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和柳宗元:唐代散文的代表

韩愈和柳宗元:唐代散文的代表

00:00
30:00

课程金句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们正在讲今年课程的最后一部分,中国文脉的记忆序列。到上一课,我们讲完了唐诗的记忆序列,基础记忆五十首,扩大记忆四十首,现在我们第九课讲唐代散文,从唐诗讲到唐代散文了。唐代的文学精神主要都集中在唐诗里边了,散文领域的成就就比较一般,也有很多好文章,但是和唐诗一比,它就逊色了。

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和柳宗元 


我们讲唐代的散文,我们想起历史上有一个叫唐宋八大家的说法,那唐代有两个,宋代有六个,唐代,这两个就是韩愈和柳宗元,这是唐代散文的代表。 


那韩愈和柳宗元他们在文学上的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呢?是推动了唐代的古文运动。我们一听到古文运动就很奇怪,这么两个了不起的人,怎么会做复古主义去推动古文呢?他是不是落后了?不是。他们所提倡的古文,主要是指先秦两汉时代那种自由散落,不受形式局限那种好的文体,针对的对象是魏晋以来的骈体时文。时文,就是魏晋以来比较新的那种文章,特别讲究对仗,特别讲究华丽,特别讲究虚假。


这种文章,我前面也多次讲过,讲汉代文章的时候也批评过它,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了。但是这个流行病好奇怪,这种对仗的、整齐的、讲究词藻的那个非常艳丽的这种句子,它特别容易繁殖,就像我们好多流行病一样,它特别容易繁殖,你一不防范,它就起来了。所以,韩愈、柳宗元两个文化大家,他一定要提倡先秦两汉时期的那种正常的文体,我前面讲到的是散落自由,不受形式局限的那种朴实、那种厚重的文体,而不要再去流行那种骈体时文了,这个我们就不主张了。


所以,他们所推动的古文运动,你猛一看是倒退,由时文倒退到了古文,其实是切中时弊,对于流行长久的那些陈词滥调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因为韩愈、柳宗元他本身又是散文作家,所以他不仅提出了那个古文运动的主张,而且用自己成功的实践对自己的文学主张作出了示范。好多理论家是他是不能写出示范的文章来的,他只是提倡,但是韩愈、柳宗元他本身是散文大家,他能做出示范,既有主张又有示范的作品,这一来,就影响就很大了。


所以,苏东坡后来赞扬韩愈叫“文起八代之衰”,指的就是为文学的传承找到了新的起点,这点非常重要。按照苏东坡的说法,文章已经衰了八代了,八代衰落,衰落在哪里?衰落在那种对仗的华丽的那种陈词滥调里边,已经衰落了那么久了。由于韩愈领头,柳宗元和他一起把这种时文进行了批判,提倡古文,所以他把八代的衰落重新振兴起来了,功劳非常大,历史性的功劳非常大。


我们有的时候也经常想起,因为我们的文化当中也一直会流行,这个历史上一模一样,就过一阵就会流行,华丽的空洞的讲大话、空话的那种,又是对仗的整齐的这种排列的文章。什么时候能够像人说话一样,按照正常的语言实实在在很质朴的来讲,这就是回到古文运动了,等于是这样的。大家理解他们韩愈柳宗元所做的这个事情了。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贡献很大。苏东坡赞扬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指的是他的这个贡献。


但是问题是,起点是找到了,弊病也指出来了,但是成果要让唐代由于古文运动形成一个很大的成果,那难度还很大。所以苏东坡说“文起八代之衰”,是指对一场改革运动的宏观的赞扬,并不是对文学成果的全面肯定。这点很重要,“文起八代之衰”,并不是肯定唐代的散文成果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了,还没有。他只是对韩愈、柳宗元所提倡的那个改革运动,他需要赞扬。


苏东坡一方面说“文起八代之衰”,但同时他又不能不说“唐无文章”,唐代都去写诗了,唐代没有好文章,他说“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韩退之就是韩愈,他说唐代没什么文章,我看了看就是韩愈那篇《送李愿归盘谷序》那篇文章很好,就一篇。但这话是不是苏东坡讲的呢?我心里边有一点点怀疑,因为这个口气太大了,怎么讲,“唐无文章”四个字不太像,像苏东坡这样的一个很平稳的人的评判了,我们今后还要考证一下,但是我们作为后人不能不肯定,在散文上,唐代确实不能和苏东坡的宋代相比。


