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超越十八界的束缚

94.超越十八界的束缚

00:00
14:58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今天一起来学几段经文。


先来学习一段《杂阿含经》中的卷十六第四百五十一篇。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种种诸界,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为种种界?


“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里大部分的文字是朋友们能够理解的,就是几个词语难懂一些。“谛听”,就是认真聆听,善思,就是要善思维,听法学法不是只要听过就可以了,也不是只要背下来,背得滚瓜烂熟就可以,而是要好好地思考,能结合自身修行,有自已的悟。


大圣佛祖今天是要跟大家讲解什么叫作“界”,界就是种类、种族的意思。这里是根据六根来依顺序讲的,我们看到有根、境、识,很多时候,人们也就是按六根、六境、六识这样的顺序来说,这都是一样的,都是说我们一个生命的身心的十八类法:能依的识、所依的根、所缘的境,这就是种种界,也就十八界。


十八界是十二处的展开,除去六识就是十二处,实际上,六识,这里不是讲第六识噢,六识也就是六根中的意根所展开的。所以,十二处、十八界和五蕴都是一样的,都是涵盖摄尽了所有心色二法。当然,我们以前也学过,对心灵的研究,也是有次第地逐渐深入。


这样认识以后,我们再回到《心经》这一句:“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或者说“空中……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就很好理解了,讲的无非就是十八界,而且也是承接着前面的空中无色,说的就是“空中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具体展开来说,就是“空中无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对这样一句法语应该怎么理解呢?那我们再学一篇经文,也是《杂阿含经》里的,是第四五二篇。经文是这样说的: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是名种种界。


“云何缘种种界生种种触,乃至云何缘种种受生种种爱?谓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生眼触生受,缘眼触生受生眼触生爱。耳鼻舌身意界缘生意触,缘意触生意触生受,缘意触生受生意触生爱。


诸比丘,非缘种种爱生种种受,非缘种种受生种种触,非缘种种触生种种界,要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是名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段经文讲解了一般而言,十八界于我们的生命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作为一个真正的、合资格的比丘,又应该如何观照、运用我们的十八界。


经文说:“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爱。”是说作为一个生命,就是首先诸界建立因缘,由是产生了触,发生了接触,触发生后就会产生心的作用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因为产生了受,自然也就产生了爱,生命都是本能地希望避苦求乐,自然就会喜爱乐受而不希望有苦受。无论眼耳鼻舌身意相应的诸种界,十八界,一般而言的常情都是如此,举例而言,比如我们看事物,就是眼根眼界缘色界产生了眼的触,我们注意后面专门有一句是讲“意触”,实际上就是在讲识界的参与运作,意思就是根与境的接触,还有眼识的介入,根境识三者和合作用,发生了触,并且由此产生受,产生爱。从这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强调根与识这样的生命的主观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十二处到十八界的一种延展关系。


那么作为一位比丘应该怎么做呢?


那就是佛祖在下面说的这句开示。


可以说,这种触到受到爱的过程,在具有分别心的凡夫而言,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之中,彼此刹那刹那心识相续,形成我们的生命,前一刻的爱,会被你觉察不到地影响你下一刻的感受。我们一定听说过巴浦洛夫实验,一条狗它这样做的时候你给它一块骨头吃,下次再这样做又给他一块骨头吃,久而久之,它就形成了条件反射,知道这样做对它是好的。人其实有的时候也是非常可怜的,也很难逃出这种心理的怪圈,如果你一这样就被呵斥,久而久之也会形成条件反射,而难以超越性地看某个问题。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对一种情境产生自己的判定,这种相对于你的苦受或乐受就好像一种无形的奖励和惩罚,爱,也就是一种情绪、情感上的取舍,也会影响你未来具有清明的觉知。


佛祖后面讲到“非缘种种爱生种种受”,显然,就是已经首先肯定了这种不断循环发生的生理、心理机制,而“非缘种种爱”,也甚至间接地否定了作为执着性的贪爱而存在的“缘种种受生种种爱”,意味着切断,意味着从这种怪圈里超越出来,而只是直接清明地活在当下,并且对自己的当下十八界所缘所生,正观苦、空、无常、无我。


作为一个修行人,在修行的过程中间,都会遇到过去留下的记忆在自已身上发生的“巴浦洛夫效应”,作为凡夫,我们经常会对很多问题觉得非常自信,因为这是自己的经验,但因为世界无常的本质,因缘的幻生幻灭,这种人生中的“巴浦洛夫效应”,带给我们的常常是一种错觉、幻觉,而解决问题的唯一一种方法,就是反省,去反思过去的执着而缺乏空观。


这种心灵校正,其实是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这其实也就是《心经》里所说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里可以说其实已隐藏着唯识的义理。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一段禅宗的《六祖坛经付嘱第十》的节录。


《六祖坛经》大家应该是知道的。禅宗是在中国弘传广泛的一个佛教流派,从第一代古天竺来的达摩祖师,一线单传,到第六代中国祖师慧能大师,而后一花开五叶,广泛传播。《六祖坛经》是慧能大师的弟子们记录的六祖的圣持和法语,这是在大藏经里唯一一本被称为“经”的中国人的经典。


大家一提到六祖大师,必定都会提到他的偈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但是没听过这个故事的人,听了这首偈子可能会觉得不知所云的,所以凡事都要知道缘起。这首偈颂呢,实际上是针对神秀大师作的偈颂而言。


神秀大师的偈颂怎么说呢?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是神秀大师还没有觉悟的时候作的。那我们已经学过心色二空,空之又空,空之不空的真空,所以对于慧能大师为什么要相应地再做一首那样的偈颂,就很能理解了。


但是我们对六祖大师的了解,不能仅仅限于这一首偈颂,还要了解得更多一点,这也决定了我们对禅宗的更全面的理解,比如:五祖大师为六祖三更传法,祖衣围起来不让人家看到,说是授了《金刚经》,到底怎么授的呢?六祖觉悟到了什么呢?他的悟境有没有更进一层?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限于时间,我们不展开,只是来讨论一下这一段六祖的法语。


这一段法语,是出自《付嘱品》,也就是六祖大师涅槃以前对弟子们的法的嘱咐和托付,特珠时刻,所以这段法语肯定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一般人们讨论禅法,都不会提到这一段,但是我一直以为,甚至可以说这一段也是禅宗的关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04041553

    释弘法师讲的很好,越听越越解我心惑

    师红长老 回复 @听友204041553: 师红

  • 毛彩

    不知道听了几遍了。有时很认真的听,有时只是放开声音,当背景音乐一样完全没过脑。但是总会在某个时间点会有全新的理解。醍醐灌顶

    师红长老 回复 @毛彩:

  • 安份守己世界太平

    十八界所缘所生,正观苦、空、无常、无我。

  • 此生已尽_不受后有___

    誓多林给(Ji)孤独园。

  • 饮水思源恒安_wi6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 大祥天下

    学习

  • 音舒

    好多名相,终于搞懂了,太值得了

  • 157737391

    什么时候有更新啊

    师红长老 回复 @157737391: 每周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