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维导图
二、文稿原文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赵冬梅,欢迎收听“冬梅讲国史”。今天是我们日常生活板块的结语,也是整个讲座正式内容的最后一讲了——当然,承诺大家的特别节目“一起来读书”还差着七讲,这个特别节目原本是在周六不定期播出的,去年八月去美国之后多有不便,基本暂停,接下来我会尽量以每周两讲的频率把它做完,奉献给各位听友。“冬梅讲国史”的书稿也已经进入编辑程序,应该很快就可以跟大家见面了。
自从我上大学以来,北大历史系上课就很少有课本,或者有也只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知识依据,老师的讲授主要依靠他本人的知识积累,很多最新的研究心得可能在发表以前就已经在课堂上分享了。所以同一门课,不同的老师讲,区别会很大。这既是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又有北大历史系特色。
当然,这么做有一点可能的麻烦,就是:当某个老师退休了,可能一门课就没有了。比如我的导师祝总斌先生的中国古代法制史,我一直想重新开起来,但一直也没攒够力气。我在北大上课一直只有提纲式的PPT,没有讲稿,同一门课每年讲都会不一样。“冬梅讲国史”是我第一次这么细致的写讲稿,是先有稿子再讲,也是我第一次非常系统地跨越断代,把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社会生活捋了一遍。
我的听众当中有很多是熟识多年的好朋友,她们有的会直接向我抱怨,觉得更得太慢了——讲宋词的杨雨老师是催更催得最“狠”的,我知道她爱我,君子爱人以德。但是我已经把我除了上课、带学生以外的几乎全部时间都放在了这上边,即便如此,有时候还是要带累我的编辑韦老师加班。
为什么会占用这么多时间,需要解释一下。这个讲座所讲的内容,都是我感兴趣的,但并不都是我的研究领域之内的,所以我需要先读书去获得最靠谱的研究成果,然后再下笔。而我的毛病是,倘若有一篇靠谱的东西没看过,就会觉得不踏实,不敢下笔。而有趣的是,有时候苦读了三四天,也到了截稿日了,终于落笔,主要内容其实还是阅读之前的东西。那是不是说就白读了呢?如果不读,我就不知道自己原来掌握的这些是靠得住的,可以分享的。
很多年以来,常常有喜爱历史的朋友请我荐书,而我能推荐的通史读物通常是民国大家的作品,比如钱穆、吕思勉。我有时候不自信,担心自己是不是漏了什么,曾经向我非常佩服的张帆老师咨询,得到的答案也仍然是这些。也就是说,从民国之后一直到现在,专业的历史学者并没有为非专业读者写出一本像样的通史读物来。
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史纲要》很好,但它的知识点相对绵密,结构方式也都是属于历史专业课本的。民国大家固然有其伟大之处,然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史料有待开拓,成果尚需积累。大家凭借一己之力,直接对接主干史料,书写数千年之历史,令人钦佩。然而纵然是天才,以一人之力,也难免疏漏偏颇。从民国至今,中国的古代史研究已经有了相当丰厚的积累,我们对于很多史料、史事的认识,比民国有了长足的进步。
历史学者是代表他们所在的群体去探究有关过去知识的人,历史学的进步应当与普通读者分享。然而,现代的学术生态却是封闭内向,并不鼓励通史读物的写作。所以,一方面,我们明明知道民国大家的作品很多知识、认识已经落后,另一方面,我们两手空空,也只能推荐那些七八十年前的作品。这件事让我常常感到愧疚。“冬梅讲国史”给了我一个机会,它催促我高效地完成了一次个人的通史阅读,开拓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完成了一个夙愿,为读者奉献一部包含“到今天为止的学术成果”内容的中国通史。一周两更,很累,但是值得。我有一颗陶渊明的心,如果没有这样的约束,没有编辑团队的合作,我只会愧疚。
《冬梅讲国史》的书即将出版,网上的课也希望大家有兴趣的时候反复听一听。我第一次上电视是北京奥运会之前接受一个谈武术的纪录片的采访,这个纪录片让我第一次领教了电视传媒的传播能力,我顿时就有名了。但是,我讲过的话,包括我后来在百家讲坛录的寇准和司马光,都是只播一遍就没有了。它又让我明瞭传媒信息生命的短促。都是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啊——我对待这个讲座的态度,其严肃之程度是不亚于我在北大的课的。
当然,我在北大历史系上的课跟网课不同,它更难,有点像手工作坊里师傅带徒弟,我希望他们学到“历史学家的技艺”。历史学是可亲的,它对每个人开放,但历史学又是一门积累深厚的学问,门槛很高,必须苦练手艺。我们练好了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取真实信息、复原过去历程的手艺,才能爬梳出有关过去的知识和见识,与各位非专业的读者分享。
这是最后一课,我的心中充满了不舍。上周在郑州讲课,我讲的是“传统中国的真实观”,四个半小时课程,有个五年级的小朋友从头听到尾,他说他全都能听懂。在互动环节,他问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证明他差不多是都听懂了,最后,小朋友又问了一个问题,他说:“老师,你讲这些,希望我们吸取些什么呢?”这个问题让我先吃了一惊,甚至有些语塞。我讲了我的观点,并且努力用证据来论证我的观点,这些观点和其中所蕴含的知识,我讲了,你听了,得到多少,有什么教益,难道不应该是由你来决定的吗?
