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之创造者:得脉者的首要特征

中国文脉之创造者:得脉者的首要特征

00:00
26:41

课程金句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继续讲课。


我上次讲到了清代诗文的时候,我讲到了吴伟业,讲到了纳兰性德,讲到了桐城派,讲到了两个诗人,一个很年轻的诗人叫黄景仁,一个非常重要的诗人叫龚自珍,用龚自珍来结束我们清代的诗歌,平心而论,清代会因他而感到光荣,结束得很漂亮。


苏曼殊 

清代以后就近代了,近代以后,我因为上次讲到我把郁达夫,现代人,二十世纪现代人,郁达夫写的诗评的地位很高,那大家还会问,接下来你还把哪些二十世纪的写古诗的诗人评价比较高呢?我告诉大家,还有一个人叫苏曼殊,一个血缘来往于两国之间,生态又来往于佛教和生活之间的这么一个有趣的和尚,但是他诗写得好,譬如我非常喜欢的一首叫: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有一次我到日本去,见到了当时还健在的日本作家协会会长,我问他你最喜欢是中日两国诗人是谁?他说我喜欢的是一个中日两国之间的主要是中国人的诗人叫苏曼殊。我马上拿过纸来把这首诗写在纸上给他看,他那一天对我佩服得一塌糊涂,非常佩服,你怎么随手就写出来了,我说我也喜欢这首诗。


现代中国的二十世纪,写古诗的人当然是很多了,但是在文化人里边能够写出非常有灵性的人,往往是有他的特殊的素质。像我前面讲到的像郁达夫,像苏曼殊,他们都是流浪者,他们都是非常孤独的人,他们都非常怪异,当他们走在陌生的路上的时候,天生就是个诗人,这一点非常关键。并不是说我很有学问我写写诗,我很有地位我写写诗,不是这样的,他有一种骨子里边的诗人气质,而骨子里边的诗人气质,请注意,往往不是强大的人。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前面讲那么多诗文以后,我必须作这个说明。


王国维之死 

我们从龚自珍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清代的文脉,到他那儿已经比较强劲的结束了,这已经不错了。清代,不管这个朝廷有多大多大的毛病,我们终于拥有了像《红楼梦》这样非常了不起的小说,拥有了一大批的很好的思想家,而且又拥有了龚自珍这样的人物,由他来结束清代的大门,隆隆地关闭,这非常了不得。


我曾经写过文章说,清代可能是好多汉族人觉得非常恼火的时代,我们小的时候在课堂上讲到清朝打进来的时候,发生了在嘉定,在扬州,发生的非常大的庞大的流血事件的时候,我们的小学的历史老师眼睛里边都含着泪花,但是讲到清朝最后火烧圆明园的时候,他眼睛又含泪花了。你想想看,年长的历史老师流泪,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小孩子都会流泪,用老人和孩子的眼泪浇灌的一门学问,这是终生也忘不掉的,所以我们当时就觉得,哎呀,这个清朝真是不好。 


它开头开得这样,杀了那么多汉人,最后它居然没治理好,治理的国破家亡,外国人都进来了,你像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这还了得吗?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对清朝产生了非常大的怨恨,因为我们小学同学都是汉人。但是我们长大以后,慢慢的发现了,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我们不能根据大汉族主义来判断,中华文化的强大的生命都在汉族这一边,那完全不是如此。


我在讲课程的时候,大家一定感觉到,我那样的歌颂唐代的时候,我不断地讲出唐代有多少少数民族的气息的进入,大家还记得我在不久以前讲到中国缺少戏剧这么一个大问题的时候,元朝怎么以最快的速度把它补足了等等等等,我们不去讲它了。清代其实也是非常了不起,开辟了汉文化的一个壮丽的局面,从《康熙字典》到《四库全书》,这是文献的整理,还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文化大工程。


