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我和你分享了决策是需要面对种种不确定因素,这节课我们来讲讲在决策时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证实性偏见。
你记得那些风靡网络的测试吗?比如性格分析、面相等, 为什么做过测试的人都觉得算的很准?事实上,如果把很多人的测试结果相互对比,你会发现大家的结果都几乎一样。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相信算命先生呢?因为算命的首先会抛出一堆假设,而人们往往会响应那些自己觉得对的假设,比如你很善良等。同样道理,我们也就理解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相反,如果我们讨厌一个人,就会下意识的关注这个人的负面消息,用以证明这个人确实不招人喜欢。
再举个工作中的例子吧
学员老李是某个茶叶公司的董事长,这两年收入增长遇到了瓶颈。他的企业过去收入主要靠当地线下大客户的团购购买。为了实现更高的市场占有率,老李想把产品做得更加高端,比如升级产品口感、包装,从而有更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其他大客户购买。但不少下属则认为,如果要拓展到全国市场,更主要的目标对象是个人客户,而非企业大客户,所以应该重新定位品牌,主要在互联网上销售,要迎合网络上主流年轻人的需求,所以价格也不能太高。但老李过去一直对互联网的价格战做法不太认同,认为这种做法会影响目前大客户的采购。
马上要开新项目的评审战略会议了,为了判断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老李本人面临着几个选择:
1. 收集更多关于升级产品的口感和包装,把产品卖给大客户的理由;
2. 收集更多关于其他方法,而非是升级产品的口感和包装,但仍然把产品卖给大客户的理由;
3. 收集更多能证明下属说的“重新定位品牌,未来主要卖给主流年轻人”的想法是对的的证据;
4. 收集更多能证明下属说的“重新定位品牌,未来主要卖给主流年轻人”的想法是错的的证据。
如果你是老李,上面4个选择,你倾向于选择哪个?
这个案例我也问过不少我的线下学员们,他们中不少人会选择第1和第4条。
这些学员恰恰就陷入了“证实性偏见”这个决策陷阱。我们平日做决策时候容易犯错,有一类错误叫“心理陷阱”,这类错误的出现,我们应该归咎的是自己。因为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欺骗了我们。而在“心理陷阱”错误中,最需要值得管理者警惕就是“证实性偏见”,
事实上,证实性偏见是大部分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盲区模式,如果存在这种偏见,我们就会盲人摸象,以偏概全,这个陷阱使得我们无法自我认知,固执己见,还振振有词。
所以,做人,除了“自以为是”,我们还应该要“自以为非”。
知识点:不仅证实,还要证伪,防止证实性偏见
先跟你分享下什么是证实性偏见
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指人们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就是当人确定了某个假设的观点,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否定自己观点的信息,甚至还花更多时间贬低、反驳自己看法相左的观点。
一旦陷入证实偏见,我们就很难保持客观的中立。俄亥俄州立大学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看到那些契合他们已有观点的文章时,会花比其他文章多36%的时间来阅读。此时,证实偏见开始发挥效用,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证据证明我们的观点是对的,显得自己无比正确。于是,我们陷入了证实偏见的思维,即使很多人反对,我们依旧会收集哪怕是零星信息证明自己是对的。
那工作中如何有效避免证实性偏见呢?
