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虚心实腹养正气

021.虚心*****

00:00
17:33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被一些人曲解为老子为讨好为政者而设的愚民政策。殊不知,此句经文所说,乃是圣人之所以成圣的办法。虚心为寡欲之基,寡欲为实腹之基,浩然之气充满丹田,造化乃行。欲求真修之士,万万不可错过。


第三章 安民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我们来看这一段,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个就是圣人之治,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办法是什么?说了半天,说了这样子“雾飒飒”,我简单可以做的是什么?这四项。这段常被自称为前卫派的翻译书解读为老子为了讨好为政者而设的愚民政策。


怎么解释?像是告诉他们“谦虚是无上的美德”,以免百姓兴起了想要犯上的念头,用这样来解“虚其心”;给百姓一点好处的利诱,让他们吃得饱饱的,以便继续为政者的恩典,用这样来解“实其腹”;杀鸡儆猴再给百姓一点点的威吓,那么就再也没有人敢作乱,叫“弱其志”;常常叫百姓充当劳役,不仅磨掉他们的精力,也可以强壮他们的筋骨,更可以让他们忙到没有时间叛变,叫“强其骨”


别让百姓们读书,不要让百姓们懂太多,让他们笨到无知无识,就什么也不会再要求,那也就不会再作乱,这解下一句“常使民无知无欲”更贴切,很贴切。不仅如此,而且还要威吓到让那些稍有知识的人不敢起一点点不轨的念头才行,叫做“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他有能力为,我让他不敢为。这样解释就单句来说好像是通了,可是再接到后面“为无为,则无不治”,再接到前面好像也不怎么通。


最后说,所以只要让百姓变成毫无作为,那么就再也没有什么管理不了的百姓了,以这个来解“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样前后读一读,也好像蛮通的,大家读起来又很快乐。这些翻译者解到这儿之后还会义愤填膺地大骂古人一番,然后再把所有的读者都拉到跟他同一阵线,建立自己在读者心目中的一些形象,正义的形象跟地位,大半都是用这些手腕。


市面上以此浅见来翻译幽深的经文的实在是还不少。尤其是现在所谓的前卫派更多,甚至诬指圣贤怀着种种不良用心的书也不少,指为诸侯马前卒的也不少。这个实在都是囿于未曾照见内在实相以及未曾进入真修实炼所造成的后果,也是“道可道,非常道”再一次的写照。


我们现在来解“虚其心”“虚其心”这个“虚”字是吉义,为什么我说它吉义?因为前一句讲什么?是以圣人之治,说圣人怎么样来进行修为,虚他的心。可见这个“虚”是吉的,不是凶的。“虚”跟“实”来对。心中充满知见,被知见所捆绑称为“实”,这个“实”变凶义。你说“实”怎么凶义,实相的“实”是好的意思,对不对?可是问题是“虚”如果是吉义,“实”就凶义,要会活泼应变。


“虚”字是若即若离的正等知见,若即若离才叫做“虚”。好像我用一条线牵引着一条狗,然后那条狗拼命地往后跑,我拼命地往前拉,这条线是“虚”还是“实”?是“实”啊!那个“实”的痛苦就产生了,人也痛苦,狗也痛苦,对不对?我用一条线牵着一条狗,我往哪里它就跟着我往哪里,那条线是软软的,软软的线虽然是在,可是它没有压力,是若即若离的,这个就叫做“虚”。


“虚”就是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对内观照,又知道它的意思又不被它捆绑。若即若离的正等智慧叫做“虚”,而不是浑然无知。心不可能浑然无知,否则佛的智慧要从哪里来?


