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集05/南怀瑾详解楞严经

65集05/南怀瑾详解楞严经

00:00
16:41
地水火风四大说了。批驳做空观的。空观上面上次也讲过了,上面二十五圆通都有报告。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对了,有些人专门想空,以为空了没有念头就是道。尤其一般学佛的人,问的问题,哎呀,我打坐就是思想去不掉,好象思想一去掉了就得道了。得道了?得到了,得什么?这里有个字,昏钝,都钝了,差一点点。所以经常我告诉大家打坐不要把昏沉当成道啊!坐起来好象自己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想,好清净!这是昏沉啊,这不要修啊,这个修久了,他生来世再转身来就到中央市场去了,做老黑了,就给我们一斤一斤买回来呀,那个玩意儿,所以昏沉要入畜生道的。真正的定境是清明的,不是昏迷的,千万搞清楚了。所以以为自己思想不起了,在那个昏沉的状态里头,就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呵,我一坐好几个钟头入定了,然后人呢头在那里钓鱼,这样;有些硬练到不钓鱼,还不简单?就把肩膀一端,这样一坐他就不会点头了,这样坐他不点头了,因为这个是功夫,传给你们了,将来要传下去呀,呵呵,因为他只晓得偷懒的方法,这样一打坐一昏沉了,当然头软的嘛!如果肩膀一端,把它架住了,这样睡觉,俨然不动,有道之士。所以这个道理。

空,“若以空性观,”以为达到空就得了道,那不是真的空啊,真空无相,没有个空的现象,真空无相,有相就非空,有个清净相也不是空。所以说“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头脑昏昏的什么都没有想,笨笨的,所以常常有些学佛的人为什么学成脑子笨了?因为常常想去妄想去念头,什么想都不敢想,什么念头把它压下去,慢慢脑子就白痴了,笨了。真的呀,我个人的经验,我也修过这个,有三年当中我不认识一个字了,书还是会看,认不得字了,我也不拿笔,因为把它丢啊丢啊,念头空掉,拿起笔来不会写字,想到这个字怎么写法不知道,后来就慢慢把它恢复了,三年啊,我本身的经验。所以求空,这样久了以后,昏钝,反应也不灵敏。所以有许多人学佛修道,太太们修,丈夫跑了;丈夫们把太太修丢了,多得很,不是道。

“昏钝先非觉”,你要搞清楚,昏昏昧昧的不是觉。所以青年人要打坐修道我最反对,没有一个不出毛病的,智慧不够,道理也搞不清楚,随便来搞。以为打起坐来什么都不知道,噢,我得道了,然后身上啊,气脉发动了,不是气脉,他身体坏呀,里头大概抖动了,噢,功夫来了,象这一类很严重。“昏钝先非觉”,佛者觉也,大彻大悟是智慧的成就,这个觉性啊,菩提觉性没有。

“无觉异菩提”,你以为打起坐来什么都不知道,然后一下座,“你好高啊,入定了”。“我不知道多久了”?“三个钟头”。别人看看你有功夫,自己看看也有夫功,实际上这三个钟头在昏沉境界。所以文殊菩萨说“无觉异菩提”,无知无觉不是得道啊!那个是昏钝的境界,无觉异菩提。

所以你们学禅宗,你看六祖也讲啊,六祖当时在广东弘扬禅宗的时候,北方有个卧轮禅师,卧轮有伎俩(伎俩就是本事,唐朝的土话。),能断百思想(思想都不大起了,都可以空掉了。)。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个道啊天天长大,他认为这个是道)。这个话传到广东,六祖那个时候在韶山,六祖笑了。他说我有个偈子:慧能没伎俩(我没有本事),不断百思想(并没把妄想杂念压下去)。对境心数起(看到好笑的就笑,看到哭的就哭了嘛。死了人还不哭啊?那变成无情的,对境心数起。)。菩提怎么长。就是文殊菩萨“云何获圆通”?你说怎么长?他说我的道就是这样修的。所以真正的大道,你们注意啊,不管佛也好,仙也好,密宗也好,现在传你个口诀,密宗,现在给你们传:大道不外人情,就是人为觉得不合理的,修道绝不合理。大道不外乎人情,不是叫你过年了送个红包来这个人情,就是人的情处理的问题。你看六祖的偈子,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然后他问菩提怎么长,你说怎么长?你说我道是怎么修的?这是六祖。

