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章】策略与目的要如何配合

【二八章】策略与目的要如何配合

00:00
14:4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策略与目的,我们要介绍《老子·第28章》。这一章有些话我们很熟悉,但是它的材料是相当复杂的。我们常常讲王阳明的思想这几年是很热门的思想,很多人都强调他的“知行合一”,就是你知道什么,你要去实践,这两个才能够配合起来。


但是你念《老子》这一章,你发现什么?老子不但没有知行合一,这一章你看了之后就会发现,它是讲的知与行不合一,甚至还相反。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明明知道这样,但是我做的是那样。因为这一章很标准的,是《老子》思想里面所提到的,把“知”当作避难。同学们都很熟悉了,我在解释《老子》的时候,老子的“知”有三个层次:从区分,到避难,到启明。中间那个避难很重要,而这一章里面《老子·第28章》就充分发挥了这个道理。但是不但如此,它的内文有很多地方还是要商量一下。

我先把原文读一遍,《老子·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它的白话意思我们先说一遍:知道雄强的好处,却守住雌柔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仆役。作为天下的仆役,就不会离开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婴儿的状态。知道光明的好处,却守住暗昧的位置,这样可以作为天下的山谷。作为天下的山谷,才可以满足恒久的德,再由此回归真朴的状态。真朴的状态分散为具体的器物,圣人依循这个原则,建立了管理与领导。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去割裂的。


我们知道这段话内容是这样的,知与行的关系。前面两段讲“知其雄,守其雌”,“雄”与“雌”当然是相对的。一般讲“雄”的话,就是上台、表演发挥、担任领导、走在前面,都是雄。那“雌”的话,就是我让别人先吧。“雄”与“雌”,“雌”是属于安静的、退守的这一面。


那么在这里,问题在什么地方呢?我先把第一句说清楚,什么叫做“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谿”什么意思?这是个关键。为什么?你看一般的版本,它的“谿”是这个字,左边是一个“奚”,右边是个“谷”。左边那个“奚”就是山中的小溪,没有水字边的“奚”,右边的“谷”就是山谷。


那“谿”什么意思呢?你照很多人的解释,说“谿”就是“山谷”,那这一来怎么办呢?你看第二句,“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这边讲“山谷”了。哪里有人写文章这样写的?前面是“谿谷”,这边是“山谷”,都是“谷”。你这个写法,你说我是为了押韵,前面“守其雌”,所以“为天下谿”;后面“守其辱”,所以“为天下谷”,你看分别都押韵。但是这一来的话,你这个意思还是一样的嘛。但是你后面说,在第一句就是说“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注意“婴儿”。第二句就是说“复归于朴”,就是原始的木头。这两个就不一样了。


所以你在做合理分辨的时候,可以怎么做呢?要慢慢去了解老子思维与写作的习惯。他一定是注意到两面:第一面是人类如何;第二面是自然界如何。然后从里面可以归纳出一个共同的原理,这是老子思维的模式。我们已经见识过很多次了,从“上善若水”开始,经常如此。先跟你说,水对万物有利;对于人来说的话,人都不喜欢低卑的地方,而水不排斥,然后最后归结出水最接近道。这种写法老子已经经常表现了,所以在这个地方也是如此。


所以在学习这一章的时候,最主要的关键是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后面“为天下谿”,“谿”什么意思?这就有趣了。古代很多字都是同音,形状类似,都可以借用。事实上“谿”这个字,你反而要把“谷”那一边去掉,就纯粹是一个“奚”。在古代的话是指“仆役”的意思。比如在《周礼》这本书里面,它提到:古代男女犯了罪,没入县官为奴(当奴隶了,奴才)。年轻的、比较聪明的去当仆人,仆人就是“奚”。所以这边讲“奚”,是指在人类的世界里面的仆役,就是当仆人的。


这倒蛮适合的,为什么?你作为天下的仆役,就不会离开恒久的德,怎么说?你作为仆役的话,你没有主观的、个人的认识及欲望,什么事情都要听主人的吩咐,你没有任何排斥,只负责替人服务。那你跟道所表现的遍在一切的“德”不是很接近吗?所以这个“奚”是“仆役”的意思。后面才能接到,你由此回归于婴儿状态。婴儿也是人类里面最原始的、最早的一种单纯的、圆满的形象。所以从人类社会最低的身份——仆役,讲到人类社会最原始的自然的情况——婴儿,都聚焦于人的世界。这样子第一段就完整了。


