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章】最自然的状态是少说话

【二三章】最自然的状态是少说话

00:00
15:0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少说话最自然,我们要介绍《老子·第23章》。它里面提到有关修养的问题,特别强调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一些选择。它的写法就是前半段说整个自然界的情况,自然界有它的限制,人当然也有人的限制。不过人比较特别的是什么呢?必须做选择。它里面一开头就提到“希言”,就是少说话,到底怎么回事呢?

我们看看它的内容,先把原文读一遍,《老子·第23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它的意思很明显,前面、后面分两段。我们先用白话把它的意思说一遍:少说话,才合乎自己如此的状态。所以狂风不会持续吹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下一整天。是谁造成这种现象呢?是天地。连天地的特殊运作都还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积极求道的人,与道同行;修德的人,所认同的是有德;失德的人,所认同的是无德。认同有德的人,道也会获得他;认同无德的人,道也会失去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就不信任他。


这一大段说明什么?又跟说话有关,一开头老子强调“希言”。有关说话,我们已经看过另外两个词了。老子一开头就说了“行不言之教”,里面提到的是不说话,用不说话来教导百姓。第二个提到的是“贵言”,就是不轻易说话,很珍惜他的话。第三个就是提到这里“希言”,就是很少说话了。


说实在,人怎么可能不说话呢?一个小孩子不说话的话,让人担心得要命。譬如,现在大家都很推崇的一位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先生,他五岁还没有说话,家人担心得要命。结果有一天,有一位神僧经过他们家,看到他,帮他改了名字,把王云(天上的白云)改成王守仁。他后来在阳明洞修行,才自号为阳明先生。所以,王阳明他的名字是他祖父给他取的。取了之后,不知道为什么五年没讲话,家人真是着急。结果一开口讲话,就让大家吓一跳,他把他祖父念的很多诗歌都背下来。别人问他,你怎么会呢?他说,我小时候常常听就已经会了。他真是天才。所以,一个人有关说话确实是有多种考虑。


而在老子来看的时候,你身为统治者,你当然要记得:第一个,不说话;第二个,不轻易说话;第三个,很少说话。很少说话就合乎自己如此的样子。作为统治者来说,说话是指发布政令,要求百姓做什么事。这种话最好少说,因为你强调“无为而治”,最好是谨慎。因为人一旦说话的话,是表达某种意愿,里面就包含有要求与目的。听的人听懂了,他就有压力。照这标准去做的话,大家都很辛苦,隔一段时间就去检讨。百姓没做到怎么办呢?他就会想:是不是要阳奉阴违?表面上好像配合你说的,事实上不见得这么做。所以我们要记得,为政不在多言,而在于具体上去做你该做的事。


像孔子教他的学生,一位口才很好的学生——子贡,他也跟他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你要说的话做到,然后你再来说这个话。所以我们看看《老子》这一章教我们什么?他说:少说话,合乎自己如此的状态。


他怎么证明呢?他立刻就提到天地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在前面第七章才念过四个字,“天长地久”。但是这里直接告诉你,天地还不能长久。所以念《老子》一定要记得,它有时候是就一方面来说明;但不要忘记,它始终有一种辩证的思考。所以,他这边就直接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也就是说,狂风暴雨是自然界的特殊状态,是偶尔出现的、不能持久的。虽然是天地造成的刮风下雨,但是也照样不能保持长久。


那么以人来说的话,你为什么老是要提出自己的想法、出各种点子呢?有时候大家在一起会问:有什么点子? 有什么想法?事实上,你想法太多的话,求新求变,到最后可能会陷入一种困境。尤其是人生的问题,它都有常态、常理。你现在看看,抬头看到天,低头看到地,它们都是保持自己的样子。刮风下雨的话,不会长久的。


在这里,我们在《老子》里面第二次看到一个词叫做“自然”。“自然”就是“自己的样子”,它所指的并不是天地万物的自然界。在《老子》书里面,我们再强调一次,将来还会再充分说明,就是“自然”这个词出现五次,都是一样的意思,就是指“自己的样子”。少说话,就合乎自己如此的样子。多说话,就表示你要改变这一切,那就会出现复杂的问题了。


