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短期变量的核心矛盾:博弈与预期

【第7讲】短期变量的核心矛盾:博弈与预期

00:00
11:30

添加助教微信,发送订单截图以及关键词“喜马拉雅 凌鹏”,
即可加入社群,免费领取500页A股深度复盘报告!

本课为视频课,欢迎点击观看“视频”


本期提要

1.市场短期变量的核心矛盾是什么?有哪些关注点?

2.为什么说《易经》中观点也是一种大数据分析

3.A股国际化、机构化的大趋势会对市场有哪些深远影响?


短期博弈与投资者结构带来的改变

从短期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关注博弈。

在看周度行情、月度行情的时候,大家可以暂时忽略之前我们讲到的经济的趋势、经济的结构以及中期的流动性的趋势.。


也就是说从短期的角度,你不用预测这个公司未来会不会成为伟大的公司,你也不用预测央行会采取怎样的举措,而是要关注交易对手方。这个思路本身就是一种短期博弈的思路,它其实是要赚市场的钱。

从短期博弈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关注情绪什么时候是过度正面,什么时候是过度负面。根据情绪判断,现在肯定是处在底部区域了,但是你永远不能去揣测人性弱点的底线。


围绕情绪判断,我们找到了一些规律。下面这张图我从2009年就开始用,它可以体现中国股市的谚语:一平二阳三震荡,四略降,五穷六绝七上八下,金九银十,十一十二延续震荡。每年都有春季躁动,2、3月份都是不错的,4月份就开始转淡了,然后就是五穷六绝七上八下,9、10月份,特别10月份都还不错,可以说是爱在深秋。


《易经》中的大数据分析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有的时候根据《易经》《八卦》在A股做择时也很灵,因为本质就是大数据分析。


比如2、3月份差不多是在春节前后,春耕,有些东西开始补库存。无论是什么年景,甚至2008年那种大危机的时候也是一样,该补货就补货,补货的时候大家就会有订单了,那么对于盈利的预期就会相对乐观一点。同时春节前后好多人都收到了年终奖,整体情绪喜气洋洋。


再比如9、10月份迎来秋收,秋高气爽,我们看虽然2004年下半年很惨,9、10月份也有一些反弹,2008年也很惨,但在10月的时候由于政策推动也弹一弹。当然,行情好的时候或者说行情稳定的时候,你会发现9、10月份的行情会更加明显一些。从群体性的情绪来看,季节性效应还是很明显的。


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的改变

在过去,中国相对封闭,因为资本管制,股市也没有外资的参与,即便2004年开始有QFII了,但QFII的占比一直很少。所以中国股市一直是由本土投资者主导的,而且本土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占比比较高,所以这种季节性的规律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但是随着2014年年底开始的沪港股市互联互通,以及2016、2017年的港股大牛市,A股跟港股的融合度明显提升,也就是说A股可以间接地通过港股融入全球市场。富时罗素以及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加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得A股融入到全球配置的这种游戏规则之中。

我们来看一个情况,比如韩国和中国台湾,当它们的市场开始对外开放的时候,外资的占比显著提升。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末,我国的外资持股占流通市值的比例已经接近于公募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中国资产在全球的占比还是太低了,未来肯定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外资占比的提升,波动率是下降的,这叫水至清则无鱼。

为什么我不建议大家做太多的短期择时,如果你以前擅长的是一种周度的、月度的行情,是做小波动的话,我建议大家可能要改变方法论,一是整个投资者结构导致的,二是海外企业,比如贝莱德,它们在交易中越来越多的用到量化,也就是说开始运用人工智能进行资产配置。当然有些人提出反对意见,说贝莱德在中国的外商独资企业自从今年二季度建仓,到现在也亏了百分之十几,好像并不怎么样。

但是我想讲的是整个的方法论会做调整,以及外资主导性的问题。如果国际投资者占比慢慢提升,整个换手率会下降。A股的年换手率现在是平均300%以上,高的时候是大概750%,低的时候大概300%多,而香港股市的年换手率平均下来只有50%。

中国的对外开放毫无疑问是一个大的趋势,所以在我们进行短期博弈的时候,全球配置型的外资机构的投资理念可能就要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为什么?因为短期博弈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交易对手方。


股市发展的最终趋势就是机构化和国际化,我们现在正在面临一个大的拐点,这个拐点就是中国的A股市场开始从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变成以全球配置型的机构为主导的、国际化配置的市场。

把握A股特定时间阶段主要矛盾的案例

2006:《和平崛起的大国,众望所归的牛市》

我们简单地说一下A股主要矛盾的变化,也算是对我过去很多年做的拐点判断的一个回顾。


2006年,我到兴业写的第一篇报告就是2006年5月的《和平崛起的大国,众望所归的牛市》,强调A股即将迎来牛市。这个判断形成于2005年下半年,如果大家经历过2001年到2005年那段时间,就知道当时的券商比现在惨得不止十倍,那时候券商面临的是生存危机。


但我当时的判断是,从海外来看,A股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中国加入WTO以后,我们看到基本面的中长期逻辑是反转的。之前我们讲到基本面的主要矛盾就是趋势,2005年年底库存周期已经见底并开始起来了,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对于货币周期的影响也已经慢慢消失,所以2005年下半年货币周期也有所改善,实际收益率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最重要的是,从市场环境,或者说从一个短期的角度来说,当时市场过度悲观,风险溢价很高,风险溢价高就说明短期是不好的,但是它相比2005年6月最悲观的时候已经有所回落了。2005年下半年我已经开始向台资券商投简历,不仅因为台资券商当时的工资比国内的A股券商的工资要高很多,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一个很大的牛市已经近在眼前了。


2011:《敦刻尔克大撤退》

再来看2011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我们是在3月初写了这篇报告,当时很多人都看多,为什么?

因为基本面很好,而且整个资本开支是扩张的,民营企业以及制造业都已经从底部快速起来。从基本面的这个角度来说,当时处于一种从复苏走向过热的状态。当时大家都觉得至少2011年没问题,有问题可能也要到2012年了。


而我们的看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可能盛极而衰,从库存周期的角度来说已经到高点了,这时反而要小心。我们当时看空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资金环境,当时表面来看资金利率还没有明显地飙起来,因为央行还是相对宽松的。然而我们在做草根调研时,无论是跟银行还是跟当时的一些小贷公司交流时,都发现民间资金快速飙升。因为需求很旺盛,不平衡的供求关系导致银行的贷款利率已经有点上浮了,而且还有很多人拿不到银行贷款,资金利率已经开始飙升了。


第三个理由是我们看到通胀的影子已经开始出现了,风险溢价已经开始从低位向上走了。我的一个方法论是看趋势的变化,如果说好的东西已经很好了,差的东西已经不能更差了,那么你就要考虑反转的力量。所以当时我们开始呼吁敦刻尔克大撤退。当然也要感谢社会,感谢时代。


附:经典案例

- E N D -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