到最后,我们不能不发现一点,王国维先生,汉文化的最高代表者之一,居然投昆明湖自杀,而自杀的原因不是其他家庭原因,也不是更大的社会原因,是他亲眼看到了一种文化的陨灭,而这个文化和清朝紧紧连在一起,他一定是寻找清朝的皇家园林来自杀。这一点,我们有很多的学者都指出了,这个关键在于文化。


我在我的写的散文《山庄背影》,最早的时候叫《一个王朝的背影》里边,我以这个作为结束,来说明当清朝的皇帝像康熙、乾隆他们对汉文化进行高度认同并进行创造的时候,汉族的文化人在这一点上也已和他们保持了认同。在王国维先生的心目当中,清朝的汉文化已经是整体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结果,当这个古典文化开始解体的时候,它的生命紧紧地和这些古典文化相依相融,所以它不能不走向自己身体的灭亡。


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个悲剧故事,但这个悲剧故事里边,也等于是表现出对清朝文化的一种评价。王国维先生的评价,历来是非常准确的,他用自己生命做出的评价就更高了,我们不能说他纯粹是为清朝祭奠,但是他的祭奠的最后一场,一定是以清朝为代表的汉文化,是溶解了别的文化以外的汉文化。以王国维先生的去世这一点,我来结束我对清朝历史的描述的那篇文章,叫做《山庄背影》,这一点我觉得是合适的,也是很悲凉地传达了一种伟大的隐秘。我大体上根据这个,也可以把我对中国文脉的一个整体梳理,大体上就了结了。


得脉者的首要特征 

我要给大家说一说,文脉的创造者,他们有哪一些共同的特点,我们不是结束了吗?我们不是讲完了吗?讲了那么多时间,他们有哪些共同特点?有很多学员都希望我能够简单归纳一下,我的归纳,总是像晚明小品一样,比较讲究性灵的,而不是讲大的历史背景,大的空话、套话、老话,肯定不会讲这样。我讲那么几点,请学员们仔细听一听,我会非常认真的把这几点的感觉讲完。


第一点,我觉得中国文脉的那些代表者,我一般说成把他们说成是得脉人,或者说执脉人,执掌乾坤的执脉人,这些得脉者或者执脉者,第一个特点,他们首先是创造者。这话听起来像是废话,他们是中国文脉的代表者,他们是中国文脉的得脉者,当然是创造者了,不。我这个说他们是创造者,我是有针对性的。


什么针对性呢?我们很多理论家,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文脉的得脉者,他首先是继承者,因为脉总是有前因后果,有来龙去脉,既然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那么一个得脉者首先应该继承过去的传统,我们都是这么认为的。我们现在在教育当中也是这样,让孩子们大量地背古书,大量地背古诗,大量地讲过去的故事,大量地讲朝廷里边的各种各样的纠纷,现在还有大量的讲中国戏曲里边的好多好多细节,以为这就是继承。是这样吗?是,它是继承,但是我想,真正要成为中国文脉的得脉者,精力不能放在这个地方。 


原因非常简单,他们首先必须是创造,脉怎么能够延续下去?因为有新的东西出现了,新的东西出现,就是这个执掌者一定是创造者,而不是回过头去看过去的东西的人,一定不是这样,一定是增加了新的质。我前面讲到过很多这样的道理,就是如果他脑子当中装了全盘的老东西的话,他往前创造,其实问题非常严重,因为一个人的基本的心理结构是有限的,他的心理结构是继承、继承、继承,模仿、模仿、模仿,背诵、背诵、背诵,让他成为一个创造者的可能就没有了。 


我们在理论上经常有一批人讲,他继承又创造,或者他继承的好,在过去历史的基础上就可以创造出来,不可能,从来没有一个能够背的出很多很多古文古诗文的一个人,他居然能够创造出新的形态来,不可能。因为他的思维结构变了,他的思维结构变,从小的时候,你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方式,以记忆、以继承、以沿袭、以模仿为主要的思维方式的话,那么让他改弦易辙的可能没有了。


