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篇04:善战者,越战越强

作战篇04:善战者,越战越强

00:00
15:3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洪兵。

在上一讲里我们讲到孙子“因粮于敌”的思想,就是设法从敌国的资源中获得补充,做到敌失即我得。


孙子在下面一段话中,他将“因粮于敌”的思想进一步延伸,延伸到俘获敌人士兵和装备为我所用的更大范围,并概括出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的“胜敌而益强”的重要结论。


孙子说: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取敌之利者,货也”,这句话比较难懂,需要拿出来专门做一些解释。在古代孙子兵法的解读中,有“取敌之货者,利也”的说法。曹操的解释是: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结合接下来孙子的意思,这句话,可理解通过奖励、鼓励士兵夺取对方的作战物资。


“车杂而乘之”,意思是将自己的士兵与俘虏的士兵混编乘车。


用现在的话说,孙子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励部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依靠物资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者,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将缴获的战车换上我军的旗帜,将自己的士兵与俘虏的士兵混编乘车。对于战俘,要善待他们,为我所用。这就是通过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的意思。


我们可以延展想像一下,孙子老人家其实就是在说:我们带来的作战物资是有限的,不能完全依靠国内的补充,国家已经消耗很大很大,不可能再给国家增加额外的负担了。


怎么办?要想办法鼓励自己的部队,从敌人那里缴获我们需要的武器装备。如果有人一下子缴获了十辆以上的战车,就算立了大功一件,一定要重重奖励他。缴获的这些战车,千万别毁掉,把敌人的旗帜从车上拔下来,把自己的旗帜插上去,这辆车不就变成我的了吗;


抓住敌人的士兵,不要轻易杀掉,要好好教育一下,当然也要好好甄别一下,能为我所用者,就留下来。把俘虏可用的这些敌军士兵,打乱建制,分别编入自己的部队之中,然后乘坐战车。这样,敌人的装备就变成了我的装备,敌人的士兵也变成了我的士兵,我军在国外的作战物资和人员就不用发愁了,我就会越战越强大。


由此看来,孙子在上一讲所说武器装备在自己国内取用,是有特指的。在这里,他其实就是在强调包括粮食和武器装备所有的军需物资,能在敌国取用,就在敌国取用。只要能用,就不要客气,通通拿过来用。


以往古代战争,高明的将领,特别鼓励士兵夺取敌军车马,并且在夺取之后连人带车编入自己的作战序列,成为自己战斗力的一部分。


这样做的结果,自己军队的战争资源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越战越多;敌人的战争资源不但没有补充,就连现有的也丧失掉了。这一正一反,力量对比就会产生上面所说的1比20的那种对比性的变化。这就是孙子所说的“胜敌而益强”。


我军以往作战,没有自己强大的工业基础,没有自己正规的军工企业,尤其在武器装备方面,没有强大的后方支援,怎么办?一切缴获在前线。我军将士,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蒋介石是我们的运输大队长。


我军特别强调歼灭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其中一个重要的意图,就是大量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能不能得到大量的缴获的物资,成为我军衡量作战是否胜利的一个重要标准。毛泽东就说:如果一仗打下来,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在我们看来是很少意义的。


我军在战争时期,就是运用这种思想,提出依靠前线补充的作战原则,利用就地缴获的武器和俘虏的敌军士兵,及时补充自己实力,使自己的力量越战越强大。


熟悉我军历史的朋友都很清楚,我军一战打下来,一场战役结束后,所有的缴获都要归公,缴获来的敌军汽车和坦克,我们舍不得毁掉,把上面国民党青天白日的图案抹掉,然后在上面再画上一个五角星,这叫什么?这就叫“更其旌旗”。


我们俘虏了许多国民党军的士兵,一个也不杀,我们的政委、指导员就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问他们是农民吗,想不想要土地。那些国民党军的士兵,基本是都是苦出身的农民,当然想要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我军的政治工作人员明确告诉他们,如果你们跟着共产党走,就会得到你们想要的土地。于是,这些国民党军的士兵,第二天就调转枪口,变成了英勇的解放军的战士。这叫什么,这叫“车杂而乘之”。


我在线下上课的时候,经常举一个淮海战役的例子。我军在淮海战役第一仗,消灭的是国民党军的黄伯韬兵团。之后我军打黄维兵团,在打黄维兵团的时候,我军有些连队,竞然70%的兵是来自原来的黄伯韬兵团。可见,我军有些部队的“车杂”程度,是很高的。


