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与丘吉尔的战略矛盾
上回书我们讲到,巴顿将军与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战略思维能力决定了各自的职场天花板高度,巴顿将军亲德亲英反苏的立场误了卿卿性命,而艾森豪威尔将军忠实执行华盛顿最高领导层、联苏反英的大战略,结果在战后连任了两届美国总统。是的,没错,二战前后美国的大战略就是肢解英国的世界霸权。
稍微了解一点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得以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并发展壮大起来,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英国与欧洲大陆强国之间的长期矛盾。先是因为英法争霸,法国人力图在英国的背后扶持起一个大国,从侧翼牵制英国力量,这才积极援助美国人打赢独立战争,还把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片北美殖民地贱卖给美国,直接帮助美国成长为一个大国。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英国站在南方一边,试图分裂美国,这跟今天美国人意欲扶持台湾,打压中国崛起,是完全一样的战略考虑;结果又是在俄国人的武装支持下,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在外交上孤立了英国,北方军队则在战场上击败了南方分裂势力。南北战争结束后,俄国人还主动把阿拉斯加半卖半送让给了美国人。要知道,俄国人一直标榜所谓“俄罗斯虽大,但却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可是一转眼就把阿拉斯加这么一大块领土让给了美国人,那么沙皇的意图也非常明显了,还是要在英国人的背后扶持起一个强大国家,使英国人在战略上面临腹背受敌、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而在南北战争中取胜的美国,在巩固了国家统一后,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到了1890年,按照工农业总产值来算,已经全面压倒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此后的英美关系,也进入到了一个及其微妙、敏感的阶段,双方警惕地互相审视,制定针对彼此的作战计划,围绕各自在拉丁美洲的势力范围,几次发生危机。只是由于在欧洲大陆上冒出个愣头青德国,一跳三尺高,要起来争夺英国的铁王座,这才逼得英国人不得不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德国人。
实际上,俄国人倒是看得更清楚一些。1890年,俄国外相维特访问德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问他对于世界局势的看法,维特外相便对德皇明言,外臣维特有本启奏,如果欧洲国家能够保持团结,将强经济与政治融合,则欧洲依然可以维持对于全世界的统治优势;但如果欧洲国家之间兵戎相见,则只能便宜了像美国、日本那样的非欧洲大国,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将一去不复返。只可惜,当年德国人一心要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完全听不进去维特外相的忠告,50年之内接连发动两场世界大战,几乎弄到亡国的地步,这才幡然醒悟,走上了维特外相早已言明的欧洲一体化道路,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开场白有点恶心
把世界后面变化的结果,说成是美国战略家的预先谋划,有吹捧战略家和耸人听闻的嫌疑,
莽夫薛神 回复 @1364360xsxs: 这个就见仁见智了,欢迎讨论
听了后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精辟👍每一期都反复听
莽夫薛神 回复 @赵俊桃: 感谢支持, wx: foxhuntman, 有时间多交流
一战二战时期的主要矛盾判断是有误的,虽然美国一直在想重新划分世界的格局,这个是跟美国的文明价值是有很重要的关系,不完全是地缘政治的考虑。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企图利用美墨之间的矛盾困住美国,且击沉了多艘美国的商船也激起矛盾,美国国内发生了严重的反德情绪,引起了美国参战。
Michael_KingSong 回复 @见闻智性: 无永恒之敌友,仅永恒之利益。请你解释一下美国大发战争财以及为何加入情况更危急的协约国一方
感觉有点牵强。盟军不从意大利登陆应该出于军事考虑,地形和补给非常不利。
90后冒蓝光 回复 @一个人醉_uD: 不是牵强,原因之一。
讲的不错,可是那句“喜欢雪茄,美酒,美女”,每每听到都让我鸡皮疙瘩掉一地……恶心🤢
谢谢喜马拉雅跳过片头片尾功能,耳朵清静多了。
听友394147006 回复 @时光听蚂蚁: 你不说我还不知道有这功能呢,😊
感觉从西欧登陆是把东欧让给苏联,这个说法很牵强。当时消灭法西斯德国已经是同盟国的共识了,那肯定是要有人去冲锋打仗的。把东欧留给苏联,盟军从法国登陆正是东西夹击的思路,让德军腹背受敌,是战术的优选。如果要是从意大利登陆,双方可以很快实现合兵,但是两个阵营的军队如果在一起,不难想象会有很多摩擦,对于战争的负面影响,也是盟军不愿看到的。至于打击西欧,法国都亡国了,欧洲大陆都打成一片废墟了,英国都打烂了,还需要花那么多心思去考虑如何给他们来个降维打击么?
Michael_KingSong 回复 @C4_Picasso: 丘吉尔跟你的观点一样,但是他的理由一定比你好
俄罗斯卖阿拉斯加的解释,不同意
西庐闲云_fs 回复 @听友268340979: 为啥,难道当时沙俄把他的想法告诉了你?!
讲的不错,可是那句“喜欢雪茄,美酒,美女”,每每听到都让我鸡皮疙瘩掉一地……恶心🤢
井_bj 回复 @1518670zlmx: 他应该自我介绍,我就是个老烟枪,还是一个老酒鬼和色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