心是一直都有知的,但心可以不在一点气血上起贪嗔,这就是“虚”。于心头一窍处学习观妙观徼的功夫,不被一丁点气血的动荡所束缚,观照气血来去的自在,而知见不与之共舞,此即“虚其心”它的要妙所在。


“虚其心”“实其腹”是相对的,这两句说出了修行中的两个重点,一个是心的位置,另一个是腹的位置,就是丹田的位置。而这两句也正是《孟子》所说的两个修行重点。“虚其心”就是“不动心”这句话所要谈的,“实其腹”就是《孟子》所说“养吾浩然之气”这几个字所要谈的。不动心就是“虚其心”,而养浩然正气就是“实其腹”。


为什么说养浩然之气是“实其腹”?因为人身之气主宰于丹田,亦升华于丹田,从丹田里面造化。造化怎么发生?就是从这里开始所产生的。当一个人的嗜欲越浅则精满而气足,这个气慢慢会积累于丹田之中,作为主宰周身造化的一个动能。就是从哪里开始?都是从丹田的,丹田里面开始有动静,有感觉了。


虚心实为寡欲之基,寡欲为实腹之基,而实腹又为造化之基,就是浩然之气养足了,它才开始产生变化。实腹而后才转,造化乃行,所以实腹就是浩然之气充满丹田的感觉,但又不来自吐纳导引,不来自于吸这个吸那个。虚心之后自然产生的效应,而后推动周身的所有的,往圣贤的道路迈进的造化才开始推开。


达摩宝传》曰:“腹内运真经,泥丸别主宾”,是人,是鬼,是仙,是佛,从哪里开始,哪一条路开始分别?泥丸霹雳一声响的时候分别。这霹雳一声响的造化从哪里积累来的?从“腹内运真经”开始,就是开泥丸窍。


撒手脱红尘”,从此之后,好像泾渭分明划分了一道线,虽然外形是个人,可是他内在的精气,完全是个神,就是从腹内开始的。故实腹这两个字实为修行之基,是从这里作为一个起点。古人所谓的“百日筑基”,说一百天我要闭关,我要好好的筑基,筑什么?就筑这个基,让你的丹田的浩气充塞,作为动能。就好像我们开车之前要不要先加油?有了油我们再来讲日行千里还不迟,如果你车子都很好,可是你一滴油都没有,那怎么样加油?这实腹就好像那个油箱充满的意思,是在我们的丹田。


看《性命圭旨》这一段,“受师诀曰”,这个作者说受我老师的口诀说,“空洞无涯是玄窍”,什么是玄?真正的玄是什么东西?一物不着的时候,万缘俱下的时候叫“空洞无涯”。“知而不守是功夫”,知,不是不知,是知、感觉,但是不要运气到哪里,不要这样,不要盯住某一点不放,不需要这样,你只是观照。为什么谈到观?观这个字有自在的意思,我只是看着它的自在。


直将我安止其中,如如不动,寂寂惺惺”,说安止其中,就在这个心境之下,在这个知见之下,什么知见?“空洞无涯”的情境下。“内外两忘,浑然无事,则神恋气而自凝”,神跟气是身中的妙事,不好说。《道德经》里面就说个民吧,民而无争,它可以自养。神跟气它会混合,它要怎么样混合?知见生的时候它就分离,它是自然的现象,当你的知见都放下的时候,慢慢慢慢心平气和,气开始泰和的时候它开始凝结。


命恋性而住,不归一而自归,不守中而自守”,这是讲本性的自然功能。“中心之心既实,五行之心自虚”,就说无贪无嗔的心的知见建立了,那一个陷入于贪,陷入于嗔的对待的心,就自自然然减少了。“此老子抱一守中,虚心实腹之本旨也”,要先虚心,神气才相恋,性命才相凝结,这就是所谓“虚心实腹”的本意。这不是我故意这样讲,是古人早有发现,而验自于我们的一身,也是如此。


为什么虚心放在实腹之前?先虚其心实其腹,不要说实其腹然后再虚其心,它有原因的。看《北海老人》里面所说的,学生问:“今日三教传心,当前即是。”当下的实相就是了,“但不知金丹之家,道家所说的‘炼精为立基之始’,是耶,非耶”。说我们修行,万法惟心不就只修个心吗?三教心传都讲心,对不对?这样就好,为什么道家还冒出一个“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功夫?到底对还是不对?


