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徐庶极力推荐诸葛孔明为的是什么
刘备不得已与徐庶分别,送行路上悲痛万分,然而言语中还是处处为徐庶设想。此时刘备的所作所为,究竟是真情流露,还是假意收买?
徐庶被刘备的言行打动,决定终生不为曹操献策,并且把比自己高明的诸葛亮举荐给了刘备。
为什么像徐庶这样的有识之士会对势单力薄的刘备如此死心塌地?刘备在待人方面,又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呢?
一个有才能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上司。徐庶好不容易碰到刘备,而且一上场就表现得可圈可点,正当他想有一番更好的作为时,突然的变数迫使他不得不离开刘备。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大都会计算自己的利害得失。站在徐庶的立场,可能会想自己失掉了这么好的表现机会;处于刘备的位置,可能会琢磨将对自己的团体造成什么样的损失。
但是徐庶和刘备都没有这样想。徐庶只是认为母亲有难,自己必须去救,同时也觉得刘备是一个好老板,应该多替刘备想想自己走后他该怎么办。
刘备更没有多想,他只是觉得好不容易碰到这样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本来可以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现在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将他们分开,他从心里舍不得徐庶。
此时刘备和徐庶完全是在真诚地交流感情,并没有考虑各自的利害得失。友谊要纯真,不能掺杂过多的利害关系。刘备和徐庶的友谊很纯粹,也很令人感动。
刘备要徐庶善事新主,以求功名。如果别人讲这种话,我们一定会觉得这是虚情假意,但刘备讲这种话,我们会觉得他是真诚的,因为他并不是擅长耍手段、讲好话的人。
刘备没有叮嘱徐庶说,既然你一定要到曹操那里去,那千万不能把我的情况泄露给曹操。
他反而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徐庶的立场考虑,让徐庶要好好地跟曹操相处,以谋求自己的发展,那样他作为朋友,也会感到欣慰的。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刘备其实是很懂人性的,他这样做才是最高明的做法。因为徐庶既然离开了,刘备还约束得了他吗?
即使让徐庶留个字据以保证不会泄露刘备这边的军情,那也只是个形式而已,况且人往往是越叫他不能那么做,他反而偏要那样做,很容易适得其反。
徐庶见刘备这样替自己考虑,反而坚定地说自己即使到了曹操那里,也不会替曹操做任何事情,否则就辜负了刘备的一片情义。
有些时候我们不做要求,对方反而会全力配合,而要求的越多,只会得到的越少,可惜一般人不了解这一点。
徐庶劝刘备不可灰心,应当另求高明,以图大业。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相信徐庶的这番话也是出于真心。
往后看我们就知道,徐庶的离开其实给刘备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如果徐庶一直做下去的话,就不一定有孔明的出现了。
现在徐庶不得不离开,临走前他想尽量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于是告诉刘备,要成大业,没有高人相助是不行的,现在我走了,你要赶快另求高明。
徐庶策马而去,刘备双眼含泪,目送其远去。正观望间,徐庶拍马返回,刘备见徐庶返回,喜出望外,还以为他后悔不去许都了。
但徐庶说许都是一定要去的,因为母亲的事情永远是第一位的,自己刚才心乱如麻,忘记了向他推荐一位高人——诸葛孔明。
徐庶把孔明推荐给刘备后就安心地离去了,至于刘备能否求得孔明,还得看他们之间的缘分。在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每个人都是尽心尽力,而且也表现得恰到好处,这是非常难得的。
其实,徐庶也可以推荐一个比他差的人,借此突显自己的才能,以便让刘备常常想念他。
不少人在推荐人的时候,往往都会这么做,尤其是推荐给敌对的人,肯定会推荐最差劲的,以便要把他害死。但是一般来讲,向别人推荐人应该要推荐比自己高明的人,徐庶就是这样。
他认为孔明比较可靠,会帮刘备更大的忙,所以极力推荐孔明。
任何时候摆在我们面前都会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徐庶选择朝正确的方向去做,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感谢曾老的在天之灵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唐沐燊: 感恩留言,请多多分享!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曾仕强学堂 回复 @秋雨朦朦_yg: 是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冥冥中自有天意!
曾教授和易教授的品三国,角度不同,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都有深厚的文史根基!我个人更喜欢曾教授,他诠释的更人性化!更中国化!
曾教授和易教授都深入研究三国历史和文学,但都没有解读过《红楼梦》,易教授在和马瑞芳做曹操和王熙凤人物比较时有过一句戏谑,其实还挺有道理的?
默尧 回复 @儒雅静静: 曾公如何做,不太清楚,不如我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更加踏实一些
有些时候我们不做要求,对方反而会全力配合,而要求的越多,只会得到的越少,可惜一般人不了解这一点。徐庶的离开其实给刘备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如果徐庶一直做下去的话,就不一定有孔明的出现了。徐庶把孔明推荐给刘备后就安心地离去了。
一个有才能的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到一个赏识自己的上司。刘备和徐庶完全是在真诚地交流感情,并没有考虑各自的利害得失。友谊要纯真,不能掺杂过多的利害关系。刘备和徐庶的友谊很纯粹,也很令人感动。刘备要徐庶善事新主,以求功名。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刘备其实是很懂人性的,他这样做才是最高明的做法。人往往是越叫他不能那么做,他反而偏要那样做,很容易适得其反。徐庶见刘备这样替自己考虑,反而坚定地说自己即使到了曹操那里,也不会替曹操做任何事情,否则就辜负了刘备的一片情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三国的框架大,格局大,气势大。红楼虽然写的更精细更耐人寻味但是一般很少引申到家国层面。
🍎🍎🍎🙏🙏🙏
友谊要纯真,而不是掺杂了很多利害关系,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小涵是个憨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