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鲲化为鹏,回归本真

01.鲲化为鹏,回归本真

00:00
24:25

本篇中,庄子用鲲化为鹏的故事比喻一个立志于修行的人需要经历的过程,鲲比喻带有尊贵佛性的众生,北冥比喻受到气数限制的凡尘,大鹏比喻怀着无比崇高志向而要奋起追求圣贤仙佛的志者和君子,南冥和天池比喻永恒的归宿、西方的极乐和灵性的出处。


以为只是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经过张讲师的解读,才知道原来字字句句皆在讲如何回归心性本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我们先欣赏第一篇《逍遥游》。

《逍遥游》其主旨是阐述心性的自由、心性的逍遥,而非外在的自在跟逍遥。它所谈的不是你想获得多少就可以获得多少的那种逍遥,也不是你想满足什么就能够满足的那种逍遥。其所要阐述的是超脱于物外、超脱于欲望上的解脱跟自在,是源自于心性本源的自在叫做逍遥。庄子以这个主轴来谈逍遥游,所谈的是心性这个主轴的逍遥。也许他的身外受很多拘束,也许他的命运非常的坎坷乖舛,但是他的内在里却有一个万夫莫敌的自在,就是他所谓的逍遥游。现在我们看他的本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的“冥”是深不可测的意思,深不可测的大海。“北冥”是北极深处的海,“北冥”跟后文的 “南冥”是相对的,“南冥”是指南极深处的海。这两个相对之下,是比喻“南冥”才是一个真正一望无际、自由自在的大海,可以遨游、可以逍遥的一个大海。这只是一个比喻而已,可能比喻我们解脱后的境界,比喻为西方的极乐世界,都是可以作比喻。


这个“鲲”是鲤鱼之类,是充满神性的鱼,它可以变化。未变化之前叫做鲲,这是比喻,比喻人未变化之前叫众生,变化之后还有很神性的去处。这个话是说,北极的深海里有一条神化莫测的大鲤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条鱼之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非常非常的广大。这个“大”字当然可以指面积的大,也可以比喻它的神化莫测。高大的“大”、伟大的“大”,不一定指实体的体积。这条“鲲”神化莫测真是不可限量。比喻说,小狮子你不可以小看它,小狮子虽小,手无搏鸡之力,未来它会成为狮子王。所以这个“大”,可以指它的神化。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个充满神性的鲲,虽然现在生活在水里,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它可以一跃化为大鹏鸟,开始鹏程万里的里程。我们毕业的时候都喜欢写鹏程万里,意思是说,你现在虽然看起来像是一个丑小鸭,以后会是一只凤凰,会飞上天这个意思,跟鲲化为鹏是一样的意思。


大鹏鸟是怎么来的?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传说。传说中就是由鲲变来的,鲲的志向很高远,它终日仰慕远在南方的无极无穷的大海,它想要逍遥于真正的大海,尽情在里面自在的逍遥。它知道,只要当海上,下起倾盆大雨的时候,天上的水气跟海面的水气会非常旺盛的对流交融。这个时候,那条具有神性的鲲,已经成熟的鲲,如果能够一跃而过九丈的高度的话,它便能够趁着两股水气交融的时刻,一跃飞升而为大鹏,开始变化,长出翅膀,就开始变为大鹏。那个瞬间,它可以脱离地心引力的限制,超过九丈,然后往上飞驰,长出双翅,变为飞鱼,在剎那间转化为很大很大的羽翼,化为大鹏冲上九霄,展开它向往的南冥迁徙的道路,这就是大鹏传说的一个故事。


