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歌德谈话录》:大文豪歌德思想与智慧的巨大宝库

文学 | 《歌德谈话录》:大文豪歌德思想与智慧的巨大宝库

00:00
27:38

歌德的“智者之书”,文化何为,高尚者何为?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听书笔记 



《歌德谈话录》,并不算是歌德本人的作品,因为它是在歌德去世之后,由艾克曼编辑出版的;但是,它以纪实的方式,展现了歌德的思想、智慧、形象和精神面貌,也被看作歌德毕生成就的一部分,甚至被誉为“歌德思想的巨大宝库”,众多学者用它来研究歌德,而读者则把它看作培养文化品位的入门读物。可以说,歌德能获得巨大的名声,这本书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作为编者的艾克曼更是居功至伟。


为什么是艾克曼?


艾克曼生于1792年,比歌德小四十多岁。他家境贫寒,直到14岁,才得到好心人的资助,开始识字念书,并且迷上了歌德的作品。艾克曼在大学读的是法律,但是他毕业后却写了一部专著,专门论歌德的诗。1823年,31岁的艾克曼把这部专著和自己的诗作寄给歌德,希望歌德帮他推荐出版,紧接着,他又来到魏玛,当面拜访大师。


这一次拜访,彻底改变了艾克曼的人生轨迹。当时的歌德,已经年过古稀了,正在留意物色一个合适的助手,他看上了艾克曼的人品、学识和文笔,便试着让他编辑整理自己早年的作品,结果十分满意,于是,他就将艾克曼留在了身边,作为私人秘书。就此,艾克曼与歌德几乎形影不离,他每天都将歌德的话语记录下来,直到1832年3月歌德去世,历时将近九年。


根据歌德的遗嘱授权,艾克曼着手整理所有这些谈话,后来分成三卷,分别在1836年和1848年出版。歌德逝世后,他的名声开始下降,其作品在德国越来越少人问津,但是《歌德谈话录》一问世,德国又掀起了一场重新认识歌德、阅读歌德的热潮。艾克曼在书中由衷地写道:“能聆听他的谈话,我深感幸福,我感觉自己的整个灵魂已经奉献给了他。我想,别的一切我无所谓了。”

 

艾克曼眼里,歌德的形象是怎样的?


“他坚毅有力的褐色面孔满是皱纹,每一条皱纹都富有表现力。他的整个神情是如此诚挚而又坚定,宁静而又伟大!他说话缓慢、安详,谈吐如同我们想象中一位年事已高的王者。看外表便知道他气定神闲,已然超乎于世间的毁誉之上。待在他身旁,我感到说不出的惬意,内心充满了宁静,就像一个人在历经长久的艰辛和渴望之后,终于满足了自己最热切的愿望。”

 

这完全是一个超级崇拜者的口吻。艾克曼多次描述他们生活的场景,有时候是晚上,歌德穿一身黑,胸佩勋章,坐在书房里,跟一群客人谈笑风生;有时候是白天,风和日丽,歌德穿棕色上衣,戴着蓝布帽,坐马车出游,一路说着启迪人心的话语。有时候他心情舒畅,静坐在书桌旁,开始与艾克曼交谈。和歌德面对面坐着说话时,艾克曼常常长久地凝视歌德的容颜,忘了回答他的问题,有时不小心碰到了歌德的膝盖,他都觉得幸福,就好像浑身涂满了安神油膏。

 

艾克曼眼中的歌德,最大的特点就是学识渊博。我们读《歌德谈话录》,会发现歌德关心的东西简直是包罗万象,他跟艾克曼谈过诗、小说,谈过美术、建筑、雕塑、天文学,以及圣经、中国文学、文学批评、伦理学,他谈梦境,谈自由,谈天才,谈想象力,谈爱和理智,还谈健康与长寿等话题。艾克曼是按照日期来记录谈话的,书中的第一篇谈话是1823年6月10日,最后一篇是1832年3月11日,在这将近九年的时间里,他们的绝大多数对话都是漫谈式的,都至少涉及两个主题,歌德常常从文学跳到物理,从拜伦跳到莎士比亚,可谓是天马行空。

 

艾克曼记录了歌德的哪些言论?

