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六根圆通明照无二

93. 六根圆通明照无二

00:00
26:40

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本集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我们上一讲已经介绍了《心经》中“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一句中提到的十二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通过分析学习,就知道十二处也是自性空。


如果能够认识到十二处自性空,那我们看这个世界肯定就不一样了。六根清净,十二处清净,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曾经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是大圣释迦牟尼佛祖的过去世。


那个时代,正是在一个叫作离衰的劫,是威音王佛如来住世的时期,那个国家叫大成。关于威音王佛,其实也有非常深刻的知识,包括《六祖坛经》中也曾经提到过他,但是我们这里就忽略不说了。威音王佛就像现在的大圣释迦牟尼佛一样,也是方便地为各种众生说他们各自适合的教法,对求声闻乘者说四谛法,为求成辟支佛者说十二支因缘法,为菩萨们说要为了求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行六波罗蜜,最后证得究竟的佛慧。威音王佛住世了很久很久,之后就虹化了,然后又出现了一位威音王佛,如此,依序出现了二万亿位同同样名号的佛:威音王如来。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威音王如来呢?这个类似的问题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已经有所涉及,大家自己可以思考一下,也可以回顾过去的课程作为辅助。


这么多威音王佛都虹化以后,圆寂以后,在像法时期,出现了一些增上慢比丘。大家还记得什么叫增上慢吧?就是未证言证,未得言得,比如《妙法莲花经》里那些不愿意再学习进一步的教法,直接退席的五千四众弟子,就是被批评为增上慢。当时,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批修行人。


但是那个时候还有一位菩萨比丘,叫常不轻。为什么叫他常不轻呢?因为这位菩萨比丘凡是看见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要礼拜,并且赞叹说:“我非常恭敬你们,一点也不敢轻慢。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是行菩萨道,必定成佛的。”说这位菩萨比丘,不只是读诵经典,而且如此行礼拜,乃至于远远地看到四众弟子,都马上去礼拜赞叹,说:“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都是会成佛的”。


但是四众中有一些心不清净的人就生起了瞋恨心。就骂这个常不轻菩萨:“真是没有智慧的比丘!你从哪里来的!谁让你自己说什么‘我不敢轻视你们’,来为我们授记成佛,我们不需要你这种没有依据的授记。”


就这样经历了许多年,常不轻菩萨经常被人辱骂,但是从来不生瞋恨,还是一直在说:“你们是要成佛的”。说这个话的时候,有不少人甚至还拿着杖木瓦石来打他、扔他,常不轻菩萨远远地避开以后,还是高声地说,“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都是要作佛的。”


因为他经常这样说,那些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就叫他“常不轻”。


这位常不轻菩萨比丘将要虹化的时候,他进入了圣佛密境,于虚空中传来了威音王如来原来所说的二十千万亿偈的《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全部都能受持,因此,当即证得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到这六根清净的证量以后,也迅速地增加了二百万亿那由他岁的寿命,从此,为众生广说《妙法莲华经》。原来轻视他的四众弟子,现在看到常不轻菩萨具有大神通力、乐说辩力、大善寂力,也都开始信伏随从。常不轻菩萨在威音王如来的加持下,度化了千万亿的众生成佛。


佛祖当时讲完这个故事,就问大家,你们知道吗?“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当时四众行者们经常轻视的菩萨,哪里是其他人,就是我啊!


这个就是脍炙人口的常不轻菩萨的故事,常不轻菩萨是大圣佛祖的前世,这一世,他的殊胜性的体现、修行功德的体现,就是六根清净。

他在最后一刻能够得见威音王如来,并且听闻到虚空中传来的数千万亿偈的《法华经》--这当然不是我们人间所听闻阅读的,而是收藏于虚空藏的,应该是法尔恒存本,这一刻六根清净的灵性功德所展示的不可思议的神圣境界,可以说就是常不轻菩萨一生修行的总结和证明。


