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圣人如何解脱对待之害?

017.圣人*********

00:00
21:17


上集讲到因内心的对待丧失了我们原有的安宁,扭曲了本性,本集谈到远离对待之害的一个妙法,也就是无为。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是代表非常积极而正确——即顺乎万物之性的种种作为。从外在来讲,大禹治水正是无为的最好说明;从内在来讲,无为是扫除有碍本性显现的一切障碍,当本性自然显现时,无尽的好处尽在其中。

第二章 观徼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上一次的课程谈到“音闻相和,前后相随”,谈到这一段,这里我们做一点补充的说明,圣人著述经文的时候,为了顾及上智下愚都能够有所注意,因此在用字遣词的时候,他大都会选用可以内、可以外,可深可浅的这些字眼。


例如第二章中的长短、高下、音声这些字句,看来像是在指外物,但在仔细地观察它的内涵,仔细往内对比,它实际上是指,内心有欲的时候,能不能观妙、观徼这个因对待而起的烦恼。例如长短是对待,高下是对待,他讲的不是外物的长短,而是外物的长短所引起的那个对待和烦恼;讲的也不是外物的高下或地位的高下,而是因地位高下而引起的烦恼,讲的也不是声音来来去去,而是指那些无意义的声音,转变成有意义的心情,内心的烦恼,指的是这些的意思。甚至后文中的这个八十章所用的诸多字眼,甚至还有用到国家、用到人民的,这些字眼所指的大多也并非指外物,而是形容在感应外物的变化时,你的心头的气机所攀附的各种知见来谈的,它都是一个比喻的词。


虽然是如此,但与在翻译经典之时所举的案例说明,也不得不顾及内外两层的意义。因为我不能专讲内,因为会引起很多的疑虑,用意是为了缓和大众之视听,不使听者“过疑而生慢所设的一个法,这也正是圣人他讲经说法,虽然都谈心性,心性总是在内,对不对?那他字句往往可内、可外、忽内、忽外它的原由,也就是在这里。


此点破尽根由,望诸学者详察,万不至于在后文的解释中产生很多的疑惑,所以我们解释也一样会忽内、忽外,但大多要以内在的心性为第一义来解释,这才是抓到它的根由。


既然前文中所提到的对待之害,就是长短、高下、音闻相和等等,大多指内心上的知见而来立论,那么后文所提到的圣人解脱之道,当然也是依据心内的这个知见来立论的,它是一章里面只有几句话,对不对?那这几句话里面,前文既然都在讲心里如何如何?讲对待如何如何?对待在心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那后文再来谈解脱的时候当然也是从心上来说的,所以尽管后文的字眼,偶尔好像看起来像在身外,但你要懂得往内来比照。


因此,后文中所出现的字眼,即使你一直以来都是将它解读在身外,但依然要保留一个可以往心性上去类比的可能性,方不至错失主要的经义所在。这是因为经典它含义之广,就是着力于它就是一个类比学,它是一个圣贤运用类比的能力。虽然他的字下上去只有一行,看起来意义也很窄,但它之所以宽广令人赞叹,那就是因为它的类比可以无限,这是我们读经典的时候要先有这个认识。以下的八十章我们将以这样的精神,不厌其烦的将看似指的身外之物的一些经文,做内外两重的双重比对。有这个认识之后,我们再看下文。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们先看“处无为之事”,这个就是你读一下前后的文章你就知道,圣人怎么解脱对待之害,因为前段就已不断地在诉说道是什么?道有体有用,有一个静谧的体,有一个动态的用。但它这个用一用出来的时候,人们却产生好多误用,那误用的根由来自哪里?来自对待。因有对待而致使我们丧失了原有的安乐,原有的本性。那圣人如何解脱呢?所以圣人要解脱前文所说的对待,他怎么做呢?“处无为之事”。


这个“为”什么意思呢?大半的人看到为就想到作为,对不对?做些什么事啊?开创些什么啦?这是一般人的看法,但我们看《南华经》里面怎么解释这个“为”,为什么我们要从《南华经》里面去找出这个“为”?因为了解老子的意思的人有谁啊?最具代表性那就是庄子这个人,因为他是他的徒弟,还有孔子这个人,也甚为了解,他也是他的徒弟。


