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章】老子的道是怎么出现的

【二五章】老子的道是怎么出现的

00:00
15:5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给道取个名字,我们要介绍《老子•第25章》,这一章特别特别重要。如果有人要我介绍道家,说你可以自由选择,从《老子》任何一章开始都可以,那么我可能会从第25章开始,为什么?因为老子称为道家,而“道”这个关键字就在第25章正式出现,至少他说明他到底怎么样给道取名字的。所以这章内容比较丰富,我们要分两集来介绍。

首先把原文全部念一遍,《老子•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一听就知道,这一章的气势非常宏伟。我们用白话的意思把它的内容先说一遍,再做进一步探讨。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地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再勉强命名为“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种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


这一章值得仔细学习,我们这一集就先看前面一部分。老子开头就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混成的“混”这个字值得注意,前面已经出现过两次了,说明什么?那个“混”是一个还没有任何区分的状态。让你注意到的是后面四个字“先天地生”,比天地还早存在。人类所能知道的最广大的、最久远的存在之物就是天地,有天地然后才有万物,但是居然这个东西比天地还要早。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要找这个东西出来呢?


老子的意思就是说,天地不管再怎么广大、再怎么久远,它还是充满变化,也就是有开始,也有结束,所以天地也需要一个来源。不然你问,天地怎么来的?你没办法得到解释。你不能说天地自古就有,自古就有的东西是永恒的,它没有任何变化的问题。所以老子就要去想象了,一定有一个东西作为根源、作为归宿的。


接着老子提到两个词,就是“寂兮廖兮”,寂静无声与空虚无形。“无声”代表没有人在听,“无形”代表没有人在看,或者看也看不到。但是你说人根本不存在,谁去听,谁去看呢?所以不要忘记,在那种原始状态下,那只是一种描写而已,让你知道它是超越一切之上的。


接着两句话就是关键。第一句,独立长存而不改变。这代表它是唯一的存在,独立;它又是永远的存在,因为它不改变。第二句话是,循环运行而不止息。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普遍存在在所有的地方,因为循环运行,并且从不停下来。


说它独立而不改,就是说这个道超越在万物之上,没有任何改变。说到“超越性”这个词,真的要参考一下西方的观点。古希腊的柏拉图就说过一句话,他说,所谓的“超越”,就是不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超越了。所以老子的道,独立而不改,“不改”两个字就代表不变化,那它不是超越的是什么?


第二个,“周行而不殆”。周行就是遍在各地,这道无所不至,也就无所不在。这说明什么?它是具有内存性,内存在万物里面,万物少不得它。没有道的话,万物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出现了。所以道一方面具有超越性,一方面具有内存性或内在性。


这不得了。说道是超越的,因为它是不受万物的变化所影响,永远不变;说道是内存的,就是它内在于万物之中:这双重特色就是道的最主要的我们应该了解的地方。所以老子的思想为什么精彩或精准?原因就在这里,他能够掌握到超越与内在这两面。


有一个词我们要修改一下。王弼本他写“可以为天下母”,但是很抱歉,在帛书本甲本乙本都说是“可以为天地母”。说实在,讲“天地母”比较合理。你前面第一句“先天地生”,这边说“可以为天地母”,都讲“天地”,忽然来个“天下”恐怕不容易说清楚。代表什么?我们知道,万物必须存在于天地里面,所以天地必须是最早存在的。但是比天地更早的,那就是道了。所以讲天地,就包括后面的万物在内。


接着老子就承认了,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因为人类取名字,往往是针对于我们眼前所见的某种现象。但对于道,很抱歉,道不可能成为我们面对的现象。这就有一点像苏东坡写的一句诗,他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根本看不清楚这山什么样子,因为我们在山里面。听到山会觉得还好办,今天没问题了,你可以坐飞机,可以从空中来看到山的全貌。但是你到了空中,还是在道里面,所以简直没办法取名字,所以就加一个“勉强”叫它做“道”吧。