 

歌德一直提倡增广见识。他常常向艾克曼引荐博学多识的人,比如他曾接见一位博学的植物学家施特恩贝格勋爵,然后将这位勋爵介绍给艾克曼。歌德的观点也影响了广泛的人群,有一位大商号的老板就是歌德理念的践行者,通过广泛的游历,获得了渊博的学识。

 

歌德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始终有独立的思考和态度。例如1824年2月25日那天,歌德读了一份法国报纸,看到法国军队在某地战胜了西班牙,他随即展示了自己的历史和时政知识,历数了德国人在最近几场战争中的得失,又说到自己亲历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拿破仑战争,等等。然后,他又发表了一番评论说,虽然谁也无法预测往后的日子如何,但是人们应该基于历史得出教训,即,一个社会若要长久稳定,必备的条件是每个行业的人都各司其职,各有其专业性,君主擅长治国,农民擅长种地,鞋匠擅长修鞋,等等。

 

除了广泛学习外,歌德还强调,要欣赏最出色的作品,去接近这些作品背后杰出的心灵。歌德主张要穷尽各种途径去理解大师,去接近大师。大师不分时代、不分国家,除了拉斐尔、但丁、莎士比亚这些古典时期的大师,歌德还极力推崇与他处在同一时代的杰出人物,比如法国哲人伏尔泰,以及英国诗人拜伦。

 

作为大文豪,歌德如何谈写作呢?歌德认为,写作并不是什么神圣的事情,它其实是一种情感的沉醉状态,如果你爱上一件事情,为此而钻研得很深、很投入,你自然就能体会到这种沉醉。

 

我们可以看到歌德人格魅力的来源:他的生活始终充满心灵感性,蓬勃向上,富于生命的气息。正是因此,歌德的诗多数都是即兴诗,取材于现实生活,随性而至,信手创作。

 

歌德说,我们写作,不要去追寻那些宏大的、轰轰烈烈的题材,而要更加感性,要把视角放到生活中,放到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之中,放到身边发生的琐碎小事中。因此,他告诉艾克曼说:“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发现引人入胜的侧面,然后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淋漓的整体。”

 

歌德相信,伟大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目标,伟大来自对平淡日常的长期专注,来自于对细节的长期观察与刻画。他对艾克曼说,如果你愿意的话,就去关心每天生活里的细节,抓住时机写下来,交给报刊,或者印成小册子发表,从而一点一点地积累,一点一点按自己的心意写下去。

 

透过艾克曼的观察与笔触,我们明白歌德之所以成为歌德的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他把求知的眼光放得更远更高,涉猎得更广泛,不断汲取前人留下的最杰出的精神财富;另一个是,用心生活,用心写作,从生活里汲取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我们为什么要有文化?仅仅是为了把自己变得高贵吗?


我们为什么要有文化?仅仅是为了把自己变得高贵,仅仅是为了进入一个高雅的圈子吗?歌德的回答是:我们拥有文化,是为了多接触各种可能,为了投身广大的世界,认识更丰富的自己。他说,我把每个人看作独立的个体,我只希望能认识人们之间千差万别的个性,并且积极地处世生活。我们尤其要跟那些脾气执拗的人打交道;因为,和他们相处,会激励你养成各种潜能,不久你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有能力去应对各种情况。

 

有一次,他跟英国的一个主教见面,此人当面指责歌德,说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本不道德的书,它会教唆青年人自杀,应该遭到天谴。这简直可以说是谩骂了。歌德耐心听完后,高声地反问他:您说我的书会误导青年人去自杀,那么,您和您的教会所服务的那些王公贵族,他们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动不动就把好几万人打发上战场,让他们厮杀,您还为此感谢上帝,大唱赞美诗。相比于我写的有害的书,您是不是更应该谴责他们呢?

 

歌德把对方驳得哑口无言。当然,举这个例子不是为了证明歌德的雄辩,而是想说明,歌德愿意跟和自己观点相反的人对话,他所坚持的理念是,文化应该促使人更开放、更豁达,而不是自我封闭。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格外强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世界里,你会发现,你只能跟与观点相似的人打交道,而越来越听不进分歧性的意见,一个不如意,你就会把某人拉黑。因此,我们更有必要记住歌德的主张:人必须活得丰富,要把每个人看作各具特色的个体,去与他们对话,去扩展自己。这种观念,与之前歌德说的增广见闻的教诲是完全一致的,即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设法突破自己,对新鲜的事物保持好奇心,保持尝试的欲望。

 

歌德的“黄昏美德”表现在什么地方?