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完全理性的个体,难免存在证实性偏见,当然,“证实”,证明你的正确并没有错,关键是,证实只是事物面貌的一部分,如果只有证实,就难以存在全面的思考,就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而如果从“证伪”的角度看现象,从反面去思考、去质疑,结论会更加可靠,也会更加接近真实。
下面,我会给各位几个建议可以防止证实性偏见:
1、 坦诚审视自己的动机,你是否真的在收集有助于做出聪明决策的信息,还是在寻找先入为主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找借口。
比如刚才的案例,老李真正目的是提升业绩,而提升业绩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用老产品开发新地区、老产品卖给新客户、重新研发新产品、进入互联网新渠道、和上下游伙伴联合、提升老客户忠诚度等。升级口感和包装只是属于提升业绩的一个手段而已,工作中,我们不要把手段当成目的。
2、 直面相互冲突的信息,确保充分了解来自各个不同维度的信息,不偏不倚。
老李要欢迎不同意见,比如要本地化还是马上做全国?是主要发力线下,还是互联网渠道?更关注大客户,还是要尝试个人用户?是老产品开拓新地区,还是用改良新产品迎合老客户?老李要审查自己对各类信息是否等同重视,避免只接受“有利证据”的倾向。
3、 采用逆向思维,故意朝着和自己想法相反的想法去思考,或者请一个你信赖的人作为意见分歧者,进行辩论。
事实上,老李是个有反思能力的人,他先对各种不同观点进行了自我思辨,后来我和他做了一次对话,我们用开放思维讨论了不同观点的得失和利弊,在这种情况下,我作为教练有责任要发起基于关怀的挑战。
4、 征求意见时,不要找那些听话顺从、惟命是从的人。
工作中要小心这些人,如何可以让他们开口说真话?其实我在第6篇“开会讨论、多数人只附和,怎么办?”分享过这个知识点,你可以去回听复习下。
5、 最后,在征求他人意见时,你不要提出带有诱导性的问题。
什么是诱导性问题,比如一个假设老李开战略会议说,“我想通过提升产品口感来提升业绩,你看如何?”,这个就属于诱导性问题, 因为这句话隐含了老李自己的策略想法。
金句小结
一、证实性偏见,本质是种根深蒂固的认知盲区,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二、证实,是证明自己对,证伪是证明自己可能是错的;
三、管理者要有勇气证伪,从反面去思考、质疑自己,要自以为非
思考和实践
市场中有不少大咖,自己的企业某段时间做得不错,然后站在舞台上,告诉别人应该和他一样去做。
再比如,一个投资人投了20个项目,其中1个项目投资非常成功,他到处分享他这个成功项目的投资理念,成为了媒体追捧的网红投资人,你如何运用今天的知识点来评价这些现象?
防止证实性偏见,要有勇气去证伪
很有意思的现象-证实性偏差。明明知道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错误并带有偏见的,但却往往潜意识的往错误方向去证实这个观点是对的。很难完完全全的去改变这种行为 案例体现了一种现象,一个人做一件事成功了,那么他做所有事都会成功。这就形成了证实性偏差。特别是现在自媒体上很多割韭菜的个人IP,用的就是这个方式,使得很多人盲目的追崇和崇拜。到头来也没学到什么有用的知识。所以在遇到这样的网红投资人的论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听到某些个人观点时,需要多纬度的进行信息收集,用逆向思维去分辨和分析我们获取到的信息,然后多听他人的建议,再做决策。
第十九天 互联网的出现,让咨询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利。 但随之而来的,是社群咨询,越多的点击带来越精准的推送,人往往只能接收到自己熟悉与认同的事物。而将不喜欢的事物筑起一道高墙。 互联网的便捷带来的确实对客观事物的越发缺乏兴趣与清晰了解。 证实性偏见,可以简单理解为放下多年熟悉的事物,走出舒适区。在不了解,甚至是反面上,换一个角度理解与思考,进而得到更全面认知。
管理者要有勇气证伪,从反面去思考、质疑自己。自以为非。
对待事情要自以为是且要自以为非;处事容易出现证实性偏见,需逆向及反面思考,不带任何主观诱导性问题;避免算命式偏向自己觉得对的假设;
证实,是证明自己对,证伪是证明自己可能是错的; 管理者要有勇气证伪,从反面去思考、质疑自己,要自以为非 证实和证伪要一起运用才能相对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
对课后题目的思考 我还是觉得任何理论都有适用范围。 证实偏见帮助过我,让我获得认同感,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证实偏见也让我对很多人很多事失掉了客观和中立。 对自己的认知不要太固执己见,保持开放的心。
证实性偏见的本质是对自己认知的盲区,是盲人摸象。主要收获是大部分人都是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没有从证明自己错误的观点考虑。因为大部分人是没有勇气质疑自己,应该从反面去思考,自以为非,很好的总结。 市场的大咖,在某段时间做的比较好,到处演讲,告诉别人自己成功的地方并以此和他一样去做: 1.没有有无坦诚审视这种行为动机是啥,为自己这段成功时段的成就找理由,应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来。 2.审视带来成就的不同纬度的评价信息,做到有理有据。 3.往相反的想法去思考,正反辩论,或许会有另外的结果或收获。 4.征求别人的观点,合理的碰撞才会有更好的结果方式出来, 5.不能带引导性的方式或词汇去问别人意见,
一、证实性偏见,本质是种根深蒂固的认知盲区,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二、证实,是证明自己对,证伪是证明自己可能是错的; 三、管理者要有勇气证伪,从反面去思考、质疑自己,要自以为非
先有结论去找论据,是人性使然。以批判性思维审视论据,需要勇气和智慧。以“间离”方式,广纳群言,才能更接近“客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