好多家长认为好多旧东西塞在你的孩子的脑子里边,他以后可以创造新东西,恰恰相反,平白像蓝天白云的心灵,是可以创造的。你塞了那么多沉重的旧家具,旧遗产的东西,塞在那儿以后,你的孩子不太可能进入创造了,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所有的得脉者,其实都是创造者,而不是我们想象当中,他花了巨大的功夫在学、在学、在学,恰恰相反,他们在流浪,他们在思考,他们在苦斗。他们读的书不是像我们想象那么多,他们肚子里装的学问并不是那么多。


在这儿我要感谢一下鲁迅先生,他写的《孔乙己》,孔乙己其实是个善良可怜的人,喝酒,满口都是古文,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他讲话的时候随口也都是古文,这样的人,鲁迅非常同情他,但是他有个设计,他的腿被打断了,告诉你,创造者不可能是一个满口古诗文而又不能走路的人。走路是他的第一功能,鲁迅非常悲凉的让他断了腿,这就是一种象征感,这样的人,满口诗文的人,满口记忆的人,他要他站起来往前走,难度很大了,这是一个形象的象征。


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这样,大家说那你这个得脉在里边,你专门讲到了司马迁,他不是读了很多很多书,对,但是我想告诉你,司马迁他研究的素材是历史,历史组织他的素材,就像一个画家,他必须把山画入到自己的画里边,就像个音乐家必须把风纳入到自己的音乐里边,但是他不是一个山的附庸,他也不是风的附庸,也就是说,司马迁写过去,他自己不是一个过去的人。


我在北京大学讲中国文化史的时候,我曾经动员我的学生们好好的查,查阅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前,在写《史记》的过程当中,他进入了多少的长途旅行,我希望我的学生们把司马迁的旅行和考察的路线写出来。就证明这一点,路上的司马迁不可能成天在读书,他是现场考察,他是现场发现,他是一个历史的发现者,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中国历史的创新者,中国历史由他创新,后来就出现了其他二十三史,加在一起二十四史,都是由司马迁所创建的格局来的。


在这个意义上,他首先是个创造者,而且他写作的散文前无古人,他创作了一种新的叙述体,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文体,影响了整个社会。他虽然很有学问,但是这个学问是他写作的素材,他本身的立足点是一个创造者的立场,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于其他那些我们中国文脉的得脉者,基本上他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那种书蠹虫,更不是现在叫做的所谓背诵学霸,并不是我们现在想象当中的记忆悍将,都不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就不太可能投入创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大家有一点需要注意,文脉的创造者,他一定是不是理论形态的,也不是评论形态的,而我们读了太多太多以前的作品,他的结构就变成评论形态和理论形态了。


大家你想一想,你能不能举个例子出来,你身边有哪一个文学评论家,他居然写出一个好作品来了,有没有可能?不可能了,他写小诗也不可能,有可能写出来的,但谁也不愿意看,他写小说也不可能,他写散文也不好看。我看过很多这样的人,都是我的学生这一辈,我说你们为什么就写不出来了。我曾经首先一个问题,我说你既然没写过一篇小说,没写过一篇散文,没写过一首诗,你做文学评论,教我们该怎么看,文章该怎么写作,这个权力从何而来?因为他们是我的学生,我可以笑眯眯地问他们。我叫他们,你们必须从头,从学写小说开始,学写诗歌开始,他们学了,但是要命的是,由于他们做过评论了,他们再也写不出来了。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因为你举不出一个人来。由于在文化领域,在文艺领域搞评论和搞理论出身,他居然就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创作者,不太可能。正因为这个不可能,就证明中国文脉的执掌者,他首先的一个特点是创造者。


