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札记之孔子论君子(七)君子立身之基--信

《论语》札记之孔子论君子(七)君子立身之基--信

00:00
22:40

简介

孔子认为,讲信誉是做人的根本,是君子立身的基石。

《中庸》强调,“诚信”是贯通天人的大道,讲诚信是君子终身追求的目标,由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都以“诚信”为原动力。

诚实守信是扩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诚实守信是为政之要,治国法宝。

当今时代,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正文


各位网友,今天,请收听收看《论语》札记之孔子论君子(七) 君子立身之基——信


孔子认为,讲信誉是做人的根本,是君子立身的基石。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一个人不讲信誉,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说文解字》对“信”字作了如下诠释:“信,诚也”,“诚,信也”。可见在传统文化中,二者具有相通的意义。“诚”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信”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承诺。“诚”与“信”合起来作为基本的道德范畴,就是要求做人必须一诺千金、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中庸·哀公问政》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说:“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所谓“诚者,天之道”,就是说天道的运行,真实而无妄,至公而无私,因此,“诚”乃是天理的本然。所谓“诚之者,人之道”,就是说追求诚,做到诚,乃是人事的当然。人受天命之性而生,自然不能违背天道。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而这个“一”,就是至诚、至善。既然天道就是诚,那么,人道要与天道合于“一”,就必须追求诚,做到诚。

《中庸》的这一论述,强调“诚信”是贯通天人的大道,讲诚信是君子终身追求的目标,由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都以“诚信”为原动力。《中庸》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努力追求诚信的人,一定是选择了善的目标就坚定执著,具有一往无前的信念和信心的人。怎样去追求呢?那就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明晰地辨别,切实地履行。就要“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放弃;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明白,绝不放弃;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所得,绝不放弃;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放弃;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落实,绝不放弃。就要“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中庸》作者肯定地说:“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如果真能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追求“诚信”的境界,坚定信念和信心,发扬“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从而使自己聪明起来,刚强起来。

孔子强调,人的优良品德必须从小培养。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里的弟子,指为人弟和为人子的少年。他们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尊敬师长,言行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广施仁爱于众人,亲近其中有仁德的人,还有余力和闲暇,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少年弟子在家在外的基本行为规范:一是孝悌,二是诚信,三是仁爱,四是学文。之所以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主要是从为学的次序上说的,不能误解为重德轻文。一个少年弟子的成长进步,要把德行放在第一位,首先致力于德行修养,并实际去做;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学文,力求全面发展。二者不可偏废。

诚实守信是扩大交往、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这就是说,只要言语忠实守信,行为厚道恭敬,即使走遍天下,也行得通。如果欺诈无信,刻薄轻浮,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孔子还用“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这样两个形象的比喻,告诫弟子必须把“忠、信、笃、敬”四个字,牢牢记在心中,并时时、处处、事事照此去做。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行得通,关键在于自己有德。忠、信、笃、敬这四个字,是做人做事必备的品德,是人们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一张信誉名片。倘若朝三暮四,或一日行之而望终生收其效,则必无通达之理。孔子还告诫人们,言而无信,就好比“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一样,寸步难行。这个道理,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也无论是古今,还是中西,概莫能外。晋商之所以能称雄商海数百年,就是因为它坚守诚信为本的理念,以诚待人,买卖公平,保证质量,讲求信誉。名震一时的三鹿集团,即便做得再大,因其不讲诚信,缺乏社会责任,也是外强中干,行之不远。毒奶粉事件一出,很快就垮掉了。企业的形象和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企业家的品格。企业家负责任,担道义,企业才会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好品牌,才会行之久远。反之,害人者必害己,损人者必损己。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麦道夫,曾言之凿凿地标榜其公司“致力于公平交易,并保有高尚的道德标准”,却利用人们的信任,搞金融诈骗,以致引发世界金融风暴,锒铛入狱。他从声名卓著到臭名昭著的人生轨迹,不也是一个明证吗?认为市场经济只讲赚钱,不问手段,诚信与否无关紧要,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以契约、合同为纽带的,讲诚信是必然要求。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讲诚信走遍天下,不讲诚信寸步难行,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

诚实守信是为政之要,治国法宝。孔子在回答“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时说:“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这是孔子谈为政治国的重要一章,其要点:一是要尽职尽责,二是要言而有信,三是要节约财用,四是要爱惜民众,五是要依照农时使用民力。这几点看似简单,真正做到却不容易,因为它集中体现了“为政以德”的思想,指明了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这是治理政事的三项要件。足食,就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生活好,这是关乎民生的大事;足兵,就是有强大的国防,这是关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大事;民信,就是要使民众对政府有信心,这是关乎国家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大事。这三项要件兼而有之,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子贡追问:如果迫不得已,必须去掉一、两条,该怎么办。孔子说,迫不得已时,先去掉军备,再去掉粮食,但绝不能失去民心,“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一个国家的治理,情况是极其复杂,千变万化的。在通常情况下,足食、足兵、民信要同时兼顾。三个方面不能兼顾,必须去掉其中一项或两项的时候,要先去兵、再去食。这种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置说明,孔子把民众的信任视为治国的基石,“民无信不立”,就是强调民众如果对为政者失去信任和信心,国家赖以立足的基石就垮了,这个国家也就立不起来。这是对古往今来执政规律的深刻总结和精辟概括。历史证明,讲诚信,还是执政者顺利施政的必要条件。商鞅为了在秦国变法,“立木树信”,使他的新政很快得以推行。李世民所以开创了“贞观之治”,也是因为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实行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政策。

当今时代,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中,“仁义”是它的核心内容,基本精神;“礼”是社会规范,是衡量仁义的准绳;“智”是辨别能力,是正确实施仁义的前提;“信”则是仁义礼智落实到行动上的保证和体现。仁义礼智如果落实不到“信”字上,就会蜕变为哄人、骗人、坑人的假象。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诚信确立为基本价值理念之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人与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对于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做人缺乏人品,当官没有官德,必将行之不远,难以成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诚实守信是信用之凭、通行之据。企业丢掉诚信,必将寸步难行,难以顺利发展;对于国家来说,诚实守信是定海神针、力量之源。社会丢掉诚信,就会人人自危。政府丢掉诚信,就失去了行政权威。国家丢掉诚信,它在全世界面前也就难以立足,“不知其可”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