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中,幸福观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很多哲学家都讨论过这个问题。幸福好像是一种人人向往的东西,没有人会拒绝,谁都愿意自己一辈子过得幸福。但是,幸福又是最难定义的。什么是幸福,自己是否幸福,都很难说清楚。每个人都可能想象他自己最愿意得到的东西,如果得到了就一定很幸福。这是把自己最迫切的愿望、最强烈的愿望的实现看成是幸福。可是,每个人的愿望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的愿望也是会因环境而变化的。而且,愿望实现了以后,你也不一定真的感到幸福。所以,如果用愿望来判断幸福的话,幸福实际上就没有标准了。
一个人处境很不好的时候,会觉得稍微改变一下就一定很幸福。比如,我大学毕业以后,分到广西一个山沟里,属于桂林地区的一个县城,我在县委机关里面当小公务员。有时候去桂林开会,一看桂林这么好,就想什么时候能调到桂林,那我可就太幸福了。我自己在那个山沟里面,生活太单调了,时间是停止的,今天你就知道明天会怎样,每天都是重复,那种日子很难熬。相比之下,我就觉得桂林人的生活要比我丰富得多。所以那时候,我真觉得如果哪一天把我调到桂林,我会特别幸福,当时就是这样想的。现在我到了北京,如果再把我调到桂林,我就不干了,一点都不愿意去了。所以,一个人对幸福的感觉是会变化的,因为人的愿望在变。
而且,愿望实现了,本来特别强烈的愿望实现了,是不是真感到幸福,那还很难说。往往是这样的,你没有到手的时候,你觉得那个东西太重要了,真的到手了,你就会觉得不过如此。
西方有一句谚语叫做“生活在别处”,意思是说:人往往觉得自己这里的生活很平常,不是真正的生活,别人过的才是真正的生活,都羡慕别人。我们中国也有一句俗语叫做“身在福中不知福”,意思与这相近,是说虽然旁人觉得你很幸福,你自己对自己正在过的生活总是不会满意的。
我看过了一篇小说,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写的,他写一位先生,家庭挺和睦的,但就是生活天天这样重复,他感到厌烦,心里盼望生活有些变化。有一天,他在外面看见一个女子的背影,觉得她特别漂亮,完全被迷住了,就不由自主地跟踪她,走了很多路,拐了很多弯,最后到了一座楼房,那位女子走进去了,他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家,而那个女子就是他的妻子。这篇小说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人对于自己已经得到的东西往往评价偏低,放到一个没有得到的情形下,又会发现许多优点。
蒲松林的《聊斋志异》里有一句话,叫做“人情固重难而轻易,喜新而厌旧”,就是说人之常情是看重不易到手的东西,一旦到了手,就又不在乎了。钱钟书的《围城》也讲得很生动,没有结婚的人想结婚,觉得结了婚会很幸福,想进婚姻这座城,进了这个城,在城里呆久了,又想出来了,觉得还是在城外自由,不受婚姻束缚的人更幸福。自己的愿望在没有实现的时候,想象里是很美好、幸福的,一旦实现,往往大打折扣。所以,世界上很难找到真正认为自己幸福的人。
我觉得,我们在幸福问题上经常想不清楚的一个原因,是往往从愿望出发,而愿望往往又是人比人,和人家比,并不是把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清楚。看人家手里面有什么,自己没有,就想如果自己也有就很幸福。别人有豪宅,我没有,如果我也有钱买一套,就一定很幸福。都是这种思路,跟人比,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什么东西才是真正重要的,真正值得自己追求的。所以,在幸福观这个问题上,关键是把自己到底要什么想清楚,把哪些东西对于幸福才是真正重要的这个问题想清楚。
随欲而安春风暖, 与时俱进秋风劲。
幸福没有标准。会随着愿望而改变,
幸福是个人的感受。
❤️
瓦缸和那块地是可以剥夺的,除非哲人在空中。他真的飘起来了。
受益,把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想清楚,幸福就找到了一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