接着后半段就把“道”提出来了。他说:积极求道的人,与道同行。然后有两个选择,这是有关确立大的目标。后面再看,我要选择哪两个?第一种是修德的人,第二种是失德的人。修德的人认同有德,失德的人就认同无德了。这“德”什么意思呢?说实在,这个“德”在《老子》里面很清楚,就是宇宙万物从道而来,都获得道的加持,也就是都有它本身的本性与禀赋。换句话说,万物没有不按照它的本性去存在与发展的。只有人不一样。人作为万物之灵,他的本性就很特别:他能够认知,因而能够意愿。所以认知加上意愿的话,就可能出问题,出现偏差。


换句话说,人间所有的问题都是人自己造成的。那怎么办?自己造成的,也要自己解决。解决的方法,第一个就是修德,修养我天生的本性,让它朝着道所安排的方向去发展。也就是:少说话,少出主意,少想各种点子,顺势而行,不跟别人相争。第二种就是失德的人,他认同的是无德,认为这个本性不够、本性不好,所以我要在人类相对的价值观里面追求更高的成就。这样可能怎么样?失去你原有的本性与禀赋。这样一来,你在人间就算成功的话,也离开了道。


最后这一句,它又说:认同有德的人,道会获得他;认同无德的人,道会失去他。所以重要的是什么?要走在求道的路上,还是要背离呢?这就是人生的两个最大的选择。其实,人生的选择本来就是正与不正,或对与不对两条路。不可能有一条路既不是对,也不是不对。没那回事。


在古代的社会,人的生活与观念相对都比较单纯,选择什么往往就可以得到什么。问题是,自我的本性是可得可失的。你选择“德”,要维护自己的本性,顺着道的安排去走,那是一条路。另外一条路,你说不定选择要在人间里面追求成就,寻求相对的价值。这一来,恐怕会失去自己的本性。


所以这一段话就有很清楚的一种分辨了,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所造成的。重要的是:可能我们没有分辨本末与轻重。作为“本”的、作为“重”的,当然是我的本性;轻的、相对的一面,是我在人间刻意追求相对的价值所造成的后果。


在这里我们再把它重要的观念复习一下。首先,“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德”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自己的本性。只有人才能选择要不要顺着道所给的本性,所以就有得与失的问题。什么叫失呢?在这边他就举例了,就像狂风暴雨,就是飘风骤雨,成了失德或无德,最后当然必须结束。这说明什么?平平淡淡才能够天长地久。天地之间难免刮风下雨,它如果有什么特殊的作为的话,它还是很快必须过去,它不会持久。你只有在正常的途径上,才能够保持长久。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也一定要设法找到什么是我们人正常的途径。找到的话就方便了。


这一章跟圣人的修炼也有些关系。一个人要修炼成为圣人,就看他怎么选择了。他可以拼命说话,彰显自己的聪明才智,彰显自己比别人更高明的想法。或者他可以少说话,安于自己如此的状态。最后你会发现,这一辈子我们说了很多话,大部分都是表达许多声音出来;而你的意思是不是你真正的意思呢?你能不能做到这些呢?而我们真正应该学的是追求道。道家就认为,得道者忘言,忘记该怎么说话了,因为说的话都可能是多余的。还不如多做观察,去欣赏自然界本身的规律,以及它造成和谐的效果。


所以我们讲顺其自然的时候,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作为,好像我什么都不做,就顺其自然。事实上,很多时候你什么都不做,可能只是偷懒的借口而已。顺其自然一定需要智慧。一方面,看出来万物自己本来的样子;另一方面,对于人的生命要从长远的、开阔的角度来看,就不会执着于在一时一地,非要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可。多所造作的话,最后可能得到不理想的后果。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看到《老子·第23章》,前面四个字就很重要,叫做“希言,自然”。少说话就合乎自己如此的样子。当然我们前面举例说,王阳明五岁还不能说话,后来著书立说成为大哲学家,这情况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当然不一样了。


