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所有学问的根本——心性命

07.所有学问的根本——心性命

00:00
23:43


心性命由身内一股气组成的,生生世世不生不灭的,所有学问的根本处,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尊贵的了,哪里还会把外在的名闻利禄视为终身追求的目标呢?庄子用各种比喻来说明心性的解脱状态,以破修行者常有的静相,请听讲师的精彩解读!


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蕲”,马的辔头叫做蕲,套在马的头上以便于驾驭它的辔头,这是一个引申意思,马要能够听话要靠这个辔头,表示治理的意思。弊弊是汲汲营求以至于疲惫不堪叫做弊弊,这个世界或治或乱就让它自然的去演变,谁肯操劳神行去为追求天下名利而使得精气疲惫不堪呢?这是这段话的意思。“孰弊弊焉”?谁肯这样子疲累我的精气神?去为天下那些外物的事情去奔忙呢?自古以来世界一治一乱,这个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从来没有间断过。话虽如此,但圣贤就任由世界去动乱,而没有一点救世的一些慈悲的努力吗?圣贤当然有救世的慈悲,不可能袖手旁观,看着众生受苦受难而不设法去救度。此处为什么说“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呢?谁肯为天下去奔忙?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再回到刚才所谈过的观念,经典总是以性心命来作为它论述主轴,不然你就会处处矛盾,不论经文作何比喻总离不开一身的心性,就如现在这个“世蕲乎乱而视之”,指的不要往外面的世界,而是我们一身之内的世界,天下指的也不是外在的天下,而是我们身内的天下。身内的“治"""指的就是身中各种气机感受的变化,它总是时而清静时而动荡,它总是随着六根不停感应而改变,从来没有一定的形态。譬如说跑完步时候的气机跟你休息完的气机会一样吗?是截然不同的。还有睡饱了之后的气机,跟已经两天没睡的时候气机一样吗?不同。饿的时候的气机,(台语)饿到颤抖有没有,跟你吃饱了之后的气机一样吗?不一样。忧郁跟燥郁的气机一样吗?不一样。所以时而静时而动,时而起时而伏,没有一定的。智者总是放任身中气机的天真,不花一点力气去改造它,也不去助长它,或者让它攀附一丝的分别知见,因而能保有内在精气神造化的完整。智者岂肯让外物或人心中的知见破坏本性造化的精密跟完整,他护守的唯一的主轴就是这个,所以说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这个以天下为事的天下指的是我们自身,外在的天下有很多事要办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外在事是有很多要办,内在的天下不能办,因为老天爷设定好了精准无比神奇无比,你越办越糟糕,所以你内在的世界不能办。


就像这样,当我们懂得将经文往心性上去解释,不仅一切变得更为合理,也不至于离开心性这个主轴,才不失掉读经的目的。前段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连世上最大的礼物许由他都不屑,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必然有一个比天下更重要千百倍的东西还存在许由的心目中。送他天下都不要了,不是有一个比天下更重要吗?因此许由才不肯以天下为事,它和这一段是一样的,所以说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比天下更重要千百倍的东西才是智者所专注的,那个东西就是人人本来具足于一身的性心命,我们有时候简单的说心性,有时候简单的说性命,其实就是这三个字。


世上的外物虽多虽然贵重,但能不能永远跟着你呢?那是没有办法的,想想从小学到现在一直还跟着你的还剩下什么,你可以想的,曾经喜欢的那个洋装呢?现在不喜欢了,不见了,不然就太小了。你最心爱的情人呢?那都老早不知道换几个了,你最亲爱的亲人,有的已经走一半了,有的还没走,但有一天,你很清楚,会不会走?肯定会走的。你最怀念的童年呢?已经很久就不见了,你的青春美丽呢?可能还在,但是正在逝去中,是大家都认同的。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永远跟着你,即使你得到天下成就了无比的功业,他们也必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离你而去,这是不是一个事实?所以《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意思是说道就是你一秒钟都离不开的,反意就是说,凡可以离开一秒钟的都不叫做道,你不是在学道吗?很残忍的告诉你,你可以离开一秒钟的都不叫做道。什么东西是永远不会离你而去的?什么东西即使你当了神当了鬼当了仙佛,它都还存在?就是我们的性心命,你现在离开你的性看看,你连一剎那都不可能离开,性命你无法离开,就这三个字。这三个字说穿了都是由一股气所组成的,这很重要它都是气,这股气就是你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东西,是你当人也好当鬼也好当神也好,生生世世永远跟着你的,这个才是所有学问的根本处。如果我们说学问的根本处就是心性也可以。说学问的根本处就是性命也可以。我们再给它简单一点就一个字,哪一个字?就气,为什么我们讲话还有力气,因为有气,为什么他讲话(台语)有气无力,,气少了短了,就是气,不是空气的气,POWER能量那个气。这个就是所有学问的根本,除了这个永恒的东西以外,还有什么东西更值得你去认识去升华,你认识它还不够还要升华。鬼是阴气,佛是纯阳,你要怎么从阴气升华才是重点。基于这个前提,所以连叔说“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我有一个东西,比天下贵重千千万万倍,天下给你吧,谁有那个精力再花那个时间,我要固守我的主轴,是讲这个意思。


