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完成了大量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其中,《金色笔记本》已经成为20世纪的经典,而在她留下来的众多短篇小说中,《通往大城市的路》(A Road to the Big City) 也已经成为20世纪的短篇小说佳作。
《通往大城市的路》以多丽丝·莱辛熟知的南非为背景,以女性生存状态为主题,描写了一个在偏远地区长大,满怀虚无的憧憬,悄然离家出走,盲目地奔赴心目中的大城市,准备像姐姐一样从事妓女工作的女孩。
整篇小说语言朴素,情节自然,以象征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在“分裂的文明”状态下传统价值观的解体,以及女性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进行的得不偿失的努力。1. 城市的两面性 《通往大城市的路》主要描写玛丽向往城市生活,为了能留在城市甚至不惜当妓女的故事。城市是什么?在玛丽的心中,城市是天堂。它代表着现代和未来,意味着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安逸。那里有浪漫的爱情,有电影院和宾馆,充满着改变命运的机会和实现美好人生的可能。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通往大城市的路》象征着女性追求自由之路,因为,女性解放的首要条件就是享有精神和物资的自由,而玛丽的追求正是女性主义者追求自由的实践。然而,玛丽对城市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乡村生活的厌倦,对姐姐在信中描写的城市生活的向往的基础上的,是一种假设。实际的城市生活却是另一幅画面,这里充满虚伪(如假花,廉价而花哨的衣饰),到处是肮脏(如酒店),还有明目张胆的欺骗(如广播里播放的歌曲)。
小说以城市的真实面目表明,女权主义争取的是自由和平等,但实际结果却是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失去了女人为人妻为人母的天性,得不偿失。
2. 相互对照的人物性格
2.1内心性格的矛盾 小说中的镜子有明显的象征性,代表良知和传统价值观。它出人意料地照出了简森的冷漠和猥琐,使本来的旁观者逐渐变成了事件的参与者。
简森在小说的开始部分是一个冷漠的观察者。通过观察和与玛丽姐姐利拉的对话,他了解到玛丽是第一次到城市来,利拉是个妓女,而利拉主动跟他搭讪不过是想帮妹妹找嫖客。但是,对这样的人和事他并没有过激的反应。在他看来,“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尤其是当简森偶尔从镜子中看见自己,看见自己坐在肮脏的椅子上等着嫖娼的样子,先前那个冷漠的无动于衷的简森消失了,他仿佛一下子从麻木不仁中清醒过来,开始积极地参与到事件中来。他首先非常严肃地告诉玛丽她姐姐是个“坏人”,“这种生活并不是看起来那样的有意思”(This sort of life isn’t as much fun as it looks),她应该返回农村老家。当发现语言无效,他就干脆采取行动,强行把玛丽的东西塞进箱子,然后紧紧地抓住她的胳膊,把她带到火车站,替她买好票,把她推进车厢。
2.2 单纯与市侩的对照 小说中的玛丽和利拉是姊妹关系,两人长相近似,但在性格上却有很大差异。比较而言,玛丽单纯,利拉市侩。
玛丽刚刚从农村出来,身上散发着天真和孩子气。比如,当姐姐要她坐在简森旁边的时候,玛丽虽然按照姐姐的要求做了,但动作是羞怯的。坐下来以后,为了躲避简森的注视,玛丽还把脸偏向了别的方向。但玛丽的姐姐利拉却是另一种样子:没有羞耻感,说话大大咧咧,“穿着黑色的紧身短上衣,上面挂着好几串铜链,脚上的一双黑色皮鞋,跟子又高又细。”当简森回答她说自己是晚上的火车的时候,利拉意识到做不成生意,马上就对他失去了兴趣,把目光投向了别的男人。而当简森补充说他的车晚点了,午夜才能离开的时候,利拉立刻又对他热情起来,笑着对他说:“时间还早哦”。
2.3 人生选择的对照 由于把城市想象得过于美好,玛丽热情地奔赴城市,准备成为城市生活的直接参与者。反过来,简森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当做城市的过客,他早已看穿城市生活的肮脏、虚伪和欺骗,也因此,他走的路与玛丽相反,是离开城市。 如果把玛丽看做年轻人的代表,该形象所传达的是这样一种信息:年轻人渴望现代生活,憧憬着不劳而获,已经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而言,只要能拥有物质上的享受,过得开心,使用的手段是高尚还是卑鄙已经所谓了。而对于中年人简森来说,良知尚存,传统的价值观还在,也因此已经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所以只好回归故里,去寻求传统生活所能给予的舒适和恬淡。
詹森先生真是个好人。谢谢主播打的作品简介,简直太有帮助了!
能做点事就做,不用想拯救什么。倒悬于傲慢之中,我们才会看别人在下面,而忘了自己其实也在坑里。
想问主播音频末尾的歌曲名叫什么?吉他弹奏的那首纯音乐
史壮宁 回复 @镰仓山房: 抱歉时间太久,记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