这一点现在我讲,我觉得非常切中时弊,因为我们现在对孩子们的要求,像背诵东西,连孔乙己听到都会吓跑了,孔乙己都肯定没背那么多。在这个情况下,我今天认认真真地花时间来讲他们的第一特点,我觉得很有价值。我再说一遍,不管你是老师,不管是你是家长,你都要让你的学生和孩子努力的成为文化的创造者,你自己也是这样,成为创造者。课程听听可以,但是不要把好多精力放到这个上面去。这个讲到了为什么他们是创造者的一个原因。


创造者的最好阶段 

大家知道吗?创造者最好的创造时间是青春年月。好多人都觉得,我这个创造大概我可以四十岁以前学学问,或者三十岁以前背古文,我到五十岁开始创造,有可能吗?没有可能了。因为创造这个概念,一定是自己青春勃发时候种下的基因。


我们在讲那些了不起的文脉的执掌者的时候,我们也讲到有一些人是大器晚成,但是请注意,每一个大器晚成的人,一定在他的青春时代种下了创造的因子。这个因子种下去以后,他慢慢的,因为他们好多人为了谋生,为了很多很多事情,为了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他没那么多时间。到时间来了以后,他青年时代种下的那个因子,就有了勃发的时间了,但这不是惯例,很多年轻人他们创造的时候,创造文化的时间很短,很少。


我比如讲到清代的诗人黄景仁先生,才三十五岁,连我们最伟大的作家曹雪芹也只活了四十八岁。创造,最大的创造一定是在自己的青春年月,你不可能等待很长时间以后,再去进入创造过程,这不可能了。你的风华年月已经过去了,每一个得脉者都知道,我们时间不多,所以他们不可能把自己的青春年月投身在那些发霉的已经过时的文化现象里边,他们舍不得,舍不得时间,这是创造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他们宁肯一个人独自徘徊,也宁肯一个人在海边思考,他们也不愿意把精力耗费在异代文本当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异代文本也就是叫异体文本,异体文本也叫异己文本。异代文本,异体文本,异己文本里边耗费自己太多的时间,结果就没有自己了。没有自己还罢了,首先是没有你自己的青春年少时代,没有青春年少时代,也就是没有了你的创造岁月,没有你的青春创造岁月,就是创造这两个字和你这一生就没关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他们首先是创造者?我前面讲到了,他们的整个结构是要为新的发展过程提供新的形态,而新的形态一定不是过去的东西的延续,一定是突破,一定是放弃,一定是背叛,肯定是这样。第二,就是他们知道过去的形态沉积在心里以后,一定会产生一种诱惑,诱惑你模仿,诱惑你沿袭,这样的话,会成为历史的笑柄,会成为大家的话题,这肯定不会。第三,他们没有时间,没有那么多青春年少的时间,他们知道,青春年少,在年轻人以为是永久的一个历史过程,其实他要过去太容易了,等你参加工作以后,突然发现,创造的青春年少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你的创造激情再也调动不起来了,这个时间很快。


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放弃自己的学业,他们读完再去创业不好吗?对不起,他们知道时间赔不起,你说就两三年赔不起,对,两三年赔不起。因为这个时候是坚定不移的树立你创造结构的时候,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一定要给大家非常明确地讲这个特点,文脉的执脉者,文脉的得脉者,毫无疑问,首先是创造者,而不是保守的继承者。


解除束缚 

我们社会文化需要有一批人去读古诗,读古文,研究古诗,研究古文,讲解古诗,讲解古文,也需要有一部分人拍历史故事,写历史故事,还有一批人去讲京剧里边的好多好多的小细节,但是这批人,我讲得难听一点,是社会里边的大多数,他们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流的文化创造者。