《南华经》怎么来说“为”呢?说:性之动谓之为。说什么叫“为”?“无为、有为”到底什么意思啊?性动了,我们就称为“为”,性静了,我们就称为“无为所以这个为,是一切对于本性产生破坏或造作的方式,我们都称为“为”。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南华经》里面的这一段,昔者海鸟止于鲁郊,有一只海鸟很漂亮,飞到鲁国的郊外,鲁侯御而觞之于庙,这个鲁侯看这只鸟这么样的特殊,大家都没看过,抱到朝堂上来,那他总是把它视为祥瑞之物,然后就引着文武百官去迎接它,迎接它把它抓来之后,还在这个太庙,来给它吃的东西,给它酒喝,给它音乐听,奏九韶,“九韶”就是古代的尧舜时代,太平盛世的乐师所做的最高级的,可以惊动天地的音乐。九韶,就是最好的音乐拿来给它听


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太牢”是春秋世纪的祭典里面,算是祭品最为丰盛的一个祭典。意思就是说,给它吃东西是最多的了,来当它的食物。鸟乃眩,这个鸟听了音乐,吃了那些人吃的食物,开始晕眩。视忧悲,它开始哀戚,因为它想吃的东西有没有在桌上啊?一样也没有。它想听大自然的泉水的声音,风的声音,有没有在耳边?一个也没有。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到了第三天,什么也不敢吃,到第三天就活活给饿死了。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他说,就像这样的养啊,我们养它是不是希望它能够更好,对不对?但我们却用对方式还是用错方式?全部用错方式。这个诸侯他以养自己的方式,他认为的最好来对待这一只鸟,问题这个鸟所需要的是你认为最好的这一套吗?却不是,不是以这个鸟它的本性的需求来养它,所以逆于它的性,这是非顺鸟性而养之,这个就叫做“”。不管你是故意的为,还是不知道的情况下所做的为,去逆着它的性,去造成它的受伤,都叫做“为”


我们常说一句话,说“不知者无罪”,用这个来规避我们的责任。你看那个小孩子不知道火会烫,但他最后摸了火,烫不烫?照烫啊,那他皮肉都受伤,对不对?难道不知者无罪吗?没有啊!不知者照样。因为天地间有一个定理存在,这个定理已经在了,谁能够顺它谁得到好处,谁逆了它谁将受到它的伤害。受到伤害称为”。就像这样在修为中,凡是以吐纳、导引以为是在修性的,或是以心怀贪、嗔、痴、爱所从事的各种修行的作为,以为是在修性的,这都是自乱其性真的修为。


虽然他也在修为,但佛家谓之为外道。他这个修为刚好离道越来越远,这就好像刚刚这个诸侯,他用的越丰盛养那只鸟,离那只鸟的本性,它却越来越远。而道家,用一个简单的“为”这个字来称呼它。“为”是在讲说,你已经用了一些努力,但是这个努力刚好越来越离开你的性,那这个作为,我们就称为“为”。


反过来说那“无为”呢?就是你的作为完全是在于你本性的这个规则内,是正好足以来显现你的本性的天然,可顺乎你的本性而得到本性的好处的那种作为,我们叫什么?叫“无为”。


所以无为是不是没有作为啊?无为不是没有作为;而为是真的有作为吗?是摧毁的作为,像是飞机撞了那个大楼有没有作为?有作为,可这种作为是破坏性的,破坏性的我们称为什么?“为”。这“无为是对本性无所于忤,没有任何的忤逆,这完全顺乎它,没有一点点的抵触,无所于忤,而非在举止上没有努力或没有作为。


古人造水坝的技巧便是无为的最好的例子。“无为而无不为”,我们来看一看。古人造水坝虽然要在枯水期的时候施工,水坝要盖在哪里才不会被未来的洪水给冲垮,那么要在洪水泛滥的时候,才能够看出我这个水坝要盖在哪里的那个端倪才看的出来。


怎么看呢?洪水泛滥的时候,古人便跑到河的上游,丢下大量的稻草,枯的稻草。等到水患过了呢,然后这些人哪,就到河岸边,派很多很多人,依着稻草在河岸边所划下的痕迹,作为新建水坝的准则。就是水坝要盖在哪里呢?就看稻草漂到哪里。丢了很多稻草,那稻草总是会漂啊,那漂漂漂,有些就会一直、一直漂的过程就会有些靠岸,对不对?靠岸的时候它就会留在那里啦,所以远远的一看,稻草是不是画了一条线,以后再有像这么样大的洪水,那那些水最不受力的地方就是那条稻草了,对不对?它完全不受力的,纵然水再淹高一点点,这个水的形态,它总有一个弯度啊,它那个形态还是差不多照这个样子,那个就是新建水坝的准则。所以按照这个准则的指引之下,所盖出来的水坝会直直的还是弯弯的?它是弯弯的,但它不受力。