答:“得其心法则是”,得其心法,虚其心了,再来实其腹是自然的,就对了。不是两个功夫,是虚其心自自然然本性会积累,自自然然实其腹就对了。“若不得其正法”,心法不说,怎么虚心不说,怎么样跳出我们的对待不说,就开始来练吐纳导引功夫。“则如是搬运采战,逼运三车”,就是精气神用逼的,也会有效果,但是不是本性的路啊?不是本性的路。


此揠苗助长,乃磨砖作镜,画饼充饥,说者似乎有理”,怎么样似乎有理?你看,你说我们也有,你有三关我有三关,你有九窍我也有九窍,对不对,像不像?都很像。做去?一条本性的路,一条成妖成魔的路,怎么会一样?做去百无一成,有没有,有的炼到这里塞住的、头晕脑胀的,炼到哪里成疾的也很多,炼到很健康的也不少,但都是不是本性的路?这非关于本性。


故虚心必在实腹之前。实腹之后的万法,方向是不是能够正确,端赖于能否虚心。实腹之后才有万法,万法是什么?先不要讲呼风唤雨叫万法,修行不能这样子谈,造化有很奇妙的路线,造化有奇妙的功程,有奇妙的火候,有奇妙的结晶,只要本性推开,这些造化自然会发生。那一些功程火候都是法,但它的方向是不是正确,火候是不是适中,就看能不能虚心。


所以说万法惟心,各位注意看这个惟,口字旁吗?不是,心字旁。用心来维系,万法就靠一个心来维系。现在这个已经被误解,误解为口字旁。就是说什么法都不算数,那一些通通是不入流,只有放空你的心是最上流,对不对?是误解!此句是万法之正邪只维系于一心之正邪。成妖成魔是因为什么对待而生的,成精成怪是因为什么对待而生的,成仙成佛是因为什么样的知见而生的,是有差别的。


但此句简化语,圣人为什么要简化?因为修行要谈的事情太多,讲太多你根本做不来,对不对?我就把它简化,简化这样还不够,还太麻烦,再简化,再简化,再简化。就把其它自然会发生的事都不要说,头一个你要说的事情我就说,所有要发生的都维系在这一件事情上面,最后的结论就是“万法惟心”四个字。


但是不是表示其它都不重要?不是。跟粽子一样,所有的粽子都围绕在哪里?维系在一个头,抓起来全部都上来,它是讲这个东西。所以这个简化语被大多数修行者误解为修行只修一个心念,只有心念是最高的,其它一切修炼都是虚假的,都是暂时的,不入流的,污秽的,只有空空洞洞的心是最真的。然后,我就问他心挂在哪里?“无所不挂”。


我说那佛的法身在哪里?“法身也不存在了”。那你就是用如来佛的手掌打如来佛的嘴巴,对不对?不是,它都在的。只不过是为了要劝化我们这些脑袋装不了多少东西的人,简化再简化之后就变这样。凡是今日各道场的修行之病,只讲一个空空玄玄的心,而少真修实炼的功夫即源于此。就是虚其心没了,实其腹没被谈出来。老子一句“虚心实腹”正可救治这样的病。然虚心实腹原来是一个事情,学者不要把它做两件来看。


我们来看这一段。白鬓老人说:“太极在天为理,在人为性”,这是讲道的用,就是太极。“两仪在天为气,在人为命”,再降一级,“其实理外无气,气外无理”,说理说气说成两个,是在说里面的某一项跟里面的某一项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可见性命并非在两处,修性即所以养命,就好像虚心即所以实腹。虚心实腹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情,只不过谈的时候,因为它有工程,程发现就有先后,造化就有次序,说说次序来让大家听听以为凭依,并不是两件事。我已经虚心完毕了,我现在可以开始实腹了吗?不是做这样的工夫。


