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上一次分享,我们一起学习了几段《杂阿含经》中的经文,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我们把话题引入到了《六祖坛经付嘱品第十》。
我们是打算讨论一段出自《付嘱品》的法语,这也就是六祖大师涅槃以前对他的十位大弟子的法的嘱咐和托付,特殊时刻,这段法语自然极为珍贵和难得,而且肯定是显示了禅宗的关要。
当时,六祖大师把法海、志诚、法达等十位弟子叫到跟前,说:你们跟别人不一样,我涅槃以后,你们都会各弘一方,我现在呢,就教你们如何弘法。然后,六祖大师就开始为大家授法。
我们注意噢,大师下面说,如何才能“说法不失本宗”呢?也就是说,他所要给这十位弟子所传授付嘱的圣法,是说法的时候必须遵循的,只有如此,才符合我们禅宗的宗旨,才是禅宗的教育,否则,就变味了、走样了。那么他下面说什么呢?六祖说: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我们都知道,禅宗讲的就是明心见性,所谓“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这个直指人心就是“莫离自性”。但凡了解点禅宗,学点禅的朋友,可以说都会讲几句这样的道理,但是,可能大多数人都忽略了六祖在交付教法的时候,他还说了这么一句:“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如此,才能不离自性;也就是,要做到不离自性,就要“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
那么到底什么是“三科法门”?什么是“动用三十六对”?下面就要解释了。我们一段一段学习下去。
经文说:
“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这一句我们稍后再解。下面的经文是:
“三科法门者,荫、界、入。荫是五荫。界十八界。是十二入。何名五荫。色荫受荫想荫行荫识荫是。何名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何名十二入。外六尘中六门。何名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是。何名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法性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门六尘。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思量即转识。生六识出六门六尘是。三六十八。由自性邪起十八邪含。自性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善用即佛。用由何等。由自性用。”
我们一听,讲的正是我们《心经》里学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自性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如来藏,“正用”,我们以前学过《阿含经》里说“正观”五蕴皆空,既然是空,那么就可以净用或者染用,清净起用,那就是“善用即佛”;污染起用,那就是“恶用即众生”,而这些用,都是由自性生起,因此当时六祖得传衣钵,就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哪里想到自性有如此妙用啊。所以,无论《阿含》,无论禅宗,无论圣密宗,都是要明白如何正观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这可以说是整个佛法的基础。并且,这里还因为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的苦、空、无常、无我,提到了如何符合宇宙规律地运用。
那么后面就开始讲“动用三十六对”。
“对外境无情对有五。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暗与明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
语与言对法与相对有十二对。有为无为。有色无色对。有相无相对。有漏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净对。清与浊对。凡与性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少对。长与短对。高与下对。
自性居起用对有十九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戒与非对。直与典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慈与空对。喜与顺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常与无常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体与用对。性与相有清无亲对。
言语与法相有十二对。内外境有无五对。三身有三对。都合成三十六对法也。”
其实这些就是一些彼此对待的概念,犹如我们前面学过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六祖大师在这里对他们进行了一定的归类总结。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解用通一切经。出入即离两边。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对。共人言语。出外于离相。入内于空离空?”
这句话就说明了,对这三十六对的掌握,目的是为了取消对待,回归到了空有不二的真空。因为是真正解决众生的烦恼,去除众生的执着,所以就像我们以前说过的,对空说有,对有说空。令众生偏执一端的烦恼逐渐消融,日渐回归中道。
六祖大师是一位指导众生修行的大导师,所以他不是停留于理论玄谈,而是非常具有洞察力地指正了学禅的众生容易犯的错误:
“着空即惟长无名。着相即邪见谤法。直言不用文字……”要不就是着相,要不就是着空,还说不用文字。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文字语言本来即空,不用空了才空的。所以,这个三十六对的运用,“出外于离相。入内于空离空。”对境要离相,甚至还要空去对空的执着。
六祖大师接着又教导他的弟子们在运用这三十六对的时候,是“以暗现明。来去相因。三十六对亦复如是。”这里的“来去相因”,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其义理就是“出入即离两边”,去除对待与极端,从而成就中道圣义。
其实如此行深般若波罗蜜的真空之境,虽然好像也是可以如此用语言表达,但是真正地,实在是至趣无言,难以表达,更难以用语言指示让一个人直接进入,所以,只能是“来去相因”,见招拆招,解粘去缚,帮助对方去除执着,自然,终于会渐入佳境,而这个境界,实在也只能够自己去证得。
虽然这是教禅宗大师们如何教育他们的弟子,但是我们每一个普通的学佛人也可以从中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启发,试着去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烦恼,你生气了,是不是对什么对境太执着了?识界也是空性的,无常的,可以不可以试着去改变一下自己的想法呢?如果自已换个角度看会不会更好一些?是不是自己偏到了某个极端呢?除了个人教育,包括面对自己的孩子、工作,其实这个思路都是极其具有参考价值。佛法实在是非常好用的,相当实用,可以运用在方方面面解决现实的问题。
现在很多人也对禅宗非常感兴趣,但是一般人总觉得禅宗非常玄妙,无相无住无念,似乎不知从何入手,学了这一段,我们就知道,其实禅宗也是有非常笃实的落脚处。禅宗的修行,也是遍及一切,也是既高妙又平常的。
所谓顿门、顿悟,其实就是你看世界是直接地契入到这个世界的本质,并且立足于此而修行。
禅宗本来的印心法本是《楞伽经》,里面有不少唯识的因素,后来因为各种因缘际会,印心法本变成了讨论无相的《金刚经》,实际上,在禅宗的发展史上,《楞伽经》的影子一直若隐若现,从来没有彻底消失,这一段经文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但我们现在不是讨论禅宗,之所以特别把这一段提出来学习的目的,是因为一段似乎正可以作为我们前面一部分《心经》学习的一个小小的总结。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其实讲的都是一回事,只不过入手各有侧重。据说,佛祖对不执着色法的众生就讲五蕴皆空;对于偏执色法的众生就讲十二处空;心色二法都执着的,就是破十八界的执着,细致分析,周详解读,引人入空,分别对不同的根机施设不同的圣法,这是大圣释迦牟尼佛祖极终善性的慈悲和智慧。
前几节没明白这几节终于明白了
师红长老 回复 @上帝卡其_vI:
听了这么长时间的课程,终于懂禅宗了,原来是一味的
师红长老 回复 @音舒: 🌹🌹
固本培元——自爱顾家图康乐,自律容人享清欢;求真务实走中道,养正固本促和谐;居安思危幸常在,防微杜渐厉无咎;见微知著除玄染,循序渐进谋幸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学习
学习
学习
不是很懂,但就是听着上瘾。
师红长老 回复 @毛彩: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