之人也,物莫之伤,象这种懂得掌握自身性命实相的人,再也没有什么事务能够伤害他的心性,因为他的主轴抓到了他的心性实相里面,外物怎么诱惑他,没有办法扰动他的心性。因为这种人明白一切事物都是供他护养性命的,不是来挂碍他的性命的。有时候你可能会赚了很多钱,可是却被钱深深把你挂碍住,就反而挂碍你的性命。本来这个钱可以护养你的生命,滋养你的生命,所以不论任何事物现前他都可以怡情养性,所以物莫之伤。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浸”,滔滔的洪水叫大浸,它是比喻。我们现在知道看到这个字就要往内,先往外没关系,先往外我们用外面的事物把它解释完一遍,然后你就要想想怎么往内呢?“稽天”,“稽”就是到、顶到的意思,“稽首天外天“,苏东坡写的诗:“端坐紫金莲”,那个稽就是到。“大浸稽天”就是说这样的人,即使在滔天那么大的大洪水里面,他也不会被洪水给淹没。


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样的人即使热到连金石都融化了的地方、热到连土山都烧焦的地方,他依然不会被高温所杀伤。所以大旱金石流,金跟石都开始流动了,都融化了变岩浆了,土山也都焦了,他不会受伤。


这几句都是在比喻我们的心性而已,但比喻谁的心性呢?我们要了解这个。经典想帮助的是谁呢?各位你想经典写给凡夫看,还是写给佛看的呢?当然是凡夫。你会说经典当然写给凡夫看,那么经典所写的东西是凡夫现在就可以用得上的事情,还是写成佛之后才用得上?如果这样问你那必是现在,不然他写成佛后到底现在有什么意义?你会说应该是现在就用得上,好!如果这个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如果有这个认同的看法,那么若是我们把这几句话解释成,这个神人有无上的法术,即使在滔天的大水也淹不死,在火山岩浆里也烧不死,当然你也可以这样解释,但大部分的翻译者也这样说,可是这样的解释对于平凡的众生的升华究竟有什么帮助?那就变成可以说但也不能做。不仅毫无帮助,而且令人沾满一身尚玄好奇的毛病。


那么这几句话究竟要怎么样解释才恰当呢?我们还是要再度回到经典的主轴,现在我这种回到主轴我只示范这一次,我不能每次都在讲这种话,那很烦人。但是我借这一篇我要告诉你怎么回来,因为经典才一开始。经典的主轴就是性心命,所有的比喻都是为了说明心性而设,这几句话都是在比喻一种心境的解脱状态而已,好比《法华经》第二十八品普门品有这么一段,我来念给各位听,“若有持诵观世音菩萨名者,”如果有人唱诵观世音菩萨,每天早上唱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设入大火”,如果万一有一天被大火所烧,“火不能烧”,烧不死。“若为大水所漂”,漂到大河里面,"称其名号,即得浅处"只要淹进去了赶快念观世音观世音,就会漂漂漂,漂到浅的地方来。"若复有人,临当被害",如果有一个人快要被杀了,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快要被杀钢刀快要砍了,你就念南无观世音南无观世音你就开始念,"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一小段一小段叫寻,砍下去不仅人不会死,刀子断成一段一段,"而得解脱"。各位你信不信这一段,你相信会这样吗?你说我相信,你说我们来试试可以吗?来试试,我用手刀就好,你脖子伸出来,你开始念观世音给你念三分钟我再砍,看你痛不痛,来试试看吗?这种就是意义的问题,到底它在比喻什么?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我们刚刚已经得到认同了,经典写给凡夫看还是佛看?给凡夫看,而且给颠颠倒倒的凡夫看的。你信不信?你就是说被砍下去还是会痛,就是诚心的不够,那肯定你够你来。给你念我再来砍,看看够不够?


