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助教小西老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和大家聊聊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了三首很有意思的古诗,他们都和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关,比如《元日》描写的是每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的春节的场景,小朋友还记得诗里是怎么说的吗?诗里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人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喝着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来,换上新的桃符。桃符是一块桃木做成的木板,上面画着神像,人们把它挂在门上,据说就能够避免灾祸发生。
直到现在,我们也还能看到诗里描述的过年习俗,比如除夕的晚上,在农村,还是可以听到家家户户放鞭炮的声音,人们吃着团圆饭,在饭桌上相互敬酒助兴。等到了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红艳艳的春联,门上贴着“福”字,而且这个“福”字一定要倒着写,这意味着呀,“福到了”!
我们学到的第二首诗,是杜牧的《清明》,这首诗说的是清明节诗人的所见所闻。小朋友们还记得诗的前两句是怎么说的吗?对啦,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知道清明节是每年春分后的15天,这个时候已经是春暖花开的时节,自然也就会有纷纷的春雨。那为什么路上的行人会一个个失魂落魄,极为伤感呢?因为这一天,也是人们去扫墓纪念先祖的日子,从墓地回来,想到逝去的亲人们,心里自然会五味杂陈。
而今天,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仍然是清明节非常重要的习俗,但是因为清明节又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所以人们也常常会在清明节出游、踏青。
我们学到的第三首诗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日呢?对啦,就是重阳节。诗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意思是,我一个人在他乡漂泊,平时忙忙碌碌不觉得孤单,可是每当到了过节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多么孤独,所以格外思念亲人。诗人为什么会在过重阳节的时候格外思念家人呢?
因为重阳节的习俗是佩戴茱萸花,登高望远,就是要爬到比较高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灾祸和疾病,获得健康和长寿。诗人想到此时,他的兄弟们一定聚在一起,头上插着茱萸花,或者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山间的美景,兄弟们数来数去,独独少了自己。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
那么小朋友们,除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我们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今天啊,我们再讲两个节日,分别是端午节和中秋节。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小朋友们一定听说过关于屈原的传说吧!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非常有名的政治家,他深受楚王的信任,因此掌管着楚国内外大小事务。他劝告楚王要吸纳人才,唯才是举,这样才能增强楚国的实力,对抗强大的秦国。可是楚国其他有权有势的贵族并不喜欢屈原,所以他们就不断地向楚王打小报告,污蔑诽谤屈原。楚王因此渐渐疏远了屈原,最后把他驱逐出了朝廷,流放到了外地。屈原在流放的途中悲愤交加,写作了《离骚》这一伟大的诗篇。他眼看着国家在昏庸君王的治理下日渐衰落,却无可奈何。终于,强大的秦军攻破了楚国都城的城门,楚国灭亡了,屈原悲愤交加,便抱着一块石头,跳进了汨罗江,殉国而死。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的百姓听说屈原跳江了,便急匆匆赶到江边,划着龙舟打捞屈原的遗体。他们又担心江里的蛟龙会吃掉屈原的尸体,所以就把包好的饭团扔到江里,蛟龙吃饭团吃饱了,就不会去啃食屈原了,还有些老人把雄黄酒倒到江里,说是要把蛟龙醉倒,这样也能保护屈原的尸体。
后来,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就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屈原。直到今天,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依旧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