这条鲲已经做好了准备,它等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海面上下起了倾盆大雨,非常非常大,水气要能够对流,在这个天气跟地气很旺盛的交融时刻,毫不犹豫往上冲刺,一跃而起,它准备乘着天地之气往南冥飞去。然而这个鲲一定要一次跃过九丈的高度,才能够脱离地气的引力。第一次冲刺,它可能过了六丈的高度,但没有脱离地心引力,此刻它会重重的再摔回海里面去,但是它不因此而气馁,一次一次的往上冲刺,虽然它一次次被摔回海里,但最后一次只要它使尽力气,往上一跃过了九丈的高度,它成功的就可以脱离地气的限制,瞬间化为一只飞鱼,再从它的两肋化出一双若垂天之云的巨大的双翼,这个时候,它可以开始有了往南冥飞去的本钱,就是双翅,展开他的鹏程万里。


这个是有关大鹏的传说,这个传说只是一个比喻。然而这个地球上无数的造化之妙,如果不是我们亲眼所见,实在是非凡人所能尽知!科学家也会还有很多很多不断的发现。或者真有这样的事也不一定。但寓言就是这样,不必尽有其事,取它的意即可。


这个地方,庄子用“鲲”比喻带有尊贵佛性的众生,用“北冥”比喻受到气数限制的凡尘,就我们现在的这个领域,看起来是自在的,其实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想老也不可能,想长那样也不可能。然后用大鹏比喻怀着无比崇高志向、要奋起追求圣贤仙佛的那些智者,那些有志向的人。这个凡尘虽好,但是就如狭隘的北冥,总是受到气数及各种烦恼枷锁的限制。


有一天,若一气不来,这一口气出去吸不进来,我们的肉体就会开始腐败,生命开始一个未可知的轮转,你无法控制的,任你怎么聪明、任你财富有多少,地位有多高,到那时你才会发现丝毫由不得我们控制的。就因为在这个领域里面很多的苦恼、很多的限制,所以这只充满灵性的鲲,他便想要找一个更宽广更自在的南冥。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个是在比喻,比喻众生虽然卑微,但他却充满着伟大的神性,未来可能作佛,未可限量,可以有非常伟大的成就,所以说鲲虽然现在活在水域里面、有限制里面,但其未来的造化未可限量。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是众生只要一有了决心,一变化了气质,一引动了身中无比奇妙的造化就可以成为一个觉悟的修行人,一隙时间由鲲变为鹏。“鹏”不是佛,但是已经成为一个有方向的行者。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只由神鲲所造化出来的大鹏鸟,真是非常非常的大,光是看到它的背就有几千里之大。怒而飞,“怒”就是奋力的,它奋力的鼓动着它的翅膀往天空飞去。其翼若垂天之云,它奋力飞到天空最高处,去翱翔,它的双翅一展开,就像垂在天边的云,那么宽、那么广、那么巨大。“若垂天之云”只是个比喻,就是双翅一张开就把太阳都遮住了的意思。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只大鹏鸟,沿着海飞行,“海运”顺着这个海去飞行。它要迁徙到南方那个真正宽阔无边的大海。因为那个地方才是它要寻找的逍遥的乐园。南冥者,天池也。这个南极深处的大海叫天池,天池是所有海中最大最大的。庄子是用它来比喻,比喻永恒的归宿、比喻西方的极乐、比喻我灵性的出处,所以南冥跟北冥来相对,就像是我们的凡间跟西方的相对,是一样的意思。


齐谐者,志怪者也。这个“齐”是齐国国名,“谐“是书名。“志”是记载,“志怪”就是记载一些奇奇怪怪的事务的一本书。这个齐国有一本书叫《谐》,是一本专门记载一些奇奇怪怪的事务的书。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这个齐《谐》里是这样说的,相传有个鲲化为鹏,要迁徙到南极极深处的一个大海,它不仅一跃而上要超过九丈才有机会变为大鹏,化为大鹏后,它要一下子脱离地心引力还非常困难,它还得要助跑,要水击三千里。它奋力鼓动若垂天之云的超大的翅膀拍打着水面,在水面上助跑三千里,渐渐渐渐往上慢慢的飞,脱离水面而上升。各位如果看过那个老鹰下水抓鱼的画面就知道“水击”是什么意思,一开始拍都是拍在水上的。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就是拍打。“扶”双翼驾着空气,“摇”就是不稳定、摇摇摆摆动荡。它拍打着翅膀,驾着风,摇摇晃晃努力往上飞,一直要飞到高达九万里的地方才开始往南飞行的旅程。这个水击三千里是助跑而已。这个三千里这么远、跟九万里这么高是形容凡事起头难,好比一个人开始要迈入修行,一开始要改变习气、脱离原有的生活习惯的那一段,就是所谓助跑要三千里,腾空要九万里。这段是最花力气的、是最紧要聚精会神的。因为原有的生活习性总是充满无比的吸引力,想把你拉回到原有的习气里去。对于刚立志、想要好好修行的人来说,这个是无比的考验。


