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佛历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您好!我是钱文忠。今天我接着为您讲述佛教十三经之《心经》。
《心经》和玄奘
在前几讲当中,我用最简单的方式为您讲述了《心经》这部佛经最重要、影响力最大、流传最广的佛经的生命史。在我看来,每一部佛教经典,它的形成、它的被翻译、他的被接受、它的广为传播,就构成了它鲜活的生命史。《心经》的生命史非常的神秘复杂引人入胜,同时又是被我们今天很多人所忽略的。说实在话,这种忽略,可能跨越了千年的时间。
当然我不能为大家详细展示非常复杂和专业的学术研究,特别是梵文和汉文的对看研究,这个太复杂了。大致上的情况是《心经》在印度并没有这么一部独立的经典。在玄奘以前的两个多世纪,有一位重要的译经大师,也是佛经旧译的代表,叫鸠摩罗什。他曾经从大品般若,也就是梵文的25000颂《般若经》里边,尤其在它的第二品的部分,摘录出一些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称为《心经》的最早的汉译本。
这部经大概一直在流传,所以玄奘在西行求法之前,他到了四川这一带游学的时候,由于一个殊胜的因缘,他得到了这部经的传授。在他西行求法的途中,凭借着念诵这部经,帮助他度过了很多艰难险阻,为他树立了坚韧不拔的信心。所以玄奘大师对他无意之中在四川得到的这部经充满了信心。到了印度以后,按照玄奘法师一贯的性格,他会去寻找这部经的梵文本,因为他到西天就是去求真经。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在印度并没有这样一部独立的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梵文经典。
于是根据学者对于种种细节的探究,对于种种证据的研判,特别是对于今天的所谓的梵文本和汉文本从语法词汇等等角度的对比,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很有可能是玄奘自己把心经从汉文译成了梵文。或者如果不是他,也是他请求在当时印度的学者把它译成了梵文。
所以梵文《心经》在印度的流传,比玄奘大师名下的这部译本还要晚了一百多年。这就非常有意思了,对吧?所以我曾经讲过,这是佛教史上非常精彩的双向交流的好例子,当然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非常精彩的双向交流的好例子,这个非常有意思。
我们知道现存的汉译本《心经》有八种,算上历史上遗失的,总共大概有十多种。而现在的最流行的《心经》本子是归在玄奘名下的。到底是不是他翻译的?我们也不能确知,因为玄奘去世几十年以后才有这种说法,说这个本子是玄奘翻译的。
这个本子和比他早200多年的鸠摩罗斯的本子非常的相近,相似度极高。玄奘他的译本的流行程度排在鸠摩罗什译本的前面,而其他的译本基本都是梵本。鸠摩罗什和玄奘的这两本比较简单,都是200来字,是简本,其他的比他们晚出的《心经》的译本都比他们复杂。
《心经》几个奇怪的地方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最流行的这两个简本,也就是比较简单字数少的。我们完全可以拿今天归在玄奘名下的译本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因为这两本非常相似。它有几个非常奇怪的特点,如果对佛经有相当了解,然后咱们又足够细心的话,咱们第一眼看到这部归在玄奘大师翻译名下的佛经《心经》,马上就会觉得他和其他的佛经相比,起码有五个地方,特别奇怪。
第一,出奇的简短,它只有260多个字
和其他佛经,尤其是大乘佛经相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部非常短的经典,短到出乎意料。当然这不能说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也有数目很少的一些经典也很短。然而这一类短的佛经不少就是般若类经典的。有学者把这一类短的佛经都称为更早期般若类经典的缩略版。这是一个特点,特别短。
第二个奇怪的特点,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讲的是归在玄奘大师翻译名下的本子,也可以同时考虑到鸠摩罗什更早的本子,它没有一个适当的开篇,也就是它没有一个适当的开始,缺了一个程序。什么程序?对佛经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佛经的开头一般都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到哪里”,比如佛在哪里哪里下面是个地点,这是佛经的标准格式,用来说明这部经的来源、地点和环境。
“如是我闻”,梵文叫“###”,也就是“我就是这么听到的”。什么意思?因为按照印度的传统,也不仅是印度,其实古代文明,很多主要经典的传统都是如此。
经哪,最早的传承都是口口相传,没有写下来的。换句话说,都是老师教给我,我教给我的学生,我的学生交教给我的再传弟子,口口相传,要到很晚才写下来。那么这个经都是首先是听说的,如是我闻。是有老师或者某种宗教的创立者,某位非常重要的先驱、先知他讲述,这是第一点。
第二,这么说可以强调这部经的来源的正当性、合法性、庄严性。
你看,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那里,说明这部经就是佛讲的。我跟你说明白,这就是佛讲的,所以对于经典,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非常隆重的开篇仪式。你看所有佛经都是这样的,哪部佛经不是如是我闻,对吧?
