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中有疑问请扫描上面二维码加课程助理微信(或复制微信号 ytjddxj),课程助理会邀请大家进微信学习群,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本集文稿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这里是《一听就懂的心经》,我是金刚师红。
我们上一课,已经开始讨论学习《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并且在最后讲了一个《妙法莲华经》里的故事:长者子喻。介绍这个从小离家出走的长者子,如何在迷失了自己原本心性的情况下,经过他的父亲,长者耐心的调教,终于回归了自己原来的身份与应有的心态。
实际上,从凡夫到成佛,可以说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还是凡夫的时候,生生灭灭,死此生彼,流转长劫,可是一旦如梦大觉,悟证真空,就会离此生灭;
像我们现在其实就已经在修行,去染习净,净行已修,垢染未尽,但是证入真空即离垢净;
待到我们证入佛位,往昔未尽之惑今已尽,是为减,过去未圆之德今已圆,是为增,但是,实际上法尔如是,本来如是,并无增减,故而无所得。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深刻地阐述空圣义,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其实这三句讲的都是“不生不灭”,把三归于一,归结到这一句,其实也是可以的,展开来说,也可以,但是总结而言,都是一些相对待的关系,从各种极端拉回来,回归到空之又空、空之不空的真空这个中点,中心即无限,无所有而无所不有。
这是不是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曾经学过的一个偈子?不知道有谁还记得?
就是《中论》的篇首八不中道这个偈子: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很显然,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八种概念,都是就缘起诸法的假相而立名,都是假名安立。而且都是有为法,是和离一切妄见戏论不可得的中道实相不相应的,但是众生把这些有为法执以为实,在这里所说的,其实都是取消对待,回归了无所得的真空实相,同时,性空而无碍缘起。有为法才会有对待了,把它“翻过来”,那么,就显出了真如。这种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明与暗、高与低、一与多,等等,比如鸠摩罗什的《心经》译本里讲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时候,又多了一句:“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说明这个对待还不仅仅是二,还可能是三,但是,无论是三,是二,甚至是一,都要破掉。
所以我们看到《佛说维摩诘所说不思议解脱经》有一个《入不二法门品》。
《维摩诘经》我们已经介绍过好几次了,这本经在我所修学的中国汉传密宗也被尊崇为《圣祖经》,因为金粟如来维摩诘Vimalakirti也就是我们传承的初圣祖,是古天竺时期被大圣佛祖指定在人间弘扬密法的人持明。在这本佛经里,记录了维摩诘祖师与各乘次圣者们的对话,也充满了不落两端的究竟了义,比如我随便抽一句经文出来: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为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者?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
像这句话里,就是取消了种种的对待,我、我所;内、外诸法;我与涅槃的能所对等待,归结于真空,并且说明了一切都是假名施设,这些道理,我们以前也都讨论过。那么在经中有一品叫《入不二法门品》,更是如此。
这一品经文的记录里,除了维摩诘初圣祖和曼殊师利佛,有三十一位菩萨参与了法会讨论,或者说,有三十一位菩萨为代表参与了法会讨论。讨论的命题,就是维摩诘大长老所提出的“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意思就是,作为一个菩萨,我们要如何做,才能真正远离极端,不落两端?
当时,法自在、德守、不眴、德顶等等大菩萨们,都分别从生灭、我与我所、受与不受、垢净、动念、一相和无相……等等,各种角度、各种方面地对种种对待关系进行了讨论,看到其本质,犹如我们讨论过的生灭、垢净、增减,自然,对待消融于真如。
而最后,是曼殊师利佛说,他讲,“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曼殊师利佛的意思其实就是,一切法,“但以名字故空”,以假名施设,就是一个相,以假名示法,就是一个对待的演绎,以假名所积聚的句身来答问,本身也是一个对待的作为,所以,不如“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
曼殊师利佛说完,就问维摩诘,那你觉得怎么样呢?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这个是经文上的记载。
这就是佛教史上脍炙人口的一默惊雷!就在人们侃侃而谈的时候,这消融了一切的真如之境,犹如空中霹雳、一道电光,划亮了迷闷昏蒙的无明黑暗,显示了清净彻朗的晴空,震动了所有在场的圣者们。
曼殊师利讲了这个道理,而维摩诘,则是用他的身口意,彰显了融契真如的境界。
但是你可不要以为融契真如的境界就只是简单的不说话!
用相来断定,非常容易落入极端。我们看到《维摩诘经》里面,维摩诘尊者可是说了不少的法语,当佛祖让各位声闻大弟子和菩萨们去探望示疾的维摩诘时,各位声闻大弟子和菩萨们都回忆了他们自己曾经被维摩圣者提点升华,这里当然是有语言的交流的,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维摩方丈室中的天女和舍利弗尊者之间的一番对话。
这个天女散花的故事,我们以前已经介绍过的,在发生了天女散花这戏剧性的一幕以后,维摩方丈室中的天女和舍利弗尊者就开始讨论了。
舍利弗尊者说,天女啊,你在这个方丈室很久了吗?
