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集 发病-邪正相争与发病

第115集 发病-邪正相争与发病

00:00
16:33


如何找到潘毅老师:①购买本课程《中医文化必修课》②正安答摩景天微信号【damotiaoli】,发送数字666 ,审核通过后即获入群资格。群内不定期进行经典诵读打卡、学习交流等,潘毅老师也会进群答疑哦。


【课程内容】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这一讲,我们从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之间的争斗,来谈谈中医的发病原理。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即机体处于病邪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在正气不足,或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可使脏腑组织器官等在机能、形态结构上发生病理性变化,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从而产生了疾病。

 


疾病发生的机理尽管错综复杂,但从总体而论,主要关系到邪气损害和正气抗损害两个方面。

 


在讲清楚发病的基本原理之前,有两个概念,以及它们的作用,是要先弄清楚的,一个是正气,一个是邪气。

 


邪气这部分内容我们之前已经讲过,它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和人体内产生的各种具致病作用的因素,如六淫、疫气、七情内伤、痰饮、瘀血、虫兽伤等。



邪气可影响机体的生理机能,造成机体脏腑组织的损害,或者改变个体的体质类型。

 


从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看:比如寒邪容易伤人阳气,燥邪容易伤人津液,暑邪容易耗气伤津,湿邪容易阻遏气机,损伤脾阳;

 


情志太过可以影响脏腑气机,直接损伤内脏等。

 


从造成机体脏腑组织的损害看,瘀血,或者那种结块状的痰结,像瘿瘤、乳癖、痰核,就是脏腑组织的形质性损害。

 


从改变个体的体质类型看,阴邪伤人,日久容易形成阳虚体质;阳邪及燥邪伤人,日久可以变成阴虚体质。

 


下一个概念,什么是正气呢?正气,是与邪气相对而言,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比如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及其所产生的功能活动。



主要表现为机体对内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调节能力、抗病祛邪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

 


这里要注意:正气,不是某一种气,所以我们一般说正气虚,也不见得是用补气药的。


 

正气虚,可以具体表现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精亏以及它们的功能减退。所以,调补正气实际上要具体落实到是补阴还是补阳,是补气还是补血,还是补精,以及纠正它们减少所导致的功能失调上面。

 


既然正气具有抵御病邪侵袭、驱除病邪、防止发病以及自调节、自修复的作用,那么这样我们就可以推导,当正气充盛的时候,一般来说,就抗邪有力,病邪难以入侵。


 

或邪气已犯,但正气充盛,能及时抑制或消除邪气的侵害,或驱邪外出,则病较轻浅,预后良好。

 


又或者邪气侵入人体,导致机体脏腑组织损伤、精血津液亏耗或生理机能失常时,正气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自行调节、修复这些损害。

 




那么,在正气跟邪气的相争中,这两者各自扮演的角色又是怎样的呢?

 


关于正气,通常的表达是,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是决定发病的关键因素。



这就是刚才讲的正气的功能。从简单的逻辑出发,如果正气充盛,抗病驱邪力强,则病邪难以侵犯机体,疾病则无从发生。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 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但当人体正气相对虚弱,抗邪无力时,外邪就易乘虚而入,导致阴阳失调、脏腑经络等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因此《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还有,正气不足时,尤其是阳气虚的时候,对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推动和调节能力减弱。而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时,其气化功能也随之减退,那么,血与津液的代谢也容易失常,就易由内而产生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而引起新的病变。


 

那么,邪气在发病之中充当什么角色?



通常的说法是,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中医学强调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影响。



如《灵枢·百病始生》说:「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但是不是凡发病就一定是正气主导?倒不见得完全是这样。



在特殊情况下,当某些致病因素,如利器损伤、化学毒剂、枪弹伤、虫兽伤或疫气等,对机体侵害作用过于强烈,即使正气充盛,也不一定有能力抵御邪气的侵害。这个时候,邪气在发病中就起着主导作用。

 


不同邪气具有不同的致病性,其侵害人体时,不仅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还与病情和病位密切相关。



比如湿邪致病,常表现为起病较缓,易伤脾阳,头身困重;如伤及关节,则病程较长,表现为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邪气的性质不同,其伤及病位也有不同,比如风邪伤人,易袭阳位,多在肺卫,在表、在上;湿邪伤人,则易伤脾阳,易袭阴位等。


 