这个以上是比喻心性解脱来说的。把水火,它是比喻内在的一种起伏、冷热,刀子是比喻烦恼,像钢刀一样。把水火比喻烦恼习气,把观世音菩萨比喻观照有情的气机起伏。特别谈到“有情”“菩萨”这两个字翻译成中文就叫做有情,就是有情绪的那种起伏,观照这个起伏可以解脱烦恼枷锁,观照习气的起伏才叫做“世音”,这个叫贪那个叫嗔,叫世音。在有情里面做观照,观照它的实相,这个就是它的本意,而非固执于执念的意思。因此所谓滔天的大水,像岩浆般的高温,“大浸稽天,大旱金石流土山焦”指的是人们的贪嗔痴爱等种种习气在燃烧在起伏的当下,当这些习气在胸中涌起,就像洪水一波波来袭,所以就大浸稽天。像岩浆一般一波波的燃烧,你有没有发现你愤怒的时候里面很热,一波波的冲击呀?那时你只是去觉知觉照那个热,那个波动的气机的真相,去觉照它本无意义的清真,以便立即与滔滔的洪水可以共处。也能够在如岩浆般的火热里面,感到非常安宁。就在当下就非常安宁,这就是黄庭禅所教的,就这个学问。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透过反观觉照可以从很大很大的欲望中解脱出来,可以在很大很大的烦恼痛苦中得到安宁,不是等到安抚以后,就当下。在有情中观照实相而获得解脱,就是“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它的比喻所在。


我们看下一段。


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这个“秕”,谷物不熟叫秕。“糠”,谷的粗的皮,吹出来的那个皮,最没有价值的末端。“陶铸”是创造。这样的人就只要拿出一丁点最不起眼的才干来,最不起眼的德行来,他就可以创造出另外一个尧舜。这个话不是在贬尧舜,而是在说要创造出象尧舜一般的外在功业,只要用它本性千千万万分之一的能耐也就够了。尧舜的伟大,长久以来就留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然而他的无私,他的博爱,他的智慧,却全然发自于他纯真的心性。从他的心性所发出来的,因此用本心本性的千万分之一,就能够培育出无数的尧舜,绝非夸张的话。这个话就连尧舜听到也会点头,因为本性的功能实在是太大了。转动内在的法轮产生剥阴取阳的功能,只是本性的太多太多功能里面的千万分之一。还有千千万万份还不知道该怎么用。


孰肯以物为事!“物”,性外的名利地位财富都称为物,孰肯以物为事,了解了本性的尊贵,谁还肯把这些外在的功名利禄视为终身追求的目标呢?谁肯把这个当主轴呢?把这个当努力追求的方向呢?


庄子从经文一开始,一章章铺陈到现在,其实一直都围绕在同一个主轴上,而那个主轴是什么?他就一直形容一直形容,有个东西比天下还要好,有个东西一个秕糠就可以做尧舜,他就这样说。那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庄子虽然没有明白说出来,但是他已经用尽各种比喻,告诉我们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甚至于比天下还要重要的多。有个东西只要用上它一丁点最不起眼的功能,就能培育出另一个尧舜来。庄子一直要告诉我们有个东西真的很重要很重要,掌握它一切就搞定了,但究竟到这里为止,庄子一直还是没有讲出来是什么东西,这就是庄子高杆的地方。他像《哈利波特》的作者一样,一章一章吊你的胃口,你看七本都买了,吊的高高的,然后一直往下看,这是他的目的。《庄子》里面还有一招很高的,他常常用一些不常用的字,这一串字里面才没几句话,几乎每个字都要查,你接下去你就会碰到这种现象,那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有别的原因。因为庄子破净相,常常惹得心性还未固的人越看越生气,所以他会用这种方式的铺陈,在前面的时候就已经气走三分之二的人,剩下的就是他所需要看这本书的人,非常非常厉害,我们继续往下看。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资”就是卖,朝堂上所用的礼帽叫章,礼服叫甫。“适诸越”,这个越国就是南方的蛮人。宋人带着朝堂上所用的礼帽礼服到越国这个蛮邦去卖。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断发”就是他们都剪短发,越国人剪短发而且刺青纹身,他们不戴乌纱帽也不穿礼服。这个宋国人把最高级的礼帽礼服带去越国,结果越国都是山地人,刺青的,纹眉的,所以这么豪华的配备对他们来说,不适合,没地方用。对于一个本来淳朴的野人来说,那些冠冕堂皇、矫揉造作的东西到底对他们有何用处。这是在比喻一个追求纯真原始本性的人,要那些人为造作的花俏的手段到底要做什么?有智慧的人对那些造作的东西看一眼都觉得太多余,就像那些世俗所教的美姿美仪,摇来摇去、扭捏作态以便引起更多人注意,是某些地方有用。但是这些人工花俏的造作,其实和现在所谈的章甫是一样的意思,对某些人有用,但对某些淳朴的人没有用。或是那些着于外相的二圣修行者,追求于术流动静的非凡表现。凡非出于本性而经过人工雕饰的,都可以类比为“章甫”。所以我们读书就是要会类比,“章甫”就不要一直解释成豪华的礼服礼帽,反正是过于豪华而丧失本真的那些都可以做类比的对象。所以有些东西世俗人也许自以为很好,或是二圣者自以为也很好。好比刚刚的善人。“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善人可见认为很好,二圣就会认为很好。但对于一个致力于恢复淳朴本真的人来说,这个不只是白费功夫,而且已经把自己整的不成人形。所以智者对这个叫做无所用之。现在是把“越人”,我们称之为蛮人,但是实际上他所要表达的是纯真的本性。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尧坐在治理天下万民的崇高的地位上,并且平定了四海之内的政局。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四子”在《庄子》里面四个得道高人,就是王倪,齧缺、被衣、许由,就这四位。这四位会在整个《庄子》里面常常会出现。“汾水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叫做阳。尧于是去访求王倪,齧缺、被衣、许由等四个得道的修行人。到了遥远的姑射山的南面,汾水的北面,然丧其天下焉。“窅”,内心空荡无物叫做窅,怅然若失也叫做窅。当尧和这四位得道高人谈过一席话之后,内心的对天下的挂碍已经荡然无存,空无一物,完全忘了自己居于天下一国之君的一个地位,他拥有多少财富利禄,有多少子民,忘得一干二净,叫“窅然丧其天下”。