 去以六月息者也。“息”是休息或息养、长养的意思。然而修行不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一鼓作气,然后冲刺三千里跟上了九万里就行了,接下来还要面临一连串漫长的考验,它要连续飞行六个月,才有机会到一个可以立足的地方,可以停下来休息、有机会可以喝口水、吃点食物、调养一下疲惫的身躯,一飞就要能够冲刺、要有六个月。此处,庄子用大鹏徙于南冥的过程来比喻一个修行人,应该持守高亮的志节,到达南冥享受无穷无尽的自由自在是它的理想,但是达到这个理想之前依然不忘他那个高亮的志节。


大鹏鸟有什么志节?古书是这样记载:鹏,非梧桐不栖,非竹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不是高大洁白的梧桐树,他不停下来休息的。梧桐树中岭山有十几棵,梧桐树跟旁边的树比起来显然是高大很多,你把它剖开里面是非常非常的洁白,这是梧桐树的特质。


不是虚心有节的竹子所结出来的果实它不吃。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竹子开花都很困难的还结实!它会结果没有错,但是非常非常困难。像孔子看到河边飘来一个果,大家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他说那个叫做萍实,大家说我以前怎么没看过?因为你的寿命不够长500年才会结一颗,这是没看过,这很困难。竹食就是像这样很难!


“非醴泉不饮”不是清净甘甜的泉水它是不喝的。它要求一切要洁白、要虚心有节、要清净,而在这一望无际茫茫的大海上,势必很难找到它所需要的,没有办法满足的。因此势必有忍饥甘辱的决心跟毅力,虽然有无限的阻碍,仍要不断的往南方去冲刺,才能够完成这趟的旅程。所以,庄子选用大鹏来比喻有德的君子,忍饥甘辱去实现它的理想这种坚毅的过程。


 野马也,尘埃也,当这只大鹏鸟奋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时候,它的视野已经进入凡人所不能见的领域。这个时候当它往下看,地面上的万物好像都很卑微,都看不见了,好像坐在一万公尺的高空的飞机上往地上看是一样的意思。所有东西变得很小很小,都看不到。你看到地上好像有只很小很小的东西在奔驰,到底是什么东西?到底是一匹野马还是一粒微尘?或者这两者在地上也许有人认为差很多,但在九万里的高空的眼界下,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差别呢?在这个高度,天下万物无论什么都变成卑微的,此刻所看到的宇宙到处只是充满着相交相容、相依相存的丝丝的游气。进到了太空的领域,一切好像都模糊了。说它像是一匹奔驰的野马也好,说它像是飘浮的粒粒的尘埃也好,总之万物都以这股气息在生存。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个“吹”相依相存的意思、相交相容的意思。像一阵风,这一阵吹到那一阵里面去,融在一块儿,交相运化。从这样的眼界往下看才发现,天下万物原来都是同一股气息在相依相存,在周流、在运化,只是如此而已。


所以“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股气息而已。这句“以息相吹也”是在形容所有万物就像游丝一样,眼界不同的感觉,像游气一样卑微的不得了,只是不断的交融、周流、变化而已。当它爬到最高最远处往下看才发现,原来万物本自平等,本来无高下无荣辱、本来无是非好坏、本来都无相、本来都是一样的,它们只是形体不同、功能不同,它们没有分高下荣辱,没有这个意义。