天女说,很久啦,“耆年解脱”!这个“耆年”就是六十岁,泛指老年,意思就是我都有活到六十年这么久的时间了,也解脱了这么久了。
舍利弗很奇怪了:你在这里呆了这么久了吗?
天女就问:你觉得“耆年解脱”怎么样久呢?
“舍利弗默然不答”。
那么天女又问了,您是前辈,又是大智慧者,怎么沉默了?
舍利弗回答说:解脱是一个没法用语言表达的概念,所以我保持沉默。
结果没想到天女有另外一番见解,天女说:“言语文字都是解脱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解脱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内外两者之间,文字也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内外两者之间。”这个意思就是“诸法空相”,什么都是空性的。所以,“舍利弗,不要离开文字去说解脱啊。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诸法都是解脱相。”
这里所说的,就是一切诸法都是自性空,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字语言和解脱是一样的,应该回答的时候就回答,不需要这样的。天女的言外之意,就是你也完全可以用你的语言文字来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沉默的。
我们从这段可以看到,这里的默与文字语言之间形成的关系,和《入不二法门品》很不相同,“文字语言就是解脱相”一语则是点出了其中的奥妙。所以,这里又在消融对待,消融僧俗的对待,消融男女的对待,但同时,整本书,又是用不同的场景,在消融默与语的对待,所以,一默惊雷的关要不只是在于默,而是在于默的本质和内核是什么。
其本质和内核是真正脱离了以语言为代表的六识思维的窠臼,融入了法性真如,契入了超越一切对待、相执、分别的超越界。而其语、其默,都是在融契超越界基础上的语与默,语,则点化苍生,令无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默,则断取妙喜国,化身取香饭,迎取他国师子宝座,唯是圣缘起用。因此,维摩诘圣祖师佛的沉默,是和超越界零距离的接触,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更为广大的空间,更为深邃而丰富的内涵,佛法对之进行了非常系统的探索与求证。
当取消对待,摆脱六识的束缚,正如我的师父薄伽梵智及维摩诘宗师所说:
“灵性之门从此为你打开”。
下面,我们继续聆听学习我的师父薄伽梵智及维摩诘宗师对《杂阿含经》开首“照见五蕴皆空”义理的部分讲解。
“如是受想行識,当正思维。观识无常,如实知。”
这里所讲的“如是受、想、行、识”(这里的“识”就是“意识”的“识”)“当正思惟”:
因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因为现在前面那个“色”已经解释完了,就开始讲后面四个。
“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也就是说除了对“色”要正思维之外,除了对“色”需要如理地思维、如法地思维、正确地思维、如律地思维,那么现在就是对后面四个藴——受、想、行、识也要正思维。
“观识无常如实知”。这里的“识”就是指意识的“识”。因为五蕴——色、受、想、行、识,第一个“色”是色身的色;最后一个“识”是意识的识。
“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也就是说“色、受、想、行、识”五蕴,第一个蕴——色,正思维了,后面“观识无常如实知”,也就是指五蕴的最后一个蕴:意识的识,识蕴。为什么一下子从色身的“色”,第一个“色”跳到最后一个“识”呢? 佛祖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我们如果是当意识也正思维了,正确地思维、正法地思维、如律地思维(这里的“律”,是戒律的律)、如理地思维(“理”,是道理的理,真理的理,就是按照宇宙真理思维。)。当然,我们究竟而言,就是要讲宇宙真理,即使是讲宇宙,或许也没有到达究竟,因为宇宙还是一个有穷大,真理是无穷大。所以按照 圣宗的说法:就是说宇宙,好像我们已经把它说到了这个最究竟了,实际上也没有究竟。要拿超越宇宙的无穷大的思维去思维。这个怎么样理解呢?就是我们平时经常在讲的所谓“超越界”的思维。你到了这个“超越界”的思维,你这个思维才是如法、如律、如理的正确的思维。到达了这个层次,到了这个阶段,也就是说“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你这个欲望、贪心已经断了,这个时候就“心解脱”了。
这个“欲”没有断,那么你这个学法很可能学不好,为什么?你会感到闷,你会感到没有兴趣。为什么闷?为什么没有兴趣?你没有兴趣的时候,说明你这个欲望还没有断。
有的人说,我已经60岁了,60岁应该是“贪”已经断了吧,怎么样还没有断呢?“同一个事情做60年,你也会闷的嘛”!