再看第二段,“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这边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因为很多版本在这个地方加上23个字,什么叫做23个字?就是它在“知其白”后面就开始加了“守其黑”,认为好像“白”与“黑”要相对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 “守其辱”现在才出来。他忽略一点,在《老子》书里面,“白”就是白,“辱”就是黑垢,这两个词是相对的。所以在后面你就会看到“大白若辱”这四个字,最大的白好像有黑垢一样的。所以老子说“知其白,守其辱”,后面跟“谷”再配合,没有问题。


你如果中间加上这23个字的话,变成是怎么样呢?老子讲的变三段话:第一段讲人类,你要做仆役,最后回到婴儿状态;第三段讲自然界,你要做山谷,最后回到朴木、原木的状态。中间加一段在讲什么?根本没有人讲得清楚。甚至在这里面还出现了两个字,很突兀的,叫做复归于“无极”。注意,《老子》书里面出现了“无极”。事实上,什么叫“无极”呢?《庄子》里面提到类似无极的、无穷无尽的,这样的概念多的是,那是《庄子》。而《老子》里面忽然出现一个“无极”,只能说是没有什么穷尽的限制了。


事实上“无极”这两个字,让中国念书人熟悉的是来自于北宋的周敦颐。他写一本书叫《太极图说》,一开头就说“无极而太极”。你这个“无极”在后代这么重要,你把他拉到《老子》里面去的话,反而把很多事情弄混淆了。因为《老子》里面这边提到“无极”,完全是没有什么来源、没什么根据的,忽然冒出来两个字,很奇怪的字,那怎么办呢?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经典的时候,先要了解一个哲学家他的思想的架构。譬如说,老子总是注意到两方面——人类与自然界两大领域,然后从这两方面找到他需要的材料,然后再做一个结论。


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一章,前面两段,前面两段里面都提到一个词叫做“常德”。今天在湖南还有一个常德市。那么“常德”,什么叫“常德”?我们以前看过,老子提到“德”,提过什么?“孔德”,大的德。提到“玄德”,就是刘玄德那个玄德,神妙的“德”。这里提到“常德”,“常德”就是一种恒久的德。


那么在这里就知道了,人类最原始的状态就是婴儿。自然界最适合作为代表“道”的就是“谷”与“真朴的树木”。这种就等于是它保持常态,本来就是它的本性,它并没有受到后天的各种干扰。所以这边讲到“常德不离”“ 常德乃足”,就是老子的用意了。


所以老子虽然讲到知与行不能配合,甚至完全相反,他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保持常德。所以前面的“知”是一种了解了灾难的问题,要避难,后面的“守”就是避难的做法。能做到这两步的话,就是圣人的一种表现。我知道什么,但是我守住什么,因为我心里有数。我知道这样可以作为“仆役”,我知道这样等于天下的“山谷”,就是最合乎道的要求的状态的。


再继续讲到结论的部分,老子说,这里所谓的“朴”,就是原始的木头,分散之后就会变成具体的器物了,“朴散则为器”。这个“器”可以指我们人类文化创造的一切,人工的产品都属于这种器。而这种器,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分工合作的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阶层,这就是“朴散则为器”了。


圣人了解了“朴散则为器”,他怎么办呢?他就说,圣人用这种原则就建立了“官长”,“官长”两个字是指管理与领导。换句话说,圣人能够管理与领导百姓,就因为他把握住最原始的、自然的、正常的状态,而不会说让你知道什么就去争什么,就去跟别人去竞争、斗争这些,他让你避开这些。让你还是保持心里面的一种朴实的状态。所以后面还会谈到,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让百姓都浑浑然,形成一个整体。那么在整体里面,就不用去区分太多东西了。