我们现在就回转来看文殊菩萨批评,那个去妄念,认为求空境就是道的,文殊菩萨同样批评更严厉,“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昏头昏脑,思想智慧越来越迟钝了,离开正觉菩提大道越来越远。“无觉异菩提”,佛者觉也,大家学过教理的,什么叫佛?佛陀,它是什么意思啊?觉性,觉悟众生,自觉觉他,觉得圆满谓之佛。觉就是清醒了叫觉,佛不过是先知先觉的人,先得道。那么“无觉异菩提”,没有觉悟自性那不是菩提大道啊,菩提也就是翻译成觉悟啊。“云何获圆通”?他说你们认为不起思想以为得道,他说请问你们怎么得道?“云何获圆通”?把修空的,地水火风空都批驳了。

那么修识的,意识这个识,心意识。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他把弥勒菩萨的唯识论唯识观法也批驳了,他说你假使观自己意识,心意识这个作用,不管你八识九识十二识,不管了,你怎么分析所谓八识啊?所谓这个真如啊?法相宗在唯识宗分析一切现象而悟道。禅宗是性宗,归纳一切东西,一刀就进来,就是禅。法相唯识就不同,分析又分析,科学性的,分析到最后证到性空缘起,所以他批驳这个用识性观的。所谓识性,心意识,这个我们简单讲过去,因为在这里讲过《成唯识论》专门讲。

“观识非常住”,譬如我们这个心意识这个思想,它不是永恒的,经常在变化。所以我们这个心意识,注意呀,我们这个思想,思想感情,所变的现象,能够使我们变的是自性的作用,能变与所变。唯识告诉我们能变的自性,能变的是自体自性之体,所变的是各种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能变所变的道理。所以“观识非常住”,它不是常住,变去了,譬如我们讲一句话,坐在这里感觉,人生来那么漂亮一个小孩子,又白又胖又嫩,现在我们白发苍苍又老又丑又干巴,现在不是干巴,是干瘪了,这个样子,是一切无常。

“存心乃虚妄”你把心想停留在那里,停留得住吗?譬如你念佛,心意识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你念过第一句南无阿弥陀,叫陀了,那个面粉坨了一样就坨过去了,第二念是第二念,不是第一念呀!此心如何能够定?念佛之理,什么叫念佛这个要懂得,不然你想“存心”把心留住,“乃虚妄”,这个是妄想,此心不能留。“云何获圆通”?他说你用心意识来观想,怎么样能够得到圆通呢?

好,现在地水火风空识。然后觉性,地水火风空识觉,觉性放在最后,我们有感觉有知觉这个心理,拿这个来修行也不对,诸行无常,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一切所做的有为法不会永远存在的,不会永远停留的,不会永远存在、不会永远停留叫做无常,不能常常在这里,无常就是这个意思。你不要看到马祖庙里出来,那个七眼八眼戴个白帽子那个叫白无常,那个七眼矮矮的叫黑无常,那是后来民间乱编编出来的。无常是佛学的名词,代表不常在,不能永恒存在,在中国《易经》啊就是变化,变去,就是刚才唯识讲能变所变必变。天下的事物,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人、一切物,必变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怎么靠得住啊,它能变所变必变,你们想把它拉住不变,多滑稽啊,真是很笨。念性元生灭,我们这个念头思想,这个作用叫念,一件事情摆不开就是念,念就是生灭心,你自己不了解自己的生灭,你的心放不开啊,你放不开谁能帮你放开,你本来放开的嘛。你自己希望被捆绑起来,谁能帮你放开?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前因后果是不同的变化,所以前因与后果,佛法是建立在三世因果,这一生所遭遇的都自己造的前因。这一生的所作所为结他生来世的果啊。因果今殊感。诸行无常。我今天到庙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阳光3686

  • 月到天心处一常念

    聆听了夏韵菩提播读的楞严经感悟到修习佛法必须要去实践佛法,确立个体和宇宙的正确关系,从而证到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

    夏韵菩提 回复 @月到天心处一常念: 阿弥陀佛 同修吉祥!

  • 责常

    顶礼南师!

  • 法芳_he

    感恩主播

  • 丑丑狗666

    👍👍👍🌹🌹🌹☕️

  • 不要随意买进

  • 吉缘187sees9178

  • 源缘有声

  • 听友2863853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