社会有个分工,有很多人做这件事也很好,给我们做个参谋,给我们做资料准备,给我们查阅的可能,都很好,但是得脉的人是文化创造者当中最少的人,他们不应该掉进去。他们人数不多,创造者人数不多,创造者当中得脉的更是少而又少,一定帮帮忙,希望他们能够把那些东西摆脱出来,不要把古人的胡须当作捆绑我们前进脚步的时代,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事情。尽管这个形态美丽,古人胡须来捆绑,胡须来捆绑我们的脚步的时代,形态有点怪异,有点美丽,但我们千万不要做,理由很简单,我指的是捆绑谁的脚步了,捆绑极少数极优秀的创造者,他们是我们文脉的决定者,不要去捆绑他。 


你如果知道自己的孩子才华平平,是,背书吧,我有的时候经常给我的好多朋友讲,如果你发现你的学生,你的孩子,脑子真的实在是智商比较低,我有个非常重要的建议,让他们去读外文。因为我不是在这个意义上,完全不是说对读外文的人有个整体概括,读外文当中也有好多创造者,但是总的说来,一个脑子不是非常好的人去背古诗,读外文,那他们至少可以以后有个谋生的职业。如果读外文也读得不太好,那我建议背古诗,这基本上是这样,在背诵当中度过一生的人,对社会有没有帮助?有帮助。资料员,或者做一个层次不是很高的老师,这都可以的。


但是我前面讲的得脉者,文脉的得脉者,千万不要让他做这样的事。如果你发现你的你的孩子有天赋,你的孩子有才华的话,我们以历史的名义恳求你,千万不要让他掉到那个复古主义的泥坑里边去,当从泥坑里爬出来的时候,那一定是浑身都是泥巴,让泥巴晒干以后,你发现一个双鬓斑白,满脸皱纹的你的孩子,他已经不可能再是创造者了。


这是我所说的文脉的得脉者的第一个共性,他们必须是创造者,以创新来继脉。我们远远的看去,他们好像是在山脉当中,他不是继承了前面的山脉的线吗?不。苏东坡说,横看成林侧成峰,对这个每座山峰来说,它根本是从来没有考虑过它和前面山峰的关系,它和左边山峰的关系,它就只是很好地打理自己,客观上你远远的看去,它成了这个山脉的连续者。


我们人更是如此,每一个得脉的人,他根本不考虑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根本不考虑在自己文化发展曲线当中他属于哪一段,他完全不考虑,他只是把自己打造好,把自己创造成一个奇迹,结果,二百年以后看过去的时候,你发现他在这条线当中占据了一个小小的高度,这就了不起了。


你如果当时就在看前面那些诗,我都要背,你这个地方一定是一团黑暗,什么影子也没有,因为你没有在创造的意识上打造自己,你如果成为文脉的代表,一定是文脉低迷的那个缺口。如果要成为文脉的一个延续者的话,你首先把自己变成一个纯粹的创造者,所谓创造者就是创新者,所谓创新者就是背离者。


好,我今天讲到这儿,明天再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动动月亮

    “我们以历史的名义恳求你,千万不要让他掉到那个复古主义的泥坑里边去……”,听到这里,眼泪又开始打转,不为别的,为长者的良苦用心!写到这里想为这位长者说几句:造谣、攻击他的人,请笔下留德,因为,你不懂秋雨老师,不懂喜爱他的读者,不懂真善美,所以,无德之人没有权利说或者评;喜爱秋雨老师的人,请让开空间,让长者自由工作与生活,因为我们的喜爱、追逐会挤占他的空间。我盼望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家长听秋雨老师的课,因为遇见、陪伴得脉者,要靠你们;我盼望年轻人听秋雨老师的课,因为你的困惑、焦虑会在长者的细声慢语中得以解答与安抚,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感恩”太轻,那么,“懂”、“继承”才是最好回馈。

  • 华Liu

    成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是读万卷书行百里路之人,充其量能成为一个“革新者”;而具有创造力的创新者创造者,一定在青春勃发期,是读百卷书行万里路之人,当然是读到了书的精华。这也证明了物质是第一性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勇敢实践的创造者本身就是巨人、伟人。也才可能是秋雨老师说的执脉的得脉者。由此,我国现行的教育应注入这个理念。