正因为他生前在现实生活中都实践了六根清净,见一切都能从本质的、本性的角度去观照,看四众弟子都是看到了他们的佛性、灵性--这就是十二处的清净,而其结果就是如此殊胜圆满。我们中国汉传密宗每一个行者都要行持的圣天大礼,就是传承自大圣佛祖,传承自常不轻菩萨,就是要礼敬一切诸天诸佛,礼敬自己所本具的佛性,礼敬一切众生的佛性,乃至于地狱众生的佛性。现在中国进入到了现代的社会,有的当代的学者或者不信教的朋友,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圣密行者要行圣天大礼,其实,每一位圣密宗的行人都非常明白这个基本的法理,就是,这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佛的需要,就像这位常不轻菩萨,是我们自己积累灵性功德的需要。我想,其它的佛教流派礼佛、行者之间相互恭敬,应该也是一样的。


这就是讲六根清净,由此看六尘也是清净观。


当然我们已经知道人的识其实是有很多层次的,反应到六识层面来的,其实还有心理学上讲的潜意识,也就是我们佛教的深部心理学里讲的十三层识,所以,要六根清净,同时看六尘空性,也是很不容易的。比如我曾经遇到一个朋友跟我讲了一件事情,因为难得遇到他的师父,所以他一遇到就有很多问题要请示,但是还有很多人也要请示啊,所以这位师父身边的侍者逢到这种时候就要提示他:“你看看师父这么忙!”这个话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结果有一天,他的师父在跟他讲别的事情:“你现在也看到了,我这么忙……”没想到这个朋友一个条件反射就本能地跳起来说:“噢,我结束了!”这就是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说明在过去经历那些情境的时候,他没有照见五蕴皆空、没有六根六处清净,因此留下了一个执着的污染,其结果就是到了一个新的时空中,他也不能六根清净、六处清净,所以,扭曲地、幻觉性地判断了这个对境。所以讲六根清净,如果所讲的“识”,不仅仅是指第六意识,那也是有清净的度的不同,真正究竟圆满的清净,是要经过灵性层面的宗教过程,逐层逐层仔细地净化,令每一层次的识,都完全符合宇宙真理。


由此,才有《楞严经》第四卷里面所说的,达到六根清净位的时候所具有的功德:


眼、鼻、身三根有八百功德;


耳、舌、意三根分别有一千二百功德。


甚至,如观自在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六根清净,自然能够圆满周遍,融通照明,见外尘也是清净圆满,故而含现十方无二无别的唯一大觉,即大圆镜智,“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由此能够承顺微尘数那么多的无量诸佛,受领含容无量圣法门而不失不坏。


但是,凡事都是需要一点一滴做起,自我净化。就像小草,天天去看似乎没有长大,但是日渐日长,过一段时间之后你再回头看今天的自已,一定会有一份欣喜。


下面,我们继续聆听学习我的师父薄伽梵智及维摩诘宗师对《杂阿含经》开首“照见五蕴皆空”义理的部分讲解。


我们讲到这里的时候,就要联系到我们自已,我们的根本经典,根本的《圣祖经》——《佛说Vimalakirti(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


圣祖就是称为净名,“干净”的“净”,“名字”的“名”。所以啊,圣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清净的、如法、如理、如律、如实知这样一位大圣宝。“大圣宝”是世间的名相,但是圣祖是无量劫前东方佛国的金粟如来。


因此啊,一般而言,叫佛法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但是《圣祖经》的圣祖Vimalakirti,他是“入污泥而不染”的这样一个人。


“入污泥而不染”,就是进入凡夫的闹市区去弘法,到皇宫去弘法,到各种社团去弘法——各种各样的社团,各种各样的皇宫,甚至到青楼去弘法……各种各样最污秽的地方,他去说佛法的真理。


根本一句话,就是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弟子品》里头,圣祖就以生动的语言,在大圣释迦牟尼佛祖的指挥之下,去向佛祖的十大弟子去弘法,校正他们的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令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实的、真正的“宴坐”;令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弘法;甚至令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供养;什么是无分别地做一切法务;什么是真正的清净,令大家知道,什么是阿丝律耶佛跟阿丝律耶国;阿丝律耶佛和阿丝律耶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我们的《圣祖经》是我们的行为的准则。尤其是《嘱累品》里头,他教导我们:未来世界中邪魔外道很多的时候,你怎么样能够区别;当其他流派不认识这部《圣祖经》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应对,佛祖教导得很具体。当其他流派不认识,起怀疑心,甚至毁谤心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来应对这些新修的菩萨。