到底是野马还是尘埃,无法分。此刻野马等于尘埃、黄金等于粪土。再怎么高贵的人他的实相就是这么一丁点;再怎么漂亮的人他的实相还是这么一丁点。此刻看不到她的眼线看不到她的彩妆,看不到她的名牌包包。从老天的角度来看人其实是一致的,都是一样的,只有存着良心的人所放出的万丈的光芒。


我们回头想想我们日常的生活,到底我们日常所计较的是什么东西?也许我们以为差很多,一个小小的事情让我们义愤填膺、让我们愤愤不平,那是因为用这样的眼界在看事情。当如果我们的眼界飞腾到九万里,超脱了凡人的眼界,用超脱凡人的胸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无所争,也没有得失也没有荣辱。


古代有个官当宰相,他的家人仗着他的权势。隔壁的人争地,越过了他的三尺。他儿子在想,我老爸是宰相,我岂怕你有什么权势,然后就要跟他争!两个在那边争,然后他就写封信给他老爸求救,他老爸就给他回信说:“让他三尺又何妨”。到老的时候死的时候你什么都看不见,你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个儿子就听他老爸的命令就让他三尺。这隔壁一听到,做宰相他也不用仗势他的权利,然后他很感动,他就自己再退三尺,所以中间就有一个六尺巷,传为美谈,各退三尺。


这个就是我们凡夫俗子常常为了一点点事情,好像我们住在中岭山上,我们看到老一辈会有这样的事情,两个地界为了要划分就迭个石头,迭个大概三尺高。这边的人久了就故意把它挖倒,抬到那边去,然后再从那边盖起来,这样可以赚几尺,大概赚个一两尺。倒三次的话,大概还可以赚个几尺,但是常常纠纷很多。这种事情就是凡夫的眼界,不是大鹏的眼界。大鹏的眼界一下子超过雨气,从上面看下来黄金跟粪土是没有什么两样的。万物一致的!


是野马也好,是尘埃也行,原来万物的真相都是依着一股推荡宇宙间的气息在相依相存的,其实也没有谁可以独立,大家都靠这股气。你吐出来的气别人正在吸,别人吐出来的气万物在吸。万物吐出来的二氧化碳,植物又吸走了,植物吐出来的气我们又吸走了。大家都是靠着一股气息维持着我们的生命。原来这个万物本无不同、本自平等、本无可争。谁高级?高级到不用吸气吗?没有,没这个事情。就算你自认为争到了一切,从这样高远的眼界来看依然那么卑微、这么样的缥缈。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此刻大鹏在九万里高空,抬头看看苍苍的天际,深深的蓝色,“苍苍”深深的蓝色。这个深深的蓝色是天应有的本来的颜色吗?天之苍苍是它本有的颜色吗?“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是个发问词,还是因为它太过于深远,远到没有极限而产生的错觉呢?天是什么颜色?我们现在看上面的天,我们都不知道它是什么颜色?就是“苍苍”!然后你飞到九万里的时候,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天。那看看它的身旁的空气是什么颜色?只是没有颜色。但是他头一抬,再看外太空,还是“苍苍”。到底这个“苍苍”是它的本色还是人类的错觉,因为过于高远而产生的错觉。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人们总是以眼见为凭,但此刻就算亲眼所见,仍然充满不实的幻觉。而人生的际遇之中,是不是也充满着同样的迷惘。是不是本来空无的确认为是有的?是不是本来真相的却被掩盖了?这个是比喻人们习惯在卑微处去仰望站在尊贵处的人,这样的立场会不会产生错觉?本来不存在的尊贵,在我们自设的立场下被自己的心给碰到了,尊贵到非常非常的高远。站在那边的人真的有那么尊贵吗?你所看到的是他的真相吗?“正色邪?”就是他的真相吗?还是那个地方的颜色跟你此刻所处的位置其实没有什么两样。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当这只大鹏鸟飞到九万里,这个时候它看看后面还是苍苍的,它看它的旁边其实是无色的。它以前以为苍苍的天空原来是无色的,此刻它从九万里的天空往下看着地球,地球也是同样有着苍苍的颜色。刚才讲到一股游气,野马也、尘埃也,还是苍苍的颜色,因为过于高远。这个是在说,原来眼睛是充满错觉的,当它飞到高处看的时候,发现原本以为苍苍的天其实是无色的,再从这里看着远方,反而远方有苍苍的颜色。


