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篇08:弱小者,越顽守越危险

谋攻篇08:弱小者,越顽守越危险

00:00
18:14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洪兵。

本集中接下来要谈的孙子兵法的一段话,是《孙子兵法》全书中比较费解的一段话,也是争议较大的一段话。对于孙子的这段话,很多版本的解释不太准确,很容量让读者产生误解。我们先听一听孙子是怎么说的。


孙子说: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


说明一下,孙子这段原文,是汉代版本的,依据军事科学院的《孙子校释》,与许多版本的原文不同。在此,我还想多说一句,如果你在后面听到我说的孙子兵法的原文与你看到的原文不一样,有可能是版本不同。


在本段话中,“敌则能分之”的“敌”,不是指敌人,是“相等”、“相当”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说,孙子这段话的意思是: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应该应战于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当兵力少于敌人的时候你就要坚守防御,当不能匹敌的时候就要设法躲避敌人。


可以想像一下,孙子老人家会这样说:用兵打仗,一定要学会算帐,一定要把你的兵力和敌人兵力对比起来一起算,当你的兵力比敌人多出十倍,那是绝对加上绝对的优势,你有绝对加上绝对获胜的把握,主动权在你,别着急,先把敌人围起来,最好让他不战而降,省得花太大的气力。


当你的兵力比敌人多出五倍,那是绝对的优势,你有绝对获胜的把握,主动权也在你,还记得我说过的话吗?“可胜者,攻也”。这时候,你可以发动进攻,一战而胜之。


当你的兵力比敌人多出两倍,那只是相对的优势,你获胜的把握要少了一些,但你也有主动权,你可以一战,但要巧战,把我所说的一些战法都要巧妙地用上。


当你的兵力与敌人相当的时候,这叫什么?这叫势均力敌,胜负就难说了,不过不要紧,你要想办法分散当面敌人的兵力,我不是说过“无所不备,无所不寡”的分敌方法吗?就用这些方法分散他,你如果把当面的敌人分散开,敌人的兵力自然就变成了劣势,你便有战胜他的可能了。


当你的兵力少于敌人的时候,要记住我说的话“不可胜者,守也”,通过坚强的防守,改变战场的态势,创造有利的战机。当你的兵力太少,根本无法与当面之敌对抗的情况下,要学会2500年以后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战法,这个战法是什么?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孙子这段话实际是根据强胜弱败的规律提出的用兵法则。他认为,在双方力量对比不同的情况下,用兵的方法也不同。他明确告诉我们,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无论包围还是逃避,都是根据实力的强弱而决定的。实力,是决定战略的基础,是决定战法的依据。


孙子提出的这些用兵的法则,是通过大量古代实战经验总结出来的,不同的兵力对比,采取不同的用兵方法,很实用,可操作性很强。


需要特别指出,将帅统兵作战,要有“对比”意识,在前面孙子论述中,多次体现了这点。如:校之七计。不仅是对比,还要在对比中量化分析,如:前面说的“因粮于敌”的1比20,上面说的十则、五则。将自己的对立面放在一起比较、分析、思考,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辩证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这种对比意识在战略决策中必不可少,是战略统帅不可缺少的一个战略素质,战略统帅一定要精于此道。


还需要说明一点,这里说得兵力对比的十则、五则,只是讲面对的实际情况,在孙子看来,在高明的战略家的眼中,这种兵力对比,是可以调整的,可以十则变为五则,或者把五则变为十则,甚至也可调整为反比的关系。如何调整?我们在以后孙子的“镒铢相称”和“我专敌分”的内容中讲解。


其实结合上文来说,孙子这段话的基本思想还是强调“兵不顿而利可全”。他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得已而战的情况下,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孙子指出,即使具体作战中,也不能死拼硬打,要根据敌我兵力对比,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尽可能“兵不顿”而解决问题。


如果我的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把对方围起来,迫使其投降;如果我的兵力超过敌人五倍,就坚决攻击,一战而胜;如果我的兵力超过敌人两倍,就要根据情况,战而胜之;如果我的兵力与敌相当,就要设法将敌人的兵力分散开,各个击破;如果我的兵力少于敌人,就要组织坚固的防御,保存自己,消耗敌人;如果我的兵力更少,就要设法躲避了。


以上孙子的论述,好理解,大家认识都一致,没有分歧。问题出在下面的一句话上。孙子说: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在解释这句话之前,我想先请你思考一下孙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好,我们下面专门分析一下孙子这句话。孙子这里所说的“小敌之坚”的“敌”,不是指敌人,而是军队的意思,“小敌”是指弱小的军队。这一点,大家的认识基本一致,没有分歧。“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许多人将其理解为:弱小的力量只要是坚强防守,就会最终将强大的敌人擒获。


