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讲.《灯笼》|吴伯箫:写物佳作

第三十三讲.《灯笼》|吴伯箫:写物佳作

00:00
14:44

课本内外 

作者写这篇散文时,正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之时,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所以作者发出“灯笼不够了”的感慨。最后一个自然段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凝聚力的精神,团结全国人民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结尾表现出作者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文章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感情变化明晰,结构严谨。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郦师点拨 

本文作者吴伯箫(1906年03月13日—1982年08月10日),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舌耕笔耘, 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主要收在《羽书》《烟尘集》《黑与红》《潞安风物》《北极星》《出发集》《忘年》等文集;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吴伯箫选集》。

思考探究 

作者在第10、11自然段跳出回忆,描写想象虚构的事情的意义和效果是什么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清_如許

    “接受过古典文学的熏陶,语言典雅有韵味”,郦老师亦是,难怪那么吸引人呢!难怪我那么喜爱民国时期的那群人,他们的风骨和家国情怀,令人心潮澎湃;他们的文章,融入古典元素,文白相间,令人回味无穷。“有些人为了死后而活着,有些人为了活着而死了。来世的清风拂面而过,我站在神话之外,眺望山海。这一路山长水阔,你知不知道自己丢失了什么?”正如郦老师今天的博文所言,吾辈当自问:我们丢失了什么?🍵🍀

  • 宋小竹创意写作课

    喜欢老师的讲解

  • 声声起

    先生声音如春风一般,轻柔,和煦……

  • A佳佳01

    为什么要说“于今的灯笼又不够了”?

  • 听友184224812

    听了老师的课,重读文本有了新的体会!非常感谢🙏!

  • 闫雨倩

    喜欢

  • 苏梓纯

  • 一只六元

    好喜欢

  • 听友217130004

    喜欢

  • 三恪堂下

    蕴藉的藉不应该读jie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