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金句
本集文稿
1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陈晓兰。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冯骥才的海外游记作品《远行,与异文明的初恋》。
冯骥才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特别的作家。自 80年代初访问英、美开始,30多年间足迹遍布欧美国家,多次游历法、德、奥地利、荷兰、比利时、俄罗斯、意大利、希腊等国家,随游随记,撰写游记百万字,有9部海外游记面世。估计只要他不停下远行的步履,他一定会不停歇地写下去。可以说,冯骥才对于旅游,不仅有着丰富的体验,也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在2010年出版的《维也纳情感》中说:
“游的最大快乐是遭遇不同,游的目的是发现、感知、享受不同。旅行者“突然进入一片不曾见过的全然一新的天地”,遇到完全不同的“风光、面孔、文字、语言,习俗,审美,生活和思维方式”,“这种遭遇让你亮起眸子,竖起耳朵,敞开心怀,感觉空前的鲜活。”
他认为,跨国旅游,就是在异国他乡获得完全不同的体验与知识,感受不同国家所独有的文化底蕴,做有文化的深度旅游者,从文化的立场,审美的角度去选择和发现异文化,体会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活,从美的入口寻找另一种文明独特的本质。因此,旅游,游山玩水看看西洋景,走马观花、叽叽喳喳、拍照购物,穿梭于眼花缭乱的异域风景之间,满足于视觉感官的享受,认知能力仅仅停留在眼睛所看到的景观表面,看个新鲜热闹,正是大众旅游的特点。而文化的、诗意的深度旅游,则要弄明白风景所在的国家,想一想你所看到的一切“为什么与自己不同?”进而发现风景背后的历史、政治、文化意蕴,这样才能找到进入另一种文明的入口,就像找到了打开一座城市的钥匙。
冯骥才的游记不仅描绘异国的蓝天碧海,自然名胜,更多的描绘他在欧洲城市里所看到的历史遗迹和艺术殿堂。比起现代大都市的景观,他更倾心于那些古城小镇、古旧狭窄的街巷,宁静的气氛,老门牌号,被时光磨旧的雕像、艺术家和作家的故居、坟墓、纪念馆。他说,在欧洲各城镇旅游,就是在他们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中遨游,带着文化的眼光去体验,去体验体现在风景、建筑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也正是这种浓郁的历史风韵压住了现代物质奢华的浮躁。而且,随处可见的历史遗迹,“永远把历史竖在人们面前”,“历史被立体化,融进了现代人的精神中”。冯骥才非常强调优秀的历史遗产的价值,他反复地絮絮叨叨地言说着尊重历史有多么地重要。他说:“历史是发生过的,它是一大宗不动产,但只有成为人们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才能化为无穷无尽的财富。”
2
今天我们分享的《远行,与异文明的初恋》,由5部分构成:伦敦、巴黎、萨尔茨堡、维也纳、俄罗斯。虽然这部游记出版于2017年,实际上是由6部游记的选段构成,这6部游记分别是《雾里看伦敦》,它记录了1981年10月间冯骥才出游伦敦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这部游记与《美国是个裸体》合集于1989年出版。另外一部是出版于2002年的《巴黎,艺术至上》,有关奥地利的部分则是从2003年出版的《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和2010年出版的《维也纳感情》中节选。
前面,我们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已经有所了解,这里我们就跟着冯骥才去看看俄罗斯吧。关于俄罗斯的部分,主要选自2003年出版的《倾听俄罗斯》和2015年出版的日记体游记《俄罗斯双城记》。因此,它不是以一国一地为主题,而是以欧洲5个国家为主题,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东西欧丰富的文化信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俄罗斯与西欧国家的不同,俄罗斯自身2003年至2013年10年间发生的变化,西欧内部国与国之间的差异和对比,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文化遗产、民情风俗方面,也体现在色彩和土地的耕种方式所造成的国土整体风貌上的特色。
从时间上来说,《远行:与异文明的初恋》合集记录了1981年至2013年期间,冯骥才周游列国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我们从中可以窥探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1世纪最初十几年间,中国有幸走出国门的知识分子从开眼看世界,到深刻反思中西现实和文明差异的心路历程。
2002年出版的《倾听俄罗斯》,记录他第一次在俄罗斯的旅行经历。他说:
“我从俄罗斯回来已经两个月。我仍然不能弄清此行所感受的那种奇异、错乱和美妙。历史和现实、已知和未知,自己与对方,全都碎片状地相互无序地交错在一起。我第一次经历了这样一种旅行体验:不是不断看到新的,而是常常遇到旧的。很像是重返故乡。”