一般来说,感邪轻者,临床症状较轻,病位浅;感邪重者,症状表现也重,病位深。




 

下来,正邪斗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1.正胜邪却则不病



邪气侵犯人体,若正气充盛,抗邪有力,可及时驱邪外出,则不会产生病理反应。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客观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病邪气,但并非所有接触者均会发病。不发病者,即是正气充盛,正能胜邪之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在正邪斗争的过程中,若邪气偏胜,正气相对不足,或邪气过于强盛,正气不能制止邪气的损害而出现邪胜正负,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疾病由生。

 


3.邪正相争过程,或者邪气久留,邪正之争在相持之中,这个时候也表现为疾病状态。

 


另外,邪正相争也可表现出相应的证候性质。



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这什么意思呢?



什么是实?实,就是指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



所谓邪气就是病因,这是人体本来没有的,现在或外来,或内生,多了出来,就属于邪气亢盛,比如外感六淫和疠气;或内生湿、痰、水饮、食积、瘀血等。

 


这个时候,邪气亢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积极地与邪抗争,正邪相搏,斗争激烈,病理反应明显,就易出现以亢奋、有余为特征的证候,就叫做实证。


 

就这个内容,我们丰富一下《黄帝内经》的某些说法,比如上面讲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话,恐怕精确的表达该为「邪之所凑,其气多虚」会更准确。


 

为什么?



你看刚才我们讲的,实证的产生是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正邪相争剧烈而产生的证候。所以,证候产生的前提不一定是正气虚,正气充盛也有可能,但它产生的是实证。



再按照这个逻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改为「正气存内,邪气难干」应该就更为精确。


 

另外,不少人喜欢将中医的正气类比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



那么,现代医学有种状态叫做免疫亢进。它指的是免疫功能不正常地活化,则免疫系统可能对自身正常组织发生免疫应答,使得免疫细胞及活性物质攻击自身正常的组织器官,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称为免疫亢进。



常见的病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等。



那么这类现象,原来的中医正邪关系之中,并没有相应的表达。假如让我来表达,我倾向这样:人体的正气对致病邪气反应或者应答过于剧烈,也可以产生疾病。



这内容就不是简单地用正气足或不足而可以概括的。



有这类疾病或状态,中医理论也得与时俱进地来解释它。

 




下来,什么是虚?



虚,是指正气虚弱而没有明显邪气的病理状态。



虚,包括精、气、血、阴,阳的亏损,以及相应的功能减退。



因为正气虚弱,又基本上没有邪气,就没有明显的邪正相争,所以难以出现激烈的病理反应,多出现了以虚弱、衰退、不足为特征的证候,就是虚证。

 


在虚、实初步分类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产生虚实夹杂这一类。



虚实夹杂,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比如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产生水湿,在这里脾虚的本底是虚,产生的水湿痰饮是多了出来的邪气,是实。那么脾虚加上水湿,就是虚实夹杂。



又比如气虚无力推动而导致瘀血,气虚部分是虚,而多了出来的病理产物瘀血,属于实。那么气虚夹瘀血就是虚实错杂。

 


其实,临床所见的病患,虚实错杂所占比例最大。



尤其是阳虚或者是气虚,因为它们都牵涉到一个推动与气化问题,或者推动无力,或者气化不足,就容易产生病理性产物,像水湿痰饮、瘀血、结石这类。所以,一般情况下,阳虚或气虚,出现纯粹虚的概率是比较低的。


 

另外,邪正相争,也可以影响到疾病发生的轻重。



比如前面讲的邪气盛,正气也不虚,邪正相争剧烈,可以表现为剧烈有余的实证。所以,有部分实证,在短期内会表现为比较重。


 

还有,当人体正气虚弱,抗病祛邪无力,而邪气又重,深入内脏,也可以发为重证。



因此,正气的盛衰不但决定着发病与不发病,也影响着病情的轻重和病证的性质。



(本集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一粟_x3

    请问现在医院开的配方颗粒和平时买的板蓝根颗粒性质是一样的吗?和熬制的中草药效果一样吗?

    正安答摩 回复 @一粟_x3: 颗粒效缓,熬制的汤剂效骏,各有用处~

  • Mark_m7

    请教老师免疫亢进这种疾病怎么治疗,比如红斑狼疮还有银屑病牛皮癣?

  • 淡泊宁静淡然

    👍

  • 13815252vgl

    115集写错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