【课后思考】

最后可以思考一下,老子说,少说话就合乎自己如此的样子,这对我们当然是很大的挑战。也有些人看到这一句话就深受启发,甚至把自己名字改成“希言”,都有的。但是不要忘记,少说话并不是不说话,而是你说的话是不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对适当的人,说出必要的话。也就是言之有物,这样才能达成说话的效果。并且与其说很多话,还不如你自己先去实践;做出来之后,身教胜于言教,可能更有效果。所以请你思考一下,这种有关于少说话,对你来说有什么启发?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heryl喜乐

    我理解这一章所说的是,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是道的外在表现。要符合于道,就要谨小慎微去观察并顺势而为,而不是急于去表达不成熟的观点,因为你在表达的当下,事物都在变化,所以表达出来可能已非自然。作为统治者,如此则言多必失,会失信于民。所以回应前面第17章所说的,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一章还是老子对无为而治的更进一步的解析。

    扫地僧氿阳 回复 @Cheryl喜乐: 你这么一说我又懂了些许,谢谢的贵言

  • ShellingfordHolmes

    老师好!希言感觉有一种“彰显万物本身”的意思。我们的言语更多会表现出我们的思想,而这些思想里会参杂着私心,也就会蒙蔽万物本身的样子。描述一个物品,抛去我们给它的印象,摘掉各种眼镜,去还原物品本身的属性,这是困难的。纪录片,要做到真实往往是需要刻意的,需要表演出来的真实。摄影作品,如果去掉拍摄者的视角,技巧,和杂念,去展现现实本身的美感,可能是更有韵味也更能传世的。各种小心机在自然面前都会显得不足为道,就需要少说话,多体验,多去剥离自己的偏见,忘掉自己,才能进入道本身之中。

    在山水之间 回复 @ShellingfordHolmes: 为你鼓掌👏

  • 敝而新成

    人说话就像天地刮风下雨,重要的是顺其自然。 对人来说,希言,自然;对天地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个“大美”就是天地本身如此的状态

  • 自在逍遥春

    少说话并不是不说话,而是你说的话,是否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对适当的人,说出必要的话。

  • Hwqwan

    前提老子是针对统治者说话 不言:先别急着发号施令,或急着教育别人,把自己修炼好再说。庄子说先存诸己后存诸人。 贵言:发布政令一定要谨慎且重视,施政者朝令夕改或政令太多太杂,下面会无从适从,只能阳奉阴违,结果就乱套了。庄子说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希言:话多必失,如飘风骤雨,太强烈的情感,首先伤自身,其次容易授人以柄。庄子说言非吹也,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浅见,贻笑方家

  • 翟墨颜值皮肤抗衰中心

    老子告诉我们:不要装逼,不要炫耀,不要废话

    扫地僧氿阳 回复 @翟墨颜值皮肤抗衰中心: 你是搞笑组动物哈!欢迎

  • 一变变万变

    尽量少做热心肠的话。别人不提出请求,不要乱给建议

  • 言蠡

    少说话不意味着不说话,试着我们说话时不要说空话?太多的空话只是在浪费时间(当然适当的的没有什么营养的话,能够活跃气氛,加强联系)但在一个人的相处时候,言多必失。一个人一开口被人发现他的某些性格特征,说话要言之有物,如果你想有一个好的口才及你的话对人来说是有价值的,就首先要去实践它,你经历后反馈才真正的有所价值。希言即是一种说话严谨的态度,不轻易妄下结论,随意发表意见,而是要以事实为依据。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不说话是不行的,很少说话也是不行的,但我们需要做到,在我们所说的话中,大部分是有营养的即说话给人的为人处事的感觉。

  • 桃子醉

    我想到了特朗普,就是话太多了

  • 唯美的秋_lq

    希言自然 。少说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