大家再想一想,咱们把思路拓展一点,想想咱们自己中国的传统经典。我曾经讲过儒家十三经,比如《论语》,《论语》就有很多“子曰”。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就是孔子说、老师讲。当然《论语》里边是指孔子,《论语》里边是指孔子老师讲的,那说起来学生不就也是“如是我闻”吗?但是归在玄奘大师翻译名下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鸠摩罗什译本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没有这个话,那么这就标志着它可能缺乏一部经典的独立性。
事实也是如此。因为鸠摩罗释译本的《心经》就是从大品般若的第二品里面摘录出来的一段文字。没有这种“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哪里?”,这个格式叫做序分,他像序言一样是佛经不可或缺的。这是第二个奇怪之点。
第三个奇怪的地方。玄奘名下翻译的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鸠摩罗什名下的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都是简本,比他们晚的都是繁本,比较复杂,篇幅比较长了,还有一个特点,它没有适当的结论,是什么意思呢?
佛经到结束的时候都有一个结论的,这部经讲完了以后,听众欢喜赞叹,天雨发花,天上降下来很多美妙的花,各种仙乐奏起,听众喜乐无比,都有这样一个结论的部分。在结论中主要讲的是听众有福报,还有得闻这部经的人的反应,这明显是个结论。
然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两部译本都没有这个部分,不是符合我们习惯的佛经的格式。它被掐头去尾了,或者叫没头没尾了,这个是非常奇怪的。佛经不是那么随便的,大家都把它看得很神圣很庄严,后来写下来的人都会非常注意它的格式。《心经》那么重要一部经典,被广为接受传播,它居然这两点很奇怪。但过去注意的人不多。
那么另外一个奇怪的地方,也就是第四个地方。最出人意料的是,不仅开头没有 “如是我闻,佛在哪里?”这种说法。在整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本当中,也就是玄奘大师和鸠摩罗什名下的翻译的这两部《心经》当中,根本就没有佛陀的事。大家看看,里边出现过佛陀吗?没有,没有释迦牟尼对不对?
一部佛经里边没有佛陀,没有释迦摩尼,那可是太蹊跷了。只能是原来这一段内容,是在某一部经里边的,因为那部经比较大,他是有头有尾有结构的,然后把它的中间掐出来的这一段,恰恰没有头没有尾,我们只能这么去解释。对吧?
所以在一部佛经里边,居然没有出现佛陀的影子,这也是《心经》很怪的一个方面。所以你看《心经》有好多奇特的一面。
那么今天这一讲,由于篇幅的关系,我就先给您讲述到这。这《心经》里边几个奇怪里面我现在先给大家讲了四个。其实这个奇怪的一面大概有六个,我前面讲五个不妥当,其实有六个奇怪的方面。短短的200多字的一部经,居然有六个奇怪的方面,是不是说明这部经的奇特?
那么今天这一讲,我先为您讲述四点。在下一讲,我在为你们接着讲述归在玄奘和鸠摩罗什翻译名下的两部简本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奇特之处,今天我就先为您讲述到这里,感谢您的垂听。
欢迎加入《钱文忠讲佛教十三经》官方社群,分享你的听课感受,与佛友们读经、抄经打卡学习,学佛路上不孤单。【添加课程小助手:xptmemeda,回复“学佛”进入学习交流群】
每一讲的时间太短,小学生在学校上课,每节课也要比这一讲的时间要多吧?有的内容也不必重复太多,时间是宝贵的,讲课希望能紧凑一点。
夏凤宁 回复 @1837986nkwu: 🐔
不过瘾啊,能不能把时间延长到30分钟?
1567226kjbw 回复 @快乐科莫多: 三
钱教授是以多文字文献,语言学,历史人文来解读,论证佛学。不是法师传法和修行方法。从另外的角度来学术研讨来解读十三经里的信息。各位师兄千万不要搞混了。
居然还有很多人在评论区吐槽。钱文忠老师说的居然还有得吐槽。我也是佩服这些人。
Utopia_Aug 回复 @赛某某: 听经本为了求法,求智慧,但是评论区好些人还是实用主义的,好像多念几遍就有佛祖菩萨下凡撒钱给他一样 服的不能再服
你是大师,我承认,但车轱辘话也没必要老是说吧。就像你这样说个几百张也是有可能的。
老师讲的是佛教文化,也就是相当于佛教文化交流。不是教你怎么修成佛,成道,开悟的,怎么去极乐世界,想成佛专念一句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成了,愿解如来真实义,也要愿解老师真实义。
有些人听讲经还那么着急干什么?赶着去干嘛?背景和人文很关键啊,老师知识面很宽有很多宝贵只是要分享,大学教授又不是培训班老师,是不是听多了多快好省的快餐式讲解听不明白优质内容了?不说别人了,感谢老师分享,我会静下心来慢慢听,希望通过老师的讲解能对佛教艺术和历史有个整体认识。
德赛玛利亚 回复 @VIVI队长: 什么叫赶着去干吗?为什么不把后边的话说出来?用语如此恶毒,你修佛有什么用?
凡夫俗子解经,呵呵,你真麻烦。
白岩卧龙 回复 @白岩卧龙: 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求必苦,开悟?也是妄念!
评论区的诸位啊,你们中的批评很多人并不懂学术。
每一讲的时间太短,从以后边听边思索的话,语速是适当的,经的背景可少花点时间,想听经的正文讲解。谢谢!
一人听说 回复 @1837986nkwu: 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