唐代尽管有韩愈、柳宗元,韩愈也写过很多著名的文章,但是韩愈的很多文章,我们分不清他到底是论文还是散文,譬如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说不定都读过的,像《原道》、《原毁》、《师说》、《争臣论》等等这些文章都很有名,文章内容也不错,但是它到底是论文还是散文?我的意见,我的看法,基本上应该属于论文,它逻辑很清楚,道理也很强大,但是缺少文学的成色。韩愈,当然也写过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文章,但是文学品相比较独特的,确实是苏东坡表扬的那一篇《送李愿归盘谷文》,他的正的题目叫做《送李愿归盘谷序》,序言的序,这篇文章确实是韩愈的文章当中特别好的一篇。 


韩愈,因为后来他文化地位比较高,是文坛领袖了,他一写那些大文章,一写大文章,就很像论文,但散文呢,最好不要有很高官职的人来写,不要说大话了,不要说空话了,那所以韩愈在这方面就不如他的好朋友柳宗元了,柳宗元就是在文学史上的好朋友了。


文学史上柳宗元,他的成就要高过韩愈,尽管他也写过像《封建论》这样的论文和散文很难分得清的这样的文章,但是柳宗元还写过一些带寓言色彩的哲理文章,成就最大的是那些山水游记,特别像《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石涧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还有《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遊黄溪记》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很好的山水游记,里边又包含某一种哲理,这个整体成就,柳宗元要超过韩愈。在这些文章里边,我更喜欢的柳宗元的文章,更喜欢的是《愚溪诗序》。


我这么一讲,我也大体上把唐代散文的记忆序列就可以排出来了。基础记忆有哪些篇?扩大记忆有哪些篇?因为唐代的散文不是很发达,那么我们就记得也不要太多,基础记忆是六篇,扩大记忆是五篇,我们十来篇文章,大体记一记就可以知道唐代的散文了。


韩愈、柳宗元的基础记忆和扩大记忆 

我推荐的韩愈的文章,也就是说我们要进入基础记忆的文章是三篇,柳宗元也是三篇。韩愈这三篇,第一篇就是苏东坡特别称赞的叫做《送李愿归盘谷序》,这篇文章我把它翻译成了现代散文,我待会会读一下。第二篇是韩愈的《送孟东野序》,第三篇也是韩愈的,《进学解》。韩愈,我的觉得必须记忆的是这三篇。


柳宗元的,第一篇就是我刚才讲到的叫《愚溪诗序》。柳宗元的第二篇需要大家记住的,叫做《捕蛇者说》,这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好像我也看到过有这么一篇。柳宗元的第三篇,也就是必须记忆的第六篇,是《种树郭橐驼传》,这我也在好像有的中学语文课本里看到过。唐代散文我们应该记忆的是这么六篇。韩愈的三篇,柳宗元的三篇。


扩大记忆是这样的。韩愈的一个《师说》,这是第一篇,第二篇是韩愈的《杂说四》,就是说马的那一篇。第三篇是柳宗元的,就《始得西山宴游记》,第四篇也是柳宗元的,叫《钴鉧潭西小丘记》,第五篇也是柳宗元的,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大家只要有个印象就可以了,唐代的散文我们如果要记一下的话,主要是记住韩愈和柳宗元这两个人的。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今译 

韩愈的第一篇叫做,最重要的叫《送李愿归盘谷序》,柳宗元的第一篇我认为是《愚溪诗序》。我把这两篇全部翻译成了现代散文,要给大家留下个印象,知道唐代的散文是怎么写的,所以我把这个译文读一下,那我们读的快一点。


首先读的是韩愈所写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因为他的好朋友叫李愿,他要到一个非常冷僻的地方,叫盘谷的地方去了,韩愈去送他,为什么你要到那么冷僻的地方去?我们的京城里边不待,我们好的繁华的城市不待。他的好朋友李愿给他讲了一番话,所以这篇文章最关键的是李愿给他讲理由,我为什么到盘谷去,讲了很多理由?理由听完以后,韩愈很感动,就写了一首歌,说你既然这么讲,我听了很受用,我写了一首歌我送给你。所以是李愿的自述,加上韩愈的写的一首歌,组成了这篇散文:


太行山西南有一个盘谷,在盘谷间,泉水甘洌,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居民稀少。有人说它环在两山之间,所以叫盘。有人说这个山谷幽深而又险阻,是隐士们要去的地方。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那里。