为什么叫做“道”呢?道这个字从“行”从“首”,你看它有一个“首”,代表头;从“行”就是带着走路。任何万物的存在都在运行、在变动之中,好像有个头在带着它走路。那就把这个字当做宇宙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不是蛮适合的吗?所以称它做“道”。


在这里有一个字就是勉强的“强”,到底有没有这个字呢?说实在,在《韩非子》是战国时代末期,它里面解释《老子》的时候就直接说“强谓之道”,有一个“强”。事实上都是勉强的。所以后面再说勉强给它命名为大,这就是有两个“强”字,代表是勉强。所以听到道,就要想到“大”,这两个要连在一起。因为人类认为,任何东西只要让人崇拜的、佩服的,一定都有大的特色,至大无外。


后面就接着讲三句话了,就是“大”“逝”“反”。大得不得了,就怎么样呢?周流不息了,到处流动都是它。到处流动,到最后完全充满之后,还是要“返”,回到根源。所以我们看到万物,都是已经存在的万物,它的变动一定是回到根源。所以前面老子也说过“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我们将来也会念到“反者道之动”,回归根源。这就是道的活动方式,原因就在这里。所以这边有三个字,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三句话很受重视。有一位道家的学者蒋锡昌先生就说,老子全部的哲学就在这三句话里面,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不过他的解释比较特别,因为他是完全跟上了韩非子的主张,把《老子》全书都用来讲解有关政治的问题。所以他怎么解释这三句话呢?他说,道太大了,那怎么办呢?就慢慢远离了。就好像正确的统治应该是悟道的人,但是他不见了,远离了,逝曰远了。远了之后,最后就要反,要回到正确的途径。所以他就认为说,老子写书的目的就是要用圣人作为代表,让所有的一切回到正确的途径上。这是他的看法,也很有趣,值得参考。


所以我们这边看,不用把它讲到政治上。事实上,老子讲的在现实的世界,追究万物的本体,就可以讲清楚了。就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这个道太大了,因为它本身永远存在,又是经过它才出现了天地以及后续的万物,那么它也是无所不在的。所以,它一方面具有超越性,它永远不变,它是独立而不改;而另一方面它有内在性。它跟万物不一样,但它又在万物里面。万物都从道而来,如果没有道的加持,万物根本不可能存在。这叫做周行而不殆。


这两点特色非常关键。怎么说呢?西方很多学者他们研究哲学,看到《老子》的翻译本,常常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为什么?因为道具有超越性与内在性。西方人从古希腊开始,他们认为宇宙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必须是同一个根源。你不管称它什么名字,它是同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它必须具有双重性格,就和这边所说的一样,超越性与内在性。一方面超越万物,不因为万物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它有内在性,就是无所不在。


“无所不在”四个字在《庄子》里面是很重要的术语,有人问庄子:道在哪里?他给的答案就是无所不在。这就是标准的道的内存性。西方的大哲学家一路从古希腊一直到康德、黑格尔这些,他们都认为,超越性与内存性是我们认识宇宙万物本体必须同时兼顾的两面。


所以对老子来说,它没有什么唯心、唯物的问题,他掌握的是最根源的情况。一切从道而来,最后又回归于道。人作为万物之灵,他有一项本事,就是他可以了解这一点。了解这一点之后,就要设法学习。因为人在道里面,你当然要效法道。真正效法成功的就是圣人,他能够悟道。他悟道了之后,就摆脱不必要的困扰与烦恼。人间的烦恼来自于人自己,因为人有相对的理智和欲望,往往会自寻烦恼,对于事实、对于价值所做的判断和执着,都是相对的。


所以在这一章里面,我们先看到前面一半,道是怎么出现的?我们要记得的就是,老子的道有超越性,也有内在性,这两点。道是超越的,因为它让天地和万物出现,但它本身不受影响。这就是道家基本的观念,所以后面庄子会一再强调:万物在变化中,但是道不是万物;道在万物之中,道不受干扰。