在古代注解孙子兵法的十一家中,孟氏解释为“固守”,这个“固守”是褒意,是鼓励弱小军队加强防御。这个解释与上面的解释意思相近。但是,在古代注解孙子兵法的十一家中,也有人持有相反的观点。李荃解释为“坚战”,这个“坚”字有“坚持”、“固执”的意思,有点贬意的味道。


在军事科学院的《孙子校释》对这段话的注解中,记录了古人对“坚”字的这样一段解释:兵力少弱,不逃不避,不宜战而坚战,不当守则固守,皆难免为大敌所擒也。用现在的话说,意思就是:当你的兵力又少又弱的情况下,你不逃不避,在不宜作战的情况下非要去应战,在不宜防守的情况下非要去防守,那就有麻烦了,就会被强敌所擒获。


如果按照这种理解解释,孙子“小敌之坚,大敌之擒”这句话意思是:弱小的军队假如固执坚守,就会被强大的敌人所擒获。这与前面的解释意思完全相反,前面解释是:弱小的力量只要坚强防守,就会最终将强大的敌人擒获。


是你被人家擒获?还是你擒获人家?到底哪种解释对?我们来分析一下。


我们看看孙子这句话与上句的联系,孙子上句是“不若则能避之”,意思是:在打不过敌人的情况下,一定要设法迅速躲避。按照孙子这句话的意思,下面“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的意思就明白了。这句话就是在强调:在兵力很少的情况下坚守,不求躲避,恰恰成了强大敌军轻取的探囊之物。


有一个民间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意思。有一个人获得了很多财物,为了防备他人窃取,他把这些财物锁在一个很坚固的箱子里,结果,这种方法对于防备小偷还有效,但对于那些江洋大盗来说,等于是为他们集中包装好了财物,使他们窃取更为容易方便。


下面,我想特别说明,对于以上这些战略和战法上的意思,不能机械地理解为见强敌就一定放弃,更不能由此否定具体作战中顽强的防守。有时候,在具体的作战过程中,顽强防守是必要的,一些局部的“小敌之坚”,恰恰正是为了避免全局上的“大敌之擒”。


我特别担心,机械理解“小敌之坚”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岐义。所以,为了要准确地理解“小敌之坚”,还有必要强调一下“小敌必坚”,这个“坚”不是“固执”、“顽冥”的意思,而是“坚固”、“坚强”的意思,不是贬意,是褒意。


无论何种情况,小敌必坚。有大敌也罢,无大敌也罢,打铁必须自身硬,这就是孙子兵法特别强调的“求其在我”的战略思想,后面我们还要谈到。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小敌必坚”呢?


大局所需,小敌必坚。有时候,为了大局的需要,小敌必须做出牺牲,如果这时候你想借用孙子的话来跑路,那是绝对不行的。


关键的空间,小敌必坚。在整个战场中,有一些要点、要地,必须死守,例如上甘岭。这时候,要打到最后一兵一卒。关键的时间,小敌必坚。要为主力争取时间,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


大敌无擒,小敌必坚。有时候,小敌面对大敌,并不是转身就跑,要看一看大敌有没可能擒住你。有时候,大敌并没有要擒你的想法或者能够擒住你的条件,如果这时候你跑了,正合敌意。还有,小敌遭到大敌,是可以调动、掌控大敌的,通过扬长避短,通过避实击虚,也可以达到不被大敌所擒。


可借他力,小敌必坚。有时候,小敌遇到大敌,虽坚无擒,原因是小敌借助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的条件,例如古希腊斯巴达300勇士能够挡住数十万波斯大军。


无处可避,小敌必坚。有时候,弱小的军队会遇到无处可避、无路可退的最困难的情况。当然,高明的战略家,是不会让自己的军队遇到这种情况,这是战略专业上说的“两难选择”,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误或者说战略上的失败。那么,当弱小军队一旦处于这种情况,不能投降,只能背水一战、绝处逢生。这种背水一战、绝处逢生的必坚、必战的勇气,或者杀出一条血路,或者让大敌知难而退,或者争取到自己援军到来。


本集结束,送给你的一句话是:确定战法的一个基本依据,是敌我兵力对比的程度,对比程度不同,战法则不同,当攻则攻,当守则守,当避则避,灵活应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bakdr7j7vl6tlh32zmnw

    老师,能把你的孙子兵法的原文变成word形式分享出来吗。

    洪兵教授 回复 @bakdr7j7vl6tlh32zmnw: 我有机会把您的建议告之西马拉雅制作团体,我边有困难。谢谢🙏

  • 和_vvv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 毛毛十一

    听了这几期,感觉总体讲得比较空洞/乏味/言之无物,举例也不太有说服力/说明力……真遗憾,不是我的菜

  • 阿杰有了

    不可胜

  • 1598857ldnz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