可是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小朋友们已经习惯了要得到标准答案,哪怕是属于感受的,也要老师来规定、来给与,因为他很怕错,他需要别人来评判。这个小朋友是非常优秀的,他的学习能力已经很强了,但是,他仍然要标准答案。我想了想,说:“老师这里没有标准答案,你要用你的脑子去想,去判断,你得到什么就是什么。”
在这个讲座中,我以三十年历史学习所积累的学习能力,从既有研究中搜寻爬梳整理出那些我认为是更加接近真实的知识,用我的理解把它们连缀起来,成文,口播,用文字用声音,与你分享。我感谢你的信任,同时我也希望你保持你的判断力,你同意我是因为你的判断,而不是因为我是北大的老师。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因为我们对过去充满了好奇,因为过去塑造了今天,因为过去种种所遗留的影响深刻地留存在、流淌在我们的生命血液中,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样子,也将影响我们的未来。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华夏文明的土壤里并没有产生现代化,现代化是外界的植入,也是我们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必然追求。但是,就文化而言,我们变不成别人。华夏文明的演进复兴一定是在它自己的身体之中、灵魂之中的。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过去。清理历史遗产,清醒而不乏温情与敬意地认识我们的过去;既不一股脑地贴上个“国学”的标签泥沙俱下,食古不化,惟古是从;也不妄自菲薄,揪起自己的头发试图离开地球。历史学者的工作就是清理过去,帮助我们的民族了解我们的过去,以便走向更好的未来。这门课是我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对我的同行的成果的致敬,也是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我的同胞我的孩子的献礼。
从长远上看,我们中国人善保守,能创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华夏文化的精髓强调和谐,重视整体,以天地人为一互相感应之整体,故对自然常存敬畏之心;以朝廷国家与天下万民为一整体,故与民为善。“周虽旧邦,厥命维新”。多少次凤凰涅槃,始有今日之中国?今日之中国虽有种种之问题,然而以中国人见贤思齐之精神砥砺前行,吸收世界文明的成果,必将走向更好更光明之未来,前路漫漫,吾将上下求索。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跟他说呢?就说孔子这个人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啊’!”(论语·述而》)我还没有老,可是我好像能够体会到孔子的那种感觉,当你清晰地知道你想要做什么,心中是充满力量的,而且,你快乐!祝你快乐,我的朋友!
我要去告诉杨雨老师她的爱豆回(tu)复(cao)她了
赵冬梅老师 回复 @海月儿Seamoon: 去
非常认同冬梅老师的观点!感恩相遇!
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 每天早晨都是第一时间听赵老师的讲座。知性儒雅,受益匪浅,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观察中国历史,没有听够,期待着老师新的课程更精彩!
一个负责任的历史老师,一个有温情的人,一个让人充满信任与尊重的长者,谢谢您的严谨,感谢分享!
记得在纪录片《中国通史》也见过您。
赵冬梅老师 回复 @1772136xxrb: 幸会
怀孕期间听完了老师的课,宝宝很好的胎教很有收获,结束了舍不得!老师再开一门课吧!
赵冬梅老师 回复 @蓓蓓_hsa: 欢迎宝宝将来上北大历史系
非常感谢赵老师!期待相遇在燕园
赵老师,你的课太棒了,爱不释手,珍藏反复听,有家国情怀,有生活的厚重和温度,有文采和内涵。还有气度和芬芳。期待你讲“尚书”,
谢谢赵老师,不愧是北大名师!讲座不仅深刻,还带我进入深深的思考,是喜马拉雅平台为数不多的上乘之作!期待老师的其他作品!
请问冬梅讲国史的纸质版书的链接有吗?
赵冬梅老师 回复 @冠军教父_9t: 搜《法度与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