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太爷教我学诊脉(下)

第七章 太爷教我学诊脉(下)

00:00
14:34

第七章:太爷教我学诊脉(下)

八岁的我开始给病人号脉了,但许多病人都是心存疑虑的。

有次遇到个高个子的病人,寸关尺相距太远,我手指太短。无奈之下,只能干脆用中指先切寸脉,再切关脉,最后再切尺脉,看起来颇有几分滑稽。

当着病人的面,太爷没有指责我,等病人走后,太爷告诫我说,“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摆好姿势,中医上有‘总按’的说法,一个手指只能取其脉,却不能取其势,而脉势对疾病的诊断是很重要的。”

听得我一头雾水。太爷接着说:“脉势是指整体脉象的走势,是向上跃,还是向下沉,或者向内潜,对诊断疾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提示,比如许多中风的病人,发病前其脉都有上跃之势,左右手出现上跃之势,则应考虑气血并走于上,当出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潜阳的办法,培补下焦。”

太爷说了许多,有些我已经不记得,只记得太爷的中心意思是如果不是三指同时切脉,就难以把握“脉势”,就不能正确诊病。但我的手指太短,完全张开三指后就不够灵活,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当时可愁坏了我和太爷。

太爷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让我学习吹笛子,将手指间距拉开,并锻炼手指头的灵活性。

听说学习吹笛子,我可高兴坏了!

听别人吹笛子很好听,可我却怎么也吹不响,即使吹响了,也是曲不成曲调不成调。

每天放学后,没有病人的时候,太爷就开始手把手教我吹笛子,刚开始学吹的时候,手指分好了,笛孔也按上了,可一吹曲,手指又没法放回到笛孔上了,真是让人头痛……

练习了很久,我才学会了一首《社会主义好》,但是接下来,就顺利很多,慢慢地我的手指变得更灵活了。

直到今天,我给一些高个子的病人切脉时,常常会想起当年太爷教我吹笛的情形。

“做事先做势,把势不对,永远难成正果”,太爷的教诲总在我耳边回响,也时刻警醒着我。

“病人就诊是生命所托,而为医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有标准,只有姿势摆正了,才有可能取得病人的信任。一副吊尔郎当的样子,是没法让病人信服的……”这些话让我终身受益。

“切脉当知部位之所主”——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而太爷也对这句话做了最详细的诠释。

古人取寸口而测全身。在太爷所教授的脉法中,将寸口分为五部,左右共十部。也就是说切脉就是了解这十个点所反映的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后,得到一个整体信息,即人体的健康状况……

 现在回忆太爷所传授的五个点比教课书所讲多两个点,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是寸部向上与大鱼际相交处,另一个则是尺部向下半寸左右,一上一下两点,用于辅助寸关尺来帮助确定脉势,脉势确定了,很多病机就明白了。  

“切脉当明切之何物”——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明白书中讲的血脉、经络与脉象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切脉切的是桡动脉,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也会受西方医学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

肺即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

这些道理太爷当时并没有给我讲清楚,毕竟他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理论,也没有学过西医理论,但他却一直认为脉象是血脉和经络相结合而产生的,时至今日,我临床多年,才明白太爷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

“脉象之首脉为郁脉”——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这也是我多年切脉的深切感受,没有找到郁脉,就不知道何脏受病。

“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总按为第一,求的粗与细;分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郁脉: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 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 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属对而言,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

“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金虫所伤。不论伤在何经,伤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该处经气的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

“有浮郁、沉郁;有郁滑、郁涩;有郁数(shuo)、郁迟之分。有六脉皆见郁象;也有单部位出现郁象。”

“左寸出现郁脉------心脏出现问题或左侧头部出现问题;”

“右寸出现郁脉------肺脏出现问题或右侧头部出现问题;”

“左关出现郁脉------肝胆出现问题;”

“右关出现郁脉------脾胃出现问题;”

“左尺出现郁脉------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

“右尺出现郁脉------右侧腰腿部、子宫 或膀胱出现问题;”

“临证中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

“求的郁与细,再辨属何疾!”——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先总按,即同时切寸关尺三部脉象,找出郁脉,没有郁脉,则找出细脉(细脉脉形与郁脉相反,反应脏腑亏虚),很多时郁、细同见(各脏腑情况不一,有亏损的,也有邪气所客的),再分取,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分别单独切诊,确定所患何疾病。”

“切脉如抚琴”——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这里面的意思只有切脉娴熟时才能体会到。”

我临床运用多年会理解为:“切脉如抚琴,张弛两相宜;过度紧张,切至毫发,信息干扰,难求其本;过于松弛,难以聚神,指下茫然,切脉如抚琴,如言诗,悠悠然其意可捕,恍惚间病机已明。有时将自己脉率调与病人同步,脉率虽未同,其气已同,于是病之所苦,自可感受。好比抚琴时已心已与音乐相通。”

“宁失其脉,勿失其势”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取穴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切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切脉时,对脉相整体把握很重要,脉有上越之势,有下沉之势;有外脱之势,有内陷之势;由气郁中焦之势,也有气分两头之势等,不要为了个别细小的脉象,而放弃整体脉势的把握!”

每当太爷结合病人谈论《诊脉心法》中的话语时总是如痴如醉,让我感觉到在脉学的研究上他虽然没有超过前辈,但他对脉学的领悟可能已超过前辈,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法体会到切脉如抚琴境界,也许是城市的喧闹让心无法平静下来,但每次梦中梦到太爷给我讲脉法,我总是深感惭愧,而太爷总是激励着我,给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中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切诊虽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三诊,病人找太爷看病往往一句话都不说,就伸手让太爷切脉,其实在切诊的同时,望诊也随之进行,有些病一望就可以分辨,太爷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训练我的切诊,在切诊中发现有些问题需要望诊进行补充,才能进一步确定阴阳寒热虚实,于是太爷开始教我望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