弱其志,强其骨”,“志”这个字,本来是向上的心念,也就是吉义。但是看这边,弱其志才能够进入圣人之治,弱其志这个“志”是吉义还是凶义?要解凶义,不是吉义。所以这个“志”就是净相之意。你一直认为对的,你正在追寻的、正在追求的、正在行持的,但是错的,是净相。


前面的虚其心的这个“心”字,也是一样,虚其心那个“心”要虚,要把它虚掉,可见它所说的不是正等正觉,而是三心四相,这些垢相。而此处则指的是净相,心跟志其实差不多的意思。修心时不只垢相要除,而且净相也要除,才算是尽善尽美。因此,虚心之后再加以弱志,垢相除了。是不是我们修行先告诉你不要嫉妒、不要计较、不要发脾气,这是虚心还是弱志?是虚心。然后,你以前所认为对的、所追求的,因为这个对的而鄙视那个不对的,对待心是不是还在?再把那个对待再卸下,就是弱志。


再谈“骨”这个字,这个“骨”的吉义,强其骨,你看前面要强骨,圣人之治要强骨,可见这“骨”是吉义还是凶义?要强,是吉义;要削掉的就是凶义,这样会分。古人常常讲骨气骨气,在古人眼中真正的“骨”不是骨头,是气。你看练过气功的,铁棒打到他的手上,手也不会断,对吧?如果只剩下一根骨头,铁棒打下去,它马上就断了。可见得最后撑住的力量是骨,还是肉,还是气?就是气。


古人眼中的骨就是气,不是别的。只有气的时候却不能称为“骨”,为什么?因为气的精华才称为骨气,“骨”的意思是主干,只有气之精华才配称。养气能够不去分别气的干净或污秽吗?可以这样吗?不能这样的,它不能够不分别的。养气是要养出一股气之精华来,这样子才算有见地,而且有成功


亦即实其腹是不够的,大家都在实其腹,不按照本性也是一样实其腹,练气功也实其腹,对不对?打他的丹田硬邦邦,那也是实其腹。可是实腹不够,要养出一股浩然之正气才行,浩然之正气堪称“强骨这浩然之气怎么来?虚其心之后才产生,自然由本性积累而来


弱志是无人我之相,也可以说舍己从仁也是弱志。谦谦君子,不坚持己见,这样我们从外面来讲也可以说是弱志。强骨是担当宇宙,立地顶天,这也是强骨。有气节有志节,里面有一股刚强的气。虚心是《孟子》所说的不动心,实腹是《孟子》所说的浩气充塞天地的意思。“其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就是这边所说的实腹,也就是强骨。


心虚了,志自然弱,净相自然就拿下来了;腹实了,骨自然强,浩然之气自然就充塞。这个经文之妙,岂是装装傻,培养些肚量,或吃饱些酒肉就可以混充的意思。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Li欣茹

    虚其心是去除垢相 弱其志是去除净相 骨是气之精华

  • 听友199297812

    不动心=虚其心,养浩然正气=实其腹

  • 言观观言

    感恩!202001200757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0927再来一遍

  • 泡沫公子

    弱其志,强其骨。 原来指的是拿掉 我的垢相和净相 还以为不要有志向,多锻炼身体。

  • 青青毛豆

    虚字太重要,原来是若即若离的感觉。对内在的感受若受要练得来这个虚字就好了

  • 王幼芬

    古人眼中的骨是气。

  • 岱莉

    虚其心,实其腹,指出修行的两个方面,虚其心就是孟子的不动心;实其腹就是浩然正气

  • 存无见

    本级说的实其腹充实丹田是指的下丹田还是中丹田?

    無極陰陽 回复 @存无见:

  • 袁健翔

    气的精华才可以称为 骨气

  • 乙睻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