交换了地位之后才发现,原来一切的真相其实根本就是无色的。这个是立场使它有了颜色。这个是说上下本来是一致的,都是无相的,然而当一个人习惯站在下面的立场去看上面,那么就容易升起净相的执着,那是很高的那是很贵的、很尊贵的,而习惯从上面看下面的人,就容易升起垢相的执着,比如说轻视别人、看不起人的。看到比他卑污的人就升起一个不屑的眼神、一种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垢相。


看到你以为比你高级很多的人,你会有一种崇仰不已的向往。那个感觉叫做净相。相不在外,相在你的心内,在你的身中。向往的不得了,那种真是不知道是什么高级人物,看到他就卑卑诺诺,就叫做净相。看到他就瞧不起,那个就叫做垢相。然而,他们的正色本无色,他们本无相。


相是谁造成的?自己预设了一个立场。往不同的地方看,内心跟眼盲一样,产生了很多很多的错觉。当你经历水击三千里、直上九万里之后,才发现他们都一样的。高与下是一样的、荣与辱是一样的、得与失是一样的、是与非是一样的,这都是一团以息相吹的气,在运化着一切,万物真相就是气息所生化,气来造成了道,由道来生化万物,其实都是一致的。


修行就是要超越你那个眼界的障碍,不论你所处的境遇为何?不论将要经历的路途有多长远?你都得要直觅自己的本真,永葆那个不增不减的天赋的实相,到得了那里,你就可看到那个地方的真相!要有这样的见地,才能够开始往南飞的鹏程万里的行程。所以,他现在是在描述这只大鹏水击三千里,直上九万里,然后看看这看看那,原来它了解了真相。然后才开始要鹏程万里,此刻并不是成佛了,而是做好了它该有的准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至诚无息_wl

    第一句就给了我个棒喝,原以为“逍遥”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拘无束的那种状态,一直很向往啊!原来“逍遥”不是外在的“任性”,而是内在的逍遥、内心的自在……令人向往~继续听下去。

  • 潇凡666

    大鹏传说是一个比喻,我们都是“鲲”,北冥是烦恼枷锁,这是一个很多的限制的领域,但鲲相信自己有伟大的佛性,引动心中的造化,就可以化为鹏,一次次失败也不气馁,心怀大鹏之志!

  • 听友227567386

    张老师讲解详细并且贴近生活,既讲明了原文之义,又将其分析的深入浅出,很适合我这样的初级入门者,三身有幸,感恩相遇。

  • 笨笨的素素

    听完了有些以鲲自比,以鹏为志呢

  • 听友97642719

    喜欢《庄子》游戏人生、洒脱逍遥的人很多,解读《庄子》的也不在少数,直到我听到《张庆祥讲庄子》后,实在忍不住要大声赞叹:真正懂庄子的人大概就是您吧?庄子有知,定当会心一笑~

  • 言观观言

    感恩!20210110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20720

  • 潇凡666

    每次听都有不同感受!

  • ellen128

    大智慧啊,传说中蕴含哲理。当我们的眼界、胸襟超脱凡人的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万物本无不同、本自平等、本无可争。一切的真相,其本质是无相的。修行就是要超越眼界的障碍!!

  • 1356621iwtw

    每一次听张讲师解读经典,内心都会产生一种感动!!!正是由于张讲师的解读,才使得每一部经典有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每一位听众的心田。感恩古圣先贤,感恩张讲师。

  • 阳光地带apchy

    原来庄子的寓言故事有这样的深意,亦庄亦谐藏禅机,最善于类比的也许就是庄子了。听过了张讲师的解读,心胸的开阔和格局好像立刻提升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