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狂人日记》2 | 陈晓兰:“狂人”的恐惧和焦虑来自哪里?

鲁迅《狂人日记》2 | 陈晓兰:“狂人”的恐惧和焦虑来自哪里?

00:00
16:30

本集金句 



本集文稿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陈晓兰。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部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小说前面有一段文言文的题序,交待这本《狂人日记》的来源。叙事者说自己有两个同学,其中一个患了疯病,有一次他回乡还特地绕道去探望他,病人的哥哥说,弟弟的病已经好了,而且到某地去“候补”了——意思是去做官了。这个题序是很有意思的:社会上少了一个狂人,多了一个官员。


学术界有学者认为,鲁迅的《狂人日记》受过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的影响。我们知道,鲁迅是非常喜欢俄罗斯文学的,他曾经也翻译过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但是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根本的不同。为了更好地理解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果戈理的《狂人日记》。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是某行政机关的一个部门里最低等的“文官”——大概是十二等,也就是说,在整个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最底层,他的工作就是坐在“部长”的办公室里给部长削鹅毛笔,拿最低的薪水,任何高他一级的上司都可以给他发号施令。他的科长,是一个七等文官,总是绷起一张阴沉的脸,批评他的工作没做好,对他大发脾气,甚至骂他是个窝囊废,一个钱也没有。按照主人公的逻辑,他认为一定是科长嫉妒他坐在部长的办公室里削笔,才这样对待他的。要不是为了一点点俸禄,他是绝对不会去部里的。主人公对于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他想:“我难道是个平民,是个裁缝,或者是个上下士的后代吗?”在他的观念里,这些人是可以这样对待的。“可我是一位贵族哪。我会步步高升上去,我会做到上校,也许,天帮忙,官还会做得更大些,名气比你这科长大,到那时候,你要做我的鞋底都不配呢。”长期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精神本来就不正常,后来,这个小科员完全发了疯,把自己当作西班牙皇帝,结果被关进疯人院,人们用棍子抽打他,用冷水浇他的头,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他呼喊:“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把眼泪滴在他热病的头上!瞧他们是怎样折磨他啊!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这世上没有他安身的地方!大家迫害他!妈呀!可怜可怜患病的孩子吧!……”


鲁迅的《狂人日记》最后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而这里的孩子是,“真的人”,是“没有吃过人的人”,救他们,是为了让他们将来不要吃人。


2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个怎样的人?他是不是真的发狂?又是为什么发狂?


与果戈理一样,鲁迅也通过一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揭示一个人发狂的原因。与果戈理笔下的狂人的根本不同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而且他自己对这种不同,有清醒的意识,又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害怕被周围的人消灭,因此,处于恐惧和焦虑中。


小说中,狂人的疯狂体验最主要的表现为对自己处境的恐惧,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所生存的环境的危险,他惧怕周围的人,与己无关的小孩子、路上的人、来给他看病的医生、自己的兄弟和母亲,甚至邻居家的狗、天上的月亮。他把自己与任何他人他物的关系看作一种威胁,感到无依无靠,不论被看、被关爱都会引起他的怀疑和恐惧,认为遭到周围所有人的厌恶、算计、痛恨,即使他们的安慰也不怀好意。这种症状,在心理学上,称为被被害妄想症。


狂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世界,包围他的众人,人人是一样的脸色、一样的眼光,有着共同的企图,说着同样的话,干同样的事,甚至他们的心态都是相同的。他们有着吃人的传统,有着吃人的历史, 他们今天还在“吃人”。


这是一个邪恶的世界,残忍而虚伪。他厌恨这些人。


他害怕自己像母亲、父亲或周围的人一样。


但是,最后,狂人的逻辑推理告诉自己,他也是这大众中的一员:


他原来以为自己没吃过人,也痛恨吃人,现在发现自己也吃过人:“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合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这一发现,表明狂人认识到自己与他所批判的众人是一样的,他其实无法脱离他所批判的那个世界的历史、文化、习俗。


他终于明白自己并非那独异于吃人大众的“真人”。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意味着精神病患者个人独特的体验与外部世界的经验不再分裂。


而个人与外部世界的经验共享与统一,正是“正常人”的标志。


狂人最终融入外部世界,并被“同化”,他自我的独异感、恐惧感也就消失了,他的狂病也就治愈了,于是,他的社会里便不再有“狂人”,不再有反抗“吃人”的社会的人,而将多一个官。


因此,《狂人日记》表现的不仅是狂人的疯狂体验,而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个狂人被治愈也即“被消灭”的历程。


《狂人日记》里面所表现的狂人“被吞灭”的焦虑和恐惧是双重的。


一方面来自狂人,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疯狂体验和狂想:他害怕自己被吃掉,被消灭;


另一方面则来自鲁迅,他正是通过狂人的“治愈”,表现了那类具有先知特征的“狂人”,如何通过激烈、紧张的自我分析和斗争,最终寻找到个人与大众之间的统一性,变成大众世界里的“正常人”,消融于大众群体,成为无物之阵中的一个原子。


狂人的治愈是一种自我治愈的过程,狂人的消失,也是独特的个体和自我的消失。这正是鲁迅自己深刻忧虑的。


鲁迅让我们思考:谁才是真正的疯子?那些“吃人”的人?还是害怕被吃人的社会吃掉的人?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反常?