为什么住在那里?李愿对我说了这么一番话。下面是李愿的话了,李愿说:“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我知道他们把利益施于他人,名声显于一时,他们身在朝廷,任免百官,辅佐皇上发令;一旦外出便竖起旗帜,排开弓箭,武士开道,随从塞路,负责供给的人,捧着物品在道路两边奔跑。他们高兴了就赏赐,生气了就刑罚。才俊之士,挤满他们的眼前,说古道今,来歌颂他们的圣德,他们听得入耳,并不厌烦。他们身后又有不少女子,曲眉丰颊,身轻体轻,秀外慧中,薄襟长袖,施粉画黛。这些女子列屋闲居,嫉宠而又自负,争妍而又求爱怜。受皇上信任的志士与当今的士大夫,他们就是这样的生活状态。我并不是因为厌恶这一切而逃开,而是命中注定,我得不到。


我贫居山野,登高远望,在茂密的树林下度过一天天的日子,在清澈的溪流边,自己洗着脸,洗着手,只图干净,作息不讲时间,只求舒适安然。我想,与其当面备受赞誉,不如背后没有毁谤;与其身体享受快乐,不如内心没有忧伤。这样就不必在乎车马服饰的等级,不用担心刀锯刑法的处分,不必关心世事治乱的动静,不必打听官场升降的消息。这就是不合时势的大丈夫,这就是我。


如果不是这样,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权势之途,刚要抬脚就畏缩,刚要开口就嗫嚅,身处污秽而不羞,触犯刑法而获诛,一生都在求侥幸,直到老死,方止步。这样做人,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我韩愈听了李愿这番话,决定为他壮行。我为他斟上酒,还为他作了歌。我的歌是这样写的:盘谷啊盘谷,正是你的地方。盘谷的泥土,让你垦稼种粮;盘谷的溪泉,让你洗涤游荡;盘股的险阻,让你不必守防。悠远而深密,开阔空旷;环绕而曲折,似往而回翔。盘谷之乐,乐而无央,虎豹远去,蛟龙遁藏,鬼神守护,阻止不祥。有饮有食寿而康,知足常乐无奢望。求为车辆添油膏,喂饱马匹握住缰,我要随你去盘谷,终身逍遥复徜徉。


这就是韩愈所写的那篇文章《送李愿归盘谷序》,大家听明白没有?就李愿所讲的官场的士大夫的心态,我觉得写得真是非常非常的透彻,他虽然这个没有、那个没有,但是好的排场没有了,大的灾难也没有了,这一点我觉得说得非常的有等级。


我感觉到特别需要大家有印象的,李愿给韩愈讲的话,就是:与其当面备受赞誉,不如背后没有毁谤,与其身体享受快乐,不如内心没有忧伤,这样就不必在乎车马服饰的等级,不必担心刀锯刑罚的处分,不必关心世事治乱的动静,不必打听官场升降的消息。如果不是这样,伺候公卿之门,奔走于权势之途,刚要抬脚就畏缩,刚要开口就嗫嚅,身处污秽而不羞,触犯刑法而获诛,一生都在求侥幸,直到老死方止步。这样做人,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在这儿,李愿要到盘谷去的原因,他就不想做这样的人。韩愈也是高官,一听,心中就很有感应,所以写了一首歌,他的意思就是,你一切都好,盘谷这个地方就是你的地方,我要骑马到你那儿去,我也和你一样做盘谷的人。这是韩愈的这篇散文,很有气势。


柳宗元《愚溪诗序》今译 

下面我要读一下柳宗元的《愚溪诗序》的译文,是我把它翻译了,愚溪,就是愚公的愚,愚蠢的愚,愚溪,一条溪流的溪,愚溪,他为愚溪写了诗,写了诗以后要为自己的诗写序言。他不仅把自己流放的时候,贬的时候在那个地方住下来,看到一条溪流,把它给名字叫做愚溪,本来那个有名字,但是他把它改成愚溪。然后,改成愚溪还不算,他就用这个愚字,把这个把水说成愚泉,把山说成愚丘,把一个池说成愚池,把房子说成愚堂,造个亭叫做愚亭等等等等,都全是愚的了。你看山水因为我而变得愚蠢,但是到底怎么回事?他就写了一篇散文,我读一下,柳宗元《愚溪诗序》今译: 