歌德告诉艾克曼,自己之所以能够拥有现在的地位,不只是因为有过人的天赋和充沛的精力,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生来就不需要为钱而操心。歌德家境富裕,因此,他有资本早早地就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写作中。他说:“我说的每一个警句,都花了我一袋钱;我将自己的五十万私产作为代价,为的是学到现有的知识;五十多年来,我不仅花掉了我父亲的全部家产,还花掉了我的薪水,花掉了我积累下来的巨额稿酬收入。”这还不够,由于歌德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在自然科学上,他需要到处去旅行,去采集动植物和矿石标本,即便是观察蜜蜂授粉,或者毛毛虫如何成长,都需要用钱。所幸,歌德长期效力于魏玛宫廷,与魏玛等地的贵族关系密切,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资助。歌德说,这些人为我花了一百五十万,才让我了解到大自然的丰富与神秘。

 

此外,就他所取得的个人成就,歌德也表现得非常谦卑。他说,拉斐尔正是在古希腊罗马绘画大师的基础上,突破了当时的绘画风格;而但丁的史诗巨作《神曲》,承袭的也是近一千年的基督教文明。每个天才、大师的成就,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我自己的成就,也是向前辈和同辈学习的结果。严格地来说,我的作品中,完全属于我自己的东西是很少的,是世界,是其他人,给我提供了素材。我所接触的人,有蠢人也有聪明人,有胸怀开朗的,也有心胸狭隘的人,有儿童,有青年,有成年人,但他们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把他们在生活与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告诉了我,旁人都替我播种了,我只不过是去收割庄稼而已。

 

这本谈话录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精神遗产?


在《歌德谈话录》的序言中,艾克曼说:“这位非凡的人物及其精神,可以比作一个多棱形的金刚石,每转一个方向就现出一种不同的色彩。”

 

艾克曼的谦卑态度,是一名崇拜者的自我修养,也表明在与歌德相处的这九年时间里,他的确从偶像那里学到了做人的真谛。艾克曼是在歌德的晚年,进入到他的生活;歌德逝世后,艾克曼又背负着歌德的精神继续前进。可以说,艾克曼是一个幸运的崇拜者,他的偶像是万里挑一的杰出人物。他编撰的《歌德谈话录》,不仅向后世传播了歌德的名声,更将歌德所代表的人文精神传达给了世人,我们从中看到了何谓高贵人格,也懂得了文化、教养对于人生的宝贵价值。歌德的时代早已过去,但是,他的人格魅力、思想和品格,却依然能够泽被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解读 | 云也退

专栏作家,记者,译者。著有《自由与爱之地》,译有托尼·朱特《责任的重负》、E.萨义德《开端》以及《忧思中国》等。

播音 | 张煜

策划编辑 | 周向荣

音频编辑 | 陈子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汤尼威尔斯

    这个主播是喜马讲书的颜值担当阿…

    冬日午后的阳光 回复 @汤尼威尔斯: 哪里能看到颜?

  • 思源情谷

    主播 声音太好听了。

    y_llewellyn 回复 @思源情谷: 怎么搜不到张主播其他的节目呀?

  • 上天揽月的美丽家园

    不愧伟大的思想家

  • 闻道厉行

    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获取知识是远比歌德要来得便捷和廉价

  • 密码v

    歌德说要积极的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这样就能激发自己的潜能。我觉得这说的非常好,非常务实,而不是像其他有文化的人一样,只一味地埋头苦干,沉浸在所谓的“高贵的”学习文化之中。我们中国古代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而歌德则是一个至少有“一用”的书生。

  • 暖风过境_uL

    我读的第一本与美学相关的书籍

  • 蓝纹章鱼

    主播声音好好听,希望能听到你更多的作品。

  • 找回_pf

  • 遐迩思

    来喜马拉雅,就是为了听喜马讲书,听高质量的书。

  • 中正安康

    声音富有磁性,极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