究院院长。

“全国语文名师高分语文、高效读写特训营”首席培训专家。 

北京“千里眼双师课堂”首席培训专家。

 

    看到朋友圈里,晒收麦子的场景,我的心咯噔一下,说不上来的感觉。多少年没有干过农活了,然而与麦子的感情,却是与日俱增。

      白居易有诗:“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备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眼下正是这个季节,一望无际的麦田,覆陇黄的耀眼,整齐密集的列队,颗粒饱满的麦穗,一阵风过,起伏不定的麦浪,煞是壮观!农民们站到地头田间,那种眼神的温柔,是无法形容的。加上黝黑的底色,几道皱纹,微笑的眼角,这是罗中立《父亲》的画像,他们看着这片土地就是看着自己的命。

 

       至少我是这样的。一个从小就与土地玩惯了的人,对大地的习性是非常熟悉的,“青梅竹马”的玩伴,这是人生的福分。土地的神圣之一,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仅能生出人类,还源源不断地给人类供给赖以生存的物资产品,真的是“地势坤,厚德载物”!麦子的种植历史悠久,我这里不想给麦子歌功颂德,我只想把我们之间的一段尘缘讲出来,只为这一片麦田。小时候,我渴望能吃上麦面的馒头,还不是白面馒头。那时的技术还磨不出现在的面粉。平时吃饭的主粮是地瓜干、地瓜饭、地瓜面等系列,再后来,就有了玉米面,上中学的几年,同学们都把地瓜干面的馍馍叫做“铅球”,又黑又啃不动。玉米面的馍馍吃起来总是掉渣,一不小心就落一地,吃的黑够白够,曾经把不再吃这些食物当成我的人生梦想。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可以改善生活,春节那天是要吃上一顿麦子面的馒头,好吃的很,一顿能吃几个。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些,在学校也能吃上一顿麦子面馍,连麸子一起吃,麸子就是麦子皮磨碎的,我们管这样的面粉叫“一风吹”。所以馒头并不白,吃起来却是甜甜的,好吃极了。后来有个白面馒头,那时神仙吃的,里面没有麸子了,于是我发誓把吃上白面馒头,作为人生梦想。一直到现在,我还是有馒头吃,是决不吃米饭的。现在北京不少地方,还有山东口味的“戗面馒头”。我一买就是一大包,够吃几天的。我甚至不用就任何菜,也能把它美美地吃下去!这是一种梦想的实现!我一直不能理解的,为什么同样的一片土地,那时就生产不出那么多的粮食呢,仅仅是因为品种不同,产量也不一样吗?有麦子面的馒头吃以后,就更加敬重这片土地,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家家分了点“自留地”。人们更是精耕细作,期望能多打粮食。

 

      我家分了六分地,就在大西北地,路南靠边的那块。到了种麦子的季节,父亲教给我,先往地里拉粪,把粪打得碎碎的,不能有大块,不能事先撒上,不然肥力就少了。头天晚上把粪拉好,分成堆,第二天一早,其实是凌晨,我的父亲就把我叫醒,两把铁掀,一人一把,先跟他学撒粪,然后再掘地,怎么才能趁磨得平整,手把手地教我,父亲是种庄稼的老把式,教我的认真,真是有名师的范儿。这一切,西南天空的月牙儿,看得一清二楚,听得明明白白,月牙儿就是最好的证明,一直到现在,我每每看到月牙,还会引起当年的回忆。

        这段时间,让我知道一个农民的儿子就应该好好地跟着老一辈人学种地,这是营生,可以养活自己。现在去理解,父亲教我的不仅仅是种地,而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不仅用于种地,也可以用到学习上。像农民种地一样的去学习,没有学不好的。接下来就是播种。拉楼,顿地,等待小麦,一周后的生根发芽,钻出土来,先是苗色遥看,不几天,就嫩嫩黄黄的,一垄一垄地绿油油,冬小麦是要过冬的,俗语讲:“今冬麦盖三重被,明年枕着馒头睡。”有的年份,冬天不下雪,麦子就长势不好,需要浇水灌溉。但是,天无绝人之路,谚语云:“一冬无雪天藏玉,三春有雨地生金。”总之,必须想办法丰收,只有丰收才有白面馒头吃。天道酬勤,这六分自留地年年颗粒饱满,左邻右舍,都提前约好换明年的种子。父亲的笑容在这个时候最灿烂。蹲坐场里,一边抽烟,一边欣赏一年的收成!我们也跟着高兴。

 

        关于割麦打场的回忆,更是有几个镜头是铭记于心的。家家户户磨好镰刀,等到麦子快焦头的时候,开镰割麦,一弯腰就是十几米远,摆放整齐,然后捆成捆,运到场里。再轧场,用牛拉上石磙,在场里转圈碾压。翻场再碾压,反复几遍,然后起场,把麦秸秆用叉子挑干净,把剩下的麦粒聚成堆,等起风了,开始扬场,留下麦粒,刮走飞糠。这些农活,我都会干。唯一不行的就是垛麦秸垛,就是把秸秆垛成圆圆的造型。生产队里的活父亲不让干,自家的活要学着干,我和弟弟一遍遍地垛,也因为麦秆太滑,垛不起来。因这,挨过父亲的批评不知多少回。这个时候,还没有收割机。原始农耕时代的记忆,相对现代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显出了笨重和落后。可是这些阅历,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劳动的艰辛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成就感相伴而生。“一粒一粟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场面和劳动体验历历如在眼前,这些亘古不变的真理,像从黄土地长出的粮食一样,代代相传。

        记忆深刻的事情,还有抢麦茬的场面,拾麦穗的壮举,在生活困难的年代,老百姓对吃的苛求远远超过对穿着好坏的要求。“民以食为天”。没有吃的时候,往往也没有柴火烧。所以,捡麦穗,抢麦茬的事,就不难理解了。这些就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现在也只能在小说里看到了。现在“小麦覆陇黄”的季节,隆隆的收割机,在大田里忙碌着,来回穿行,所有的原来的收割流程都给省去了,现在机械化了,再不用像挖煤工人一样,满脸灰尘地使用脱粒机脱粒了。这种省时省力的便捷,让我好生羡慕!只是这样的好时候,我没有赶上。

 

       在都市的中心,我仿佛听到故乡的收割机的声音。离那片土地是越来越远,而在那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却是越来越清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而家乡的小麦不是按照这个规律来,秋种,夏收。就在春夏之交的时候,轰轰烈烈地收获一场,蝉鸣声声,是替劳动者在歌唱!

       在这收获的季节,应该歌唱,可是我却有种莫名的忧伤。是为了那雪白的馒头,还是为了那勤劳一生的爹娘?唉,又是一年覆陇黄!

            2019613日于北京大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用声音邂逅美妙

    把音乐从“风吹麦浪”换成了“记忆的夏天”,前者好听但做背景音乐还是有点过强。

  • 护眼天使香玉

    早上好老师!🌹🌹🌹

    用声音邂逅美妙 回复 @护眼天使香玉: 早上好,香玉老师!感谢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