这里提到“窅然丧其天下”,看起来是怅然若有所思,字意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是悟透了令他手舞足蹈不能自已的大自在。这个天下对他来讲已经不成个自在了,叫“窅然丧其天下”。庄子用天下这两个字比喻世上最大的功业名望财富等,都可以比,这个是在形容一个人,掌握到自身性命主轴的人,纵然面对世上最大的宝物的吸引依然能够抓住内在的主轴,对外物丝毫无动于衷。连天下那么大的宝器对他来讲没有一点挂碍的力量,叫“窅然丧其天下”。上一句“宋人之章甫”跟此句的“窅然丧其天下”,庄子所要形容的是一个内在有所本的人,不止是章甫对他毫无用处,就连天下对他也毫无用处。我们读经典就是要前后要能够贯成章,不成章不达。到底上一段跟这一段什么关系?上一段他在铺陈什么?而这一段铺陈什么?对我的内在到底可以有什么样的效益?这两段都是在劝我们放弃一切二圣人的凈相的追求,“章甫”、“天下”都是在形容凈相用的。什么是凈相?《心经》我已经讲得很明白,这里我们要省下时间。直悟无分别取舍的本心本性,才能够寻找到性命的根源,它忘了他的地位,那个越人不要他的章甫,他只要找回他的本真。庄子不断的引用各种比喻,一直在卖关子,迟迟没有说出他影射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坦白给你讲,一篇读完了他还没有给你说出来,反正就是一直影射有个东西有个东西有个东西,然后用尽各种巧妙的比喻,然后他举的例子都很好玩。为什么他这样安排,一则为了满足我们的想象力,象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直上”,画成漫画也够好看的了。想象力很丰富,诱发我们的好奇,并且为了让上智跟下愚都能各自有所想象各取所需,因此有这些巧妙的安排。所以他的话虽然不尽然往内,大部分可以往内,但有一些可以往外,往外也未尝不可,只是你一直往外最后就会矛盾,必须往内的时候,那个矛盾才能够解的开。上智下愚各有所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ucky_尚谦

    今天重新听这一集,发现《庄子》这部经典原来这么多隐喻啊,天下不是指外面的天下,而是指我们的一身;天下的“治”、“乱”指的是我们内在气机的样貌,许由所看重的原来是这个啊

  • 潇凡666

    上智下愚各有所需,真是呢,之前看大鱼海棠,就觉得特别美,传奇故事,原来还有这么深的性心命的真理在呢,不读经典真是不敢想象呀!

  • 1519957mvok

    感恩顶礼讲师!此生有幸每天听您讲授知道解脱自在心性命的主轴,让短暂珍贵的生命去奔向大鹏去的彼岸!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30508

  • 梁新兰

    什么东西是永远离不开自己的,就是性心命

  • 海中小鱼儿

    许由怕背负天下太累了吧

    潇凡666 回复 @海中小鱼儿: 嘿嘿,不知也

  • 听友256724152

    黄庭禅

  • 立平_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