灌水北面有一条溪,向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一家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这个溪也就有了姓,叫冉溪。有人说,这叫染溪,因为是这条溪可以漂染丝织品,所以按功能叫它染溪。我因为愚钝而获罪,被贬在潇水的边上,却爱上了这条溪,沿着溪水走进去两三里路,见到一个景色的绝佳处就安了家。古代有愚公谷,我以溪安家,叫什么呢?当地人还在争,到底叫那个冉溪,还是这个染溪?看来还得改个名字吧,就叫愚溪吧。


我在愚溪边上买了一个小山丘,取名为愚丘。在愚溪朝东方向走六十步,有泉水,我又买了下来,取名为愚泉。愚泉有六个泉穴,泉水都来自于山下平地,而向上涌出。合流弯向南边,我取名为愚沟,在愚沟上面堆石积土,塞住了一口,所以我们取名为愚池。愚池的东边建了愚堂,愚池的南边盖了愚亭,愚池的中间有个岛叫愚岛。算了一下,一共有八个愚,这么错落有致的嘉木异石,都是山水的奇迹,却因为我的缘故,一一蒙上了愚的屈辱。


本来水是智者所乐,为什么眼下这条溪水多的是以愚相称呢?你看,它水位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它水流峻急,又多坻石,大船进不了。它幽深浅窄,蛟龙不屑一顾,因为不能在这儿兴风作浪,总之它这条溪水,不能被世界利用,恰恰与我相类似。那么委屈一下,给你一个愚的名字,也可以。


春秋时期宁武子说过,国家混乱的时候,人要变得愚笨,其实这是聪明人的愚笨。孔子的学生颜回在听孔子讲课的时候,从来不发问,样子很愚笨,这也是觉悟者的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愚。我生于有道之世,却违背世理做了傻事,因此要说愚,莫过于我了。也就是说,天下谁也不能与我来争这条溪,只能由我拥有,由我来命名,命名它为愚溪。


但是回过来说,这条溪虽然不能被世界利用,却能够映照世界万物,它轻盈而秀澈,金石的铿锵的声音在流水当中响起,它能够使一切愚者嬉笑眷恋,乐而忘返。我虽然与世俗不合,却也能用文墨慰藉自己,洗涤万物,掌控百态,什么也逃不出我的笔下。因此我今天以愚辞来歌颂愚溪,便觉得茫茫然与此溪相和,昏昏然与此溪同归,超然于鸿蒙混沌,相融于虚静太空,寂寥于无我之境。于是便作了一首《八愚诗》,刻在溪石之上。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他为什么愚,用愚字命名了所有他隐居的地方的所有的自然景物,自然景物为什么蒙愚呢?他说,因为他不能为别人所利用,但是不能被别人所利用就不好了吗?不是。它很清澈,它能够映照万物,它有铿锵之声,能够让大家高兴。这就很像我,我虽然与世俗不合,不能被世界利用,但是我能够安慰自己,能够洗涤万物,能够掌控百态,世界上什么也逃不过我的笔。正因为这样的话,我觉得,我正和这条溪茫茫然和它相和,昏昏然与它同归,而且一起超然于鸿蒙混沌,相融于虚静太空,进入于无我之境。 


这一下子,他就把这个愚溪的边上的隐居这件事,扩大、提升到了天地宇宙的高度,这是柳宗元写文章的一种比例,我很喜欢。


韩、柳文的对比 

柳宗元的这篇文章,为什么比韩愈的好呢?他好在这个,首先他以一个非常大的篇幅来嘲笑自己,他让大家不是进入道理,是进入一种情景,这个情景就是他被贬了以后,在水边一个地方住着,然后自己悄悄的到里边去探胜境,找到了一个胜境,他自己在盖屋子,盖屋子以后,就给它起名字,起了名字以后,把周围所有的景物都以愚蠢的愚字来起了,他把愚蠢的愚加给自己了。然后你看,他由于这样进入文章,是散文写作的一个要点。


请大家注意,如果上来就是,写愚和直之间的区别,这就有一点像韩愈写那些类似于论文和散文之间交杂的文章一样了,他一上来就是论了,不是,柳宗元先写景,写景中显露自己和景的关系,然后悄悄地讲自己的动作,这个动作那个动作,那个动作这个动作,好,在这个动作当中已经有概念引入了,就是个愚字。这是写散文的高的手法,请大家注意了,就是一定要由感性入手,一定要由小到大,一定要有我之境。


