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点规矩,还真不会扇扇子!
天一下就热起来了,现在科学进步了,有很多的现代化消暑方式来解暑。
古时候怎么办呢?咱们头几期说过,皇上拿冰赏赐群臣,或是有钱人买冰来解暑。
老百姓呢?老百姓没辙,除了少穿,那就只能扇扇子。
扇子现在大家都知道,咱也用。
但是扇扇子真挺有规矩的,相声里我们听过,“文胸武肚僧道领”。
文人雅士扇扇子,扇子只打开一半,在胸前慢慢的扇;练武的拿个芭蕉叶儿大蒲扇,叉着腿往那一坐,哗啦哗啦扇肚子;僧人僧衣啊里边热,把领子掀起来一块,扇扇子让风灌进去。
说相声的,一个场面桌,两个手绢,上面搁扇子,中间放醒木。
相声场上这扇子有规矩,手绢也有讲究。站台上再热也不能拿场面桌上的手绢擦汗,专门有一个擦汗的小毛巾,要热了拿那个擦。
包括扇子,你说你真热拿起来扇,这不在规矩。除非你表演的人物里边要扇,你才可以扇,这个是道具。
扇子:我们诞生在中国
扇子历史悠久,在中国少说有3000年的历史了,中国最早的扇子叫“翣”(sha四声)。
晋代崔豹在《古今注·舆服》里明确记载,“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这把扇子叫“五明扇”,尧禅位给舜,舜为了以正视听,故此做了这么一把扇子,这是最早的中国历史上对扇子的记载。
秦汉的时候,王公大臣和士大夫已经开始用扇子了。但不是扇风用的,是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到了魏晋,扇子又回到王家手里了,不让别人用了。
三国时期,诸葛亮拿着羽毛扇。苏东坡写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把诸葛亮的形象挪给周瑜了,形容周瑜文武双全。
从这就分析出来,扇子的起源最起码比三国要更早,所以扇子在咱们中国早就有。
折扇:席卷亚欧,你值得拥有!
扇子实际上就分两种,团扇和折扇。
团扇大多都是贵妇人、女人用的多。
折扇就更方便了,扇完了以后折上,也叫“聚头扇”。
折扇的出现比团扇要晚,什么时候呢?明朝初年。
有记载,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基时,发现南京的折扇又又好看实用,当时就下诏,要做折扇给宫里用,从那开始折扇慢慢流行起来。
明朝之后,折扇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南京又叫金陵,是科举之地,所有天下的举子都集中在金陵,而且以买到金陵折扇为荣。
那时候不单夏天带扇子扇风,冬天也有拿扇子的。扇子作为配饰挂在腰上,当一种文玩,显示身份地位和文人雅趣。
但折扇真正成为爆款是在清朝,文人、官员都是人手一把,并且中国人用,外国人也用。
广州就有很多商家,专门做精美的折扇,运到欧洲给贵妇人用。
文艺复兴期间有很多画描绘了欧洲贵妇人手拿折扇的形象。其中最有名的一张画是《阿拉贡的凯瑟琳》,凯瑟琳皇后的手中就拿了一把折扇。
趋之若鹜,这儿有湘妃竹扇!
话说回来,我也喜欢扇子,确实是好玩且讲究。
扇面、配饰、扇骨、扇袋、扇坠和扇盒,这一套东西非常有意思。
而且近代文人雅士也都喜欢扇子,梅兰芳先生留下很多老照片,照片上的文人几乎是人手一把扇子。
而且梅兰芳先生确实是喜欢扇子。据说他收藏的扇子能有一百多把,而且大部分是湘妃竹。
现在要跟玩扇子的行家提起老湘妃竹的扇子,嚯!这可是扇子收藏界趋之若鹜的珍品,最顶级的扇子用料,就是湘妃竹。
甭管怎么说,扇子作为一种文玩和收藏,真不是你拿着多少钱,就能买到的。
所以现在扇子这行里有一规矩——不问价,喜欢就好,这就是收藏的心态。
喜欢于谦老师说话的节奏 不快不慢 很轻松
13885439kme 回复 @听友214631678: 于谦节奏感太好了,这个一般人很难做到
其实扇子的确是中国有的,唐朝传到日本,但是,折扇真的是日本发明的,反传回中国
鬼灵三打 回复 @司清鸣: 折扇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中国折扇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中国南北朝南北朝时代,《南齐书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
不对,周瑜羽扇纶巾才是历史真相,诸葛亮是艺术创作
好难唱的这叫画扇面~😝🤣🤣
1316681krqr 回复 @大魔法师Sky: 确实难唱啊 那场翻车要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
折扇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中国折扇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中国南北朝南北朝时代,《南齐书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
赍龠 回复 @疾风霸者_gn: 666
这集撰稿确实有点水,就算百度的材料,最起码也自己改改
九表哥 回复 @香饵老兵: 话筒给您,您来
折扇是在宋朝经由朝鲜传至中国的,后在中国广泛流行。折扇传入之前中国用羽扇,纨扇较多。最早的折扇出土于朝鲜的汉四郡,也就是汉人驻朝鲜管辖的地方,所以很大可能是汉人发明的。
扇子收藏是个有意思的事,谦叔您上眼
扇子来了😂
碳烤杨湃 回复 @米吉小睿: 不羡鸳鸯不羡仙但羡德纲有于谦?
于大爷,多说说你自己或身边的事嘛,别又变成哪些个说历史说过去书上都有的东西,我们又不缺读百度的人。
Fayesoasis 回复 @大乜哥: 或者于大爷辛苦了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这么晚给我们录节目,我有个小提议不知您是否愿意参考,我个人更喜欢听您聊您身边的趣事儿,听起来就那么有滋有味儿的,如有添乱还请您原谅了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