20世纪文学史上,鲁迅是开创疯狂主题的主要作家,在他之后许多表现疯狂与非理性主题的作品,如萧红《呼兰河传》、曹禺《原野》等,表现出与鲁迅的一脉相承之处,他们表现独异的、犯禁忌的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对立与冲突,狂人、疯子是与众不同的人,是叛逆的个体。他们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他们自觉地与糟糕的外部环境相对抗。这些狂人、疯子,具有独特、怪异的特性,不受礼教约束、背离大众习俗和伦理常规,而得到作者的肯定和同情,但他们最终逃脱不了被消灭的命运。


3

鲁迅后来以疯子或狂人为主人公的小说,如《长明灯》和《白光》,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狂人日记》的进一步解释。《狂人日记》表现的是狂人眼里的世界——吃人的世界,吞灭其中的异己者。《长明灯》表现的是众人眼中的疯子,小说围绕着吉光屯如何对付一个试图吹熄长明灯的“疯子”而展开,长明灯从梁武帝时就点着了,现在突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熄掉它吧”,这个人就是一个疯子。小说中的这个“疯子”是沉默的,无力的,他惟一说的话就是“熄掉它吧”,“我要吹熄它”,“我要放火”。这成为他疯狂的标志,人们把他看作疯子,村里的一大害,大家想着法子要除掉他。


他们说:“这样的东西,打死就完了”。


“这种子孙真是该死,拖累煞人”。


“去年,连各庄就打死一个,大家一口咬定,说是同时同刻,大家一起动手,分不出打第一下的是谁,后来什么事也没有。”


连小孩子也围观“疯子”,在他头上扔稻草。


最后人们决定将疯子关在庙里带粗木栅栏的空房里,决计是打不开的,于是天下太平,人们也不再紧张,长明灯依然照着神殿、神龛,也照着关闭“疯子”的昏暗的木栅。


这篇小说批判众人对反叛者、异己者的恐惧、排斥与迫害。揭示了这些异己者所生活的世界,有多么残忍、无情。


与《狂人日记》和《长明灯》不同,小说《白光》中的陈士成,由于十六次连续参加科举不中,终于发疯。说明一个人生活在一种既定的秩序中,就会竭尽全力进入这个秩序,在这里站一个位子,但却无法进入,最终精神分裂,走向死亡。


不论被社会制度、文化惯性所驯化,还是被大众排斥、囚禁、迫害,或者是自绝人世,都是在揭示不同的个体被吞噬的命运。鲁迅的小说预言了在一个排斥异己的社会中,独特的个体发狂、发疯,并消亡的必然性。


“被吞没焦虑”是鲁迅小说中狂人及疯子的精神病根源,也是鲁迅对疯狂体验的独特解释和表现。在鲁迅的小说中,狂人、疯子以及那些与众不同者,常常处于无法摆脱的险恶环境中,遭迫害,受惩罚,被关押、被殴打、被分割(祥林嫂嫁过几次,与众不同)、被吃、被埋葬(《药》里的人血馒头),使之消亡。还有与此相关的内封闭的空间,如监狱、铁屋子、栅栏、坟墓,时常出现在鲁迅的小说中。在铁屋子呐喊的人,即那些清醒者、先知先觉者,他们是孤独怪异的个人,是知情者和预言者,同时也是狂人与疯子,鲁迅时刻忧虑他们被外部世界或者消灭或者同化。


让我们以法国当代哲学家福柯的话结束今天的分享:“理性对于非理性的征服并不是什么胜利,那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


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喜欢老谢的历史故事

    我已经购买了中国文学大师课。但是,只是换了个手机。怎样继续收听呢?

    中国文学大师课 回复 @喜欢老谢的历史故事: 要用购买的账号收听噢

  • 陈舒强

    想到那种连续考几十年只为了上北大的人

  • 仙境兔灵

    ~理性对非理性的征服并不是什么胜利~那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晓兰老师讲得很深入~很喜欢听~(*∩_∩*)~

  • 林汐的猫

    最后那个狂人去异地候补做官了,这个结局也挺悲哀的,这个狂人也是学会了伪装

    林汐的猫 回复 @林汐的猫: 狂人被同化,接受自己吃过人的现实,成为大众的一员,也说明了作为独特个体的人性的泯灭

  • 酒酿赤豆元宵

    狂人有着深刻的忏悔意识,这其实是直接承继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母题。

  • 仙境兔灵

    很喜欢晓兰老师的讲解~觉得讲得非常透彻~讲到了作品的实质~

  • 13761319bqo

    谢谢。

  • 热爱学习小叮当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而且他自己对这种不同,有清醒的意识,又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害怕被周围的人消灭,因此,处于恐惧和焦虑中。

  • 热爱学习小叮当

    果戈里书中的狂人:“可怜可怜你的孩子吧”,这个孩子指的是自己。

  • 听友22654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