如果你了解这个道理的话,现在不论地底下的地势是斜的,还是平的,还是里面有一个大石头在阻挡,不管这些,但硬是把它截弯取直,算是懂不懂水利啊?那是不懂得。因为你看到的不只是水怎么流?你还考虑到水下的地形它是如何?它之所以会在这里转个弯,往往不是因为这里有峭壁挡着,而是因为下面有个东西让它转弯,它只是顺着水性来做的。依此原则所新建的水坝,常可以在千年后还看到它们的存在。因为再大的洪水来到这里就是没有力量,它只是静静的在那里围着水,它不是受到冲击的。这种顺水性而治水的方式,便是无为的最好说明。


所以我们以治水来说,这个鲧的治水方式算无为还有为?他是有为的;大禹治水虽然治了那么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算是无为还有为?他是无为的,他十几年都在无为的,这样了解意思吗?但是两个以功业来说谁做的大啊?那大禹是大的多了,因此无为并非没有作为,相反的,他正代表着非常积极而正确的作为,这是无为。那反过来说,积极而不正确的作为呢,那是不可取的,那才叫做有为。你很努力,可是你努力的方向是刚好努力到让你的本性完全往相反的方向,那这种努力还有意义吗?没有意义。


所以佛家是不是提倡了一个叫“正精进,对不对?说精进是不够的,因为什么?因为我们常常蛮干啊,他看百分之八九十的修道人都在蛮干,不然他就不会提出这个话,现在我们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总认为你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是最难以校正的地方。所以才在这个八正道里面加个正,提倡什么呢?正精进。


精进是好,不能没有方向,看准了方向再努力,你会节省很多时间跟精力。等到了你摧毁了大半之后再来建设,更慢。在原有的地基上一盖就盖对了,那就对了,那将节省他的时间。所以这个无为代表的是积极而正确的作为,它是顺乎万物之性,运用万物的特质而得到万物能够赐给我们的好处,都叫做无为


这种无为引申到修行来说,便是如何顺乎本性而得到本性能够带给你什么好处啊,如果你能够顺乎它,他的无尽好处它就会显现出来,它的代名词就是无为。而非变得枯木死灰、无所作为以为无为,常常把没有作为的人我们常常去美化他说,他比较无为,有没有?这只是我们习惯说好听话的说法,这不是在经典内所说的无为。


于内而言,不忤其性,因其自然则曰无为,这是在我们的性的里面来说。气机当起则任起去造化,气机当落则任落去造化,你只是感知它、觉知它,你让它自在的去造化,任何颠沛造次之时,不于心头一气上攀附一知一见,一切的作为之中,皆能顺乎你本性的造化,不使周身造化偏离本性应有的路线,那这一种的修为,我们就称为无为就是佛家的观自在的功夫。


气机起就看起,气机落就看落。现在我们气机一落,我们心怎么样?跟着直直落,跟跌停板直直落,然后哀哀凄凄,这个表情不久就开始要掉泪了,然后我们开始要找办法,那这一些都是因为不懂得去顺乎本性它的天然、它的天真,而在上面攀附太多知见所产生的伤害。是故道家的无为即是儒家的率性,无为就是顺乎本性,就是率性,而佛家则称为见性,意义是完全一致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南华经》这一段,老聃曰 :夫水之于汋也 ,无为而才自然矣。说泉水像这样子涌出,它是没有人任何给它什么力量,自自然然顺乎它的水性,水会往下流,然后在地里有一条脉,到了什么样的高度会有怎么样的力量,这在水性中早就设计好了。


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至人,他之所以称为至人,他的珍贵处就是他不修,那我们今天之所以不能跟至人一样的珍贵,是因为我们等待什么?等待一个修。为什么他不修我们要修?因为我们离性很远才要谈到修,若懂得顺乎本性的自然是不必修,因为本性里面已经具足,造化何时应该走到什么程度啊?这是老天爷在本性里面设计好的,好像在地底下的水脉,在什么样的地势下应该有多强?应该有多快?应该有多慢?那是在水性里面早就具足的事情,所以他不修,不需要修,但本性内所带来的好处没有办法离开他,每一样都具足的,叫“物不能离焉”。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你看他所举到的这些例子,没有一个需要修的,就是我们人,配三才,为天、地、人之一,这个天、地、人里面需要修的只有谁?就这个人。因为我们人的聪明,人的感应多端,会迷乱了我们自己的心智。