最后的结论就是一句话,“大制不割”。这个“制”就是政治的“治”,完善的政治是不去割裂的。老子所谓的“大”经常是指“完善”。就是你有完善的制度,不要去割裂,就是要有一个统合的立场。你知道雄与雌互相不能缺少,白与辱也互相不能缺少。所以每一个位置你用适当的人来做,不要把他们区分说,你赢了,你输了,你负责,你要跟着走。你割裂得太明显,是没有必要的。你没有必要把高与低、主与从,都分得太清楚。换句话说,圣人作为悟道的统治者,心里常常记得整体,一切都在道里面。所以他所谓的政治,一方面替百姓服务,另一方面是希望大家和睦相处,最好是让所有的人都回到自然的状态,如鱼得水。


最后我们对于这一章前面那两句话,我们再说一个很好的根据。就在《庄子·天下》篇里面,特别提到老聃的思想,他就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就这么两句话,它是更简略了。中间完全没有提到“无极”的那一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老子》原文应该是这样去理解的。庄子毕竟离老子只有一百多年,不到两百年的时间,他所看到的《老子》版本肯定比我们要更有把握的。


从这一章里面我们学到什么?我们学到知与行的问题,知要越完整越根本,越好。但是行的时候你就要设法收敛。目的就要让整个社会在圣人的领导之下,能够安定而有秩序,长期保持和谐,让一切很自然又很自由地发展,而不要制造价值上的太多分辨,反而形成困扰。等于是从根本上化解这些可能的问题。


课后思考:

课后思考的话,我们可以想想看,我们能不能在某些方面做到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白,守其辱呢?也许在某些方面我们有一些观察与个人心得,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老酱翁

    这一章老师讲得很模糊,不知所云,朴散则为器,蕴含有什么道理,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解释的有点牵强附会,强加自己的观点进去,至于老子在说什么,一点也不清楚。

    renzher 回复 @老酱翁: 說不清就對了。姑且把道理解為萬事萬物發展的內在機理的總綱。德是道的物化過程,德行完備即可蘊化為個別事物運行規律並形成萌芽狀態,即朴。滿足必要和充分條件,朴散而為器,達成個別事物最終應該呈現的狀態,即器。道含眾朴,如月照百川;朴散為器,如百川映月。清楚了嗎?不清楚就對了。我也不清楚

  • 言蠡

    首先在这章,我意外收获了傅老师如何取证材料,首先了解全文,明了其老子的中心思想,依据主题划分比例,从而对于其中一些不确定的原文,可以推出质疑,接着再查找各种资料,寻找与之相关的内容,且越离其年代越近越真实。就可以基本判定内容是否正确。 其次,这让我想到了最卓越的领导者不一定最卓越,但他一定能让最卓越的人帮他做事。有时候我们什么都明白,我们能力很强,但不去表现,因为一旦表现,就会引起很多复杂的关系。但不如让其他人充分施展能力。我们在暗处做一个引领者。协调其关系秩序。使其变得和谐。

  • 紫水晶蒙养园

    知其雄,守其雌。觉得自己做得还行,作为管理者是雄强的一方,更应该低下身来,把自己看成大家的服务者,站在雌柔的一边,就会与大家关系融洽,大家也愿意积极配合。

  • 木生火72

    小编能不能按照傅老师讲稿整理?有些话都让你贪污了!

  • 孙远夏

    老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认为,知为良知而不是知识或者思考。

    麻溜溜溜 回复 @孙远夏: 知善之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从这个角度来说解释成知道倒是也可以,但是牵强,此处傅教授应该是错了。

  • 神奇滴橘子

    麻烦整理下文稿

  • 坚定阳光

    知行合一,知道什么是适合的,就去做,知道什么是不适合的就尽量避免,把知与行协调到适合事物本身的特质和发展规律这个“一”上面来,差不多就是“合”了。这是一个动态的,永不休止的过程。因为人们所有的认知、行动的目的只有一个: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献乐得乐 回复 @坚定阳光: 王阳明的知应该是良知,是人的天性,当然这个天性不是指我们已经受到污染的心性,而是类似于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儿的纯洁的本性,回归到天道本来就赋予人类宽容、善良、快乐的本性,这也是各家各派修心养性”所追求的境界。

  • 听友244164591

    文稿太乱了,影响收听

  • 奇林_t9

    文本对不上

  • 1379655xebg

    语音与文字顺序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