    爱养1 回复 @华Liu: 我每次看到你的评论都很棒,很羡慕,觉得你的文化层次很高,但有时候也不喜欢,因为发现你的声音很壮,底蕴深厚可自己的声音很少,又不觉得有错,

  • 孤鹰_5z

    我谈谈我的想法:执脉者,终究只是千万分之一甚至更低,甚至一二十年都出不了一个,而且那几个得脉者未必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历史、时代潮流造就的。我们是否该为那千万分之一而放弃继承和吸收前人的营养?一门心思闭门造车,或者整天胡思乱想,能创造些什么?唯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唯有立足已知却不拘泥于已知,放眼未来而不忽视过去和现在,才可能成为真正创造者,这些创造者中倘若有人恰好天命所归,那就是得脉者。

    何事惊慌22 回复 @孤鹰_5z: 有道理!

  • 秋雨秋遇

    我一点不担心课程的结来,虽然心有不舍。就目前课程的精彩程度,足够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回味。

  • 三三画画_vd

    余老师,我有一点不太明白,创新和传统尺度到底该如何把握呢?目前我是在学习书法,我们老师会要求我们要每天临摹古人的帖,要把这个技巧长在手上,要纤毫毕现的去临,这个帖不能有一点点的出入,学画,也是从大量的临摹开始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才会有创新,所以该如何把握其中的界限呢?老师您也学书法,平常您临帖吗?临到什么一个程度或量?您觉得就可以创新呢?古诗词,如果不平时多多积累,到了心动的情境,脑子里又怎么会浮现出辞藻来传情达意呢?因循守旧和要知道来处怎么把握。谢谢。

    何事惊慌22 回复 @三三画画_vd: 同问!

  • 流浪的树叶

    看了评论后,我个人觉得大家可能没有理解余老师的意思。他所说的是创造大于继承,创造先于继承,而不是只创造不学习。他所说的不要过于继承应该是针对现在很多把背诵和阅读当作唯一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有文化的一种现象。中华好诗词等等的节目让大家觉得谁能背谁就有文化,这显然是很可笑的。余老师所说的不是不要继承,而他所说的不要大量继承,这个大量可能是超出大部分人以为的范围的,而针对一般人来说,背几十首古诗,看完四大名著这可能是一种基础中的基础。只是奉劝大家不要学中华好诗词里的那样,把背当成了文化,以为随口就能拽出几句别人都没听过的古文的人,就是有真文化的人,那是非常可笑的

  • 晨昱先生

    开始宋词了

    zz肆歌 回复 @晨昱先生: 早生华“髮”,不是“發”。

  • 真真小爱

    余老师讲得太过分啦!太过分了!这样直接,直达本质!让那些假借传统文化大旗招摇撞骗 装神弄鬼的人,怎么忽悠人呢

  • 靖仝书房

    我一直大大地睁着眼睛,一动不动的,一字不落的,一口气不敢深吸的,紧紧的跟随秋雨先生的声音听完了这节课,又返回去听了两遍,形象依然如此,有个特别感动而又敬佩的一点体会是,秋雨先生的心脉深深植根于国人的人心,心脉就是文脉,这个脉非常有生机,非常通透,非常精准,非常非常非常……,我理解了创造二字的内涵,生生不息的元气我也明白了,这一年多的课程拆解了我很多很多旧垃圾,构架了新的天空,但我万万没想到今天这节课最终把文脉种在了心里,或者更确切的说,秋雨先生把每个人的精神文脉通过无形的神气,帮我们梳理出来,剥落开来,显露出来,开启了先天的元神,恢复了生机,没想到我写了这一大段根本无法设计的话,感恩秋雨先生!

  • 百事不避

    “余秋雨开创一种特殊的散文方式,不追求辞藻,追求简练直白,不追求优美,追求哲理品质。放弃故作高深的架势,却铭刻某一种直指人心的力度。”老师也是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