再看这一段,黄帝问,问一个小孩子,请问为天下?请问天下怎么治理啊?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说要治理天下,没有跟这个牧马没有什么不一样,就这么简单。你以为要治理天下是很困难很困难的事情吗?它就跟我在牧旁边的牧马是一样,怎么样的简单法?他说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一个牧马的人的职责是什么啊?是帮它吃吗?不是啊!还是帮它喝?也不是啊!因为它自己会吃它也自己会喝,但你要帮它顾好,因为它还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你要围起栅栏,然后让那个能够害马的东西,那个老虎,那个豹子,没有机会伤害到它,那它自己会茁壮的,对不对?这就是牧马不就是这样而已嘛。黄帝听了若有所悟,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这就是老天爷要化黄帝,派了一个小神童来,你看他有悟不开的地方就化一个神童,又再点悟他几句,每每都是这样。它是个寓言,黄帝问为天下,這個“天下”两个字它是个类比,在诸多经文里面都是这样类比。它这个天下两个字,是类比你这个肉体里面所有的一切。我们现在把这个臭皮囊比喻为整个太虚,里面包着一个太虚,那人生虽小配天地,里面就是一个小天地,怎么样能够治好我里面这个小天地,是“为天下”的意思,这是它最主要的意思。


去其害马者而已矣。就是到底什么东西伤害了你的本性的自然跟天真?那个因素把它去掉,那它本性的功能就会自自然然展开,这是见性的可贵之处,见性不是看到一个什么影子,什么样子我们就算数,而是这个性里面到底隐含着什么?什么样的好处?什么样的功能它会显现出来,而显现出来之后才是我们获得好处的开始。


所以,修为不外乎是如此而已,它是顺乎我们的性,但我们要了解我们已给它太多障碍,如何把那个障碍褪下,这是所谓修行,所谓的内涵。所以无为讲的是性内事,但人们常误以冷眼旁观或不干涉不公平的世事,或任事物去荒废、溃败以为无为,有没有?是不是我们常常会堕入这样的解释,叫他做什么做什么,我很无为,有没有?再补一句,随缘更妙,这样。然后我们可以推卸掉很多很多的责任,故作得很清高跟高明。实际上亦无裨益,此乃因循废事苟且之徒,非圣者大有为所谓的无为,这是两码的事,是完全不一样的。


此章中的无为二字,为什么出现在美丑、善恶跟有无,或难易、长短、高下,或音声、前后等等对待的名词之后呢?正因为能扭曲吾人本性造化的路线,唯有存在人们心中的各种对待的知见而已。现在提倡无为,前面却加了一大串一大串的对待名词,虽然我们解释它的经文用了很长的时间,但是请你一定要记得,我们现在所讲的,是在很简短的章句上面,你再读一遍你就可以了解为什么我这样说。


前面说了一大堆的对待之害而后说,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言外之意就是告诉我们,要去除所有的对待靠的是什么?就是无为这两个字。而对待呢?对待的知见只在我们的心中。


故此处所谓的“圣人处无为之事”,指的当然是远离心中对待知见对本性的伤害的这一件事情,而不是叫你什么事情都不要做的无为,那跟对待是没有什么多大的关系的。这个无为指的是于日理万机的作为之中,因人对心头一气的观妙、观徼,而远离一切对待本性的造化而产生的伤害为第一义。


能够远离对待对于本性的伤害,这个才是无为这两个字所落下去的第一个主轴的所在。而下一句的“不言之教”也是做这样的解释,因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正是他远离对待之害的一个妙法所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青青毛豆

    性动了,对本性产生破坏或造作的方式,是为。 去除心头的对待,去除对本性的伤害,靠的就是无为。 无为是对本性无所于忤,没有任何的忤逆,没有一点点的抵抗,是非常积极而正确的作为。 修行,靠的是正精进!

  • 青青毛豆

    原来无为不是没有作为, 而是要做顺乎本性的非常积极而正确的作为。 远离对待对本性的伤害,是无为的第一义! 受教,受教!

  • 泡沫公子

    原来 道家无为 与 佛家观自在 ,儒家的率性,其实是一个意思,并非是不作为哦!

  • 吉平2010

    学习了,圣贤胸襟开阔,源于穷理尽性

  • 言观观言

    感恩!

    言观观言 回复 @言观观言: 感谢讲师!20210925

  • ellen128

    无为,即顺乎本性,率性,能够远离对待对本性的伤害。道家的无为就是儒家的率性,佛家的见性。

  • 王幼芬

    这集讲师清晰地阐述了“无为”和“有为”,感恩!

  • 阳光地带apchy

    这集太精彩了,无为并非无为,远离对待对本性的伤害,才是“无为”的第一义。这样解,“圣人处无为之事”才解得通啊!

  • 李文超赤峰

    真理就是自然规律,就是物的本性,顺应本性,你就可以得到好处,逆着本性,就是违背真理,就要受到消伐。

  • 泡沫公子

    所以除去对待之害,就是无为率性。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