如果一篇散文从讲道理入手,那么我们怎么改变它呢?向柳宗元学习,重回到感性,回到小,回到我,由这个开头以后,慢慢让它扩大,慢慢让它扩大,在扩大以后,也离不开自己由小入口的这个小的比喻,他始终没有离开,比如他从愚溪入手,到最后他提升到了虚境太空、鸿蒙混沌的时候,他也没有离开这条溪水,他觉得这个溪水映照万物,那么我也能洗涤万物。好,这样一来以后,这个溪水就变得非常崇高了,他要表达的那个意思,由干净而鸿蒙混沌的那种景象就出现了,所以一下子用拉着这么一个感性的入口,进入到了一个最后的高度,这是散文的一个很精彩的写法。


柳宗元由这样的一篇文章,大概概括了他的其他的山水游记的优点,他其他山水游记也有这个好处。第一感性,第二提升,由于提升,由于感性,所以使他的文章在这一点上超过了,超过了韩愈。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他好就好在他眼前出现了感性的人,这个人就是个老朋友,这个老朋友要到盘谷去。其实李愿所讲的这些话,严格讲起来也是论文,但是他让这个论文放到一个朋友的嘴里讲,而这个朋友不是讲论述,是只讲为什么自己非要到那个地方去不可。这一来他这个道理完全因为这个朋友的讲述,因为这个朋友在给另外一个朋友申诉自己要走一条路的理由,这个道理完全就听的进去了。


大家明白没有?韩愈的那篇文章之所以能够被苏东坡称为唐代的第一篇文章的话,主要就在这儿,他就在写作技巧上转了一个非常大的弯。当然我前面讲到,他用李愿的话讲出了对官场生态的恐惧,这个写得很好,这儿不是一般的恐惧,他就在恐惧过程当中讲述人格独立的重要性。那这个思维,韩愈说对他本人也有打动,所以他也愿意走了,这个就把一个大道理,通过一个朋友的嘴,通过一个地方叫盘谷,写清楚了。柳宗元通过一个地方叫愚溪,把自己的观念写清楚了,这两篇都是很不错的散文。我们从这两篇大体上领略了唐代散文的一种韵味。


今天讲到这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动动月亮

    韩愈、柳宗元的两篇序,秋雨老师译得简洁、易懂,老师又讲述了柳宗元的散文比韩愈的散文好在哪里,最后,总结散文的写法:由感性入手,由小到大,有我之境。写到这里,脑袋里突然蹦出一个词“混沌”,之前,总是爱读秋雨老师的散文,可又说不出老师的散文为什么吸引我,就这么“混沌”着,直到听老师的课,我明白了。秋雨老师把古、今、中、外经典中的艰、涩、深,一一揉碎、化解,再变成通俗易懂的句子讲给我们听,老师的感悟,真实、亲切,我感受到了!感恩老师一年多的辛苦付出

  • 华Liu

    精彩!受益!散文不是论文。由感性,由小,由我,由情景慢慢引申扩大,但终究不离开感性、小、我的入口,却在引申扩大中体现理性,展现大道,提升高度,透视哲理。

  • 惠丰得露

    专门买了余先生这本书跟着学,效果太好了。我学的很认真,也很珍惜当下学习机会,感恩先生!祝福您春安夏泰秋吉冬祥!

  • 小白兔的影子

    早上好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 听1202

    通过余老师的讲解,对韩柳两篇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从中享受于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听余老师的课逐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可谓受益匪浅,谢谢余老师把深刻文化解剖分析并普及到每个华人,让我们了解自己国家的悠久历史和别国所无法比拟的精深文化

  • 爱听诗词的黎涛

    余老师组织文字的能力确实天下无双,但讲解中读音错讹处时有出现,虽洁壁微瑕,但也应纠正。

    大韬哥 回复 @爱听诗词的黎涛: 供给

  • 幼稚园的毕业生

    一生都在求侥幸,直到老死方止步这篇翻译比原文更有力量

  • 疯狂的青熠粉

    负责供给 ji 不是gei。。。竟然找到余老师念错的字

    空空如页 回复 @疯狂的青熠粉: 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应该是经常了。

  • carina8

    八代之衰,韩愈的古文兴起于盛行了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等八个朝代之久的(重形式轻内容的浮靡)文风的衰败。

  • 人间至味是清欢yy

    《竹海》 墨林向阳叶双刀,余晖入隙似剑霜。 春声入夏风挽林,笋破竹海韧无心。谢谢余老师课程!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