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万事,何者为大?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
在人们的常识中,趋利避害、求生惧死是人生中的普遍状态。
可是,现实中总有些人容易遭遇死亡。
除了正常死亡之外,什么样的人容易死呢?这个重要问题,不知您是否认真想过?
通常,我们是崇尚勇敢这种品质的,有人会认为勇敢不好吗?
如果在勇敢和懦弱二者之间做一个选择,估计人们会选择勇敢。
圣人老子却发现勇敢者易死,他到底发现了勇敢背后的什么秘密呢?他是反对勇敢吗?难道他倡导那种懦弱的人生吗?
在世界上,《道德经》被誉为“东方圣经”,又有“万经之王”之美誉。
以道看世界,生命就如同一个容器。
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往生命这个容器里装进了什么。
命运的秘密,就是你给生命装进了什么,你就会变成什么!
生命的痛苦,就是因为给自己的生命装进了自以为是的、冲动的自我毁灭的程序。
生命的觉醒,就是懂得了将历经千年检验的圣人智慧装进自己的生命中,让我们能够敬畏大道,警惕自我主观的局限,从而消除生命中隐藏着的死亡程序,最终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学经先读开经偈】
太上玄深众妙门,如影随形难见真。上善若水藏智慧,虚极静笃安心魂。
【我来把经文原文诵读一遍】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在这一章中告诉我们】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刚刚发了个感慨,紧接着就告诉了我们答案:这大道的规律是,不用争却善于取胜;不妄动就能保持主动;不用苛求而自动到来,保持坦然就能够安排妥善。大道的疆域,宽广无边,虽然看起来宽疏但却不会有什么漏失,因为一切全在大道中。
对于“勇敢”一词,我们很多人都是很熟悉的,也对这个词往往持的是正面理解。
不少的人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对老子将“勇敢”一词拆开来进行解读,感到比较费解。之所以感到费解,主要原因是人们已经习惯于将勇敢和懦弱作为两个相对立的词汇。“懦弱”是负面含义的,而对勇敢是持正面理解的。实际上,老子是借人们所熟悉的“勇敢”这个词,继续阐明他一贯的一个核心思想:也就是主观上的态度和客观的规律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勇敢这个词拆分成两个词,也许会便于大家理解。“勇”是指“勇气”,说的是对问题或者困难的一种基本态度。想象一下,面对着问题或者困难时,害怕、畏惧或者畏缩,对于解决问题有帮助吗?当然没有。所以,面对着问题和困难要有一种无畏的勇气。“敢”往往意味着“敢于”,比如敢作敢为,强调的是行动。如果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时,有了无所畏惧的勇气,但对问题有缺乏足够的认识,却又贸然行动,这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反之,我们既有无所畏惧的勇气,不会因为恐惧而让自己乱了方寸,又有对事物审慎的认识,连接上科学的行动方案,这样做的结果就可能接近圆满。
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一种奇妙的组合: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为什么这样一种组合很多人不容易理解呢?就是因为“勇”与“敢”之间,还藏着一个关于事物的规律。若是因为勇气而跨越了规律,就必然导致贸然的行动,结果就会失败。
老子使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解释了这一奇妙的组合:天地大道自动运行着,只要没有主观的干扰,就会按照规律自动形成必然的结果。即使是人为主观出现干预,最终也拗不过大道的力量,而受损失的只能是人类自己。所以世间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因为大道无处不在,如同天网一样覆盖了一切。由此可见,这一章也是在借用勇敢一词,来进一步阐释主观和客观大道之间的关系。
勇敢一词所代表的品质,与我们每个人都紧密相连,搞清楚老子关于勇敢的思想,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1、人们敬佩勇敢,但要小心勇敢可能变成蛮干后出现的结局。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人们对于勇敢的人总是非常的敬佩,仔细想想,我们这种情感实际上是针对战斗英雄、见义勇为等一些正面的事件而产生的。同时,我们也会对那些貌似勇敢的“冲动”和“鲁莽”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而惋惜。如果把这两种不同的“勇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两种勇敢的性质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面对着敌人和需要勇气时,“两强相遇勇者胜”,不敢就是懦弱,就会被消灭。可必须搞清楚的是,这时的勇敢可也不是没有谋划的冲动。否则,在没有冷静和谋划的前提下使用了勇敢,就会成为冲动、鲁莽,就会陷入敌人的圈套,也会被消灭。所以,拥有无所畏惧的精神是前提和基础,根据情况做出准确判断,才是明智之举。老子为什么强调“不敢”呢?为何没有专门谈“勇者胜”的道理呢?当然就是因为现实中最为常见的,也是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拥有了勇气很容易演变成冲动和鲁莽。老子的思想实际上是针对人们普遍性的错误所开出的“药方”。
历史上有两个名人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一是孔子的弟子子路,二是三国时的刘备。子路的勇敢仗义是颇受孔子赏识的,但又是很让孔子担忧的,结果,因为子路不听孔子规劝而最终死于非命。刘备一生很谨慎,但在自己的两个兄弟死后,尤其是关羽被东吴杀死之后,非常的气恼,愤而发兵讨伐东吴,想为兄弟报仇,可最终遭遇了夷陵之败。人的情绪被激怒时,你能不贸然行动吗?勇敢的心,加上冷静的谋划,方是不败的秘诀啊!