对此,我要特别说明一下,在战争中,能不能将敌人的武器装备和人员转换过来,成为自己战斗力的一个部分,是有条件的。在现代战争,这种条件可能会更加苛刻,我们要完成这种转换会有更大的难度。


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的价值,是无庸置疑的。孙子是从敌我力量对比的辩证关系中,提出一种“借力增力”的思想。巧用对手之力击败对手,这充分反映中国战略思想的智慧,反映出了孙子的高人之处。


理解孙子这段话,我们要紧紧抓住一个关键字“借”。关于这个“借”字,中国古书《兵经》有过明确的阐述,里面是这样说的:人们常说的“借”,是求助外援,约使他国,请求援军。但是在具体作战对抗中,也有许多巧妙的借法。没有力量,可借敌军的力量;诛杀对方有困难时,可借用敌人的刀刃;没有资金,可借用对方的、敌人的钱财;没有物资,或借用敌人的物资;没有将领,也可借用敌人的将领;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可借用敌的智谋。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以用引诱的办法,借敌人的力量办我们自己想办的事情,我们可以用一些诡道诱使敌人杀掉我们想杀的人,我们可以将敌人的钱财和物资拿过来为自己所用,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敌人的矛盾策反敌军将领,我们可以通过将计就计的办法借用敌人的谋略。自己难做的事情,让别人去替你做,不必亲自费力,从而坐享其利。通过敌人来借用敌人的力量,把从敌人那里借到的东西转为我用,在敌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被我所借,即使是敌人明明知道但又不能不为我所借,这是更为巧妙的借法。


在中国历史上,楚国曾经通过巧妙的战略运筹,为自己“借来”了援军,化解了险情。当时,齐、秦两国的力量处于相对均衡的态势,双方都十分害怕对方的力量超过自己而打破平衡。


这两个国家的战略意图都十分明显,当自己不能直接获取中间国家的土地时,也要千方百计地阻止对方占中间国家的便宜。楚国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当齐国率领韩魏进攻楚国时,楚国没有直接向秦求援,而是做出割让土地给齐国的姿态,从而巧妙地使秦国主动发来了援兵。这种示于一极,借于一极的作法,是十分高明的。


“胜敌而益强”,告诉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道理:一个战略高手,不是拿自己的资源去和对手硬拼,他会巧妙地将对方的资源变成自己的资源,只有这样,他的资源才不会损耗,不仅不会损耗,反而越来越多,越战越强。


孙子在作战篇的最后,做了一个总结。他说: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翻译成现在话语,孙子这段话就是在说:用兵贵在速战,而不宜持久。所以,懂得战争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从对国家资源的消耗,能够看出战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紧密联系。如果不对这种消耗控制到一定的限度,一旦开战,战争机器转动起来,就非同儿戏了。


在历史上,有许多军队并不是被战场上的对手打败的,而是由于自己的资源耗尽最终落败。所以,孙子在这一篇的结尾特别指出:懂得如何用兵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本讲结束,送给你一句话:一位战略高手,不是只盯着自己的钱包和你去对抗,他是在和你对抗的时候,有一只眼盯着你的钱包,他会巧妙地把你的钱变成了他的钱。

谢谢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宁静致远_3zc

    讲得太好啦!感恩遇见!谢谢洪兵教授。

    洪兵教授 回复 @宁静致远_3zc: 谢谢🙏

  • 宁静致远_3zc

    终于等到了喜欢的对《孙子兵法》完美的解释。

  • 求知自觉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钱。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fiu3hcc09kxivqgw94pa 回复 @求知自觉: 铁道游击队看多了

  • 兴蔚999

    讲的太好了洪教授,收获甚多,感谢😊

  • 观玄问道

    说白了就是:吞并后的消化。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消化吸收是战争的延续。战争团队必须具备有机体的功能:思考,侦查,战斗,吞并,消化,排泄。这一整套可称为:生。

  • 阿依迪妮

    讲得挺好的

    洪兵教授 回复 @阿依迪妮: 谢谢🙏

  • z5qesyriheilzl2dq89m

    日本对中国的侵华战争把孙子兵法全用了一遍

  • 穴居野处

    霍去病帶一一千多人去打匈奴,打到後面隊伍里匈奴人比漢人還多。

  • 神威Fabian

    洪老师,见解独到!

  • 何振兴0

    老师辛苦

    洪兵教授 回复 @何振兴0: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