另一方面,它是内在的,内在于万物之中。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了解这一点的话,我们才有办法去懂得,西方的古希腊哲学和后来西方哲学家所探讨的宇宙最根源的问题。包括上帝这个概念在内,它都是兼顾超越与内存的两面的。


【课后思考】

也许我们第一次想到“超越”与“内存”这两个词,但是不要忘记,人的精神也有这样的作用。我可以超越在万物之上去思考,同时我的思考不能脱离这个世界。我们想想看,这样的两面观能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让我们的思想可以想得更完整、更深刻一些?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此事楞严常露布

    道不可以通过思考来看见,只能通过无念来看见。我们的心就像是一汪湖水,平静时本来湖水可以清晰地倒映出万物的面貌,起心动念就是湖水起了波纹,起心动念(也就是思考)越猛烈,湖水的波浪就越大,湖水的倒映功能就越不能发挥作用,湖水中出现的万物,也就越破碎越变形扭曲。通过禅定,澄澈无念,湖水恢复平静,万物的真实面目,也就是道,自然就出现在湖水当中了。

  • Cheryl喜乐

    这一章对道的描述和佛家对诸法实相,真如本性的描述基本上是一样的,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相无不相,体为相本,相为体用。道就是诸法实相,像一只无形的手,幻化出山河大地,有情万物。它无始无终,周遍万法,而如如不为所动。这个本体是可以感觉但无法用文字描述的,所以只能安立一个假名叫做道。

  • 其明_强行者有志

    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具有内存性和超越性。 道有如地球引力一样,在天地生之前就存在了,独立长存而不改,循环运行也不止,她是天地的母体 。 老子的道 早 西方牛顿2100多年呢, 老子在那个时候就提出道,太牛了!!!

  • 魏芬Ariel

    海灵格说他受到道德经的启发,创立了家庭系统排列这种治疗方法,他说自己至少看过一百遍道德经。我特别好奇道德经是怎么启发出家庭系统排列的,想听听傅老师的看法

  • Whale52_Lin

    听的各种起鸡皮疙瘩付老师会开一期解读庄子吗?

  • 荡相遣执

    是的,人的思想的确具有无限的伸展性。他可以思考任何一个存在,同时也可以涵盖任何一个整体。但他也会被他自身具限。这是受他个人境界的影响。境界越高,思想的范围越大;境界越低,思想的范围甚至不能超越他居住的村庄。提升境界的方法便是修道。让思想与道合一,便会具有无限的可超越性。

  • 罗斌028

    人的思想与道有共通之处。人的思想可以超越自己去思考一切,同时思想又内存于自己。个人本身相对于大宇宙是一个小宇宙。对照西方哲学中讲的,人本身也是上帝。自己通过今天老师点拔,领会到这一点,不知是否正确?

    献乐得乐 回复 @罗斌028: 您的理解非常有道理!所谓得道就是从思想和行为上效仿道、模仿道,像道那样做人做事,感恩大道(像道那样宽容、无私、爱心,自然等),个体精神就能与道相通,从物质层面来讲,人的身体得到气物质(道)的的充盈。同与道者道亦同之。西方人常说,上帝在你心中,就是傅老师所说的“道的内存性”,目前理解止于此,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谢谢!

  • 寂寥混成

    可否整理先生的文稿,给大家提供准确的参考。前面也有一些不一致,本章犹甚,麻烦小编重新整理文稿,以利学习。谢谢!

    傅佩荣国学馆 回复 @寂寥混成: 小助手:近期会尽快整理文稿,并进行替换的。

  • 一变变万变

    这里就跟西方哲学提到的,人与上帝是相通的,所以人也可以超越,可以内存,是最接近道的,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

  • 魏芬Ariel

    道和人的精神,都同时具有超越性和内存性。人的意识也有,意识独立于各种情绪,能够让我们站在情绪之后去独立的观察情绪的升起和流逝,这是意识的超越性。意识又不是上述各种情绪,我们的意识独立于我们的肉体和情感,这是意识的内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