所有的原则,《圣祖经》里所表达的如何弘法的原则,实际上最简单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部经典,题目上有些改正。怎么改呢?就是有一些经本题目是叫《佛说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


那么,为什么前面“佛说”以后,又要加上“维摩诘所说”呢?也就是说这本经,虽然看起来绝大部分内容是维摩诘所说,但是,是在佛国里所说。因此,第一品就叫《佛国品》。


由于这一个《佛国品》,Vimalakirti( 维摩诘)初圣祖就出场了。他是一个长老,时时处处、过去来生都是清净的,是由阿丝律耶佛国来的、清净之国来的。


他的清净之国,清净的来源、清净的本源,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祂的一举一动,都是能够体现对于“五蕴”的了知;能够对“五蕴”中发生的情况——“无常、苦、空、非我”如实地知道,如理地思维。这个“如理地思维”就是正确地思维,就是正法地思维、正见地思维。


正由于这样的思维方法,所以,他的一生就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不受后有”是什么?“不受后有”就是虹转法门。


人的修行,能够进入到这个层次,能够使自己成为一个光明体,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一个能量的中心,让自己的生命能够以“微细会”的炁量子进入到宇宙中,当成为“微细会”的炁量子进入到宇宙中的时候,你已经有灵性的把握。因此,就可以总结这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因为此生已经了知了,观照到了五蕴皆空,而且实践到了五蕴皆空,这个就是正思惟,能够观照到“无常、苦、空、非我”。

这就是整一本《佛说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经》的关要。只不过在经文中把它实践化了,把它疏开了,能够告知大家苦、空、无常、非我。


但是,在《圣祖经》里表现出灵性生命的灿烂,而且这也标志着我们每一位圣密行者都在实践着圣祖、初圣祖的各种神圣的教法。在明白五蕴皆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白了空行、霓虹、圣通、涅槃四部大法,成就我们圣密宗的历史的功德,贡献于全人类。

今天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的圣密龙讲暂时到此结束,下次再见,阿弥陀佛!


广播电台:

    感谢薄伽梵师尊的圣密龙讲圣示,我们期待下星期继续聆听薄伽梵师尊的圣示。谢谢师尊!阿弥陀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素心碧蘭

    建议配乐可以小声点,谢谢啦

    师红长老 回复 @素心碧蘭:

  • 饮水思源恒安_wi6

    六根清净,虚室生白!——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安份守己世界太平

    向常不轻菩萨学习!

  • 生命之舞_vv

    支持合理收费!在录制费用外,可以略多收一点,为众生修福!

  • 课程助理之一

    长老您好,我有一个问题,请问常不轻菩萨既然不受某些僧众喜欢,为什么不换一种修行方式?他这样明知道别人会骂他造恶业,为何不换一种方式,即自己舒服也避免其他人造业。谢谢长老

    师红长老 回复 @课程助理之一: 我相信你能想到的问题,常不轻菩萨肯定也能想到。可能相较之下,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吧。

  • 史健英

    无限感恩师父 无限感恩长老 无我奉献。

  • 彦墨墨墨

    荣辱不惊 超然物外 超越在外事物的干扰 亦不受自己情绪的困扰 多难修炼

    愈是知我_愈知无常___ 回复 @彦墨墨墨: 初禅说:想念俱无,爱欲不生。何不试试

  • 彦墨墨墨

    我可以放下一切 却不下一人

    愈是知我_愈知无常___ 回复 @彦墨墨墨: 虽为所有人,有可能仅仅为心中一人;那有没有可能,所有人,仅仅是为你一人。

  • 饮水思源恒安_wi6

    固本培元——求真务实走中道,养正固本促和谐;心如明镜照五蕴,慈悲为怀度众生!

  • 饮水思源恒安_wi6

    入世俗而不染,出三界不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