小朋友,你一定想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其实呀,端午节在屈原自杀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在中国古代的南方,生活着一个很特别的民族,叫百越族,他们自认为是龙的后人,所以他们十分崇拜“龙”,把龙视作他们民族的保护神。比如,他们在自己身上画上龙一样的纹身,这样当他们跳到江水中游泳的时候,水里的猛兽看到这些纹身,还以为是龙,就不敢靠近他们了。每年五月初五,是他们纪念“龙”的日子,他们把粽子丢到江里,就是为了祭祀江里的龙神,同时,他们把龙的图案画在船上,然后在江上比赛,也是庆祝这个节日的重要方式。渐渐的,这些习俗沿袭到今天,就成了今天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另外,农历五月初五是初夏时节,这个时候气温上升,苍蝇、蚊子、毒虫开始活跃起来,毒气上升,很容易就感染疾病,所以人们会在门上挂艾叶,艾叶有一种特别的香气,可以驱赶蚊虫,同时,人们还会在那天喝雄黄酒,雄黄在中药里面用于解毒,喝雄黄酒也是为了杀菌解毒,辟邪驱妖。所以挂艾叶,喝雄黄酒,也是端午节非常重要的习俗。
好啦,小朋友们,现在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了吗?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另一个传统节日,中秋。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呢?因为农历的七八九月被认为是秋天,八月是当中的一个月,而十五又是八月里处在中间的一天,所以就叫“中秋”。这一天,又是一个月当中月亮最圆的日子,因此也象征着“圆满”和“团圆”,因此从唐朝开始,人们就在这一天聚在一起,欣赏又大又圆的月亮,祭祀月神。
关于中秋,我们也有许多浪漫的传说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数“嫦娥奔月”的故事了。
话说很早很早以前,天上挂着十个太阳,每天炙烤着大地,庄稼都枯死了,百姓穷苦不堪。这时候有个叫后羿的大力士,他登上昆仑山,一口气把九个太阳都射了下来,剩下一个太阳,每天准时升起,准时落下,大自然恢复了白天和黑夜,庄稼得以生长,老百姓也终于得救了。
为了感谢后羿,西王母娘娘赐给后羿一颗长生不死的仙丹,只要吃了,就可以升天成仙。后羿把仙丹交给自己的妻子嫦娥保管,便外出狩猎了。谁知这件事情让后羿的徒弟蓬蒙发现了,他趁后羿不在,便闯入他的家,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见蓬蒙如此凶狠,自己的丈夫又不在,只能抢在蓬蒙之前,拿起仙丹,一口吞了下去。这时,嫦娥只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轻,渐渐飘了起来,直往天上飞去。匆忙之间,她抱起了自己心爱的白兔,就这样,飞啊,飞啊,飞到了月亮上,而她怀里的兔子,也跟她一起住到月亮上,成了“玉兔”,每天就在月宫的月桂树下,拿着捣药杵捣药,捣的正是长生不老药。
后羿回家之后,发现再也见不到自己心爱的妻子,他伤心极了,只好在院子里,摆上妻子平时最喜欢吃的瓜果和点心,纪念月宫里的嫦娥。从那时起,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就聚在一起,一边吃着美食,一边欣赏着月亮,遥想月宫里美丽的嫦娥。
除了赏月,中秋节最重要的就是“团圆”,因为天上的月亮圆了,地上的人也要团圆。这个习俗也是很早之前就有了。宋朝有一个很有名的诗人,叫苏轼。有一年中秋节,他和他的弟弟分隔两地,无法团圆,所以他便在这天写了一首词,“词”,就是古代人唱的“歌词”。词里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说,人间总是有悲伤、快乐、分别和团圆,就像是天上的月亮,要经历阴雨、晴天、圆满和缺损的过程。这种事情,自古就是很难周全的。只希望此时此刻,与我相隔千里远的你,能够平安、健康,当我们抬起头的时候,看到这同一轮美丽的明月,也就仿佛能够看到彼此了。婵娟,指的就是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成了人们在中秋节相互祝愿的名句了。
小朋友们,你也许要问,那为什么中秋节,我们要吃月饼呢?其实,“月饼”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明朝的时候,月饼已经固定成了圆形,并且成为了在中秋节时祭月的贡品。祭祀结束后,一家人在月光下,一边欣赏圆月,一边吃着圆圆的月饼,寓意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好了,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回顾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的习俗,同时新学习了端午节和中秋节的习俗。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在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那中秋节呢?中秋节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最重要的是和家人团圆,赏月,还有就是要吃美味的月饼。好啦,现在,跟你的爸爸妈妈讲一讲关于中秋和端午的两个传说故事吧!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后来项羽把秦国灭了。
1592091golc 回复 @Henry凯凯: 不对,是他们一起灭的。
小溪老师,还有别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吗?
1382276pwii 回复 @可心宝: 还有很多
正门的“福”不能倒贴的,电视和网络上都在说,这里讲到“福”倒着贴,不太妥当,而且更新的太慢,小课堂是一起更新的吗?
1891506flge 回复 @yakees: 应该是个人喜好吧
hello
小西老师你好。
那为什么后来有粽子又变成吃的呢?🍘🍘🍘🍘🍘🍘🍘🍘🍘🍘🍘🍘🍘🍘🍘🍘🍘🍘
6fuj
三年级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