2、勇与敢分开时的时差妙用。老子在这一章给我们讲授了“勇”与“敢”的两种不同组合及其不同的结果。初看起来,这样分开两种组合的模式似乎背后隐藏着一种玄机。在日常生活中,作为人的反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方式,这是不经过大脑的,是在脊髓层面完成的,如别人在你的背后用手指捅一下你的后腰,你会自然就做出一个反应。另外一种是接收到某种信息后要经过大脑的分析后才会采取行动。这后一种模式可以叫做大脑高级反应模式,前一种叫做脊髓低级反应模式。遇到外部的事件,没有经过冷静分析就直接快速反应的,可能连情况都没有搞清楚,这就像是“脊髓低级反应模式”。有人说,这也是经过大脑的啊?是的,虽然经过了大脑,但信息不充分,自我分析模式有局限,所以产生的结果就如同没有大脑一样。若是对自己主观的这种局限有足够的认识,而能静下心来了解更多信息、多听听不同的意见,能够把事件或者对手的情况掌握的再充分一些,就可以少犯主观性错误。由此可见,老子的“勇于敢”和“勇于不敢”的妙处就在于:“勇于敢”模式导致“从勇到敢”的时间较短,中间缺少了对客观事物真相与规律的掌握,因而会违背规律,最终导致死的结局。而“勇于不敢”,就是给自己掌握客观事物真相与规律预留了时间,因此才可能合于道,才可能存活或者胜利。这就是遇事时的“快慢哲学”: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你能够遇事给自己预留出决策与行动前掌握真相的时间吗?
3、即使是人间的圣人,对勇敢两种模式也不可疏忽。看来,老子对“勇于敢”这种导致败局的思维与行动方式所产生的恶果极其重视,提醒我们任何人都不能疏忽大意。老子在这里说的圣人,也许代表着人间最智慧的人,即使是这样智慧的人,也要格外小心,因为如果认为自己很智慧就去违背大道,也必然会发生错误。紧接着老子就把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大道规律呈现了出来: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这就是天道的规律,只要去除主观上的“争、应、召、躁”等意念,让主观处于“虚极静笃”的状态,完全顺从客观大道的规律,一切就会自然而然。连圣人对此都要小心翼翼,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你能意识到老子这种提醒对于我们的重大意义吗?
4、都说“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人也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可现实中又有几人不算计呢?总是算计的人,又有几个能够不被人看穿和识破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你看,人们憎恨被算计,自己也知道“人算不如天算”的道理,怎么还会这个样子呢?原来,我们很多人不明白做人做事的一个基本法则:人在自己做事时,必须时刻警惕自己的主观性、局限性和对信息掌握的不充分性,万万不可用自己的有限经验和主观想象。
总结一下,老子在本章中的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遇事要无畏,思考要周全。对自己的主观有限性要时刻警惕,对客观的规律和具体的情况要保持敬畏。
将老子在本章中的思想总结成《悟道箴言》,奉献给各位朋友:
勇而无惧,行而有道,万事天成。
勇而鲁莽,行背大道,一切泡影。
大道主宰,人算枉然,顺道自成。
老子的思想是哲学的智慧,不仅可以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可以用在治国安邦或者组织管理中。尤其是掌握权力的统治者或者领导人,更要格外小心自己的头脑膨胀,否则,违背大道的任何作为都只能是失败。
请跟随我走进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看看老子对领导者的提示吧。
各位听众朋友,学习圣贤智慧,升级心灵程序,塑造美好人生。咱们下次再见。
既然如此,不必当兵了,反正谁勇敢谁先死。有谁想先死的?
天恩学院 回复 @天上流云21CN: 。。。如果人人都不当兵 被敌军入侵该怎么办? 勇是不惧怕敌人 敢则是要在 慎重考虑后并且符合规律的行事 ,老子本章是告诉我们不要冲动 。。。 我们需要多方位的思考 圣人的话 ,毕竟文字只是文字而已
感谢齐老为我解惑,我也在悟道的路上了
万经之王之美誉
战略上藐视 战术上重视
齐老师讲的很好!没有背景音乐太好听的清楚!过隐!望其他好文也尽量不用音乐!音乐往往盖过声音!吵!多余
把先谋后动修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猝然临之不惊,无故加之不怒
您好!我怎么又是试听了?又要我付费了
问鼎喜玛 回复 @1861833htdl: 您好,最近平台服务器出现了故障,一些用户反应了与您一样的问题。目前,已经恢复正常,建议您重新登录账号,查看已购清单。
虚极静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