这种似曾相识的怀旧感,在当代中国作家的俄罗斯游记中非常普遍。一方面是50年代苏联对于中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他们所熟悉的作家、艺术家的作品。踏上俄罗斯的土地,耳边回响起曾经熟悉的乐曲,眼前浮现出作家们笔下的俄罗斯风光,探寻作家们生活过的地方,让他们激动不已。俄罗斯之旅,也像是寻访这些作家们的旅程。在俄罗斯,到处都保留着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理、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作家的遗迹,俄罗斯历经变迁,他们依然把这些伟大的作家视为珍宝、视为大地上的灵魂。他们完好地保留着这些作家生活的地方,他们的故居,虽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但他们并未把他们当作旅游资源,而是把他们作为自己文化的精神象征。每当作家的纪念日,他的家乡或者他生活过的地方,人们自发地组织纪念活动,朗诵他们的作品,在墓地在雕像前献上鲜花。
3
冯骥才与许多到俄罗斯旅游的人一样,特地绕道到图拉省,拜访托尔斯泰的故居——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没有这个庄园,俄罗斯就不可能给我这种感觉,我可能对祖国有更清醒的认识。”所以,这个地方对于托尔斯泰非常重要。托尔斯泰生在这里,葬在这里。托尔斯泰去世十年后他的妻子去世,他的女儿玛丽娅把庄园捐给了国家,玛丽娅对于父亲的精神世界非常了解,她一直为年迈的父亲做助手,为他处理信件、誊抄稿件、陪他到灾区调查灾情等等。玛丽娅做主把庄园捐给国家,苏联政府拨巨款将庄园建成托尔斯泰博物馆,玛丽娅任第一任馆长。到如今,博物馆一直保留着庄园的原貌。每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万旅游者来到这里,亲眼见证创作过《安娜· 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的大文豪生活、写作的地方。而在莫斯科,托尔斯泰居住过的老房子,他在这里创作了《复活》,也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同样,在彼得堡,你可以找到莫衣卡河岸普希金简朴的故居,涅瓦大街上的普希金咖啡馆,甚至连普希金的决斗的地方也按原样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在俄罗斯全国各地,在每年的6月6日这一天,普希金的纪念日,举行普希金纪念活动。冯骥才在俄罗斯的奥廖尔城参加活动期间,恰逢普希金纪念日,在奥廖尔城普希金纪念馆的院子里,人们自发地组织纪念活动,缅怀他的一生,诵读他的作品。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普希金是一位诗人,但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是一种伟大的象征,他象征着热爱生活,忠于爱情,对于光明始终不渝的追求。”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俄罗斯,探寻普希金的足迹,凭吊他的墓地,因为,人们需要这种精神、需要这种象征。
奥廖尔这个城成为名城,也是因为诞生了屠格涅夫、蒲宁等世界知名的伟大作家。在城外的一个小村庄里,诞生了19世纪的一位大诗人——费特,也许中国人不熟悉这个诗人,因为冯骥才的介绍,我们认识了这个诗人。他在奥廖尔时正好赶上“费特节”,人们聚集在埋葬着诗人的教堂周围,奏乐、演说、诵诗。在他们看来:“纪念古典的文学大师,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我们要通过这些方式,使人们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用什么方式生活和怎样生活。”
冯骥才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位非常特别的作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城市改造,在城市边界不断延伸、拆旧造新的浪潮中,历史性的建筑和街区遭到大规模的改造。从那个时期开始,冯骥才投身于抢救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抵抗城市化进程中对于历史建筑和街区的毁灭性改造,他一直在为城市个性的消失深感忧虑。在他2000年出版的《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虑》中说:“近五年来,我十分关注文化上的事。友人们以为,此乃我写作外的一种兼顾。其实不然,我于此中倾注之力,唯有自知。比方,1996年为了挽救津门老城,1997年为了抵制对原租界建筑毁灭性的冲击,1999年为了抢救毁于旦夕的估衣街,一次次组织各界人士进行考察,并大规模地拍摄文化遗存,继而编成大型图册。”
他不是把保护文化遗产、尊重历史的思想停留在纸上,而是付诸实际的行动,尽管个人的呼吁非常微弱,但是也在局部发挥着作用。阅读他的海外游记,时时被他问倒:英国到处都有沙翁的故居,中国汤显祖的故居在哪里?中国两千多年来产生了那么多的大诗人、大思想家,如今在哪里能看到他们的故居?
谢谢大家!
有客观原因,人口多土地少。有主观原因,国家与人民没有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
琳海峻涛 回复 @仰朢星空_: 这话很客观!
遂昌有汤显祖故居,我去过呢
讲的好!
很想买一套冯骥才的游记。
风景背后的历史~意蕴~
朗读的难听的很 冰冷j 坚硬
能把文稿整理出书就好啦!
往浅了说,中国人口密度太大,根本不可能什么都“保存”,否则别建设了。往深了说,中国和西方自古以来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就不一样,西方文明一直是以人为本的个人本位思想,中国一直是以国家民族为重。所以这些个人、私人的旧址保存的当然不多,但中国的皇城之类的古迹难道没保护?而且知识分子只是感性的认为这些要保存那些要保存,根本就没有站在执政者角度思考,保存和发展本来就要兼顾,这不容易。事实上国家不是没有保护古迹政策,在规划里有“紫线”,就是专门为古迹设置的,在古迹周围一定范围内是不允许建设的。
琳海峻涛 回复 @Yuly蝶: 思考了再说,否则会出笑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