你这个闷就是贪没有断!贪没有断,那么你就会发闷,你的“识”融化不到正确的思维当中去。正确地、如理地思维,如法地思维,如律地思维,这才是 佛祖所讲的“观色、受、想、行、识”,你观到了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否则,你没有“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照见”,心就解脱不了;心解脱不了,那你就会发现你很闷,感觉到没有意思:“我搞了60年,搞来搞去,还在搞这个”。
“搞这个”是为了使自己的心解脱,但当你的心不解脱的时候,你“搞来搞去”,就“搞”不下去。
《金刚经》里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讲“应无所住”,也就是说,你搞来搞去搞了60年,你还在搞这个东西,感到非常乏味,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就是“应有所住”。心有所住,那么你就搞不下去,感觉到没趣味了。
我的舍寿年龄算进去就已经80几岁,但舍寿年龄没有算进去,依照户口本上的年龄也已经75岁了。所以啊,如果你还有“贪”,你“色、受、想、行、识”修了75年,如果说欲望没有断,贪心没有断,那么就没有办法解脱。所谓的解脱,是心解脱。
所以,经文就这样说:
“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这个‘识’是指‘意识’的‘识’)。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这个心解脱,实际上不一定要人已经虹化,或者是火化,或者说所谓的“灰身灭智”,要这个时候才是解脱。你在世间上修行的时候,色身还在,但是也可以通过观想“五蕴皆空”而达到心解脱。内心解脱了,你才是真正的解脱了。真正的解脱了,正如前面所讲的,前几课已经讲的,只有心解脱了以后,才会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那个时候,你转世再来,重新做人的时候,由于已经心解脱了,不会再重复前一世的错误——才会有“不受后有”。如果,你没有观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你这个“欲贪断”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准,达不到“如实知”,所谓的“如实知”,也就说你能够契合了真理的了知,如此,这个时候,你才是达到了心解脱。
那么,这个心解脱是不是不可以做到的呢?仅仅是理论的呢?不是!佛祖下面非常明确非常明确地说,“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你如果想要去自证它、证明它,你就能够得到证明。
证明什么?“我生已尽”,也就是我生长了这一世,已经达到了,达到了正确的思维、如法的思维、如理的思维、如律的思维;能够做到如实知了,所以,契合了真理的了知。故此啊:
“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所做的已经做到了。已经知道了以后没有再比宇宙真理更应该去思考的了,超越宇宙真理了,是“超越界”的思维。这个“超越界”思维就是贪、欲断者,欲望和贪心已经断绝了,这个时候是心解脱了。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诸比丘都听明白了,所以,非常高兴地遵照佛祖的教导,不折不扣地去开始修行。
今天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的圣密龙讲,暂时地到此结束。顺便讲一讲,我们今天,碰到几位朋友。
他们说,他们过去听说,小乘是只有自己觉悟、自了汉,而大乘呢,是拯救广大众生的。
我说,《金刚经》上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同乘次的教法都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而成立的。因此,没有小乘低大乘高的问题。佛祖十二乘教法是一个法轮,是一个圆的,首尾相连的。每一个乘次,哪一乘拿出来讨论,哪一乘适应这一位众生学习,哪一乘就是最好的,能够为这位众生接受,能够为这位众生的解脱而应用。
解脱达到什么呢?就是达到“欲贪断者,说心解脱”;达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今天的圣密龙讲暂时到此结束,我们明天再来讨论这个问题,深入地加以讨论。各位听众再见,阿弥陀佛。
请问长老,有学者说杂阿含经大都是大众部弟子听说的,意思是里面内容良莠不齐。是这样吗?
师红长老 回复 @灯光设计老刘: 确实有学者有这样的观点,但是里面的内容也确实都是佛法的内容。其实在阿含经系列里面本身就有很多大乘的思想和密乘的思想
文字版怎么买
师红长老 回复 @蜂子3: 课程后就有。
隐态时空说太生动了,易于理解,感恩师父开示
师红长老 回复 @誉馨_妙净: 谢谢
曼殊师利佛说完,就问维摩诘,那你觉得怎么样呢?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这个是经文上的记载。 这就是佛教史上脍炙人口的一默惊雷!就在人们侃侃而谈的时候,这消融了一切的真如之境,犹如空中霹雳、一道电光,划亮了迷闷昏蒙的无明黑暗,显示了清净彻朗的晴空,震动了所有在场的圣者们。 曼殊师利讲了这个道理,而维摩诘,则是用他的身口意,彰显了融契真如的境界。
顶礼 大师
静观世界求一是,诚待苍生不二心;求真务务实走中道,养正固本促和谐。——心诚则灵,自证菩提!
这集声音好小
课程助理之一 回复 @MrCoolx: 已经调整了,刷新一下再听就大声了
非常棒,越听越爱听,非常感谢!🌹🌹🌹👍👍👍
这集声音很小
请问老师什么是舍寿年龄,谢谢
师红长老 回复 @asdsimon: 联系助理,助理会告诉你怎么进一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